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b></h1> <h1><b> 2020年1月29日,是我們陸軍原185醫院70年女兵難以忘懷的日子,是我們44名女兵從軍50周年的紀念日。</b></h1><h1><b> </b></h1> <h1><b> 往事如煙,時光倒流,青春已逝,回憶是美好的,軍魂已入骨。泛黃的照片,勾勒出我們70年女兵從軍50周年軍旅生涯的軌跡,在訴說著我們70年女兵從軍50周年的歷程。</b></h1> <h1><b> 50年前的今天,44名軍娃從海南各地父輩的軍營,乘著解放牌大卡車,來到地處海南腹地的原185醫院駐地,在這里開啟了我們70年女兵人生的華麗蛻變。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掛兩邊。穿上65式軍裝的那一刻,未褪去稚嫩的臉龐,不諳世事,天真,單純,浪漫的小腦袋,似乎明白,我們雖年少,但我們是大人了。雖說我們中年齡小則14歲,大則20歲,多數是15歲。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這批軍娃仍比同時代,同齡人幸運地走進了軍營。心中充滿忐忑,張眼望著這地處山溝溝的原185醫院,心中不斷地問自己,我就要在這陌生的山溝溝里住下了?交通不便,要想出趟遠門,都是等過路車,招手不一定停。對我們這批軍娃并不陌生,其中大部分是發小,同學。好奇、懵懂、天真、活潑包圍著我們這群軍娃。</b></h1><h1><b> 我們不像男兵,男兵是新兵集訓完才發領章帽徽,我們參軍的第一天就發領章帽徽。我們在部隊第一個啟蒙老師就是新兵集訓隊隊長龔冬初,教導員羅天霞。來不及細思環境的清苦,就把我們42名女兵(有2名是新兵集訓完才來報到的)分成四個班,開始了緊張的新兵訓練。正式開啟了我們的軍營生活,我們同住一棟平房,同歡樂,同甘共苦,不知憂愁為何物,一同白天練操,一同半夜緊急集合,一切都那么新鮮、刺激、又艱苦著,晚上緊急集合總是半夜熟睡,天高月黑中進行,集合時不準打手電筒打背包,打起的背包三根繩扭成一根麻花繩,蚊帳像腸子樣流在背包外,睡上下鋪情急穿錯鞋,穿反褲子,急忙跑出屋緊急排進隊列。但我們非常快樂,到處歡聲笑語,忘切了思家之愁,忘卻那艱苦的環境,我們很快就融入軍營這個大家庭。</b></h1> <h1><b> 隨著我們在軍營中日夜相處,新兵集訓隊,護訓隊又都在一起,再分到各科室,但我們仍同住大大一棟的女兵宿舍。相處的日日夜夜,把我們從幼稚、懵懂、天真、浪漫、不諳世事的少女,在軍營里錘煉成熟、穩重、正直、善良、有擔當的革命軍人。共同的軍旅生涯,結下了割舍不下軍旅情懷和戰友情,軍旅生涯影響了我們一生。</b></h1> <h1></h1><h1><b> 從軍五十年后,我們又相聚了。這是歷經從軍50年的軍旅情懷,那份軍旅生涯深深的眷戀,這份情愫緊緊地把我們聯結在一起,那份情愫使我們那么難以割舍,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到個中的韻味。從軍50年后的相遇,竟發現滿頭白發的彼此,還保畄著相同的三觀,心靈深處意會語言的共鳴!啊!這就叫生死與共的戰友!</b></h1> <h1><b> 作為原185醫院70年女兵之一,想當個匠人,懷著一顆匠心,虔誠地試圖把我們從軍50年的片斷,整合成美好的記憶,籍此作為一個美好的念想。</b></h1><h1><b> 相冊內容分:新兵、青春、185一日行、從軍50年后再相聚</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 兵 篇</b></h1> <h1><b>原185醫院大門口,50年前的今天,我們就是從這個大門口進去,開啟了一生火熱的軍旅年華。</b></h1> <h1><b>新兵集訓隊隊長龔冬初</b></h1><h1><b>新兵集訓隊教導員羅天霞</b></h1><h1><b>龔隊長、羅教導員,我們70年兵在您們面前,永遠是新兵!敬禮!</b></h1> <h1><b>新兵一班</b></h1> <h3><b>新兵一班班長王素勤</b></h3><h1><b>一班付班長張遠星</b></h1> <h1><b>新兵二班</b></h1> <h1><b>新兵二班班長姜敏</b></h1><h1><b>二班付班長陳繼先</b></h1> <h1><b>新兵三班班長:高健</b></h1><h1><b>付班長:麥賢英</b></h1> <h3><b>三班新兵照
四班班長:田舒野
</b><h1><b>付班長:王洪霞</b></h1></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 春 篇</b></h1> <h1><b> 青春有很多樣子,慶幸的是我們的青春是穿軍裝的樣子。中國女兵的美是與眾不同的美,是這身軍裝美,是中國最靚麗最美的服裝,是對國家的責任美。我們的青春是穿著這身美麗的軍裝度過的。穿軍裝的青春那一刻,就把自己的青春交給了國家;穿軍裝的青春,使我們的青春在軍營里大放異彩。我們的青春是別樣的青春,我們的青春是同齡人艷羨不已的青春。一生中青春有當兵的履歷,無怨無悔!</b></h1> <h1><b>護訓隊在阮醫生和教員王學英的帶領下,我們開始了愉快的護訓隊生活</b></h1> <h1><b> 廖廖幾張護訓隊的照片,勾起對曾經在護訓隊的美好回憶,新兵集訓完后,大家都分到臨床科,非臨床科,炊事班,洗衣班,生產班。記不請何時又集中到護訓隊了,好像沒提干,當時領導我們的是阮醫生和王學英老師,兩位老師和藹可親,沒有在新兵隊管的那么嚴,但生活仍是緊張有序。記得當時教室和宿舍是相通的,教室里擺著一付骷髏架子,嚇得晚上不敢上洗手間。記得護訓隊宿舍前有一塊很大的草地,照片里還能看見老師組織我們娛樂和照相。學習也沒啥負擔。多數人也就稀里糊涂護訓隊畢業就提干了,多數的我們提干不滿18歲。</b></h1><h1><b> 最后那張照片,看這幾位戰友多才多藝,吹拉彈唱樣樣會,我就納悶,其中幾位是從小一起長大,竟不知她們還深藏這般才藝!了得!點贊![強]</b></h1><h1><b> 護訓隊的集體生活是愉快的,這與我們從小就過慣了集體生活有關,軍營生活對我們并不陌生,這種集體生活早已從小,就滲透到我們的骨髓里,流趟在血液中。</b></h1> <h1><b> 拉練相信對當兵的人來說,實不陌生,部隊每年都為備戰而拉練,我們醫院也配合駐軍部隊,跟隨部隊進行后勤醫療保障工作,拉練不僅鍛煉了我們的意志,也褪去了我們的嬌驕二氣,當我們跟著部隊途經村莊學校時,老百姓都自發地歡迎解放軍叔叔,待我們走近了,才看請是解放軍阿姨。拉練的生活極艱苦,背著沉重的背包,跟著作戰部隊逢山過山,逢水過水,還不準住老百姓家,我們女兵還好些,住學校,住大禮堂,偶也有住野外,被子一面鋪身底下,一面蓋身上,早晨起來都是濕的。拉練中的逸事不勝枚舉,年年參加都有數不清的逸事,略!</b></h1> <h1><b> 張遠星提供的這張拉練照彌足珍貴。在那種艱苦,沒有手機的環境,個人是很難有能力保存拉練的照片的。</b></h1> <h1><b>韋艷蘭夫婦參加1979年對越反擊戰</b></h1> <h1><b> 以上照片中看到韋艷蘭夫婦同時參加1979年的對越反擊戰,頗有英雄氣概!上戰場是生死未卜,是軍人的使命,能上戰場,猶如到鬼門關走一遭,殘酷的對越反擊戰,我們多數雖未參戰,但也佩服這對參戰的夫婦,我們今天的歲月靜好,是許多戰友為我們負重前行!為參戰的戰友點贊!敬禮!</b></h1> <h1><b> 院務處的領導在稻田指導我們如何正確割稻谷。這也是我們當兵在軍營生活的一部分內容,叫支農,每到農忙季節,各科室就抽調年青男女戰士干部,到附近農村支農,邦老百姓割稻谷,插秧,收甘蔗,甘蔗長的白毛毛扎在身上癢癢的,收花生,收好的花生放在大卡車上,連花生帶我們坐在大卡車上,送花生給老百姓,再把我們剩下拉回醫院。</b></h1><h1><b> 割稻谷和插秧的田地里都有螞蝗,這種怪物專吸人血,吸在腿上把螞蝗扒除,傷口流血不止,當時特怕螞蝗,怕也得下,腦子里也沒想過怨言或不肯下,很辛苦,常常頂著驕陽而作,日落而歸,自己感到著實像個穿軍裝的農民,農民一年到頭守著這份貧窮,心想,這日子怎么過呀。</b></h1> <h1><b>這是我們185醫院70年年底,派去軍區制藥廠制藥,7個70年兵,由69年兵張蓮香帶隊</b></h1> <h1><b> 制藥廠位于五指山腹地,原132師394團駐地旁,是海南軍區為備戰在此山洼里,建了這個制藥廠,制出的藥供部隊使用,制藥工人由海南三大醫院抽調女兵,來到這深山里當制藥工人,三大醫院除帶隊的不是70年兵外,三大醫院來制藥的全是70年兵。</b></h1><h1><b> 記得制藥廠長姓鄧,臉上有點天花遺畄的痕跡,整天在各車間轉悠,像是監督我們制藥。三大醫院來的70年兵,大部分是發小、同學、現在兼工友。</b></h1><h1><b> 大家年齡相仿,天真、單純,記得當時有幾個車間,熬穿心蓮的車間、制粒、壓片、包衣車間,工作服發給我們的是海軍男戰士服,灰色的,因褲子前面有個開口,一坐下來,褲子前面就裂開一個大口子,大家都這樣,誰也別笑誰。工作三班倒,好像感覺沒星期天,只覺得好玩,才滿16歲。成捆成捆的穿心蓮放在一個大大的蒸汽鍋里熬煮出膏,烘干、制粒、壓片、包衣。記得分到制粒車間,一姓金技術員,也是軍人,他跟我們相處,好像我們上輩子欠他八百吊,成天板個臉,面部肌肉僵硬,懷疑他不會笑,可能他有許多不愉快的事吧。</b></h1><h1><b> 在制藥廠制藥,整天看著膏藥制出粒,倒也不覺乏味,半年都在藥廠呆著,僅有一、二次出制藥廠,還請假,往394方向走想找394的供銷社,半路被一邦男兵起哄,就跑回來了,這邦男兵估計沒見過這么年輕的叫花子,當時穿著又大又寬又舊的海軍男兵軍裝,個子矮的,上衣快到膝蓋了,我猜的。我們不覺得自己丑,寬大的舊軍裝掩不住,我們青春發出的灼人魅力!</b></h1> <h1><b>劉軍紅、王洪霞在汀邁大拉生產基地185醫療隊</b></h1> <h1><b> 瞧,相片背后的茅草房,映襯著我們軍營生活的內容,是185醫院,派往汀邁縣大拉生產基地醫療隊的住房,隱約記得離我們最近的是131師391團。大拉是部隊的生產基地,185醫院是負責常年派醫療隊,為生產基地及各團來生產的官兵,做后勤醫療保障工作的。</b></h1><h1><b> 不記得7幾年被派往大拉基地醫療隊,住了半年,帶隊的是青志寅主任,后任院長?當時,為配合醫療,有簡單的手術室、內科、外科、理療。我負責理療。</b></h1><h1><b> 雖說醫療隊兵齡參差不齊,光我們70年兵就4個,有樹影,高健、華萍。當時住的茅草房,屋內陰黑,隔音不好,被子看不清顏色,屋里燈光昏暗,各科室和居住,都在茅草屋里。干部戰士小病就在醫療隊解決,大病才轉185醫院。</b></h1><h1><b> 在大拉的日子里,業余生活是匱乏的,星期天也原地休息,最多就列隊走好遠,去391團看電影,看完電影又列隊走回茅草屋,大家也不怎么覺的苦,也沒聽到抱怨,也許是這身軍裝的作用驅使一種使命和責任吧!</b></h1> <h1><b>以下各組照片,印記著我們青春的靚影,快樂、開郎、活潑、無憂無慮的表情,都寫在相片里。我們照相的服裝道具,就是綠色的軍裝,部隊發的白襯衣,部隊發的軍鞋、軍用涼鞋。但我們依舊重復又重復地穿在身上,以美的姿勢,顯現出自己獨有的青春魅力。穿上這身軍裝,照出的這些相片,個個亮麗無比,美在穿軍裝,靚在我們的道具唯一!</b></h1> <h1><b>左起第一排:陳繼先、王樹影、王雅、龔冬初、林少霞、薛燕芹、徐瑞蓮、謝萍</b></h1><h1><b>左第二排:馮玲玲、郭育新、田舒琦、王紅霞、?、謝華萍</b></h1> <h1><b> 盡管我們70年女兵,有的當了海軍;有的轉業;有的一輩子在部隊服役!現在分布在全國各地,但軍人的本色都未曾改變!</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85 一 日 行</b></h1> <h1><b> 2020年1月12日,懷著一顆當兵時回家探親休假,歸隊的復雜心情,只身從海口出發,來了一個說走就走,打起背包,執著地來了一個185一日行。</b></h1><h1><b> 復雜的心情源于著實不願再回顧過去,不要讓自己活在過去,應展望未來,過去就翻篇了。但今值2020年1月29日是我們70年女兵從軍50周年,人生有幾個50周年。基于此心結,185醫院是我們70年女兵,青春揮灑的故土,是我們這批70年女兵從軍50周年的根,是我們70年女兵從軍50周年的魂所系。這種情結怎么繞也繞不開。盡管185巳解散,院址破爛不堪。但從軍50周年的紀念日,既然繞不開185,只好聽從內心的召喚,回到那時刻魂牽夢繞的舊地。俗話說:兒不嫌母丑。185醫院就是再丑,甚至許多185人回到185,心中充滿凄涼、心酸、心情沉重,但我卻沒有嫌她丑的理由。185醫院承載著我們的青春歷程,人生啟航的第一站,無論走到哪里,都自稱我是185的。</b></h1><h1><b> 首先,交通仍是當年的交通不便,到海口東站要買到定安安良的汽車票,告知沒有海口直達定安安良的客車,并告知先買票到定安,從定安再轉去龍塘的班車,當年也是這樣。安良已認不出,服務員過安良也沒叫我下車,過了安良約3公里才想起叫我下車,下車也沒有折回安良的車,過路車很少,但年齡此時非彼時,又拿出當年當兵時攔車的小技,好歹攔到一輛騎電動車大伯,他問我去安良哪里,我說去185,大伯馬上熱情地讓我搭他的電動車,把我送到185路口,恍惚像當兵時這艱苦的交通,又回到眼前。從安良要回定安,仍是招手愛仃不仃,又要坐相反方向車去龍塘,再從龍塘坐車到定安,再從定安返海口。這一天也是當年當兵探親休假來回折騰的交通,50年后仍沒變!</b></h1> <h1><b> 其次,185醫院更加破爛不堪,整個工作區從門診至政治處姚主任住的路旁,都被水泥墻圍起來,恰好從供應站路走到姚主任住的路口遇到當年的電工小王,現老王,他說姚主任住的這個地方有個缺口可進,缺口亂石亂草無法插腳,但我還是硬著頭皮,扒開亂草,蹣跚前行,進去就可看到婦產科的側面,還可看到婦產科推病人上手術臺的斜長廊,圍起的工作區外科,婦產科,手術室一帶種滿了檳榔,后來我又在門診處看到一鐵門,鎖著的鐵門旁約3米約也有一個人行缺口,好走多了。工作區里,尋覓內科、兒科、病灶、洗衣班、內四科等不見了蹤影,但依稀能見原來的位置,我沿著工作區和非工作區走了一遍,把舊址照片分為工作區和非工作區,初步展示2020年185醫院的院址。</b></h1> <h1><b>這是2020年元月原185醫院大門口</b></h1> <h1><b>臨床科</b></h1> <h1><b>手術室藥房</b></h1> <h1><b>放射科、理療科、化驗科</b></h1> <h1><b> 理療科,是我當兵的第二個驛站,在理療科工作了8年。當時分到理療科年青人只有我一個,主任、醫生、技術員都是五十年代的兵,大家都把我當小孩,叫我小玲。工作不辛苦,理療科設有電療室、蠟療室、超聲波室、針灸按摩室。每個治療室都大家輪流工作。當時用的超聲波,紅外線儀器都是西門子制造,那時就知西門子是最頂呱呱的。記得楊玉坤醫生,對我這小兵,每一項治療方法,都是手把手地教。病人都是預約的,到一個療程就把治療單送到各科室,這是我放飛的好機會,我可以像小鳥一樣,出去逛一逛。</b></h1><h1><b> 理療科年青人少,拉練我年年去;支農、去藥廠、去大拉都有我的身影。當軍代,帶著185的子女到金雞嶺林場上山下鄉,我沒比那些知青大多少,去定安開會,不方便帶領章帽徽,常被誤認為我是知青。</b></h1> <h1><b>操場</b></h1> <h1><b> 操場,是我們185人都到過的地方,是我們185人的娛樂中心、精神家園的所在地。新兵集訓隊,白天的練操,在這里立正、稍息、走正步,緊急集合都在這方寸操場丈量;院里重大事情的集中也在此操場;下班必經操場去飯堂吃飯;外來的演出及本院自編自演節目在操場的午臺上展現;每周一、二次的放電影也在操場午臺放映;下班后,打藍球、羽毛球也在這操場上揮汗。操場為我們全院的娛樂,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也是每個部隊必不可少的設施。</b></h1><h1><b> 今天來到操場,它跟我們一樣老了,滿目瘡痍,堆滿了建筑材料,地面一層白漿。操場啊操場!曾給我們帶來那么多快樂,伴隨我們在那里長大。</b></h1> <h1><b>女兵宿舍</b></h1> <h1><b> 女兵宿舍,是當時全院的女兵,居住的地方,這里存放著太多的,我們的喜怒哀樂。185地處農村,農村挑來賣的雞、鴨、鴨蛋都便宜,鴨蛋1元7個,大家幾乎都自備煤油爐,有時不去飯堂打飯,就在宿舍里燒肉,煮鴨,煮鴨蛋吃,加上食堂經常分豬肉,經常做紅燒肉吃,做紅燒肉就是那時學會的。那時感覺吃上紅燒肉,就是上上美味,別無他求,挺知足的。</b></h1><h1><b> 女兵宿舍雖說大家兵齡參差不齊,但都待字閨中的年齡,談戀愛是少不了的話題,誰誰找的男朋友是哪里的,誰誰又跟本院誰誰,誰又收到病號寫的情書,這樣那樣不絕于耳,我們非臨床科不直接接觸病號。我們少接到情書。</b></h1><h1><b> 因為臨床科工作都是三班倒,白天什么時候都有人睡覺,工作很辛苦,經常上夜班居多,但很少見到有人不快樂,那時很少見到有人把愁眉苦臉掛在臉上,唉聲嘆氣在耳邊。大家都很單純,很要求上進,我們雖未入黨就提干,但也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入黨后也對己嚴要求。大家雖是不同兵齡,但都能和睦相處,大家都單純。</b></h1> <h1><b>家屬區</b></h1> <h1><b>士兵灶、干部灶、供應站</b></h1> <h1><b> 士兵灶,是我新兵集訓后,分配在士兵灶,是我當兵的第一個驛站,與姜敏同在士兵灶三個月,士兵灶還有職工,我每天被老匡分配的工作是和面,有時也去窗口分萊。會包包子,餃子就是那時學會的。</b></h1><h1><b> 干部灶,在當時三大醫院中,數185的干部灶伙食最好。l85干部灶做的酥餅最好吃,經常買十幾個放在餅干盒里,慢慢受用。逢探親回家,買上十幾個給家人品嘗;逢年過節,干部灶把豬肉按份分好,每人去領一份回家自己做。</b></h1><h1><b> 干部灶的伙食非常不錯,萊品也較多,要上二兩飯,一份肉肉炒各式萊,香甜可口,此時心存感謝,當時干部灶的師傅們,在那個年代為我們做的可口飯萊。</b></h1> <h1><b>后山</b></h1> <h1><b> 后山,只有185人才能聽懂的詞,是185的人,沒有一個沒有去過后山,后山有條小河流,有個水壩,攔水發電供185醫院使用。后山是我們185人自娛自樂的好去處,從醫院后面走約l0分鐘就到后山,后山的小攔水壩,常是我們185人不多得的照相背景,依欄傍水的景色,在當時感覺挺美,逢休息都相約到后山照相,去玩耍,去游泳,后來還聽說淹死一個兵。后山的小河上浮滿了水浮蓮,養豬場每天都去后山整車拉水浮蓮,用機器攪碎后,煮熟了喂豬。隨筆而寫的回憶后山,帶著后山淡淡的芳香。</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從 軍 50 年 后 再 相 聚</b></h1> <h1><b> 2019年10月18日,原185醫院70年女兵21人,加上部分戰友的先生6人,共27人,從全國各地匯集到美麗的湘江河畔長沙,開始了為時4天的,慶從軍50年聚會。相聚內容分:茶話會、與長沙本地戰友相聚、暢游橘子洲頭、韶山游和劉少奇故鄉游組成。用此種方式慶賀自己從軍50年。</b></h1><h1><b> 2019年11月19日,瑞蓮途經廣卅,與廣州部分未去長沙的70年女兵相聚,王淑芹、王穗芬、閆艾萍、薜燕芹,四位70年女兵與住廣州70年女兵相聚廣州,彌補了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去長沙的遺憾。</b></h1><h1><b> 2019年11月30日,在海口與部分未去長沙的70年女兵和住海口的70年女兵共17人,在海口相聚,王雅、高健、劉菊蘭、閆紅賢、符珍。慶賀從軍50年相聚。</b></h1> <h1><b> 2019年長沙、廣州、海口三地,70年女兵的相聚,組成了原185醫院70年女兵,從軍50年完整慶賀的畫面,自已為自己點贊!</b></h1> <h1><b> 繼許聲聯、韋艷蘭的精美相冊之后,對長沙聚會有詳細敘述,故本冊從簡長沙相聚的敘述。</b></h1> <h1><b>長沙相聚茶話會,韋艷蘭設計的背景墻</b></h1> <h1><b>茶話會,以全體70年女兵21人合影,拉開了序幕</b></h1> <h1><b>左起:陳繼先、段莉莉、馮玲玲</b></h1><h1><b>三位主持人主持自編自演節目</b></h1> <h1><b>段莉莉主持報幕,馮玲玲輔助報幕</b></h1> <h1><b>主持人向在座的戰友敬軍禮</b></h1> <h1><b>左起:張遠星、王</b><b>素勤、陳繼先、王紅霞、田舒野</b></h1><h1><b>原新兵班長合影</b></h1> <h1><b>一班在唱歌</b></h1><h1><b>唱歌照左起:王素勤、陳玉珍、符繼韶、郝麗莎、王樹影、張遠星</b></h1> <h1><b>二班左起:陳繼先、謝萍、韋艷蘭、邢萍、盧啟明</b><br></h1><h1><b>三班左起:段莉莉、郭育新、林國敏</b></h1><h3><b>四班左起:田舒野、馮玲玲、徐瑞蓮、王建敏、張衛平、王紅霞</b></h3> <h1><b>本次參加長沙聚會的70年女兵的護花使者,他們都是軍人。</b></h1> <h1><b>我們都是1954年出生,1970年1月29日當兵。</b></h1> <h1><b>郝麗莎詩朗誦</b></h1> <h1><b>張遠星表演八段錦</b></h1> <h1><b>許聲聯詩朗誦</b></h1> <h1><b>陳繼先跳女兵舞壓軸</b></h1> <h1><b>集體合唱我愛我的祖國</b></h1> <h1><b>我們永保青春!</b></h1> <h1><b>橘子洲頭</b></h1> <h1><b>韶山、劉少奇故居</b></h1> <h1><b>與長沙185醫院的戰友相聚</b></h1> <h1><b>青春永駐</b></h1> <h1><b>軍旅夫妻,白頭偕老!</b></h1> <h1><b>2019年4月13日,部分70年女兵共14人,歡聚河南鶴壁賞櫻花,洛陽賞牡丹花。</b></h1><h1><b>左起第一排:王素勤、徐瑞蓮、孫書志、許聲聯、劉應文、李長林</b></h1><h1><b>左第二排:田舒野、郭育新、王樹影、薛燕芹、王紅霞、符繼韶、馮玲玲、李小琴</b></h1> <h1><b>鶴壁賞櫻花,洛陽賞牡丹花。少林寺、大相國寺、開封府、龍門石窟、洛陽牡丹園、紅旗渠</b></h1> <h1><b>2019年7月底,原185醫院慶八一聚會,部分70年兵</b></h1><h1><b>左起:麥賢英、王紅霞、符珍、王樹影、林國敏、閆艾萍、邢萍、符繼韶、王雅、謝萍</b></h1> <h1><b>2019年11月19日,徐瑞蓮途經廣州與部分未成行長沙的70年兵相聚</b></h1><h1><b>第一張左起:楊琳、王淑芹、王穗芬、邢萍、徐瑞蓮、盧啟明、薛燕芹、張遠星</b></h1><h1><b>第二張左起:任慶華、徐瑞蓮、王淑芹</b></h1> <h1><b>2019年11月30日高健從桂林來海口,與會者共17人,也有部分未能成行長沙的部分70年兵相聚</b></h1><h1><b>左起第一排:符珍、王素勤、高健、馮玲玲、謝萍</b></h1><h1><b>左起第二排:王紅霞、林國敏、閆紅賢、徐瑞蓮、郭育新、王雅、王樹影、符繼韶、陳繼先、田舒琦、田舒野</b></h1> <h1><b>馮玲玲、郭育新</b></h1><h1><b> 今天是2020年1月29日,是我們原185醫院70年女兵,從軍50周年,怎么也沒想到,用以下這組照片,來慶賀今天從軍50周年這一天,大家看到的以下馮玲玲和郭育新的口罩照,很滑稽,是我們在海口市萬綠園畄下的痕跡,意義非凡!這一天,我又聽從內心的召喚,斗膽走一回!不想對自己畄下終生遺憾!</b></h1> <h1><b> 這是我們在海口的12位70年女兵,欲在2020年1月29日聚歺的接龍單,因響應國家的號召,為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少外出,少聚會而取消!接龍聚歺單,像是我們巳經在理念上聚會了,給我們畄個獨特的念想吧!</b></h1> <h1><b> 慶從軍50年之際,我們也深深懷念英年早逝的戰友,楊芳、謝華萍、黃小曼、王史、林少霞。五位戰友的音容笑貌,一直印在我們的腦海中,在此莊重地舉起右手,致以祟高的軍禮,以表達我們對你們的思念!</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 恩</b></h1><h1><b> 制作本美篇,首先感謝許聲聯啟蒙制作;感謝唐海英及唐海英同學林桂全,有他的細心指導,耐心教誨,使我在制作美篇前進一大步;更感謝海口市玉沙社區的工作人員吳丹梅小妹持續幫忙,電腦操作各項需求,她春節回家,我還因這不會,那不會,不仃地叨擾吳丹梅小妹,實屬感動!更更感謝我那親愛的戰友們,支持、鼓勵,并提供了海量的照片,致使我像個相片拾荒者,近一個月來在相片中荒亂無措地爬行,樂此不疲!感謝!感恩!此時語塞,不能準確表達,一切盡在無言中!</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結 束 語</b></h1><h1><b> 由于本人第一次制作美篇,恨不得把大家的倩影盡收美篇中,貪心卻被實際操作打碎了夢想,雄心勃勃想把五十年的軍旅歷程畫龍點睛,現回頭一看,啥也不是。今日是2020年1月29日,制作原有愿望仍未實現。受美篇100張相片的限制,絞盡腦汁東接西接,制作效果便顯粗糙,簡陋;再則個人制作水平有限,來不及征求大家意見,只想說說平凡的再不能平凡的,軍旅故事。</b></h1><h1><b> 一日戰友一世情!開心過好美一天!珍重!</b></h1><h1><b> 2020年1月29日完稿</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盖州市|
长海县|
六枝特区|
清徐县|
长子县|
尼勒克县|
曲靖市|
大同市|
康平县|
铜梁县|
赤水市|
屏东市|
城步|
东海县|
莒南县|
福泉市|
陵水|
大港区|
交口县|
图们市|
云霄县|
南乐县|
茌平县|
阳谷县|
梨树县|
平阳县|
延吉市|
且末县|
瑞丽市|
东方市|
龙南县|
牙克石市|
延庆县|
贺兰县|
芒康县|
信丰县|
买车|
西林县|
炎陵县|
化德县|
蒲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