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些年的年</p><p class="ql-block"> 文/雁相識</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昨天在二班的家校群里,看到我科代表的爸爸發了幾張一家人買年貨的照片。超市的里里外外掛滿了紅燈籠,入口處上方貼著“2020鼠你最旺”的橫標。購物車里堆滿了年貨,科代表滿臉喜氣。</p><p class="ql-block"> 看到這幾張照片,才突然發覺真的就快過年了, 好有年味兒!</p> <h3> 這讓我憶起小時候的年。</h3><h3> 憶起那些年,還差一個多月才過年,我們這一大群小孩就開始天天倒計時的日子。那時候,覺得時間過得好慢好慢啊,比武打片里的慢動作還要慢!</h3><h3> 盡管那些年很窮,可那些年的年,比現在有年味兒多了。</h3><h3> 從臘月開始就殺年豬,做臘肉,裝香腸(這只是家境好的人家才會做的,大部分人家都會把肉賣了,留下豬下水,再留幾斤肉就行了)。如果豬沒養肥,也會在年前買幾斤肉,讓一家老小都過個好年。 記不得是從年前的哪一天開始,院子里家家戶戶就都開始泡黃豆推黃豆點豆腐。院子里共六戶人家,只有一臺石磨,每年都得排隊用。那幾天,竹林間飄著的膽水味兒,實實在在地把我們帶向了“年”。</h3> <h3> 年三十的早上,小孩子們是不用大人們催起床的。早飯是可以不吃的,要“留田栽糯”。整個上午,小孩子們是前所未有的乖:掃院子,抱柴禾,煮豬食,挑吃水,扯菜洗菜,燒火擺碗。眼里裝的是灶上的吃食,鼻子里聞的是吃食的香味,肚子餓得咕咕叫,也會忍著。大人們在灶間忙著,偶爾有切不上手的邊角,會悄悄給最小的孩子。這特殊待遇,在我們家只有我才享受得到。</h3><h3> 終于等到正午,飯菜都上桌了??蛇€吃不成,得等到上墳的家人回來了才能開吃??粗鴿M桌的飯菜,只能咽口水了。 </h3> <h3> 其實現在想來,那時真沒有幾個菜,而且也不是每個菜都有肉,七八個菜至少有三四個素菜。肉菜一般會有一個粉蒸肉,一個蒜苗炒肉,一個爛肉燒豆腐,一個燉筒子骨之類的燉菜。米飯也不全是米,有時是加了紅苕,有時加了酸菜,有時加了紅蘿卜丁。小菜全是自家種的,沒用化肥,用柴火炒出來的,特別香。吃飯時,小孩們的筷子像長了眼睛似的,專盯著肉挑,一個素菜也不夾。一直吃到飯都漫到喉嚨了,才會放筷子。</h3><h3> 如果到下桌的時候,桌上還有肉菜,小孩子們一般會用油紙包一個藏起來,等到下午小伙伴們相聚時,相互交換著吃。</h3> <h3> 老家的年夜飯很簡單,煮點面條,或下點餃子。爺爺還在的時候,我們都會守夜,而且會守到十二點,那瞌睡蟲一串一串的,串得眼淚長流,為的就是那一毛兩毛的壓歲錢。等到十二點,放了鞭炮,就可以去睡了。</h3> <h3> (二)</h3><h3> 三十好吃,初一好玩。</h3><h3> 老家的初一早上要爬山。不知為何,這個習俗只是我們生產隊才有。 初一早上,全隊的年輕人和小孩子,都會在六點左右就早早地起來。那時候沒鬧鐘,一般是醒得最早的那個把家里的兄弟姐妹們叫起來,然后出門,在自家大院挨家挨戶敲門,把其他人叫起來。所有人起來了,就打著電筒或火把向公墓山出發。一路走一路又唱又鬧,還要扯著嗓子把其他兩個大院的年輕人叫起來一起爬山。這叫步步登高。</h3> <h3> 山頂上有一塊全石的平地,其實也不算平,它早就被我們這些放牛娃鑿得凹凸不平了,只是那塊地方沒有草木而已。到了山頂,大家都很自覺地去找干柴干草,點燃后,把從家里帶來的臘肉香腸用樹枝穿起來烤。很多時候都掌握不了火候,那肉也是味道不一。這樣到最后,有咸有淡,有甜有辣,還有烤焦了的。大伙吃得滿嘴流油,或牙齒黢黑,好像沒感覺到不好吃,反而開心極了。</h3><h3> 七點以后,吃過了,跳過了,唱過了,該回家了。于是,每人折一枝柴禾回家。這叫帶“財”回家。</h3> <h3> 大年初一,最向往的是上街。許多時候,早飯都沒吃飽就跑了。初一初二,再嚴厲的父母也不會拘著孩子。身上穿著花衣服(我和姐姐的新衣服是一層不變的紅色,爸媽說我們長得白,穿紅色好看),兜里有著零花錢,或許還有炒花生和水果糖。這樣自由自在的美好日子,一年只有這兩三天,得可勁兒地玩。離家遠的,中午也可以不回家吃飯,用壓歲錢買個包子或饅頭解決問題。</h3><h3> 場鎮本來很小,可那時候覺得很大。而且,我們鄉和遂寧一個鄉相接。兩個地名也相近,我們叫“雙河”,他們叫“復河”,一河相隔,一橋相連。逢場一起,大家趕場就趕兩條街。所以地方雖然小,但連在一起就不算小了。</h3> <h3> 小孩子的眼里,到處都是新奇與美妙。</h3><h3> 我家離場鎮近,走路十分鐘就到。所以,我們兄妹幾人是不能走得太早的。因為我媽媽每年的初一,是啥也不做,啥也不管,一定要美美地睡一天覺,好像要把去年耽擱了的覺要在這一天補完一樣。那么,家務事就得我們幾個分攤,做完了才能上街。</h3><h3> 一般是九點左右,我們都會走到街上。那個時間正好,因為九點到十一點是最熱鬧的時候。那一天也是一年中街上人數最多的一天,說是摩肩接踵一點也不過分。最擠時,橋上就沒法過,你只能跟在別人后邊像完全沒有目標地在挪。也許,自己也不知道要挪過去干嘛。</h3> <h3> 十點左右,就會有舞龍耍獅子的。那“龍”,扎得非常簡陋,感覺就像在一塊長布上畫了許多倒著的長眉毛,它就成了龍鱗。再把布固定在十根左右的竹桿的頂端(頂端一般有用竹篾編的籠子),這就成了龍身。龍頭還是有點神似,雖然沒龍須或龍角。舞龍的人,隨著鑼鼓聲,慢慢地左右揮動。人群就慢慢往后退,給他們空出一塊地方來。他們就在空地上舞起來。動作比“龍”還簡單,就是左一下右一下,左一下右一下,龍頭朝哪里擺,龍身就跟著朝哪里舞。不會來個穿花,也不會來個八字。</h3><h3> 可就為了看這個簡單的節目,我們不是從人群中使勁兒往里鉆,就是在鑼鼓響起后,爬到供銷社的樓上去看。再小一點的,會讓騎在大人的肩上看。看一次還不夠,還要跟在他們后邊到處跑著看。</h3> <h3> 舞龍后就有耍獅子的。那獅子倒是像模像樣,五顏六色的。小孩子最喜歡看的其實是那笑和尚。帶著一個大大的面具,見著誰都是夸張的笑容,喜慶極了。手里拿著把大蒲扇,不停地扇一扇,看到小孩會用扇子輕輕敲一下,或摸摸小孩的腦袋。這時候,小孩子也會跟著笑起來。</h3><h3> 有時候還會有跑旱船的,我們把它叫“車車燈兒”。像個簡單的轎子,沒有抬轎的。人在里邊也不是坐著的,而是站在里邊,自己兩手抓住“轎子”的兩邊,人走“轎”動。里邊的人,大多數都是一個小伙子化個姑娘妝。頭上戴著鮮色的絹花或紙花,身上穿著或紅或綠的大花布衣服。又不唱又不說,只是左扭右擺,走得很妖嬈。我到現在都不知道這“車車燈兒”有什么說法?;蛟S純粹只是為了初二開始的拜年,收個幾毛的辛苦費。</h3> <h3> (三)</h3><h3> 到了下午,公社禮堂會放電影。小孩子們可舍不得那幾毛錢去買張電影票的,那幾毛壓歲錢可是準備用來買好吃的的。大人們會買票坐著看,小孩子一般會跟著大人一起進去(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一個大人可以帶一個小孩),被大人抱在懷里看。沒大人帶的孩子,就會千方百計找個熟人甚至是不熟悉的人(只要他是一個人),跟在人家身后,努力裝出我是他家小孩的樣子,蹭進禮堂。過年時,守門的人也會特別寬容,睜只眼閉只眼就讓小孩進去了。只不過進去了沒位置,也沒人抱。只能自己找過道或前或后的空余地方,還會隨時被人吼:擋住了,腦殼低點!這有點像“短衣幫”和“長衫客”的區別。</h3> <h3> 公社禮堂的位置較低,外邊的馬路位置較高。禮堂外的馬路上有一間小房子,預制板的房頂,房頂恰好挨著禮堂的窗戶。那些實在進不去的,有的會爬到那房頂上,坐在窗戶旁邊看,雖然有點看不清,但聽聲音也是不錯的享受。實在沒辦法又的確想看的,就會等到電影快散場時,守門員走了后(春節時,守門員會走得較早),跑去鏟會兒“電影鍋巴”,過過癮。再聽其他人講講前邊的情節,首尾一連,就算看了這場電影了。</h3><h3> 五點過,吃了玩了看了,天也快黑了,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也就過得差不多了。趕快回家,準備初二的走親訪友大拜年啦!</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方市|
双江|
方正县|
罗平县|
若尔盖县|
西安市|
米易县|
卢湾区|
旬阳县|
霞浦县|
广河县|
慈溪市|
施秉县|
巢湖市|
梁平县|
桦南县|
苗栗市|
涡阳县|
凤台县|
习水县|
滦南县|
荣成市|
西吉县|
明光市|
资兴市|
拉萨市|
三河市|
南汇区|
兴山县|
宜宾县|
改则县|
平山县|
张家口市|
梁山县|
夏邑县|
色达县|
江达县|
彝良县|
措美县|
南宁市|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