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民國,向來被譽為中國文化史上的重鎮,既大師輩出,又個性十足,兼具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的雙重特點,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絕唱。</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這樣的一段歷史文化,在中國的昨天與今天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些人,那些事,繞不過的中國故事,注定給中國未來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向大師學習,品讀大師的文字,走進大師云集的世界,是令人驚嘆的。不管是大師作品,還是書寫大師的文字,都意義非凡!</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很幸運,閱讀了這些書籍,漸漸在勾畫一幅民國文學地圖,為自己的思想留痕,為未來筑起精神的九尺之臺,登高遠眺,看到那波瀾壯闊的歷史和未來!</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此時此刻,我想起了林徽因人間四月天的那最后幾句:</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是燕在梁間呢喃,</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你是愛,是暖,是希望,</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你是人間的四月天!</h3> <h3>1.巴金《隨想錄》,散文隨筆,也有小說《子夜》。</h3> <h3>2.楊絳的《干校六記》。</h3><h3><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干校六記》是當代作家楊絳創作的散文集,該書共收錄《下放記別》、《鑿井記勞》、《學圃記閑》、《“小趨”記情》、《冒險記幸》、《誤傳記妄》六篇散文,記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楊絳與錢鐘書等人被下放到河南息縣、明港干校期間的生活。該書從衣食住行、同志之誼、夫妻之情等瑣事中,反映知識分子于文革中在干校的勞動生活,體現了楊絳對干校生活的感慨以及對文革的批判反思精神。</h3> <h3>3.《楊絳文集》散文卷2。</h3> <h3>4.《楊絳文集》散文卷3。</h3> <h3>5.楊絳《我們仨》。9萬字。回憶錢鐘書、女兒錢瑗生病期間的辛勞與心酸,還有楊絳一個人回憶一家三口的溫暖時光。</h3> <h3>6.楊絳《洗澡》。小說。</h3> <h3>7.蕭乾《北京城雜憶》。關于老北京的回憶和文革的一些記錄,隨筆散文類。</h3> <h3>8.蕭乾《文章皆歲月》,隨筆散文。</h3> <h3>9. 白先勇《臺北人》。中篇小說。</h3> <h3>10. 白先勇的《樹猶如此》,散文、隨筆類。</h3> <h3>11. 白先勇的《我的尋根記》。小說,散文和評論綜合的一本書。很精選的內容。</h3> <h3>12. 白先勇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回憶父親白崇禧與民國時期的一些文字。</h3> <h3> 13. 錢穆的《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回憶文字。</h3> <h3>14. 豐子愷的《還我緣緣堂》。回憶、隨筆。</h3> <h3>15.《豐子愷散文精選》。散文算是非常精致的部分了。</h3> <h3>16. 豐子愷《無寵不經過一生》。</h3> <h3> 17.豐子愷《中國就像棵大樹》,回憶二戰逃難的文字。</h3> <h3> 18.豐子愷《不負人間好》。散文隨筆</h3> <h3>19. 《 郁達夫散文集》,散文,個人自傳!</h3> <p>20. 岳南《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上,傳記。</p> <h3>21. <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岳南《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下。</span></h3> <h3>22. 木心《 文學回憶錄》上下,木心關于文學的講義。</h3> <h3>23. 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有些普及學術內容的一本書。</h3> <h3>24. 馬勇《中國的圣雄--梁漱溟傳》。</h3> <h3>25. 劉澤華《走在思考的路上--八十自述》。</h3> <h3>26. 汪曾祺《受戒》。小說,散文,隨筆。</h3> <h3>27. 汪曾祺《人間草木》,散文隨筆。</h3> <h3>28. 梁實秋的《雅舍憶舊》,散文。</h3> <h3>29. 梁實秋《雅舍小品》。散文。</h3> <h3>30.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h3> <h3>31. 《胡適四十自述》。</h3> <h3>32. 《民國的底氣》。記敘類文字。</h3> <h3>33.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h3> <h3>34. 《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十幾個民國時期的女子,有張愛玲、陸小曼等。</h3> <h3>35.錢鐘書的《圍城》。小說。</h3> <h3>36. 陸小曼與徐志摩的《愛眉小札》。書信往來</h3> <h3>37. 《傅雷家書》。</h3> <h3>38.《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學術性文字。</h3> <h3>39. 陸建東《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傳記類文字。</h3> <h3>40. 岳南《陳寅恪與傅斯年》。兩人相交歷史與成就。</h3> <h3>41. 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恪》。</h3> <h3>42.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散文。</h3> <h3> 43.蕭紅的《呼蘭河傳》。小說。</h3> <h3>44. 蕭紅的《生死場》。小說。</h3> <p>45.《落紅蕭蕭》。</p> <h3>46.岳南《南渡北歸》南渡。記錄報告文學。</h3> <h3>47. 岳南《南渡北歸》北歸。報告文學</h3> <h3>48. 岳南《南渡北歸》離別。報告文學類。</h3> <h3>49. 季羨林的《留德十年》。隨筆,回憶。</h3> <h3>50. 季羨林的《病榻雜記》。隨筆。</h3> <h3>51.季羨林的《牛棚雜憶》。隨筆。</h3> <h3>52. 《劍橋中華民國史》上。歷史。</h3> <h3>53. 《劍橋中華民國史》下。歷史。</h3> <h3>54. 沈從文《一指流沙》。小說。</h3> <h3>55. 沈從文《邊城》。小說。</h3> <h3>56. 夏丏尊的《愛是悲憫的時光》,隨筆散文。</h3> <h3>57. 章怡和《往事并不如煙》。回憶類文字。</h3> <h3>58. 林語堂《京華煙云》。小說。</h3> <h3>59. 林海音《城南舊事》。小說。</h3> <h3> 60. 柯興《風流才女:石評梅傳》。</h3> <h3>61. 齊邦媛《巨流河》。歷史記錄。</h3> <h3>62. 金梅著《傅雷傳》。</h3> <h3>63. 張文江《錢鐘書傳》。</h3> <h3>64. 南懷瑾《老子他說》。文化作品。</h3> <h3>65. 智效民著《民國那些教育家》</h3> <h3>66.張愛玲的《半生緣》。</h3> <h3>67. 蔡元培著《蔡元培自述》。40萬字。</h3> <p>68. 李克等著《蔡元培傳》。19.9萬字。</p> <p>69. 《那時的先生》岳南著。2020年4月11日讀完。</p><p><br></p><p>這本書是在巨作《南渡北歸》三卷本之后讀完,就有一種從整體到部分之感。畢竟與西南聯大比較起來,李莊的同濟大學、中國博物院籌備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研究所等幾部分還只能是西南聯大的部分。</p><p><br></p><p>李莊,這個歷史上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因為這些大學與機構六年的機緣巧合下的偏安一隅,與歷史有了千年一遇,也就注定不平凡。</p><p><br></p><p>在李莊躲避戰亂的那些先生,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董作賓,夏鼐,李濟,陶孟和,童第周,周均時等等許多已在我記憶中留存的任人物,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生活與學術的六年記憶。</p><p><br></p><p>歷史風云變幻,這次人物已退出歷史舞臺,可他們留下的學術精神和文化不可磨滅。</p><p><br></p><p>岳南在本書最后這樣評價他們:</p><p><br></p><p>其實是流亡該地的大師以及普通知識分子,向世界展現的不屈的精神風骨,那就是只要活著,哪怕只有一口氣,仍要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努力地干下去,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相反卻是血脈僨張,靈性飛揚,散發出一種堅硬如石的特質,如患有嚴重脊椎病、身穿鐵背心用以支撐身體的梁思成,經常趴在桌子上用一瓶子支撐下額堅持寫作、繪圖,而他的愛妻林徽因與他的二弟梁思永,于病床上編輯《中國營造學社學刊》和有關安陽殷墟發掘的考古報告。當然,這樣偉大的學者不只是梁家兄弟,與梁著匹敵的還有被陳寅恪先生高度評價并譽為“抗戰八年第一書”的董作賓所著《殷歷譜》,還有李霖燦的《麼些象形文字字典》,以及中研院幾個研究所流亡李莊的其他同人撰寫的數部著作與大批學術論文、調查報告,加上同濟大學教授們一系列學術研究成果。</p><p><br></p><p>正如費正清到李莊考察后發出的感嘆:只有中國的學者能在如此艱苦的抗戰環境中忍辱負重,愈挫愈勇,取得如此偉大的學術成就,這個成就與精神是中國知識界的光榮,也是人類歷史的光榮。――因了這些,我對流亡此地的先生與大師感佩的同時,心靈產生震撼并于震撼中決定去搜尋他們更遠的足跡以及各處流傳的故事,以寫出更豐富、更厚重的作品。</p><p><br></p><p>這也是我讀此書的深刻體會。</p> <p>70. 2020年5???15日讀完周有光的》百歲所思》</p><p><br></p><p>三天的晚上讀完了周有光的《百歲所思》,18.9萬字。</p><p>“莫為一身謀,而有天下志;莫為終身計,而有后世慮。”—《百歲所思》周有光</p><p>周有光,中國語言學家,中國漢語拼音之父,我們所學的漢語拼音是在他的研究下編撰而成。</p><p>他85歲才從語言文字的專業領域退休,回到家中一間小書室中。</p><p>每天大量閱讀中英文書籍、報刊,將讀后的文化思考寫成一篇篇散文、隨筆、雜文。</p><p>百歲前后的十幾年中,他幾乎每個星期都有一篇文章問世,平均每兩年就有一本文化散文集結集出版。</p><p>在這些文章中,他提出了“科學的一元性”“雙文化論”以及人類歷史演進“三分法”等新的理論觀點,理清了一些復雜的世紀難題,振聾發聵。</p><p>他對歷史、現實、文化問題的思考,不囿于一時一地、一族一派的窠臼,打破現實功利的羈絆,站在整個世界文明史發展的角度,所以他看得深,看得遠,看得透徹。</p><p>這本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寫自己的生活所感;第二部分懷念友人,章乃器,呂叔湘等;第三部分是對世界問題的認識闡述。</p><p>很喜歡閱讀這本書,一是因為語言很樸實,簡練,很好讀;二是因為寫了一些感興趣的人物,比如他的愛妻張允和、沈從文等,這些人物的生活狀態、個性情況等,都讓我想要了解更多;三是他人生百年還能保持清醒地認識,對國內外大事很關注,心懷天下,真正做到站在世界看國家。分析闡述都是想要了解而無從了解的內容。</p><p>很多周有光迷讀過這本書說:</p><p>“老年人燃燒,中年人取暖,青年人受益。”</p><p>這本書讓我對周有光很感興趣,對他的貢獻與人生豁達很敬佩!</p><p>112歲的老人,是真老,但卻不服老。而我們還不到五十歲就老態凸顯,不能承擔責任,比較之,慚愧之至!</p> <p>71. 2020年5月31日讀完蕭乾的《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戰》。</p> <p>72.2020年6月14日讀完《湘行散記》。</p><p><br></p><p>一本《湘行散記》就是湘西世界唯美的寫意畫。</p><p>今天讀完,18萬字。</p><p>和另外環境背景中的熟人談談過去,</p><p>和陌生朋友談談未來,</p><p>當前的生活一與過去未來連接時,</p><p>生命便若重新獲得一種深刻而豐富的意義!</p><p>這本書是在婉轉的櫓歌聲中,蕩漾著生命勃發的生機!</p><p>分為:湘行散記,廢郵存底,云南看云,偶感懷人。</p><p>“我明白我不應當翻閱歷史,溫習歷史。在歷史面前,誰人能夠不感惆悵?”——湘行散記</p><p>“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廢郵存底</p><p>“使多數人活得卑屈而痛苦,死得糊涂而悲慘,還有更可怕的,是這個現實將使下一代墮落的更加墮落,困難的越發困難,我們該怎么辦?”——云南看云</p><p>“一切無常,一切也就是真正歷史!”——偶感懷人</p> <p class="ql-block">73、2021年1月18日讀完費孝通的《鄉土中國》。4萬字左右。</p> <p class="ql-block">74、2021年1月30日讀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受益頗多!</p> <p class="ql-block">75、2021年2月8日讀完《家人閑坐,燈火可親》。19萬字。</p> <p class="ql-block">76、2021年2月9日讀完郭沫若的《路畔的薔薇》,21.5萬字。</p> <p>整理讀書,發現不知不覺間,已然讀了不少民國時期的作品了。</p><p><br></p><p>能夠在閱讀中發現自己喜歡的內容,不斷擴充閱讀領域,找到更多有關民國的書籍,是非常幸福的事,這也算是我閱讀的桃花源。</p><p><br></p><p>從閱讀第一本《陳寅恪最后的二十年》開始,我就走入了讀書最有意義的境地,如今,民國那些人,那些事,與我有著不解之緣,讓我不遺余力地去探索,去挖掘,這如一座寶庫,蘊藏著中國文化的寶藏,是解開中華傳統文化的密碼,是傳承與發揚的起點,是文化認知的根源。</p><p><br></p><p>閱讀這些書籍,打開的世界完全不同,各種不同風格的人物,從事不同工作的大師們,用他們的文字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為我一點點呈現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民國,一個有思想深度、有自由精神的時代,一個充滿變革力量的時代。</p><p><br></p><p>有些事情一旦喜歡了,就習慣了,讀書也是如此,喜歡閱讀民國時期的書籍,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也不知道會在哪里結束,至少目前,對這段歷史的探索還在繼續,喜歡的,堅持下去,希望有所收獲,有新的思想生成!</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肃省|
梁山县|
米泉市|
土默特右旗|
时尚|
苏尼特右旗|
靖西县|
通道|
葫芦岛市|
宁城县|
城市|
林周县|
隆回县|
开原市|
屏边|
澄迈县|
松江区|
灯塔市|
申扎县|
通榆县|
江华|
茶陵县|
大港区|
嘉鱼县|
丽水市|
九寨沟县|
合肥市|
古丈县|
石屏县|
孙吴县|
宁明县|
基隆市|
淳安县|
察雅县|
天津市|
故城县|
井冈山市|
林周县|
亚东县|
涿鹿县|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