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位于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地處江浙滬“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杭州、蘇州,上海都不遠。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5A級旅游景區,是典型的中國江南水鄉古鎮,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我們在離開了西塘古鎮之后就直奔烏鎮。心目中的烏鎮,是口口想傳的,擁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鎮史的,被譽為“中國最后的枕水人家”的神奇江南古鎮。 <h1><b>泛舟游水</b></h1> 進了門就到船碼頭,坐船游古鎮,看河上風光,領略這“清水穿城過,人家盡枕河”的美景。 當游船嘎吱嘎吱地在漣漪微起的水波上晃動之時,眼前的景色讓我恍惚之間仿佛穿越了千年時光。跨水的小石橋,枕水的木瓦房,傍水的行人,還有拂水的垂垂老柳的依依嫩絲縧,一切都離不開一個水。 四月的日頭斜斜地在藍天上掛著,初春的暖風微微地在身前拂動,樹上的嫩葉怯怯地在枝頭伸出,河里的波光燦燦地在船頭閃爍。 <h3>眼前忽然開闊起來。天空一派藍寶石般的顏色,遠處綠蔭環繞著的是白色的粉墻和木頭水榭。小橋如弓彎在水上,右手邊的春花燦爛芬芳,可以見到碎小的花瓣撒落在水面上,落花也無意,流水亦無情,無意無情卻因緣聚到一起。粼粼波光上飄灑著片片落花。</h3> 抵近了看,在繽紛落英下,細小的游魚無憂無慮地在戲水,晃動了偌大的繁花似錦的水中世界。 欸乃聲中,烏鎮西柵景區西北角的白蓮塔顯入眼簾。該塔建于北宋崇寧年間。原來的塔已經倒塌,這新塔是在2005年重建的。 江南啊,總是這樣溫柔爾雅讓人憐,總是這樣淡抹濃妝總相宜。 白色的石橋倒映在碧綠的水中,竟然也泛出翡翠色。春來江水綠如藍,古人誠不我欺也。 傍水人家,木樓蓬窗, 雨天擋雨,夏天遮陽。簡簡單單,卻勾起多少離人悲思,墨客騷情. 比如易順鼎的“聽慣蓬窗夜雨,燈邊影,也戀江湖。難忘是,系情煙柳,喚夢風蒲”。還有程頌萬的“計程喬口孤舟泊, 瘦影篷窗伴白鷴”。 烏鎮地杰人靈,從古至今,出了多少名人。從一千多年前中國最早的詩文總集編選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國最早的鎮志編撰者沈平、理學家張楊園、藏書家鮑廷博、晚清翰林嚴辰、夏同善。烏鎮自宋至清千年時間里出貢生160人,舉人161人,進士及第64人,另有蔭功襲封者136人。 <h1><b>入住及跨游</b></h1> 我們入住的烏鎮枕水度假酒店。據說2015年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辦期間,馬云和馬化騰就是入住于此。 作為西柵景區內占地面積最大的酒店,內部的亭廊宛轉與小橋流水,幾乎將整個烏鎮美景都濃縮于此,整個一副水墨丹青畫,富麗堂皇中不失江南老宅子的書卷墨香之氣。 擁有300多間客房的枕水度假酒店,共分為4個區域,一區二區為標準客房,三區四區為擁有臨水陽臺或臨街的套房。這里依水而居,清靜典雅,推窗即是古風盎然的小鎮景致。 該酒店的大堂形狀像個鳥籠。網上說,酒店在設計時就融入了很多烏鎮特色的元素,例如鳥籠,是幾乎每個烏鎮人都會把玩的,清晨溜溜鳥是當地老人最喜歡的活動之一。碗狀的青花瓷前臺,是師傅花了180天繪上去的,清寒秀水的烏鎮畫正與這個金色的大堂相互映襯。 石基木樓小水溝,流水靜靜地淌入小河。千年以降,當年鎮里人家子弟們朗朗的讀書聲,仿佛還透過古老的木窗,回蕩在水面上,與汩汩的水聲一起,流向遠處,伴著時光,在歷史的長河中起伏。 狹窄的小巷,長長的石街,兩旁或是人家,或是商店。<br> 長長的小巷兩頭望不到底,吳媽餛飩的招牌,在坊洞前街燈旁,顯眼奪目,游人經過,都不由的停下來駐足觀望一番。 傍水農家樂,小小的廳內幾張桌子,數把椅子,隨時可以進去或飯或茶。坐在窗前椅上,來一碗烏鎮的熏豆茶,拈一片本地的定勝糕。五味參雜。心不在茶糕,在乎水鄉這一段難得的靜謐和悠閑散淡的那種愜意。 烏鎮街上的小吃,味道鮮美,雖然要排隊,但價格合理,老夫聊發少年狂,左手燴,右手糕,滿嘴油膩滿口香。難得地回味一下兒時的最愛。 一對年輕人坐在河邊吃著烏鎮的小吃。食不知其味而緣于此時此地此景此心。情濃濃兮意綿綿。許多年后,不管他們是否還在一起,是否有了孩子和家庭,不管他們是窮是富,當他們回憶起這個畫面,該是執手相看,溫柔如水的眸中閃爍著這一段共同的歷史,攪動了彼此心中的柔嫩。 傍晚時分,河上靜悄悄的,當是煙斜鳥倦晚客歸,波清舟泊落日紅的時分。江南此時,正是草滿池塘水滿坡,山銜落日浸春漪的景色。 <h3>雖然沒有大漠孤煙直的景色,但長河落日圓卻就在此時此刻。伴著落日,伴著天幕的冥暗,心中由不住升起一種淡淡的孤獨,一種隱隱的寥寞。</h3> <h1><b>秉燭夜游,烏鎮的夜晚</b><br></h1> 烏鎮最美的時刻之一就是晚上,彩色燈光效果中的木樓瓦房,朦朧中的金碧輝煌。在岸上燈光照耀下的水面上,粼粼水波在微風中閃爍,一時間碎金片片。烏蓬小船,在光亮的水面上只剩黑色的剪影,卻在吱呀聲中搖擺而去。在水上劃出一道長長的漣漪,帶著游人的歡聲笑語。 人們喜歡用美女來比喻江南水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濃妝總相宜“。更那堪,是夜色中的美人兒。一襲長紗,飄曳在銀色如洗的月華中,隱約在春風沉醉的暮色里。 夜光濾去了雜亂的色彩,只剩下單一的黑色,帶來了沉寂安靜,也為這世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烏鎮就是這神秘世界中蒙面的少女,你向她姍姍走去,她卻衣玦飄飄, 仿佛謫仙一般,裊裊而去。若隱若現,總不能見到她的廬山真面目。 漸行漸遠,逶迤走來,這暮色沉沉中的烏鎮,向一顆明珠一般,熠熠生輝,光彩照人,不可方物。 烏鎮的夜市也是很熱鬧的,而這古色古香的餐廳,在黑夜里點上了大紅燈籠,給你一種時光錯亂的感覺。 我很喜歡獨自立在這爬滿了青藤的窗口外的黑色中,靜靜地看著窗子里的燈火輝煌,看著仿古瓷器在燈光照耀下閃射出的光芒,穿過窗戶,穿過黑暗,通過我的眼睛,明亮我的內心。 <h3>這是鎮上唯一的出售手工藝紙傘的店家。不為擋雨,只為那古裝女子,在彎彎如月的石橋上,在黛瓦粉墻的長街中,在曉風殘月的柳堤上,甚至在欸乃一聲山水綠的烏蓬船頭上,撐著這淡雅色彩的紙傘,婀娜在煙雨朦朧的烏鎮里,盡顯她的嫵媚和婉約。</h3> 我在河邊漫步,看臨水人家燈壁輝煌。 我在橋上駐足,凝視著五彩夜色的水上,累了一天的船工,劃著烏蓬小舟,刺破一江燈月,搖擺而歸。 <div>不由得想起了《晚泊岳陽》的美麗詩句:正見空江明月來,云水蒼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div><div>別人是水上人歌月下歸,我則是橋上人癡沐月輝。</div> <h1><b>如夢如幻,烏鎮的清晨</b></h1> 晨光微熹,在一片淡淡的玫瑰色中,我帶著手機離開了賓館。清晨,人們還在睡夢中,光線柔和,是走入那夢幻朦朧,徜佯于薄霧清煙,拍下美好世界的最佳時機。 窄窄的小巷里,一片寂靜,連雀啼鳥鳴之聲都不可聞。唯有我的腳步,在長長的石條街上發出拓拓的聲音。<br> 路邊的石拱橋處,淡淡的晨霧彌漫在水上,真實的橋洞和倒映在水中的橋洞,形成了一個圓月,橋洞外的世界,在霧氣中閃動著,仿佛不是真實的存在。 “水寒煙淡,霧輕云薄”,沉靜的水面氤氳了薄薄的霧氣,古橋、木屋,姹紫嫣紅的春花,鴨綠鵝黃的嫩柳,一切都披霧籠煙,隱約朦朧。有著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朦朧,靜謐,和神秘。 回首望來路,在水天一色的瑰色中,盤龍虬枝的老樹遮住了半邊天,柔柔的翠柳,無風中靜靜地低垂著。如同熟睡中少女披散的長發,像瀑布般撒向鏡子似地水面。黑影中的傍水民宅,還在夢中吧,沉寂的沒有一點動靜。 只有在這清晨曙光初現,風平水靜,人們還在夢鄉之中的時候,才能重新感受到久遠歲月里的那種寧靜恬淡,憧憬著人與自然融于一體的江南田園水鄉詩畫般的生活。 遙想古鎮當年,清晨的第一抹曦光照在妝臺上時,姑娘們就已經劃著小舟,駛向蓮花蕩里,“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吳儂軟語, 隨拂曉的晨風飄過來,在耳邊呢喃,在心田撓動。余音裊裊,終于消失在了岸邊的嫣紅翠綠中。<br> 烏鎮不光是外秀,它的內涵也極其豐富。有悠久的歷史,動人的傳說,多彩的文化,垂名千古的人物。 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莫過于《昭明求學》的故事了。昭明太子是南朝梁武帝的兒子。名蕭統,烏鎮近鄉的沈約是他的老師。沈約的先人墓就在烏鎮河西十景塘附近。沈約每年清明總要返鄉掃墓,并要守墓幾月。梁武帝怕兒子荒廢學業,就命昭明太子跟隨沈約到烏鎮來讀書。為此,就在烏鎮造起一座書館。在沈約的諄諄教誨下,昭明太子刻苦讀書,后來終于成了有名的文學家。 后來,沈約在烏鎮的府第捐為白蓮寺。 后人在白蓮寺門前建了一個石坊, 題為“六朝遺勝”。并有題書“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 這石坊就在烏鎮西柵景區內, 據說,至今尚有鄉民攜子女前來拜謁,講述前人的故事,以激勵孩子好好讀書,長大成材。 行行復行行,猶如在仙境??粗矍靶蛉思胰缭娙绠嫞叹G澄凈的春水一平如鏡,忍不住吟誦前人贊美烏鎮的“江南水鄉展旖旎, 屋衍風鈴聲悅耳, 小橋蘊涵古城貌, 青石幽雅怡心矣”詩句。 柔情似水,水樣柔情。大約只有在這樣靜泊淡雅,方寸之間皆畫意的環境里,才能產生出如西施那般不曾見面也傾心,流傳千古芳名遠的絕世美姬。 清晨日出, 江邊盛開的花朵, 簡直比火還要紅艷。河上的風霧迎著日光,逐漸散去。唯有遠處綠蔭里石橋處,依然淡淡薄霧彌漫。 這一刻的美,言語難以形容,只有無語的震撼和心中莫名的感動。人們因景生情,因情動心,如果說對景色的贊美是共同的,則由景而生的情感卻會截然不同,或悲或喜,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其實,我對江南的情有獨鐘咋看起來似乎是一種對兒時的緬懷和眷戀。但是從更深的層次來說,是在歷盡了紅塵的起伏喧囂,看淡了人世的酸甜苦辣之后,雖然疲憊不堪的退休了,但心中的那一點執念依然存在--那是對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追求了一輩子卻只是蜃影的那個世外桃源的向往和憧憬。 <h3>在江南水鄉的嫵媚婉約里,尤其是在薄霧朦朦的清晨,獨倚于岸邊的朱色闌干上,沐浴著清新的晨風,在楊柳嫩嫩的細絲締柔柔的輕撫下,看著一葉小舟從橋洞里悠悠劃出,在鏡面似地水上劃出一道如絲如練的穀縐波紋,咿咿呀呀中,又緩緩地迷失在朧翠如煙的迷茫里。像極了我經常在夢幻中恍惚看到的那個世外桃源。</h3> 它可望而不可及,猶如蓬萊,瀛洲,和方丈,在傳聞中存在,在方寸間憧憬·,在腦海內想象,在靈魂里追求。但是它終究不在這個紅塵里。 還記得李子柒的中國風的田園生活視頻。它獲得了幾百萬觀眾的贊嘆,我們都知道那不是真實的,但那不正是我們心中所向往的嗎?BBC的中文評論中說,在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之間,李子柒營造了一種“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的桃源仙境。 這個桃源仙境,撥動了“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這個人類共同的心弦。不過作為草根大眾的一分子,我甚至不敢想象去真實領略一番李子柒的假桃源的生活。那實在是超出了我的鄙微的可能。 然而有一種世外桃源,那就是兒時的快樂回憶,是我能夠在精神的世界內去暢想的。童年,不僅僅是那時的簡單淳樸的生活,更是那時懵懂中的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和對未來無知卻無窮的憧憬。人生中的黃金時代啊,就像亞當還在伊甸園里一樣。而我童年里所有歡樂的片段,場景都是在江南。 <h1><b>走在烏鎮的小街上</b></h1> 似水年華,年華似水。紅塵百年,不過彈指之間。看著日出日落,月盈月缺,年華似水,賞這春花秋月,夏荷冬梅,似水年華。這似水年華紅酒坊就是黃磊開在烏鎮的。 而《似水年華》電視劇,也是他在烏鎮取景拍攝的。這是一個地中海風味的西餐廳。名人效應,往往名不符其實,或許是期望值太高了一點吧。 路旁人家門口臺階上,幾個鄉樸的壇子,種了幾株小花。趁著主人在沉睡中,迎著朝陽,開心爛漫地綻放著。和我一起享受著這晨曦中的清新和寧靜,并贈給我一縷縷淡淡的幽香。 <div>如夢如幻,仿佛回到了過去。想起古人的《章臺柳》“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br></div><div>章臺柳猶在,青青如舊,輕輕如舊,沁沁如舊,唯有那些留下這等思念的古人,卻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了。</div> 走在回旅館的路上,柔柔的晨光已經被一片燦爛輝煌所替代,為這古色古香的石街和樓宇,蒙上了一層富貴的黃金色彩。 來回走了多少遍的橋,每一次都給我不同的感覺。古老,悠遠,深沉,充滿故事,撩動遐想。 <h1><b>回顧,別離</b></h1> <h3>老樹遮住了雙目,碧水在蕩漾著清波。我佇立在岸邊,不是在心事浩茫連廣宇,只是好奇那被遮住的世界卻又不愿去探索真實的她。寧愿在想象中去虛構。那樣會更迷幻,更生動,更飄渺,更無窮。</h3> <h3>時光可以荏苒,人物可以更換,景色卻始終依舊,只是有些斑駁了,古舊了??粗@老去的房子,想到曾經在它還是嶄新的年代中那與它同樣年青的主人,由不住心中升起了和崔護同樣的感嘆,只不過去年要改成昔年了 "昔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h3> 最喜愛這樣的時刻:在綠蔭環繞中,在碧水清波上,一艘烏蓬氾浮在春水里,隨風而動,隨波逐流。漫無目的,只是懶懶的,無羈絆的,任舳艫飄蕩,在霧中,在陽光下,在清風里,在漫天花雨中。 飄搖在江南四月的晨光里,看著兩邊粉墻黛瓦悠悠退去,迎著遠處彎月般的石橋緩緩而來,從枕水人家木框的窗縫里傳來的悠揚婉轉的笛聲,和著橋上游人即興哼唱的歡樂愉悅的歌曲,溫暖著我的心,愉悅著我的情。 蓮塔原稱金蓮塔院,后稱白蓮塔寺,建于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 站在河邊樹蔭里,近處停泊著幾只畫舫,在水泊中搖擺著,遠處看白蓮塔高高矗立著。長風獵獵,帶起清脆叮當的塔聲,撩動著游人鬢邊的發絲,讓你胸中一時通暢無比,所有的煩悶,濁氣都一掃而空。 西柵的東北角,有一處游人少去但水面開闊風景宜人的好去處。尤其是在水那方的圓形茅舍,臨水而建,在那里住宿,應該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此時正是春未老,綠蔭頭里,一池水如鏡,色澤綠如蘭,透過樹隙向前看,遠處草廬如畫。 <h3>過的岸來,尚未入廬,先見月老廟,廟前一對陽光青年,正是情濃意深時,我為他/她們留下了在月老廟前的合影,愿他們在天如比翼,在地為連理。從此海枯石爛。</h3> 就像漢樂府《上邪》里說的那樣“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從此手牽著手,在人生的道路上歷經風雨而初心不改,縱然白發相對,依然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一座小木橋,跨在色彩斑斕,光影交錯的粼粼波瀾上。芳草,綠樹,白墻,茅亭,還有淡淡的裊裊水霧。 柔水細柳,落花垂絲,最是那等溫柔細軟,弱不勝風。如歐陽修說描述的“江南柳,葉小未成陰。人為絲輕那忍折,鶯嫌枝嫩不勝吟。留著待春深”。 白天,是花海中看燈,夜晚,在燈光里看花。好美的配對。 昭明書院是南朝梁朝明太子幼年在烏鎮讀書的地方。題有“六朝遺勝”、“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的明代古牌坊,是昭明書院的標志建筑。牌坊周圍有池塘和古樹,附近的陳列廳有歷代古牌匾,以及歷代茅盾文學獎獲獎者和獲獎作品的展覽。 不少人都在昭明書院內用毛筆蘸水在書臺上寫字,練練書法,沾一些書院的文氣。 除了風景,文化,烏鎮還有一些古老的傳承彰顯了她的歷史。比如這處腌咸菜的場所,名叫敘昌醬園,建于清咸豐九年,是烏鎮歷史記載最早的醬園。古老的傳統釀制方法,傳承百年的歷史,這大概也是敘昌最有魅力的地方。一走進醬園的院子,就能看到滿滿的青灰色醬缸,和蓋著醬缸的主編大斗笠,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醬菜香味 古樸簡約的商業小街。 還有這同治五年鑄就的天下第一鍋。古風如此,什么都要爭個第一。也是一種傳承吧。 這里是烏鎮一個著名的攝影景點,草木本色染坊。清晨或傍晚,在斜陽下,或是逆光拍燦爛的色彩,或是拉的長長的影子。我來的時間不巧,日頭已高,人頭更多,只能算到此一游了。 忘了這處庭院的名字,也沒去注意它的歷史。只是覺得這里是如此的安靜,仿佛與世隔絕了。我坐在長廊里,望著廊外這一片翠綠,在寂靜中整個時間都仿佛凝住了,永恒的一瞬間。 當小船緩緩移動時,水波微起漣漪,晃動了明鏡似地水面,也喚醒了沉寂的世界。這一靜一動更增添了我心中的恬靜和安逸之感。 喜歡皇甫松的《夢江南·蘭燼落》,寥寥數語卻蘊涵了無窮的意境: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邊橋。雖然不是夜半時分,也無瀟瀟細雨中的斷腸笛聲。但眼前的一片美好,還是會勾起心中的無限眷戀。 烏鎮大劇院2013年5月建成使用,是首屆烏鎮國際戲劇節的主場館。大劇院設計從并蒂蓮意念生發,俯視宛如一朵盛開于湖面的并蒂蓮,外墻以古法京磚及老船木冰裂紋窗欞飾面,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劇場”。 重新回到入口處,遠望湖面上,畫舫點點,已是游人離去時,蕭索。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離別時總有一絲淡淡的離愁,今日一別,何日再來。許多的美好和溫馨,只能留在心中慢慢的去品味。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綠水青青。欄柵旁,一排小舟整整齊齊地停泊在岸邊。一日將盡,它們在等著明天,那只是今天的重復。而我在去國離鄉30年后回到故國,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留下的是由心底發出的驚嘆和贊美。烏鎮,你驚艷了我,讓我永遠會記住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瓮安县|
高唐县|
衡阳县|
鸡泽县|
岑溪市|
科尔|
资源县|
台中县|
牙克石市|
五家渠市|
和顺县|
武鸣县|
什邡市|
青海省|
东辽县|
绩溪县|
兴化市|
营山县|
涪陵区|
射洪县|
潮安县|
乐昌市|
宁陵县|
沾化县|
松原市|
青海省|
沅陵县|
齐河县|
玉环县|
鄂托克前旗|
田东县|
焦作市|
依安县|
巴马|
神木县|
桂平市|
临桂县|
苏尼特左旗|
乌兰县|
屯昌县|
河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