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武大郎的炊餅,后世的影視劇多把它拍成今天的饅頭,山東名吃“大郎炊餅”直接注冊為現在的燒餅。這些,顯然是和歷史的真實,相互不一致的。</p> <p>炊餅不是今天的饅頭。</p><p>《金瓶梅》衍生于《水滸傳》,在施耐庵的筆下,武大郎的死是另一個版本。當時的仵作何九對尸體有疑,所以火化武大郎時他就悄悄偷存了兩塊殖骨,武松報仇時這也就成了佐證。而書中寫道,何九偷取殖骨時,他原來安排手下人燒化,后來手里提著紙幡,嘴上說他還賒了大郎一個“子母炊餅”沒給錢,為表歉意上前親為大郎火化,這才打發了差人,偷存下武大郎中毒的黑色骨殖。</p><p>既然炊餅有“子母”之說,那就是大小互套的,不是今天的饅頭。</p><p>《金瓶梅》第七十八回,有明確的“饅頭”記載。賁四的老婆與西門慶勾搭上了,為討好吳月娘,年節時給送了份禮物,不知究理的月娘覺得可憐,讓丫環趕快回了“一盒饅頭,一盒果子”。</p><p>如果炊餅就是饅頭,笑笑生早就直接把武大郎的炊餅寫成饅頭了,這誰都能夠想得到。</p> <p>炊餅更不是過去的饅頭。</p><p>饅頭來源三國,史載為諸葛亮發明。七擒南蠻孟獲后,過瀘水霧霾氣瘴,士兵多有死傷。孟獲說河神要用七七人頭并黑牛白羊祭祀,諸葛亮不忍心用真人頭,就命人用面粉裹牛羊肉,捏成人頭模樣代替,河清曰霽,士兵方得渡過。</p><p>因是蠻人頭,故為“蠻頭”,后來人們覺得有些陰冷,就改為“饅頭”了。</p><p>所以最初的饅頭是有餡的,很像今天的包子。為什么我們有時在書上看到古人進酒館,“來一盤饅頭”,卻不點菜,覺得奇怪,原來饅頭是帶肉的。</p><p>所以說,宋朝的武大郎賣的炊餅,就更不是饅頭了。</p> <p>炊餅也不是現在的燒餅。</p><p>能與武大郎沾上邊的地方,都打出武大郎的招牌,有的為遮掩,來個“武大郎餅”,有的直接“武大郎燒餅”。</p><p>“炊餅”原叫“蒸餅”。宋《鄉箱素湯餅》中說,凡以面粉為食的都叫餅,用籠蒸的為蒸餅,用水煮的為湯餅,用火烤的為燒餅。</p><p>“蒸餅”為何改呼“炊餅”?《青箱雜記》記載“仁宗廟諱貞,語訛蒸近貞,今內廷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原來是為避諱仁宗皇帝趙貞的名字。</p><p>武大郎的炊餅是用籠蒸的,今天的燒餅多還是用火烤,所以炊餅也不是燒餅。</p><p><br></p><p>那么武大郎的炊餅也好,蒸餅也罷,究竟是面食做成了個什么樣子?今天的地方食品中還有沒有遺存?敬請天南地北的美友們,提供佐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蓝旗|
新邵县|
龙里县|
永登县|
怀远县|
贵阳市|
巴塘县|
金昌市|
南召县|
陆河县|
噶尔县|
紫阳县|
广平县|
岳西县|
上栗县|
吉水县|
德清县|
闽侯县|
昌乐县|
聊城市|
唐河县|
栾城县|
德令哈市|
永昌县|
剑河县|
连城县|
景德镇市|
郸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涟水县|
科尔|
六枝特区|
广饶县|
华坪县|
梧州市|
平湖市|
忻城县|
新河县|
来宾市|
石林|
吉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