東海海邊有一片美麗的地方,那里面向大海,丘陵起伏,滿目蔥郁,物產豐饒,人文薈萃,那里就是我的老家——浙江鎮海縣,現在劃屬寧波市轄區。<div>十年前,我回到家鄉探親時,曾到著名的招寶山游覽,那里景色迷人,但最吸引我的,還是當年三伯父帶我去看過的招寶山炮臺。十年過去,今天把這篇游記重新翻出,仍有溫故知新之意。</div> <h5></h5><h1>鎮海招寶山炮臺與中法鎮海之戰</h1><br><h3>鎮海地處甬江出海口,是古明州(寧波)的海上門戶,自古寧商出海這里是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海口的兩邊有招寶山和金雞山兩座,死死扼住進出甬江的咽喉,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記得家中老人說過:這里曾經發生過一次陸海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在海防抗擊外敵入侵的戰役中取得的首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完全勝利,此戰一舉擊傷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不久死于澎湖,是此作為清軍重大戰績列入史冊,招寶山因此名揚天下。所以此次鎮海游,招寶山列入我的首選目標。</h3><br><h3>百科名片</h3><i>中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又作清法戰爭,是清朝與法國之間為越南主權問題而爆發的戰爭。戰爭之中由于清朝對法宣戰時未召集各國大使,因此不具有公開性,而法國自始至終未向清朝宣戰,僅稱為“報復性軍事行動”。而戰場除了在安南境內展開外,法國也派遣部隊攻打云南邊界,并派遣孤拔率領遠東艦隊攻打福建、臺灣、浙江,控制臺灣海峽,占領澎湖。</i><div><br><h5><i>中法戰爭概況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戰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由于清朝統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當時人稱:“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i></h5></div><div><br><i>鎮海之戰概況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2月至3月,法艦騷擾浙江鎮海,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兩艘。3月底,法軍占領澎湖島及漁翁島。鎮海之戰,法艦遭到扼守招寶山炮臺的中國軍隊奮勇還擊,孤拔的座艦也被擊中,孤拔身受重傷,6月11日死于澎湖島。</i></div><div><br></div><div><i>1884年10月法軍在淡水失敗(參見淡水之戰)后,為孤立臺灣守軍,于23日宣布封鎖臺灣海峽,企圖阻斷南北海運及閩臺聯系。福建軍民采用夜霧偷渡等辦法運送物資援臺,但杯水車薪,緩不濟急。為打破封鎖,清廷令南洋水師派艦援臺。次年1月18日,由提督銜總兵吳安康率領的5艘援臺艦只自上海啟航南行。法遠東艦隊司令孤拔聞訊,親率7艦北上攔截。2月13日,雙方艦隊相遇于浙江石浦檀頭山海域,吳安康見敵即率隊逃跑,兩艘航速較低的戰艦被迫駛入石浦港隱蔽,后被法艦擊沉。之后,孤拔得悉另3艘軍艦泊于鎮海口內,即率隊進犯鎮海。鎮海位于甬江入海處,系浙東之門戶、寧波之咽喉。自法艦侵擾東南沿海以來,浙江提督歐陽利見等日夜督兵備戰,構筑了較為完備的海岸防御工事。28日夜,4艘法艦侵入鎮海海面,清軍立即沉船堵口,南北兩岸炮臺和泊港艦只均嚴陣以待。3月1日下午,炮臺守軍擊退法艦的連續進攻并傷其一艦。此后,法軍采取各種戰術手段繼續進攻,均遭失敗。孤拔本人亦受傷,不得不停止進攻。 點評:此戰,由于守軍預有準備,水陸防守嚴密,終于取得了繼淡水大敗法軍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勝利。</i></div><div>(以上信息摘自網上)</div><div><br> 關于這次鎮海之戰,網上有一篇詳細論述可供參考:《試論中法戰爭鎮海之役軍事策略及防御體系》包明達 <br>http://gtzx.zhedu.net.cn/shzkt/ShowArticle.asp?ArticleID=574</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為了爭取拍到日出,清晨四點半我就出了門,等我隨著晨練的人們氣喘吁吁爬上招寶山頂,眼前豁然開朗,甬江出海口浮現在山腳下,可惜天公不作美,陰云遮住了太陽,不過晨曦中繁忙的鎮海海口還是挺美的:</font></h3> 等到晨練的人們散去,山上基本上沒了人,我開始細細尋訪招寶山威遠衛城和炮臺的遺跡。<br>據記載,為了防范倭寇加強海防,明代嘉靖年間當地守軍就在招寶山上修建了威遠衛城,城呈長方形,設有雉碟馬道,城門上刻有"威遠城"三字,易守難攻。如今城池已經過細心修葺,我三十多年前印象中的那個破敗的威遠城已經面目全非了。<br> 另據記載:1883年(清光緒九年)于山頂北腰增筑月城,周長71丈、高1.2丈、寬9尺,現存長60米,高3.8米,拱門呈半圓形,內壁有《增修招寶山月城碑記》,由清浙江提督歐陽利見撰寫。 <br>轉過山腰,我在另一邊找到了月城:<br> <h3><font color="#010101">在門洞里果然還有修建月城的詳細石刻介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城墻上,可以見到用于出擊的門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從門洞中望出,甬江水面赫然在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從月城沿山腰的小路向南不遠,我找到了樹叢中露出的炮陣地,雖然已經被公園化,但依稀可以感覺得到當年紅衣大炮威懾海面時的震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再向南轉,可以看到面對江面的城碟,探身出去,江水滔滔,不足千米的江面,如果被兩岸的大炮封鎖,還真不好通過。</font></h3> 更何況鎮海之戰時,守軍為了抵消法軍船堅炮利的優勢,在江中打下了三千多根木樁,按一定距離沉下了若干條載滿砂石的民船,并在木樁中間設置了漁網、水雷,另有避入甬江口內的幾條清軍軍艦距守在后,負責用艦炮轟擊敢于前來闖關的法艦,與兩岸的岸炮形成三面夾擊的防御態勢,應該說給法國艦隊造成了很大的困擾。<br>據介紹,當年面對法國軍艦的強大火力,被當時百姓稱為吳大佬的虎將吳杰下令用200磅彈后膛鋼炮迎擊,頭一發即命中紐回利艦船頭。敵艦用排炮轟擊,吳杰冒著生命危險親自操炮,又擊中紐回利艦船尾。酣戰至傍晚,法艦全部退回金塘洋面。不甘失敗的法軍隔兩天又遣5艘軍艦向招寶山炮臺發起猛攻,吳杰又親自操炮,第二發擊中敵艦船桅,橫木下墜,壓傷法軍司令孤拔,這個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侵略軍頭目因傷最后死于澎湖。鎮海軍民堅持抗戰103天,最終以法軍徹底失敗而告終。<br> <h3><font color="#010101">為了紀念吳杰,當地軍民勒石樹碑為吳公立傳,這是招寶山上新建的吳公紀功碑,真正的碑石保存在鎮海中學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百姓稱為吳大佬的虎將吳杰</font></h3> 面對古戰場,我還想知道當年炮戰的具體戰況,毗鄰招寶山下的鎮海海防紀念館給了我詳細的解答。<br>海防歷史紀念館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設計者齊康教授設計,奠基于1995年4月,造型獨特,既有艦船的形態,又有壁壘炮臺的造型,左面那個矗立的碑形建筑則是一把高舉起的利刃,整體造型耐人尋味。<br> <h3><font color="#010101">果然不虛此行,在館內看到大量的中法鎮海之戰的實物、資料與圖片。</font></h3> 其中幾張事后所畫的戰事圖很有參考價值,其中被我標上黃圈的是招寶山威遠城,黑圈是法國艦隊。從畫面中可以看出,入海口排列著密密麻麻的木樁沉船,兩岸是眾多的軍營關防,江面還有大清的船隊。<br> 值得思量的是:在犬牙交錯密如蛛網的防御陣地對面,只有孤零零的幾艘法艦,是什么樣的實力使得法國人猖狂如此,從南打到北,所向披靡?<br> <h3><font color="#010101">在館中有幾張珍貴的圖片,正是當時參戰的敵我雙方艦船的真實留影。從前面的網上參考文章中我們得知:當時中法軍事力量對比相差懸殊,法軍有答納克、紐回利、巴夏爾、凱旋號、尼亞爾等六七艘軍艦,達二萬多總噸數,有六十二尊火炮,兵員近二千人。法艦為鐵甲船,大者鐵甲厚十五公分,火炮口徑大,彈重五百磅,射程達十里之外,能穿透鐵甲。清軍有元凱、超武、開濟、南琛、南端等五艘軍艦,大都是木船或鐵肋木殼兵船,總噸數不足一萬噸,大炮總數不及法軍三分之一,彈重只有二百四十磅。由此,守軍只好采用避其水戰、圍而攻之或誘敵上岸,聚而殲旃的戰術,這也是無奈中的無奈之舉,幸有高昂的士氣與周密的準備,才能使鎮海之戰成為國人引以為傲的取勝戰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館里我還看到一張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軍占領招寶山時的圖片,畫面里有我剛剛見到的威遠城,當時已經破敗,囂張的鬼子兵正在大步邁向城堡,山腰上的亭子被削掉了半邊,城頭隱約站著持槍的哨兵。看到這些,令人感到無比憋悶,我想,這也許就是當年促使父親兄弟姐妹七人及全家沖向抗戰一線的動力之一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館里的烈士像下我肅立留影,因為中間的那位就是我的二伯父,他犧牲在1943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離開海防紀念館,我來到招寶山下江邊的安遠炮臺,這是戰后兩年興建的海防炮臺,炮臺用三合土(凝土、石灰、黃沙、糯米汁等組成)建成,這類炮臺不同于以往的青石炮臺,炮彈擊中后只會崩裂部分碎渣,不至飛石傷人,甚至在鎮海之戰時還發生過敵方炮彈落下后因為撞擊力不夠沒有爆炸的幸事,不能不說是一種特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招寶山上,我看見一塊巨碑,上書筆力雄渾的“海天雄鎮”四字,內含鎮海地名,不知是不是鎮海命名之源,亦或是借名發揮?在寧波地區還有個寧海縣,鎮海、寧海、寧波,都有寄意“海寧波斂”的意思在內。古明州位處海疆要塞,漁業發達,又是自古以來的通商口岸,“海天清晏”“順風萬里”是官府百姓上下一致的企盼。可是幾百年來卻是越盼越抽抽,不僅海不清波不寧,連錦繡大地也屢屢被列強瓜分欺凌,最近小日本搗亂,還不是欺我實力不濟。如想鎮海寧波,惟有迎頭趕上,自我強大,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真正做到把寧波鎮海的情愿變為海鎮波寧的現實。</font></h3> (完)<br>20101004<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宁|
永平县|
遂平县|
崇阳县|
龙井市|
明水县|
渭源县|
新安县|
宣武区|
霞浦县|
万山特区|
扬州市|
志丹县|
洪泽县|
常德市|
宜章县|
永和县|
通榆县|
县级市|
大城县|
临清市|
三亚市|
南华县|
襄汾县|
衡水市|
石家庄市|
新民市|
晋江市|
惠水县|
麻阳|
西乌珠穆沁旗|
富源县|
麟游县|
怀来县|
江都市|
凉城县|
兰西县|
奉贤区|
安义县|
新巴尔虎右旗|
仁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