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國古代素有重視兒童基礎文化教育的傳統,《周易.蒙卦》上說:“蒙以養正,圣之功也。”意思是說:在幼兒時期就養成正氣,至圣之功勞啊!兒童基礎文化教育在中國古代數千年的歷史實踐中形成了系統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歷代教育家和文人根據時代的要求和兒童不同時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編寫了大量的教材,這就是中國古代所稱的蒙學。</p><p class="ql-block"> 中國 史書上記載最早的蒙學教材是西周的《史籀篇》,至秦代有《蒼頡篇》、《爰歷篇》。漢代有《急就章》。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小學篇》、《少學》、《發蒙記》和《千字文》。隋唐五代有《開蒙要訓》、《蒙求》、《百行章》、《古賢集》。至宋元明清蒙學教材大量涌現,數量不下千種,至今耳熟能詳的《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增廣賢文》、《千家詩》、《聲律發蒙》等,皆為此時期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蒙學教材內容不僅教兒童識字、學詩、作文,更重要的是將個人修身和時代的倫理道德貫穿其中,影響和規范受教育者的一生,至今仍有借鑒作用。</p><p class="ql-block"> 以上所有的蒙學教材中最奇特,流傳最廣、時間最長的是南北朝南梁時期的《千字文》。秦代以前的蒙書皆已散佚,僅剩篇名,今仍存世最早的蒙書是西漢元帝命黃門令(相當于中央辦公廳負責安全和內外聯絡的官員,多為宦官充任)史游編寫的《急就章》。西漢至南北朝,主要的蒙學教材《急就章》使用了六百年。梁武帝蕭衍鑒于時代遷革,已不適用,使人從皇宮所藏王羲之墨跡中集摹一千個不同的字命員外散騎侍郎(相當于中央辦公廳秘書或顧問)周興嗣編次為文,用作新的蒙學教材。</p><p class="ql-block"> 《千字文》每四字一句,四句一組,兩組一韻,其內容涵蓋天文、地理、歷史、農工、園藝、飲食起居、修身養性、綱常禮教諸方面,是一篇朗朗上口的中國古代簡易百科韻文。自問世后的千余年中不僅普及我國廣闊領域,還流傳入朝鮮、日本和歐美各國,成為許多民族和國家初學漢字的課本。</p><p class="ql-block"> 周興嗣用王羲之一千個墨跡集摹字編成的千字文真跡早已不存于世,其內容也未見史書有何記載,它能流傳至今,全得力于南北朝南陳時期常住吳興(今浙江湖州地區)永欣寺的智永禪師,他是王羲之五子王徽之的后代,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禪師可能得到這本真跡,為了傳播王羲之的書法藝術,他臨寫了八百本分贈浙東各寺廟,積年臨寫所退下的禿筆頭埋于寺院中形成一土堆,名曰“退筆塚”。歷經千余年天災兵燹的洗劫,智永禪師的八百臨本真跡國內已蕩然無存,僅見后代刻石拓本。可喜的是唐代東傳日本的一本《智永真草千字文》真跡完好的保存了下來,使國人能一睹真容。我收藏有用現代學者書法家啟功先生小楷墨跡印刷的《論書絕句一百首》一書,其中第三十六首寫道:“永師真跡八百本,海東一本逃劫灰。兒童相見不相識,少小離家老大回。”</p><p class="ql-block"> 由于《千字文》是用一千個不同的漢字組成,字形體制完備,遂為歷代書法家所重視。千余年來沒有那一位書法名家不書寫《千字文》的,真草隸篆各體皆有,大家都以書寫《千字文》來顯示筆力,據傳明代書法家文征明能日寫《千字文》十遍。他所書《千字文》真跡存世量較多,楷行草俱佳,小楷《千字文》尤為靈動秀美,幾達爐火純青之境,明代書法家無出其右者,為習小楷者之佳帖。</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有如此眾多藝術家用同一種題材創作出如此燦若繁星的作品,這是中國文字的一個傳奇。</p><p class="ql-block"> 《千字文》不僅是蒙童識字、組詞、習韻、正音、學知的最佳教材,還被古人用作較大統計數字的代號。從隋代開創的科舉制度,貢院(會試考場)內的考生號房是以《千字文》來排序號的,如“天字第一號”的“天”字就是來自《千字文》的首句首字。自唐代開始,書籍的編目也多以千字文來排序,宋代編纂的道教書籍總集《道藏》四百多函都是以《千字文》來編的序號。</p><p class="ql-block"> 古代藏書家和文物收藏家也將自己的藏品以《千字文》來編號,如明代寧波藏書家范欽的天一閣和嘉興文物收藏家項元汴的天籟閣,下面要著重提一下天籟閣。</p><p class="ql-block"> 項元汴畢生收藏了大量的中國古代珍貴書畫文物,據傳他要將天籟閣內的書畫文物全看一遍,得用兩個月的時間。至今被海內外著名博物院(館)視為鎮館之寶的中國古代書畫珍品中,大多鈐有天籟閣的收藏章。他每收藏一件書畫都會在卷上角用《千字文》中的字編一個序號,現仍保存在國內有他用《千字文》編號并鈐有天簌閣收藏章的文物還有一百多件,最后一個字的文物是明代書法家陳道復草書《古詩十九首》,編的是第993字“謂”。他的收藏絕非此數,在他離世后的四百年歷史劫難中,他收藏的許多古代文物已不在人間了。</p><p class="ql-block"> 項元汴收藏和保護的中華珍貴文物,數量之巨和規格之高,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收藏的中華古代文物件件都是閃耀在皇冠上的明珠,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厥功至偉。以下我僅從現藏國內博物院(館)和圖書館中,列舉十件有他用《千字文》編號的國寶級文物來證明:</p><p class="ql-block"> 唐《諸遂良臨王獻之楷書飛鳥帖》,第130字“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唐《韓滉五牛圖卷》第146字“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手稿卷》第184字“長”(中國國家圖書館藏)</p><p class="ql-block"> 宋《趙構臨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第276字“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元《王蒙秋林萬壑圖卷》第482字“稿”(臺北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唐《馮承素摹蘭亭序卷》第485字“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元《黃公望溪山雨意圖卷》第679字“秉”(中國國家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 元《趙孟頫洛神賦冊》第768字“晚”(北京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宋《米芾苕溪詩卷》第779字“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五代《楊凝式草書神仙起居卷》第782字“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至為痛惜的是,項元汴耗巨資收藏,殫精竭慮保護下來的國寶,在他離世五十年后的清兵嘉興屠城中散失殆盡,部份為清兵劫掠后歸于清宮。他的孫子項嘉謨率二子及妻妾投湖殉國。</p><p class="ql-block"> 即使到現代,仍有用《千字文》來排序的例子,如1931年竣工的武漢大學老齋舍(男生寄宿宿舍),就是用《千字文》排的序號。據傳這是出自詩人聞一多先生的提議,可見早期海歸大師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鐘愛。這個古樸典雅的老建筑群,2001年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會計出身,舊時毛筆字和算盤是他們討生活的基本功。聽父親說祖父曾用魏碑體和顏體書寫了多本《千字文》欲留后人臨習和作記念,可惜老家一場大火將他的手跡和畢生珍愛的書籍燒成滿地紙灰。老人家連一張照片也未留下,在我幼小的記憶中只有一個每日靜坐不知在想些什么,戴著眼鏡的長胡須老人模糊印象。</p><p class="ql-block"> 父親是單傳,原本也寫顏體的《千字文》,自從祖父過世后再也不寫,改寫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一寫就是幾十年,人書俱老了。</p><p class="ql-block"> 我遺傳了祖父的字體愛好,也喜魏碑體和顏體,多年來掏盡了我所能掏到的魏碑帖和顏帖以及古今書法家的《千字文》,足有大幾十本。但我僅在閑暇時捧在手上觀賞揣摩,卻很少坐下來靜心臨寫,父親說我在書法上是個葉公好龍、眼高手低、難成大器之人。</p><p class="ql-block"> 我真正坐下來靜心練了幾天鋼筆字是在學校學機械制圖的階段。那時候的學生都很單純,沒有自己可選擇的路走,為了有好的成積爭取畢業分個好單位,學習都很努力。</p><p class="ql-block"> 機械制圖是機械工程的技朮語言,有嚴格的規范,我國在1959年第一次制定了機械制圖國家標準,其中對技朮要求欄中的文字標注規定寫仿宋體字。仿宋體字是由顏體字演變而來,我腦中有概念,沒練多久就找到了感覺。我制圖作業中的仿宋體字曾受到老師的多次稱贊,至今仍能用元珠筆快速地寫出工整的仿宋體字和標準的印刷體阿拉伯數碼字。</p><p class="ql-block"> 我深知毛筆字是自己的短板,為了涂鴉這篇《千字文漫談》,下定決心要臨時抱佛腳練好毛筆字的《千字文》,以不辜負有緣讀到我這篇拙文的人。現暫將幾張墨跡未干非驢非馬的東西置于文中獻丑。十年磨一劍,他年再示君,待日后練的象個樣子了,定將這丑書換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嚴格說來《千字文》用字999個,文中“女慕貞絜”“紈扇圓潔”兩句的“絜”和“潔”系同一字的不同寫法。此非周興嗣之錯,而是集摹王羲之墨跡人的疏忽。皇帝不查下的圣旨也是金口玉言,周興嗣豈敢違上意而擅自易字。這不過是我的臆測,不可當真。</p><p class="ql-block"> 周興嗣編次《千字文》時因局限于一千個固定的字不得重復,造句用字沒有自由,有的句子就顯得牽強晦澀,且用典較多,后人不易釋義。</p><p class="ql-block"> 千余年來,《千字文》的譯述之多,不遑枚舉,瑕瑜錯陳。涂雅拙文之初本想以凡才淺識擇重加以綜述,以幫助初學者理解。細思文字量大,奈何鬢衰神疲,老眼昏花,一時難以完成而作罷。只好待日后銖積寸累般來了此夙愿。</p><p class="ql-block"> 此次為涂鴉拙文而認真學寫千字文,非為炫耀書法(我這丑字根本與書法不沾邊)。只是想學著用毛筆全文書寫一篇《千字文》置于拙文中作參考,以免讀者花時間另查資料。濫竽充數,敬請方家指教。</p><p class="ql-block"> 書寫時手頭僅有《智永真草千字文》拓本和《文征明小楷千字文》拓本參照,這些都是古人書寫的作品,在歷史的進程中有些字的寫法也產生了自然流變。雖然我學寫的《千字文》釆用的也是繁體,但為了使之盡量符合現代漢字規范,我在網上下載了兩位當今名震書法江湖的大腕書寫的《千字文》來對照。大腕們寫的字確實用筆精到,結體謹嚴,掌控軟頭毛筆寫漢字的功夫極深。可令人費解的是在他們供人作范本的作品中竟發現了錯別字。限于篇幅,僅舉3例:</p><p class="ql-block"> 1. 第3句將日月盈昃寫成“日月盈昊”。月圓之時稱為盈,太陽西斜稱為昃(音仄),此句和后句辰宿列張(辰和宿都是星名)連在一起理解,意思是天體在不斷地運動中。昊字(音浩)是形容天的廣大,昃昊兩字的音義迥然不同。</p><p class="ql-block"> 2.第135句將策功茂實寫成“榮功茂實”。此句和后句勒碑刻銘連在一起理解,是指對善策劃、有謀略而為國家立大功的人,應把他們的功績銘刻在金石上。前面第75句是榮業所基,“榮”和“榮”是同一字的兩種寫法,《千字文》不可能再有相同的兩個字。文征明的《小楷千字文》就是寫的策功茂實。</p><p class="ql-block"> 3.第37句將蓋此身髮寫成“蓋此身發”。此句是指人的身體,出自《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發字主要是放(如發射)、出現(如發生)的意思。發也可為人名,如第26句周發殷湯的發就是周武王的名字。繁體髮和發雖音同卻是義形不同的兩個字。我國1956年公布漢字簡化方案后,根據同音繁體字簡化的原則將髮和發合并簡化為“發”,如果將繁體字《千字文》中的髮寫成發,那就是錯別字了。</p><p class="ql-block"> 大腕們的作品中還有的字為了書寫容易和結體漂亮,任意增減筆劃或改變字形結構,這些字屬個人臆造的不規范字,在電腦和手機中是寫不出來的,這里不能一一列舉。</p><p class="ql-block"> 漢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載體,中國書法藝朮是隨著中國歷史和文化共同發展起來的。書法家雖說是個極高雅和榮耀的稱號,但沒有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素養,僅寫得一手好字是夠不上稱書法家的,至多也只能算是一個寫字匠。試問自先秦至民國的中國歷史中能稱得上書法家的,那位不是學富五車的學者、文豪和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記得三年災害時期我曾工作過的工廠里有一位民國時期招牌店學徒出身的油漆師傅,他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當年他們車間大門上方“高歌猛進”四個大紅招牌字就是出自他的手筆,可是在那政治運動頻繁的年代,每次寫個人思想匯報他還得請人代筆起稿。他老人家如有幸高壽活到當今,能和這兩位書法大腕比毛筆字,也應該當之無愧稱為書法家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楼县|
临城县|
常州市|
辽宁省|
古田县|
长沙市|
沈阳市|
吴堡县|
马公市|
蒲江县|
土默特左旗|
长治市|
保德县|
来宾市|
新竹市|
英超|
色达县|
景谷|
稷山县|
师宗县|
绥棱县|
米泉市|
巫溪县|
福州市|
桦南县|
白河县|
黄山市|
青河县|
宁晋县|
平阳县|
宿松县|
宁国市|
咸阳市|
清徐县|
新疆|
淮安市|
长宁区|
丹江口市|
四子王旗|
晋州市|
乌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