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提起半拉城子,對于上了年紀的老哈爾濱人并不陌生,但隨著時間的流失和哈爾濱這座城市的巨大變遷,人們漸漸地把它淡忘了,淡忘的無影無蹤……</h3> <h3>現在的道里區工農大街也就是五六十年代,人們所稱呼的半拉城子,至于為什么叫這個名字?</h3><h3>據哈爾濱志記載,半拉城子是金代一座古城遺址,因其城垣殘缺故稱半拉城子。</h3> <h3>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巨大變遷,一提起它都會喚起兒時的美好回憶,對半拉城子這個名字感到無比的親切和懷念,這里有不為人知的傳說和故事。</h3> <h3>半拉城子不大,過了故鄉向西有一條很直又很長,但不寬的馬路,因那個年代交通工具都以馬車為主,所以人們把公路稱為馬路,馬路是用沙石鋪成的,后來用磚加寬了一些,因為沒有下水,在馬路兩側各挖了一條很長的排水溝,人們管它叫壕溝,馬路的南側住戶不多,除了工廠就是菜地,大部分住戶都在路北。</h3> <h3>因為是城鄉結合部,所以在這里居住的有工人也有農民(菜農),他們大多數來自闖關東的山東人和河北人,當他們站住腳后,有更多的人投親靠友,相繼而來,據說這條街上有兩大姓氏,一是李姓一是韓姓,他們勤勞能干,待人友善在工作之余,他們開荒種植蔬菜,自己吃不了,就給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他們和睦相處,過著自給自足快樂的小日子。</h3> <h3>當年半拉城子的房子,大多都是高低不平的土坯草房,后來才有了紅磚瓦房,由于草房多,幾乎每年都發生火災,有時還火燒連營,這里的道路不好,每到夏天一下大雨就泥濘不堪,出入困難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h3> <h3>最初這里沒有公交車,沒有醫院,后來磚廠成立了衛生院,沒有像樣的商店,看場電影,洗個澡都要去當時的顧鄉屯。</h3><h3>后來磚瓦廠俱樂部,為這里的百姓提供了服務。</h3> <h3>后期開通了,從顧鄉到二磚廠的九路公交車,公交車體不大,很像現在的送子車,所以大家都把它叫大鼻子車和大老鱉,因車的質量差,封閉不好,每到冬天四處漏風,車一開特別冷,即便不遠的路程,也把人凍得一個勁兒的跺腳,一直跺到下車為止。</h3> <h3>(64年我畢業于顧鄉二小學校,班主任老師是:陳傳洪老師,</h3><h3>記得在改建新敎學樓時,同學們參加了,從二磚廠搬運紅磚活動,以及相關的勞動,也可以說新樓房也有,我們這一代人的貢獻。</h3><h3>上圖:64年時的校舍</h3><h3>下圖:70年代的校舍)</h3> <h3>上圖是:工農小學校大門</h3><h3>下圖是:工農校校舍</h3> <h3>《工農校舍》</h3> <h3>當時這一地區有兩所小學,一所是顧鄉第二小學校,(后來改名叫康復小學),一所是工農小學校,后來磚廠和曙光機械廠各自成立了子弟校,但時間不長就停辦了,中學只有15中。</h3> <h3>上圖是:67年在我的母校15中,于校友和宋振業老師合影。</h3><h3>下圖是:哈市第15中學校原貌。</h3> <h3>那個年代的中小學生,不論家有多遠,不論年紀大小,沒有家長接送的,都是結伴自己背著書包上下學。</h3> <h3>因為半拉城子,這一帶土質條件特別好,所以哈爾濱的磚瓦廠大部分都建在這里,大大小小近十個,由于當時沒有高建筑,十幾個高高的大煙筒,很遠就能看得見特別顯眼。</h3><h3>當然,這里最讓人感到壯觀和氣派的,當屬有二三層樓高的紅磚大窯,遠遠望去,巍然屹立,像城堡一般,一座接著一座。</h3> <h3>這里的坯棚子(燒磚前用來存放土坯的棚子)轱轆馬(用來運土和土坯的能在鐵軌上跑的車)到處可見,成了這一地區獨特的風景線。由于落后,勞動工具都很原始,取土時先用炸藥炸一個大坑,再用人一鎬一鎬的刨,一鍬一鍬的挖,工人們頂著烈日赤著上身,揮舞著三齒子(一種刨土用的工具)站在十幾米高的土坡上取土裝車。</h3> <h3>《生產出來的土坯子,進行晾曬干了后,在裝入大窯燒制成紅磚》</h3> <h3>他們身上流淌的汗水變成了泥道道,不時地用毛巾擦著,時間長了,取土的大坑也漸漸地大了,深了,最深的能達到20米左右,工人們從地面順著斜坡向下鋪一條鐵軌,地面上塔一個很簡易的小房子,(人們管它叫小機器房子),里面裝一臺卷揚機,用鋼絲繩拉著裝滿黃土的轱轆馬,這也算是當時的機械化了!</h3> <h3>這里生產出來的優質紅磚紅瓦運往全市各地,為建國初期的國家建設貢獻著力量。</h3><h3>整個這條街上運送磚瓦和拉料的汽車,馬車川流不息。</h3><h3>汽車的喇叭聲和老板子的吆喝聲,使原本偏僻寂寞的老街喧鬧了起來,給它帶來了生機和活力。</h3> <h3>后來由于土源的關系,有一部分磚瓦廠搬到了黃山,或大部分改成了工廠和學校,從此半拉城子的磚瓦廠漸漸地消聲匿跡,淡出了歷史,成為了記憶。</h3> <h3>《多么熟悉的大窯,童年時期和小伙伴們,經常來這里撿煤糊。》</h3> <h3>記得原二瓦廠改成了珍珠巖廠,也就是現在的報達小區的一部分,原第六制磚廠改成了印刷機械廠,也就是現在的0451小區,當時這里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事情,半拉城子有兩條較寬的大溝,人們叫它<炮臺溝>位置在現在的收容所和環衛車隊中間。</h3> <h3>原第七制磚廠改為了照相機廠,也就是現在群力新苑小區的一部分,原第八制磚廠改為了省財政干校,(現在的武警指揮學校)原第九制磚廠建成了居民小區,因在24門商店后面,所以大家把它叫做24門大院里,(是現在的漫步巴黎小區一部分)。</h3><h3>原房地局轉廠,成為了現在的新城小區……</h3><h3><br></h3> <h3>上圖是:原第八制磚廠的大機器房子,也是近70年的老建筑了,一直保留完好至今看到它,會給人帶來童年的趣事,和遐想。</h3><h3>后來這里成了,<松花江醫療器械廠>。</h3> <h3>半拉城子的發展和變化,與那個年代的磚瓦廠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比如帶動了大批人員的就業,生活條件的改善,政治文化的普及,以及地域的提升等等,這些都將成為老半拉城子人,抹不掉的記憶和懷念。</h3> <h3>《我記憶中的半拉城子》</h3><h3>(二)下甸子</h3> <h3>半拉城子地勢很高,馬路北,當時有三條東西街道,再向北就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濕地了,濕地的面積很大,東到顧鄉大壩,西到朱順屯和四方臺已西,北到松花江,也就是現在的整個群力新區。</h3><h3>因和居住區有二三十米的高差,所以大家都管它叫下甸子,如果站在濕地草坪上向南望去,半拉城子就像在較平坦的高山上一樣。</h3><h3>下甸子是兒時最美好,最快樂的天堂。它那肥沃的土地和遼闊的水域,蘊育著茁壯生長的萬物,同時也養育了這一地區勤勞善良的人們。這里有故事,有傳說一提起它,人們都會有總種神奇般的美好回憶和向往。</h3> <h3>每到春風送暖,萬物復蘇,百花盛開的季節,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小伙伴們有的在大人的帶領下,有的三五成群結伴從南岸來到了下甸子,從岸邊向里走不遠,就會看到有無數個高低不平的塔頭墩子?(資料記載,塔頭墩子的形成需要百年的時間)</h3> <h3>翠綠的濕地中,盛開著千姿百態的鮮花,有很多叫不上名字,其中最顯眼的有開著藍色花朵的馬蓮花,和開著黃白色花朵的雞頭米花。</h3><h3>花草的芳香很遠就能聞到,時而濃郁,時而淡爽,讓人不知不覺就陶醉在這美麗的大自然中。</h3><h3>不少人喜歡把鮮花摘下來,帶回家插在水瓶中,供全家人分享。</h3> <h3>此時各種鳥兒從南方相繼歸來,他們掩飾不住重回故鄉的喜悅,呼朋引伴嘰嘰喳喳的叫個不停,在這一望無際的草原濕地上空翩翩起舞,這里是他們生息安家的最好地方,過了不久,便開始在塔頭墩子的鮮草叢中筑巢產蛋,那個年代下甸子,人煙稀少,沒有污染自然條件特別好,所以各種叫不上名字的鳥兒特別多,其中人們最熟悉莫過于野鴨,大雁和長脖老等(一種像鶴類的鳥伸著長長的脖子,站在水中等待的抓魚吃,所以大家叫他長脖子老等),每到產蛋時候,小伙伴們便結伴前來撿鳥蛋,有人把撿來的野鴨蛋放到自己家的火炕上,居然還服出了小野鴨子!</h3><h3><br></h3> <h3>上圖:當年下甸子里,野鴨子成群結隊有的事。</h3><h3>下圖:下甸子里,站在水面上的,長脖老等。</h3> <h3>夏天到了,草也長高了,螞蚱飛,蟈蟈叫,蛙鳴像潮水般涌來蕩去,好不熱鬧,青蛙在水面跳來跳去,總能吸引更多的小伙伴們。草螞蚱既干凈又好吃,用油一炒香氣撲鼻,是非常廉價的美食,簡直讓人無法抗拒。</h3><h3><br></h3> <h3>《草螞蚱》</h3> <h3>上圖:螳螂</h3><h3>下圖:扁擔鉤</h3> <h3>《蟈蟈》</h3> <h3>這里的水域遼闊,魚蝦很多,從南岸向北走幾十米遠,東西各有一個大水泡,東頭叫黑魚泡盛產黑魚,西頭的叫片兒泡盛產雞頭米和菱角,(一種能吃的水生植物)中間有一條很長的水溝和兩個泡子相連,如同一個大啞鈴。水溝的南側地勢高一些,人們管它叫二道杠,這里長滿了各種的植物,水草,野芹菜,野薄荷,接骨草,艾蒿……盛夏時節,小伙伴們,經常來這里摸魚洗澡,在一人多高的蘆葦蕩里撒歡嬉戲,打鬧。</h3><h3>回想起來,真要感謝上蒼恩賜給人類如此美妙的世界!</h3> <h3>上圖是:片兒泡子里長滿了,菱角秧。</h3><h3>下圖是:從水中撈上來的菱角,在鍋里煮熟,挺好吃的。</h3> <h3>上圖:是泡子里的野生,鯽魚。</h3><h3>下圖:是泡子里的,野生蝦。</h3> <h3>上圖:黑魚泡和片兒泡子里的,老頭魚特別多。</h3><h3>下圖:泡子里的野生鯰魚。</h3> <h3>說起黑魚泡,夏天里每到夕陽西下之后,從黑魚泡方向總是傳來一種聲音,酷似吹瓶子口的聲音,人們說那是黑魚再叫,小的時候經常聽老人講后屯子,(工農三道街)一戶人家辦喜事,有一個長胡子的老頭,大大方方來參加婚禮,雖然誰都不認識這個老頭,但由于結婚是喜事,所以沒人計較去問,等喝完喜酒,這老頭在眾目睽睽之下,一下子消失了,此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老頭是黑魚泡里的黑魚精變的,這個老頭被描述的有模有樣,竟然惹得小伙伴們總是幻想著有一天,能和這老頭有個不期而遇呢!</h3><h3>(下圖是黑魚棒子)</h3> <h3>每年的夏末初秋,松花江進入汛期,經常漲大水,由于當時防洪措施差,一漲水,整個草原濕地變成汪洋一片,岸邊的菜地被淹了,免不了讓人沮喪;但漲水也給這里的人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都知道水大魚就多,大家用各種方式去抓魚,就連剛能拿動拔網子的孩子們,也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拔一維達蘿(小水桶)。大的留著吃,小的喂雞鴨,還可以賣給養雞戶。</h3> <h3>《烏拉草》</h3> <h3>這里還盛產著咱東北的三寶一一烏拉草,每到秋季人們都去把它割回家,晾曬后用木棒砸軟了,留著冬天放進棉烏拉鞋里取暖用,有的還拿到顧鄉小市上去賣,換些零錢補貼家用,想想當年下甸子這片草原濕地,真的稱得上是,咱半拉城子人的”魚米之鄉”啊!</h3><h3><br></h3> <h3>秋去冬來,草木枯黃,微風拂過,草甸子里的草起伏蕩漾,像一片金黃的海洋,這段日子是這一地區,人們最忙的時候,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兄弟,有的是全家一起上陣,手拿鐮刀,繩子條件好的,還推著車子去下甸子割柴草,蘆葦,那時每家門前和院子里都有一個高高的柴草垛,留著做飯和取暖用。</h3><h3><br></h3> <h3>冬天,頂著刺骨的寒風,走在黑魚泡和片兒泡的水面上,向下望去,冰里夾雜著各種水草和五彩繽紛的冰花,千姿百態,清晰可見,走著走著,看著看著突然”咔”的一聲巨響,那是冰層斷裂的聲音,嚇得人魂不附體,睡夢中有時還被嚇醒,可是時間長了,聽得次數多了,人們也就習慣了,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不以為然了。</h3> <h3>時間如梭,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兒時的下甸子也隨著城市的開發建設,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了歷史,這也成為了老半拉城子人的記憶,遺憾和思念。</h3><h3>《完》</h3><h3><br></h3><h3>2016年定稿</h3><h3>2020年制作</h3> <h3>(看到如今的高樓大廈,建在了當年的濕地上,童年兒時的半拉城子一一下甸子,那就是我的一場夢)</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州市|
多伦县|
嘉善县|
金湖县|
深水埗区|
呼伦贝尔市|
明水县|
杭锦后旗|
龙游县|
鲁山县|
襄汾县|
堆龙德庆县|
河津市|
永德县|
北川|
棋牌|
新兴县|
石屏县|
资溪县|
资源县|
高青县|
明光市|
梨树县|
宁武县|
乌鲁木齐县|
门源|
新兴县|
双城市|
迁安市|
永靖县|
临桂县|
曲周县|
名山县|
上饶县|
徐闻县|
卢龙县|
江源县|
阳城县|
临沧市|
高雄县|
清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