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孟秀玲】新四軍四師群英譜第1集【歷史梗概、編者的話】

孟秀玲

<h1><font color="#b06fbb">新四軍第四師大事記</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新四軍第四師編制系列</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新四軍第四師畫冊——淮上拂曉</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東征西進——新四軍第四師十一旅大事記</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抗戰在淮北——新四軍第四師老戰士回憶錄(共6輯)</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鏖兵蘇魯豫皖——新四軍第九旅老戰士回憶錄</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淮北拂曉——《鐵流萬里》第一輯</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淮北拂曉——《鐵流萬里》第二輯</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 編 者 的 話</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font color="#333333">孟秀玲</font><font color="#ed2308"> <b> </b></font></h1> <h1> 新四軍第四師是一支功勛卓著的英雄部隊,在彭雪楓師長的英明領導下,歷經新四軍游擊支隊、新四軍第六支隊、八路軍第四縱隊、新四軍第四師番號的演變,相繼開辟了豫皖蘇抗日民主根據地、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及后來的豫皖蘇解放區、江淮解放區。新四軍第四師的前輩們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描繪了一幅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br> 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許多新四軍四師的老革命家在這里運籌帷幄指揮戰斗,無數前輩們在這里浴血奮戰,成千上萬的革命先烈長眠于此。遺憾的是,許多新四軍四師的英烈及前輩的故事并不為人所知,因此,發掘“紅色基因”,讓前輩們浴血奮戰的悲壯歷程、英烈們的英名和事跡變為永久的社會記憶就成為我們后代義不容辭的責任! <br></h1> <h1> 編者是新四軍第四師后代的一員,熱衷新四軍四師歷史及人物的研究,當看到英烈人物傳記里柯愈強、楊德隆、王健堂、胡大炳等四師著名烈士的籍貫、誕辰、入伍時間竟然是空白,看到四師著名戰斗英雄吳守訓、張永遠、佘锜義、楊森奎、王廣文等宣傳不夠,看到千千萬萬普通指戰員的英雄故事被歷史湮沒,一種歷史責任感油然而生。于是,十多年來著重編撰了有關新四軍四師人物,并與新四軍研究會及多地黨史研究部門合作出版了多本有關書籍。<br></h1><h1> 今天,編者利用美篇這個新媒體平臺,創建這個《新四軍第四師群英譜》系列欄目,就是要連續登載新四軍第四師將領的英雄事跡及豐功偉績。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緬懷英烈功勛、告慰先烈英靈,這就是編者的初衷。</h1> <h1> 《新四軍第四師群英譜》系列欄目的作者可以是新四軍第四師老前輩的后代,他們大多數出生在新中國建立前后,沒有親眼目睹父輩們浴血沙場;少年時,因為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顧及,他們只能從父母的只言片語或與父母老戰友的接觸中一知半解;長大后,他們當兵、工作獨立前行,了解紅色歷史及父輩功績的機會也不多;成家后,父輩離休了,有閑暇講他的故事時,他們卻忙于育兒理家,顧不上聽了。而當后代們退休了,想了解父輩時,父輩年事已高或漸行漸遠。針對這種情況,各地新四軍研究會發起了“了解鐵軍歷史從了解前輩開始”和“憶前輩、學前輩、寫前輩”的活動。于是后代們查找檔案、翻閱史料、走親訪友、重訪舊地……于是,承載著兩代人的濃濃深情,洋溢著前輩的熠熠風采,記錄著先驅者光輝業績的文章紛紛問世。 </h1> <h1> 《新四軍第四師群英譜》系列欄目的作者可以是新四軍第四師烈士的后代,當他們的父輩犧牲時,他們有的是遺腹子女,有的是尚在襁褓中的嬰孩。他們從懂事起,就知道父輩是為國獻身的英雄,為了尋找父輩的所在部隊、壯烈事跡、犧牲地點、安葬之地及烈士身份,他們走親訪友、博覽史書、搜尋遺物、重訪遺址,苦苦追尋了一生,耗盡了畢生的精力。有些后代是幸運的,他們歷經千辛萬苦,終于了解到烈士的成長過程、戰斗經歷及英雄壯舉,將烈士的生前身后之事記錄下來,鮮活地呈現給后人;有些后代是不幸的,他們的父輩或因戰場信息的缺失、或因證人的離世、或因錯過了普查烈士的時機,至今尚未被人民政府追認為烈士。今天,我們將這些英烈一并編入群英譜,以傳世于后,并告慰無冕烈士的英靈!</h1> <h1> 《新四軍第四師群英譜》系列欄目的作者可以是各地新四軍研究會及各地黨史研究部門的專家學者,他們對新四軍研究有較深的研究,學術上有較高的造詣。</h1> <h1> 凡是入選《新四軍第四師群英譜》系列欄目的文章都是作者歷經艱辛曲折尋訪到的前輩的歷史足跡、戰斗歷程和豐功業績,他們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對文章精雕細琢。但畢竟年代久遠難免有失偏頗,編者出于對歷史負責、對后人負責的精神,堅持“嚴謹性、求實性”原則,會盡力協助作者進行一些技術處理。有些老前輩提供的履歷表、自傳與正規史實不盡一致,編者在查詢有關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盡量以正規史料為準;有些后代能尋找到的檔案資料不全,某段歷史不清楚,編者會采取某段模糊處理的方式;有些后代聽前輩講述當年的戰斗故事活靈活現,但沒記住時間和地點,編者就會協助查明史實;至于有些對父輩功績不實的描述,編者也會實事求是地予以妥善解決。</h1> <h1> 由于年代久遠及老前輩的漸行漸遠,有些歷史事實已難以確認,因此,《新四軍第四師群英譜》難免存在不足和失誤,敬請老前輩和后代批評指正。</h1> <h1> 感謝我們敬愛的父輩給我們留下的光榮歷史、豐功偉績、高風亮節和寶貴精神財富。我們后代肩負著承上啟下、薪火相傳的重任,砥礪前行而任重道遠!</h1> <h1> <font color="#b06fbb">(孟秀玲,北京新四軍研究會4師分會副秘書長)</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 </b></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b>新四軍第四師歷史梗概 </b></font></h1> 孟秀玲 <h1> 1941年2月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建,第4師成立,她的前身是彭雪楓將軍領導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新四軍第6支隊、八路軍第4縱隊。</h1> <h1> <b><font color="#167efb">新四軍游擊支隊</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彭雪楓奉命到竹溝。</b></font></h1><h1> 1938年2月,黨中央派八路軍參謀處長彭雪楓到河南確山縣竹溝鎮,任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長,隨后張震等同志前往。在中共河南省委的領導下,積蓄力量,舉辦竹溝教導大隊,創建拂曉劇團,組建抗日部隊,準備東進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h1> <h1> <b><font color="#333333"> 抗日烽火燃豫東。</font></b><br> 在中共河南省委的組織領導下,豫東抗日武裝風起云涌。1938年5月,中共豫東特委在西華縣創建了“西華人民抗日自衛軍”,司令員楚博,副司令員胡曉初、屈申亭、侯香山、魏鳳樓,參謀長沈東平,政治部主任王其梅,轄3個支隊,1500余人。</h1><h1> 6月,中共河南省委組織部長吳芝圃在豫東睢(縣)杞(縣)太(康)地區組建了睢杞抗日大隊,7月,擴建為豫東人民抗日游擊3支隊,司令員吳芝圃,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海山,副司令員孟海若、政治部主任王靜敏,轄3個大隊,1000余人。</h1><h1> 7月,為加強睢杞太地區的抗日武裝力量,中共河南省委組建了73人的新四軍先遣大隊,肖望東任大隊長,從竹溝去睢杞太地區,配合豫東人民抗日游擊3支隊和西華人民抗日自衛軍的東進部隊與日偽軍作戰。<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 組建新四軍游擊支隊。</b></font><br> 9月,奉中央指示組建新四軍游擊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張震任參謀長,譚友林任政治部副主任,于9月30日在竹溝誓師東征。這時,僅有兩個中隊,連同機關人員共373人。出發前創辦《拂曉報》。<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杜崗會師。</b></font><br> 10月10日,彭雪楓部抵達西華縣杜崗村,與肖望東領導的抗日先遣大隊、吳芝圃領導的豫東人民抗日游擊3支隊、西華人民抗日自衛軍4支部隊會師。12日舉行會師大會,宣布西華人民抗日自衛軍留在當地,其他3支部隊合編為新四軍游擊支隊。彭雪楓、張震、譚友林、岳夏(秘書長)任職未變,吳芝圃任支隊副司令員,肖望東任政治部主任,游擊支隊轄3個大隊和一個警衛連。第1大隊由肖望東先遣大隊與豫東人民抗日游擊3支隊3大隊8中隊合編,大隊長黃思沛、政委張太生;第2大隊由竹溝東征的部隊與豫東人民抗日游擊3支隊的3大隊編成,大隊長姜朗山、政委滕海清;第3大隊由豫東人民抗日游擊3支隊的2大隊單獨編成,大隊長馮勝、政委張輯五;警衛連由豫東人民抗日游擊3支隊1大隊改編。全支隊共1020人。<br></h1> <h1><font color="#b06fbb">新四軍游擊支隊挺進豫皖蘇邊開辟敵后根據地要圖(1938年10月1日—1939年9月)</font></h1> <h1> <b><font color="#333333"> 首戰竇樓日騎兵。</font></b><br> 24日,游擊支隊東渡新黃河,挺進豫東敵后。27日在豫東淮竇樓與日本騎兵巡邏隊遭遇,擊斃林津少尉以下10余人。這是游擊支隊在豫東打響的第一槍,首戰告捷,鼓舞了土氣,擴大了新四軍在豫東的政治影響。<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 首次回師睢杞太。</b></font><br> 11月22日,彭雪楓司令員率游擊支隊1、2、3大隊從鹿邑縣回師睢(縣)杞(縣)太(康)地區,連戰皆捷,爭取當地抗日武裝李廣居、李壽山部參加新四軍,支援了睢杞太地區的抗日斗爭,又在杞縣招收青年學生百余人,創辦了支隊隨營學校,還重建了拂曉劇團。<br> 11月20日,組建黨的豫皖邊工委,張愛萍任書記。<br> 12月6日,山東分局和八路軍山東縱隊將邳睢銅地區黨所領導的抗日武裝合編為八路軍隴海南進游擊支隊,共500余人,司令員兼政委鐘輝。接著建立中共蘇皖邊區特委,李浩然為代理書記。</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333333"> 白馬驛整編。</font></b><br> 12月下旬,在鹿邑縣白馬驛進行第二次整編,以第1大隊為基礎成立第1團,轄第1營(原1大隊)、第2營(杞縣李廣居部),團長張太生、政委李耀;以第2大隊為基礎成立第2團,第1營(睢縣李壽山部)、第2營(原2大隊),團長滕海清、政委譚友林;第3大隊編為支隊獨立營,營長馮勝、政委張緝五。<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333333"> 蘆家廟第一個大勝仗。</font></b><br> 1939年元旦,商丘日偽軍侵占鹿邑縣城。1月1日,滕海清奉命率2團2營(原2大隊)開赴商丘、亳縣公路兩側尋機打擊日偽軍。1月8日,于毫縣東北蘆家廟殲敵300余人,這是游擊支隊東征第一個大勝仗,為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奠定了基礎。<br></h1> <h1> <font color="#333333"><b>立足永城書案店。</b></font><br> 1月5日,張震參謀長率1團1營(原1大隊)東進永城打擊日偽軍。1月8日,彭雪楓司令員率領支隊其余部隊向永城地區挺進。1月19日,支隊主力1、2團和獨立營進抵永城、宿縣、蕭縣、夏邑為中心的豫皖蘇三省邊界地區,與當地黨組織及其所領導的抗日學生大隊及抗日游擊隊取得聯系,在永城地區連續戰斗,消滅了大量的偽軍、土匪、雜八隊。2月13日,支隊司令部進駐永城西南書案店。<br></h1> <h1> <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333333"> 二次回師睢杞太。</font></b><br> 1939年2月10日,吳芝圃副司令員率支隊獨立營從永城地區二次回師睢杞太,執行三大任務:擴軍、籌款、接干部(延安派來的130多名干部)。進行了10多次戰斗大獲全勝,爭取了幾支地方武裝參加新四軍,部隊擴大到2000余人。4月9日,獨立營擴編為支隊第3團,團長周時源、政委孔石泉。<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健全根據地黨政機構。</b></font><br> 1939年2月,建立了皖東北特委,楊純任書記。7月,成立了黨的皖東北工作委員會,張愛萍任書記。8月,撤銷豫皖邊省委成立豫皖邊區黨委,吳芝圃任書記。11月成立了豫皖蘇邊區聯防委員會,吳芝圃任主任。<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333333">首次挺進淮上。</font></b><br> 全支隊苦戰5個多月,豫皖蘇根據地初具規模。1939年6月15日,支隊首長令第2團向淮上地區的懷遠、鳳臺、宿南、蒙城等地挺進。7月,支隊率第3團跟進,擴大了根據地,增加了稅收,緩解了經費困難。<br></h1> <h1> <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以渦北新興集為中心的豫皖蘇抗日根據地。</b></font><br> 6月底,永城建立了我支隊東進后的豫皖蘇邊區第一個縣級民主政權。<br> 7月,永城抗日救國學生大隊改編成游擊支隊獨立大隊,9月,編為支隊3團3、4營。<br> 8月29日,永城抗日武裝魯雨亭部900余人要求加入新四軍,經中央批準,編為游擊支隊第1總隊,魯任總隊長,孔石泉任政委,下轄3個大隊,年底編為1、2團。<br> 9月1日,豫皖蘇邊區黨委和新四軍游擊支隊,在渦陽縣曹市集召開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傳達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決議,選舉出席黨的“七大”代表。<br> 9月6日,游擊支隊領導機關進駐進駐渦(陽)北新興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br> 11月,組建永城獨立團,團長兼政委壽松濤。<br> 12月11日,我黨領導的第一戰區抗日自衛軍第七路,在粉碎國民黨項固派對其并吞的陰謀后,抵達豫皖蘇邊區,編為游擊支隊第2總隊,總隊長胡曉初,政委向明,轄4、5團。<br> 同月,蕭縣游擊支隊及宿縣獨立團編為支隊的第3總隊,總隊長耿蘊齋、政委譚友林,轄7、8團。<br> 同月,睢杞太獨立大隊擴編為睢杞太獨立團,團長兼政委藍僑。<br></h1><h1> 12月 20日(1940年2月宣布),將皖東北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趙匯川、徐崇富兩團,統一組成支隊第4總隊,張愛萍為總隊長兼政委,轄第10團(支隊第1團)、第11、12團及泗北獨立團。支隊派第1團加強開辟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力量。</h1><h1> 1939年底,游擊支隊已擁有3個主力團,4個總隊(各轄兩團),3個獨立團,總人數達17800余人,英勇戰斗在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和皖東北抗日根據地。</h1> <h1><b><font color="#167efb"> 新四軍第六支隊</font></b></h1> <h1> 1939年11月2日,新四軍軍部指示∶游擊支隊改為新四軍暫編第6支隊。由于國民黨對新四軍采取歧視、限制的態度,新四軍只限于幾個支隊。直至1940年2月1日,新四軍葉挺、項英首長才正式下達改為“第6支隊”的命令。<br> 1940年3月,1、3總隊相互配合,粉碎了日偽軍對蕭縣、永城邊區的“掃蕩”,斃日寇佐野聯隊長、北山大尉、木板十平少尉以下官兵數百人。4月1日,我第1總隊、蕭縣抗敵總隊、蕭縣支隊在芒碭山李黑樓與日寇展開血戰。1總隊長魯雨亭壯烈犧牲。<br> 3月18日,以隨營學校為基礎,擴建為抗大第4分校。<br> 6月1日,正在新興集舉行“五卅”紀念大會的第6支隊各部,受到日偽軍1000余人分4路的襲擊。在支隊首長指揮下,擊潰了敵人。<br> 此戰后,游擊支隊對部分部隊進行了整編,第1、2、3總隊各縮編為1個團,3總隊8團編入支隊特務團。為便于對地方武裝的領導和指揮,成立了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蘊齋,政委吳芝圃,參謀長黃思沛、政治部主任劉作孚。<br> 1940年1月至8 月,支隊第1團和第4總隊,在張愛萍司令員指揮下,苦戰在皖東北地區,保衛了初創的皖東北抗日根據地。<br></h1> <h1><font color="#167efb"><b> 八路軍第四縱隊</b></font></h1> <h1> <font color="#333333"><b> 與八路軍南下部隊合編。</b></font><br> 1940年6月下旬,八路軍第2縱隊政委黃克誠,率344旅、新2旅5個團,以及教導營共1.2萬余人,從華北冀魯豫地區南下華中與新四軍第6支隊會合,進抵渦(陽)北新興集,與彭雪楓部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司令員彭雪楓,政委黃克誠,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br> 6月27日,中央軍委命黃克誠率新2旅和344旅的687團共3個團,東進蘇北,會合當地部隊組成八路軍第5縱隊(6支隊第4總隊和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編入該縱隊)。<br> 黃率部東進后,彭雪楓兼任八路軍第4縱隊政委,縱隊其余領導人未變,轄4、5、6旅,共7個團。第4旅(原344旅)旅長劉震、政委康志強,轄11團(原688團)、12團(原689團)。5旅旅長滕海清、政委孔石泉、副旅長張太生,該旅所轄13、14團,分別為原6支隊第1、2團。第6旅旅長譚友林、政委賴毅,轄16團(原6支隊第3團)、17團(原1總隊編成的1個團)、18團(原2總隊7團)。<br> 1941年1月,睢杞太獨立團撤離睢杞太地區,升編為5旅15團。這時,全縱隊連同特務團,共9個主力團16000余人。<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333333">板橋集擊落日軍飛機。</font></b><br> 1940年11月中旬,蚌埠、徐州、宿縣等地日偽軍糾集5000余人,汽車 70余輛、坦克20輛,在飛機掩護下,向渦河兩岸地區進犯。17日,第5旅及特務團在滕海清指揮下,在蒙城以北板橋集與日偽軍1500余人展開激戰,經兩晝夜戰斗,殲日偽軍1000余人,擊毀汽車、坦克10 余輛、擊落日軍飛機1架,創造了敵后我軍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耿、吳、劉叛變。</b></font><br> 1940年12月12日,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耿蘊齋、6旅17團團長劉子仁、18團團長吳信容在國民黨頑軍將領李仙洲等策動下,乘我4縱隊主力戰斗在淮上之機,裹脅所部共近 2000人叛變,投靠反共軍,給豫皖蘇根據地帶來了巨大損失。<br> 耿、吳、劉叛變后,第4縱隊首長迅速采取下述措施:</h1><h1> 一是以第5旅前往蕭、永邊境清剿叛部及土頑武裝。</h1><h1> 二是將永城獨立團團部及其1、2營與抵制吳信容叛變之原18團3營合編為新的18團、壽松濤、蔡永分別任團長、政委。</h1><h1> 三是將抵制吳信容叛變的原18團2營大部,與蕭縣獨立團合編為蕭縣獨立旅、轄兩個團,旅長縱翰民、政委李忠道。</h1><h1> 四是將渦北自衛團編入16團,保持該團戰斗力。五是以永、夏、宿部分地方武裝和原17團逃回來之部隊編為雨亭總隊。<br></h1> <h1><font color="#167efb"><b> 新四軍第四師</b></font></h1> <h1> 皖南事變后的1941年2月,八路軍4縱奉命改編為新四軍4師,原轄各旅依序編為第4師10、11、12旅。第10旅旅長劉震、政委康志強,參謀長沈啟賢、政治部主任高農斧,原轄11、12團分別改為28團、29團。第11旅旅長滕海清、政委孔石泉、副旅長張太生,政治部主任黎同新,原轄13、14、15團依序編為31、32、33團。第12旅代旅長饒子健、政委賴毅,副旅長黃思沛、參謀長胡少卿、政治部主任劉作孚,原轄16、18團改為34、35團。<br> 3月,留在水東(新黃河以東,包括睢杞太地區)地區堅持斗爭的新四軍4師黨政軍組織,組建了水東地委和水東獨立團。5月,王其梅任水東地委書記兼獨立團政委,馬玉堂任獨立團長。<br> 4月,蕭縣獨立旅并入12旅34團。<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 三個月反頑斗爭。</b></font><br> 1941年1月下旬,日寇集中5個師團7萬余人分3路發起圍殲國民黨軍的“豫南戰役”,4師奉命尾追日偽軍、支援友軍作戰,“豫南戰役”于2月9日突然停止,國民黨軍頑軍14萬人以7倍于4師的兵力猛烈進攻4師。豫皖蘇邊區3個月反頑斗爭開始。雖然指戰員英勇作戰,獲得不少勝利,但由于敵我力量過于懸殊,于1941年5 月奉命向津浦路東作戰略轉移。<br> 4月19日,陳銳霆(中共秘密黨員)率領國民黨軍92軍142師425團舉行反內戰起義。<br></h1> <h1> <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精簡整編。</b></font><br> 1941年6 月,4師到達路東地區后奉命整編,撤銷12旅建制,35團編入32團,34團編成3個營6個連,由師部直轄。11旅33團編入10旅29團。11旅轄31團(縮編為直轄5個連的小團,同年底,恢復1、2營建制)、32團(直轄2個營6個連)。抗大4分校保持不變。<br> 7月19日,在淮寶縣的仁和集召開了軍政委員會擴大會議,總結和檢查了反頑斗爭中失利的經驗教訓。同年10月30日,陳毅軍長在4師團以上干部會議上說:“4師在津浦路西英勇奮斗,堅持斗爭,在艱難情況下,抗擊了7倍于我之國民黨正規軍的大舉進攻,完成了阻擊頑軍東進北上的戰略任務,保障了蘇北的發展與鞏固,同時,保存了主力,將近萬人的部隊帶到路東,這是很大的勝利。”<br> 8月1日,師將各旅騎兵集中300余人(馬)組建騎兵團,團長兼政委黎同新。8日組建宿東游擊支隊,支隊長姚運良、政委周啟邦。師特務團縮編為營。<br> 8月7日,華中局決定皖東北和淮寶、淮泗地區劃為4師活動地區。11日,中央軍委命令鄧子恢為4師政委、軍政委員會書記。皖東北地區黨委改為淮北蘇皖邊區黨委,鄧子恢為書記,劉子久為副書記。9月15日。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成立,主任劉瑞龍。<br> 9月9日,根據新四軍首長命令,4師10旅歸3師建制,3師9旅撥歸4師建制。9旅轄25、26、27團,旅長張愛萍、政委韋國清。11月18日,張愛萍調任3師副師長,韋國清任旅長,政委康志強。9旅部隊包括原新四軍第6支隊4總隊和原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br> 10月1日,成立邳睢銅軍分區,司令員蔡明、政委李忠道。<br> 10月21日,以12旅旅部改編為淮北保安司令部,司令員賴毅、政委劉子久、副司令員饒子健,參謀長白浪、政治部主任劉作孚。11月7日,撤銷淮北保安司令部,成立淮北蘇皖邊軍區,軍區司令部由34團團部與保安司令部組成。34團所屬各部分散編入地方武裝。淮北軍區轄第1、5獨立團、6個獨立團、3個縣保安大隊及邳睢銅軍分區。<br> 11月,4師遵照中央“精兵簡政”的指示,裁并機關,緊縮編制,充實連隊。第9旅25團轄2個營6個連,26團轄3 個營6個連,27團直轄5個連。第11旅31團、32團暫時撤銷,番號保留。兩個團的第1、2營雖由11旅直接指揮,但均冠以原番號,分別為31團1營、2營,32團1營、2營。 </h1><h1> 12月,中央軍委決定:水東地委、水東獨立團暫歸八路軍冀魯豫邊區及冀魯豫軍區代管。1943年4月7日,劉少奇致電中共冀魯豫邊區委員會:華中局決定將新四軍第4師派到水東地區的干部及該地部隊撥歸冀魯豫邊區領導。 <br></h1> <h1> 至1941年底,第4師轄9旅(3個團)、11旅(2個團)、騎兵團、宿東游擊支隊,總計13000余人。</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 建軍三件寶。</b></font><br> 新四軍4師彭雪楓師長建軍的三件寶是:“拂曉報、拂曉劇團、騎兵團”。彭雪楓是著名的軍事家、宣傳教育家,他的治軍和領導特色是文武兼備,一手拿槍桿一手拿筆桿,而騎兵團是新四軍全軍中惟一的團級建制騎兵團。<br></h1> <h1><p></p></h1><h1> <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粉碎日偽軍掃蕩。</b></font></h1><h1> 1942年11月,日偽軍 7000余人,在飛機、坦克、大炮、騎兵的配合之下,兵分5路,“圍剿”新四軍4師主力及地方黨政機關。淮北蘇皖邊區軍民取得了33天反“掃蕩”的勝利。<br> 11月23日,騎兵團3大隊長展廣蘊和教導員王孟凡率部,在泗縣、青陽之間的簸箕窯村打響了反“掃蕩”的第一仗。擊斃日軍小隊長平林及翻譯官以下15人,俘虜20余人,拉開了反“掃蕩”戰斗的序幕。<br> 12月10日,26團在曹廟鄉朱家崗遭日軍金子聯隊及偽軍1500多人的偷襲。團長羅應懷、政委謝錫玉、副團長嚴光率300余人激戰18小時,敵人棄械遺尸倉促撤退,斃傷敵近300人,其中斃日寇小隊長以下13人。我傷亡100余人。朱家崗守備戰成為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span><br></div><h1> 1943年3月中旬,第4師在2師、3師各一部的支援下,于山子頭地區全殲向我進犯之頑軍韓德勤部,生俘韓德勤以下官兵1000余人,其縱隊司令王光夏、獨立旅旅長李仲昆被我擊斃。 </h1><h1> </h1><p></p><h1> 1944年,新四軍4師在地方部隊的配合下,發動了春季攻勢。歷時3個月,進行大小戰斗60余次,先后攻克了日偽據點46個,殲滅日偽軍4000余人,開辟了5個行政區,10萬群眾獲得解放,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根據軍部指示,4師各旅不再兼軍分區。 </h1><p></p> <h1> <b> 恢復壯大力量。</b></h1><h1> 1942年9月,淮北軍區決定:將蕭銅獨立營改為蕭宿銅陵總隊,總隊長許西連、政委壽松濤,下轄3個營,共1500余人。</h1> <h1> 1943年1月,為實現黨政軍一體化領導,淮北軍區由4師兼(4師機關與淮北軍區合并),轄4個軍分區:9旅、11旅分別兼第1、2軍分區,邳睢銅軍分區為第3軍分區,宿東游擊支隊兼第4軍分區。</h1> <h1> 9月,4師主力部隊先后恢復了原有建制。9旅健全了營、連建制;11旅于恢復了31團團部,轄3個營9個連。將32團1營與泗五靈鳳地方武裝合編為11旅直轄的泗五靈風獨立團,恢復32團番號,同時將泗南大隊升編為11旅獨立大隊。至此,11旅恢復了2個團建制又一個大隊。</h1> <h1> 9月24日,淮北軍區決定:在東南自泗陽,西北至宿遷,沿大運河線(江蘇淮北段)的狹長地帶,成立縣級民主政權運河特區,下轄5個區,特區工委書記高峰兼運河大隊大隊長兼政委。1943年4月,特區轉隸為新四軍3師淮海區。</h1> <h1><font color="#b06fbb">運河特區圖(1942年)</font></h1> <h1> 10月,山東分局和華中局批準:將位于隴海線以北的山東省嶧南縣更名為嶧(縣)、滕(縣)、銅(山)、邳(縣)縣,劃歸新四軍4師兼淮北軍區的3分區(邳睢銅)建制,隨之八路軍115師運河支隊(因大運河西自韓莊,東至臺兒莊,橫貫該地區)改稱嶧滕銅邳縣總隊,總隊長胡大勛,縣委書記兼總隊政委鄭平。1945年4月,嶧滕銅邳縣回歸八路軍魯南區建制,運河支隊隨之回歸八路軍建制。</h1> <h1><font color="#b06fbb">嶧滕銅邳縣地區地理要圖,大運河西自韓莊,東至臺兒莊,橫貫該地區</font></h1> <h1> <font color="#333333"><b> 西征豫皖蘇。</b></font><br> 1944年8月15日,4師主力4個團(25、31、32、騎兵團),由彭雪楓師長、張震參謀長、吳芝圃主任率領從淮北蘇皖邊西進豫皖蘇邊。顧寒星團長率蕭銅獨立團,跟隨西進主力作戰。此時,淮北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張太生率領獨立團(原宿東游擊支隊)策應與配合西進主力作戰。 <br> 8月21日至23日,首戰蕭縣南部之小朱莊獲勝,全殲敵人兩個團1700余人,打開了西進大門。<br> 國民黨挺進28縱隊第3支隊(原吳信容叛部)在我西進和小朱莊戰斗勝利的影響下,支隊長吳信元率部2000人起義,編為蕭縣獨立旅。<br> 9月11日,彭雪楓師長親率25團、32團、騎兵團,在夏邑縣八里莊全殲頑偽合一的李光明支隊。彭雪楓師長不幸在這次戰斗中壯烈殉國。由于彭師長在4師和淮北地區有崇高的威望,他的犧牲一直保密到1945 年2月初才公開宣布,從中央到淮北,先后進行了隆重的追悼活動。<br> 彭雪楓師長犧牲后,中央軍委命令張愛萍繼任師長,9旅韋國清任副師長,繼續指揮全師與敵人戰斗。<br></h1> <h1> <font color="#333333"><b> 全面恢復豫皖蘇。</b></font><br> 9月21日,中央軍委令4師副師長韋國清和3師7旅彭明治旅長率9旅26、27團,7旅19、20團西進豫皖蘇,會同張震參謀長,吳芝圃主任統一指揮作戰。<br> 10月14日,頑暫一軍軍長王毓文率其暫14師,騎8師和幾個“挺進縱隊”,從渦河北岸向北進攻。叛徒劉子仁率兩個支隊由東開向保安山。保安山戰役經8天激戰,我軍乘勝追擊300里,殲敵過半,渦河以北地區完全為我恢復。共斃俘頑敵3600余人,各種炮100門、戰馬600余匹,受到新四軍軍部通電嘉獎。<br> 至1944年底,西進部隊共殲敵13000余人,恢復8個縣政權,315個鄉政權,成立8個縣總隊3個獨立團,全面恢復豫皖蘇根據地。<br> 1944年12月,經華中局批準,路東原1、2地委、專署、分區合并,稱1地委、專署、分區;路西新地區建立了2地委、2專署、2軍分區。路東原3(邳睢銅)、4(宿東)地委、專署、分區合并,稱3地委、專署、分區。整編后的第1、3分區各轄幾個獨立團。 </h1> <h1> 這樣,第4師兼淮北軍區在1944年底,直轄2個旅,5個主力團,3個軍分區,20個縣總隊,11個獨立團,還有1個蕭縣獨立旅。</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 對日全面反攻。</b></font><br> 1945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4師9旅、11旅對日偽軍發動“宿西戰役”。5月上旬,與3分區武裝相配合發起“睢(寧)南戰役”。5月21日至7月1 日,11旅在27團和部分地方武裝配合下,發起“宿南戰役”,殲滅偽15師,斃俘官兵1900余人。 <br> 8月13日,4師奉命恢復12旅建制,以第3軍分區的獨1團(邳睢銅)、獨2團(宿東)、獨3團(蕭銅)分別編為該旅34、35、36團。旅長饒子健、政治委員張太生、參謀長張登先、政治部主任王學武。同時以蕭縣總隊第1營(原“西亢營”)、永城總隊第2大隊、宿西總隊第3大隊合編為11旅33團。<br> 8月10日,日本投降。4師待機殲滅不向我投降之日偽軍。8月25日至29日,11旅強攻永城,全殲偽軍;25團拔除孫町集偽據點。9月21日,偽18師師長杜新民(我地下黨員)率所部 5000官兵在永城酂陽地區起義。9月27 日,31團攻克濉溪口城。<br> 9月19日,黨中央確定"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決定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駐臨沂);1師、4師(欠9旅)同各分區武裝留華中堅持戰斗。第9旅調往山東,編入津浦前線野戰軍(后編入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br> 自10月10日起,4師11旅、12旅、發起津浦路徐州、蚌埠段破擊戰役。</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完成歷史使命。</b></font><br> 10月25日,華中分局、華中軍區成立,鄧子恢任華中分局書記,譚震林為副書記;張鼎丞任華中軍區司令員,鄧子恢任政委,粟裕、張愛萍任副司令員,下轄華中野戰軍,蘇中、淮南兩個軍區及第5、6、7、8直屬分區。華中野戰軍主要轄6、7、8、9、10縱隊,司令員粟裕、政委譚震林。<br> 10月下旬,4師在濉溪口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這是4師最后一次會議。張愛萍師長、鄧子恢政委、韋國清副師長、張震參謀長、吳芝圃主任和各旅、分區首長都參加了會議,師首長分別就當時形勢和任務作了報告。從此,新四軍第4師完成了歷史使命。<br> 會后,新四軍第4師兼淮北軍區除9旅已北去山東作戰外,4師機關,直屬隊和雪楓大學(原抗大4分校)、特務團編入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領率機關及其直屬單位。第11旅奉命編為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張震、副司令員饒子健、杜新民、參謀長姚運良、政治部主任王學武,下轄5個步兵團和原4師騎兵團。兼原淮北軍區路西2分區編為華中軍區第8軍分區,由第12旅兼,轄34團(由11旅33團改編)、35團,司令員張太生、政委吳芝圃,副政委壽松濤、參謀長張登先、政治部主任李浩然。原淮北軍區路東1、3分區合編為華中軍區第7軍分區,司令員張震球、副司令員趙匯川、政治部主任劉作孚。<br></h1> <h1><font color="#b06fbb">淮北抗日根據地行政區劃要圖(1945年8月)</font></h1> <h1> 新四軍第4師(兼淮北軍區)自1938年9月前身新四軍游擊支隊創建,經歷新四軍第6支隊、八路軍第4縱隊番號的演變,經過了創建、發展、受挫、再發展的曲折道路,大小戰斗3000多次,殲敵6萬余人。主力部隊發展到3萬余人,地方部隊發展到2萬余人,開創和解放了淮北抗日根據地,使之成為我黨領導的全國19個抗日民主根據地之一,完成了黨所賦予的歷史任務,經受了戰火的洗禮。</h1><h1> 新四軍第4師這支英雄部隊的名字和它所建樹的光輝業績,將載入史冊、彪炳千秋。</h1> 【本美篇所編發制作的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首發的知識產權,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自美篇的制作人及標題。聯系方式138100375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武县| 巢湖市| 皮山县| 宜阳县| 龙岩市| 邻水| 桦南县| 通江县| 白朗县| 昌宁县| 宜君县| 永昌县| 南开区| 西青区| 尼勒克县| 沂南县| 莲花县| 宜城市| 商水县| 泗水县| 玉环县| 宁海县| 漠河县| 岱山县| 基隆市| 贡觉县| 澄迈县| 龙海市| 丰县| 手游| 政和县| 湖南省| 明水县| 屏山县| 永州市| 祁门县| 黄大仙区| 务川| 锡林郭勒盟| 广德县| 濮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