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越大地,是一個多習俗多節日的地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處廣東粵西的茂名、湛江兩地,有著“年例大過年”的說法。“年例”(又稱“廟會”)即“年年有此例”。2016年,中央電視臺《故鄉》欄目組策劃拍攝了專題紀錄片《年例》,粵西年例便讓更多人所熟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例”最早源于嶺南古老的祭祀,經過兩千多年的變遷,逐漸融入了中原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等元素,發展成為當今粵西地區頗具特色的千年古例。粵西年例也于2012年入選廣東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每年的大年初二開始至農歷二月底,粵西地區的村民就會依照各村定下的不同日子,開展全村群體性的敬神、拜祖、祭祀、宴請親朋等年例活動。在外的游子,無論路途多遠工作多忙都會在這個日子趕回家中做年例,方圓百里的村民也會趁此機會走親訪友,重聚舊情。這一天,即使你不認識年例家主人,也可以相互邀約去吃年例、看年例,因為,哪家往來的客人越多,就越代表這主人家興旺發達。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化州市楊梅鎮黃槐垌村集體性年例均逾五百席,場面之大,人數之多,可謂當地之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是我參與年例活動最多的一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圖/ 文 愛笑的細潤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位居“茂名十大年例”之首的忠平社年例,因有最大的花船和最長的火把龍曾被央視報道。每年農歷正月廿一,忠平社年例會吸引成千上萬本地及外地游客慕名前來觀看。活動中的花船長10米,高5米,重約1000公斤,號稱“天下第一船”,需要30多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才能抬得動。</p><p class="ql-block"> 參與這天年例的共有7個村莊,花船要經過1個大廟(忠平廟)和4個門首(場地),每個門首的活動大約耗時3小時。活動高潮自然是”抖花船”和人“神”同樂的場面,忠平社年例也是各大年例中燃放鞭炮最多的年例,小伙子們牽著點燃的炮竹滿場奔跑,被譽為“勇敢者的游戲”!晚上7點半,整個忠平社的社丁會集體出動,每人手持一支火把,護送大花船回忠平廟,一路歡呼聲、炮竹聲不絕于耳,盛況空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 圖騰的代表有“龍” 、“獅” 和 “儺”。傳說 “龍”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以舞龍的方式祈求平安和慶祝豐收是很多地方的習俗。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十六兩天,湛江雷州市沈塘鎮沈塘村會舉行一年一度的“人龍舞”表演,“人龍”少則幾十人,多則數百人,“龍頭”由身強力壯的后生擔當,挑選一活潑可愛的小男孩用紅綢帶綁在“龍頭”胸前,小男孩口咬一支點燃的香代表“龍舌”,兩手各執一支香代表“龍眼”。另一小男孩騎在“龍頭”的肩上,雙手執香代表“龍角”,“龍尾”則由“龍腳”倒背一輕巧、腰力較好的小男孩,雙手合捧把扎香揮舞出龍尾狀。“引龍者” 則用點燃的香插在斗笠上作為“龍珠”。綿長的“人龍”穿街走巷,最后回到武帝廟前集中表演,歡呼聲炮竹聲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沈塘村“人龍舞”曾多次受邀到國內外表演,舞出了名堂,舞出了聲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 高州市沙田鎮“四大元”年例,也是茂名市十大年例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與眾不同的是,其舉辦的日子年年不同,一般在大年初二由道士(廟祝)打“杯珓”(占卦)決定年例的日子,多為驚蟄后春分前的一個周末。“四大元”年例由四間廟境(冒垌境、烏石境、龍頭境、下方境)和八個自然村(舊坡、秧地坡、文頭嶺、騎馬垌、坡尾、塘琴、上蓮塘、下蓮塘)聯合舉辦年例。年例當天,“四大元”會各出一艘花船,每艘花船由二、三十個青壯年扛著在大元坡上進行比賽,俗稱“搶坡”,過程包括扛船、搖船、晃船、碰船等環節,體現村與村之間團結和諧、守望相助、積極進取的精神。通過祭神、競游儀式后,花船上的花尤為珍貴,每人根據自己的意愿求(買)花:想生男丁的求白花,想生女兒的求紅花,黃色花則代表求財運,每人以50或100元不等爭搶一支塑料花,求得花者滿意而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4. 農歷二月十一、十二兩天,是湛江市太平鎮麒麟村年例,“爬刀梯”是年例的重頭戲,整個過程包括:祭祀、請火、走轎、祭梯、立梯、新丁穿梯、爬梯、收梯8個環節。刀梯由兩條長18米、腰徑36厘米的五色大杉和36把鋒利的長刀制成,由8根大繩將刀梯徐徐升起并垂直,20多名刀梯勇士(8歲左右的男童)快速在刀梯上攀爬角逐,整個過程小勇士的手腳絲毫無損。“爬刀梯”旨在驅邪消災,祈福平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5. 儺舞,俗稱“鬼戲”或“跳鬼臉”。源于上古氏族的圖騰信仰,是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蹈,風格古樸粗獷,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農歷正月廿七,湛江雷州市松竹鎮仙排村會舉行一年一度的儺舞表演。儺隊由五人組成,每人頭戴面具,身穿彩衣,代表“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黃)” 五方雷神。一大早,雷神便挨家挨戶到村民的堂前“跳儺”——“驅鬼逐疫”,保佑一家老少平安。而緊隨“雷神” 后出場的“土地公”和“土地婆”則代表送子觀音,同時也兼備保佑孩子吉祥如意的角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6. 茂名市電白區陳村鎮的人龍舞俗稱“火龍舞”,是優秀的民間表演項目,距今已有270年的歷史。每年農歷七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旦場村會舉行精彩的人龍舞表演。“人龍”的組成是由一名聰明伶俐的男孩分腿坐在大人的肩膀上,手里拿著兩支手電筒(代表龍的眼睛)扮演“龍頭”,后面的小孩往后仰臥,雙手緊抱著下一個小孩的腿,如此一個接一個直到“龍尾”,“龍尾”的孩子則頭向前俯臥,雙腿分開上翹,組成“人龍”。傍晚時分,由不同區域兩百多人組成的三條人龍如約集結到廣場,然后一起游行到各個村莊,最后又回到廣場集體共舞。“人龍”所到之處,人山人海,盈街堵巷。旦場村 “人龍舞” 充分展示了龍的威猛精神,也體現了不可戰勝的集體力量和聰明才智,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7. 雷州半島自古多雷,村民普敬“雷神”,每年農歷正月廿八雷首公誕辰日,雷州城鄉都會舉行盛大的誕期節慶。這一天,南興鎮的塘尾、東市、嶺高三村聯合舉辦一年一度的年例文化盛事,三村四境(先鋒境、謝林境、聯合境、嶺高境)數千人齊齊參與,并在花車巡游中加入了禁毒、創文、鄉村振興和特色旅游等文化元素,令人耳目一新。整個巡游隊伍長達14公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數三村“九龍”齊歡騰的喜慶場面,其中最長的一條游龍達108米,要60名青壯年合力才能舞動,另外還有“巾幗龍”(青一色女子)和“尾龍”(十歲以下幼童),整個活動體現了龍的傳人團結一致、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8. 媽祖(又稱天后、海神、和平女神),是沿海地區的傳統信仰,中國民間在海上航行前要拜祭媽祖,保佑出行平安。2016年,媽祖信俗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湛江地區的媽祖廟有數百座,每座各具特色,每逢媽祖誕辰日和升天日,信眾們都會舉行多種儀式的祭祀活動。</p><p class="ql-block"> 農歷三月廿三,是媽祖誕辰日,湛江市徐聞縣西連鎮水尾村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一大早,全村老少傾巢出動,身著彩衣,揮動彩旗,首先游行到海邊舉行海祭儀式,然后將各自的祭品(雞兩只、面、飯各三碗、酒一壺、銅錢一串)集中擺放在天后廟前敬奉媽祖,祈求媽祖庇佑,保護村民世代平安,其壯觀的“百雞宴”場面也是粵西少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9 . 高州市長坡鎮旺利村正月十三游火把(俗稱“擔火枝”),是茂名地區較為獨特的傳統活動。年例當天,除了常規的春祈納福、游神擺醮等活動外,晚上會有一個“封醮尾”的儀式(在郊野外進行),當道士擲珓完畢,村中所有男丁會點燃長達10米的火把,在火光的簇擁中,把“船官”和“神靈”迎接回廟,隨后繼續舉著火把圍著袖廟巡游三圈,每游到廟前,眾人合力把火把舉得高高的讓神靈觀看,廟祝負責做好記錄,哪支火把隊伍的火把尾最高,意味著這支隊伍來年人丁最興旺,日子最紅火。“游火把”體現了民眾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 相傳古時候茂名市石鰲塘村邪氣太重,常有自然災害,民不聊生。祖先為了驅趕邪氣,于每年元宵節當日,舉辦與眾不同的活動,俗稱“走將軍”。年例環節會提前一天開始,村民首先從公廟接神靈去慶祝年例花燈,然后回到燈棚幫眾神洗凈“金身”。到了晚上,村民紛紛把自己家中準備好的“三牲”、糖果、水果和三茶五酒帶到燈棚擺醮,供奉以“羅候王大人”為首的眾神。</p><p class="ql-block">儀式過后,村民代表進行“打珓”,選出第二天扛“菩薩”和“走將軍”的候選人。元宵節當日,先由道士帶領九個“花臉將軍”在太平廟前“走將軍”,待夜幕降臨,由“花臉將軍”護送“羅候王大人”到村內的62個醮臺(小廟)供村民拜祭,再由“花臉將軍”扛著火把到各家各戶收走村民擺放在家中的甘蔗(代表“ 五鬼六害”),放進預先準備好的紙扎花船中,在天亮前扛到江邊統一燒毀,意為驅邪出外,引福歸堂,祈求全村老少平安,事事順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庚子初春,一場瘟疫(新型冠狀病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入侵武漢,繼而蔓延全國以及全球多個國家,政府下令全國人民“禁足”宅家,共同戰役,多個省市封城、封村、封路,企業停工,學校停課。賀新春、鬧元宵等喜慶活動一律取消,粵西地區也響應政府號召,今年停辦一切年例,避免人群集中,加速疫情傳播。</p><p class="ql-block"> 但是,“年例” 作為一種傳承、一個符號、一種文化習俗,已深深地扎根在民眾心中,將來一定會沿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03.10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芷江|
荆州市|
丹江口市|
通城县|
连山|
奈曼旗|
成都市|
贞丰县|
白山市|
莱西市|
安塞县|
乐亭县|
鄂托克旗|
晋州市|
石首市|
孙吴县|
蓬莱市|
宜昌市|
克山县|
集贤县|
大荔县|
莱西市|
卢龙县|
阳朔县|
屯昌县|
娄底市|
信阳市|
安吉县|
密山市|
峨眉山市|
红原县|
穆棱市|
扎鲁特旗|
古交市|
比如县|
苗栗县|
罗田县|
平原县|
鄂尔多斯市|
大荔县|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