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玉瀾堂廊畫2

木子北一

<h3>《葛巾》</h3> <h3>《西廂記》</h3> <h3>《范蠡》</h3> <h3>《漁翁得利》</h3> <h3>《兄弟釋疑》</h3> <h3>《梅妻鶴子》</h3><h3>林逋(bu)(967-1028),字君復,浙江奉華大里黃賢村人,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林逋幼年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但他勤奤好學,精通經史百家。林逋性情恬淡好古,自甘貧窮,不趨榮利。他曾游遍江淮,四十歲后,選擇在西子湖畔的孤山結廬隱居,從此不涉足城市。他在這里生活了二十余年直到生命完結。林逋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宋真宗聞其名,賜他粟帛,并詔命地方“歲時勞問”。林逋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冠絕古今詠梅詩不過關于他種梅,有學者考證認為,他在孤山居處所植梅花只有一株,而且一直如此,并不像傳說的那樣,四處尋訪珍奇品種,重金購得,植于住所四周林逋曾有一首《長相思》流傳下來:“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結合南宋末年盜墓賊在他的墓穴中只發現一方端硯和一只玉簪的事實,后人對他的終生不娶又多了一層遐想附錄山園小梅·其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h3><h3>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h3> <h3>《子猷愛竹》</h3><h3>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一生挨餓。他的兒子王子猷做官不知官是何職,也從不盡職盡責,放浪形骸。他聽說一位士大夫栽有名貴竹子,便專程從前去觀賞。但見那家中數百竿翠竹枝繁葉尖,碧綠欲滴,長勢喜人。子猷站在竹前如癡如狂,旁若無人,流連忘返。天近黃昏,書董多次催他回府,他才不得不離開。路上想著竹子可愛,又調轉馬頭回來。此時,院門已關,子猷便透過門縫再看一遍竹子。子猷好游,每到一處,他便命人栽竹。朋友認為臨時住處不必如此費力,他手指竹說:“不可一日無此君”。</h3> <h3>《宦娘》</h3><h3>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講述女鬼宦娘對琴藝高超的溫如春有情,但人鬼殊途,不能結合,為酬謝溫如春的授琴之恩,促成其與世家小姐良工的美好姻緣。</h3><h3>溫如春是秦地的名門之后,年輕時愛琴成癡,后來,溫氏夫婦極力挽留,宦娘凄然道:“你們夫妻琴瑟之好,自能相知相惜,薄命人沒有這樣的福氣。如果真的有緣,來世便可相聚。”宦娘把軸畫卷交給溫如春,又說:“這是我的肖像。如果你能不忘記媒人,就把它掛在臥室里,快意之時,焚香一炷,對這畫像鼓琴曲,我自然能領受得到。”說罷,走出門去,就不見了。</h3> <h3>《單騎救主》</h3><h3>曹操大軍壓境,劉備兵敗,棄樊城奔江陵,趙云為尋劉備家小與曹軍廝殺直至天明,趙云尋得甘夫人,護送至長坂坡,見到張飛后趙云引數騎再次殺回,終于打聽到糜夫人的下落,只見糜夫人左腿受重傷抱著阿斗,正在一枯井邊哭泣,他下馬伏地而拜,夫人道,妾得見將軍阿斗有命矣,妾死無憾!言畢糜夫人投入枯井而亡,趙云將阿斗護在懷中,將井邊的土墻推倒掩蓋了枯井,趙云重新上馬殺開一條血路,護送小主人突出重圍。</h3> <h3>《踢毽子》</h3><h3>又稱毽球,古稱拋足戲具,用雞毛插在圓形的底座上制成的游戲器具。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體育活動之一,毽子起源于漢代,古代蹴鞠發展而來。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作為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深受青少年兒童的喜愛,尤其是少年女子。</h3> <h3>《梅妻鶴子》</h3><h3>林逋(bu)(967-1028),字君復,浙江奉華大里黃賢村人,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林逋幼年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但他勤奤好學,精通經史百家。林逋性情恬淡好古,自甘貧窮,不趨榮利。他曾游遍江淮,四十歲后,選擇在西子湖畔的孤山結廬隱居,從此不涉足城市。他在這里生活了二十余年直到生命完結。林逋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宋真宗聞其名,賜他粟帛,并詔命地方“歲時勞問”。林逋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冠絕古今詠梅詩不過關于他種梅,有學者考證認為,他在孤山居處所植梅花只有一株,而且一直如此,并不像傳說的那樣,四處尋訪珍奇品種,重金購得,植于住所四周林逋曾有一首《長相思》流傳下來:“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結合南宋末年盜墓賊在他的墓穴中只發現一方端硯和一只玉簪的事實,后人對他的終生不娶又多了一層遐想附錄山園小梅·其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h3><h3>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h3> <h3>《水莽草》</h3><h3>是《聊齋志異》中的故事,相傳有一種毒草叫水莽草,人誤食后會中毒而死,變成水莽鬼。水莽鬼只有再去毒害別人找到替身,才能轉世人間,少年祝生途中誤入一茶棚為一姿色艷麗少女所騙,將水莽草當茶飲下,祝生變成水莽鬼后將己投生人間的寇三娘抓回,結成夫妻。一起來到人間服侍老母,祝母勸說祝生抓個替身,但祝生不肯害人,他和三娘就這樣一直服侍母親至壽終。</h3> <h3>《韓康賣藥》</h3><h3>韓康,字伯休,東漢著名隱士。“韓康賣藥”的故事出自皇甫謐撰寫的《高士傳》。韓康,字伯休,一名恬休,京兆霸陵人,經常到名山采藥,然后拿到長安集市上去賣,從不還價。有一次,一個女子向韓康買藥,希望他能便宜一點兒,但是韓康堅持不還價。女子生氣地說到:“你莫非就是那個從不還價的韓伯休嗎?”韓康仰天長嘆一聲說:“我本來為了逃名避世才采藥賣藥,卻不料現如今連小女子都知道我韓伯休了,看來這條路也行不通了。”于是趕緊收拾行囊跑到霸陵山中隱居去了。“韓康賣藥”借指隱士逃名避世,也泛指釆藥、賣藥。</h3> <h3>《姜太公釣魚》</h3><h3>商朝末期,一隱士姜子牙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業。于是,他每日垂釣于渭水之上,等待圣明的君主能賞識他。一日個樵夫見姜子牙垂釣的情景,不禁大笑。原來姜子牙釣魚,既無魚餌,魚鉤還是直的,而且鉤離水面三尺多高。姜子牙說:“我名為垂釣,意不在魚而在圣君。愿者上鉤。”成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便源于此。后來,周文王伐紂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子牙很有才干,便尋至渭水之上,找到姜子牙,拜他為相在姜子牙的輔佐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果然滅了商紂,建立了周朝。</h3> <h3>《元章拜石》</h3><h3>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湖北襄陽人,其書法造詣與蔡襄、蘇軾、黃庭堅比肩,并稱“宋四家”。米芾的母親閻氏是宋神宗趙頊的乳娘。米芾一生愛石,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據《梁溪漫志》記載,他在安徽無為做官時,聽說濡須河邊有一塊奇形怪石,立即派人將其搬進自己的寓所,擺好供桌,上好供品,對其下拜,口中還念念有詞:我與石兄相見恨晚。此事日后被傳了出去,他的行為被認為有失官員體統,而遭彈劾免官。但米芾向來不看中官階,并不思悔改,后來還作了《拜石圖》。</h3> <h3>《西廂記》</h3><h3>“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夜幕下,淡云籠月,花園里一片寂靜,崔鶯鶯在丫環紅娘的陪伴下,裝作燒香站在園中,顯得比平日里更加嫵媚多姿,然而她的內心卻難以平靜,作為一個大家閨秀,在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況下私會一個年輕男子,需要多大的勇氣呀!</h3> <h3>《山中宰相》</h3><h3>陶弘景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h3> <h3>《羲之愛鵝》</h3><h3>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圣“。“羲之愛鵝”的故事在民間可謂家喻戶曉。據《晉書·王羲之傳》記載:會稽有一個孤老太太養了一只漂亮的大白鵝,王羲之聽說后,托人去買,老太太不肯賣。無奈,王羲之就邀了朋友一道前去觀賞。沒想到,老太太聽說他要來,家里又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招待他,就把鵝殺了,王羲之知道后,甚為惋惜,嘆息數日。又山陰縣有個道士,希望得到王羲之手書的《道德經》。聽人說王羲之愛鵝,遂精心調養一批良種白鵝,每日於王羲之與友人郊游處放養。王羲之終於“偶然”碰見了這群白鵝,十分驚喜,便想要買下白鵝,道士說:“你只要給我寫一篇《道德經》,我就將這些鵝悉數相贈。”王羲之滿口應允。書罷,將鵝裝入籠內,歡喜而歸。“羲之愛鵝”從此傳為佳話。王羲之喜愛養鵝,固然是文人雅事,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從鵝的步態、游姿等體會出書法執筆、運筆的奧妙。“羲之愛鵝”后來被當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體現,與“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鶴”并稱,是為“四愛”。</h3> <h3>《滿江紅樹賣鱸魚》</h3><h3>此圖是仿清代畫家錢慧安作品繪制的,原畫引用清代詩人王士禛的《真州絕句》為題款。詩中表現了漁民悠閑的生活,黃昏時分在晚霞的映照下,江岸上充滿了寧靜和諧的氣氛。紅柳樹下,漁人劃著小船正在叫賣剛剛釣上來的鱸魚。漁民生活原本是樸素平淡的,然而江南水鄉秀麗的景色,加上詩人的描寫和畫家丹青妙筆的渲染,使普通的生活場景融進了幾分浪漫的情調。畫家結合詩句,傳神地勾勒出一幅水鄉賣魚的風情圖,詩文如下:</h3><h3>江千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h3><h3>好是日斜風定后,滿江紅樹賣鱸魚。</h3> <h3>《蘇武牧羊》</h3><h3>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旨出使匈奴。匈奴單于了解蘇武的才能,許高官厚祿要蘇武投降,蘇武不為所動。單于殺副使以死相威脅,蘇武寧死不屈。單于折磨他,將他發配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牧羊十九載,蘇武手持漢朝符節,不忘漢朝使命。后來,蘇武的朋友,漢朝大將軍李陵與匈奴作戰被俘投降,來此告訴蘇武,他的父親已死,兄弟被殺,夫人改嫁,武帝年邁,朝政混亂,不如投降的好。蘇武表示寧愿為漢室社稷而死,決不背叛列祖列宗。李陵無言以對。后人把蘇武牧羊的經歷,填詞譜曲,詞曲催人淚下,一直演唱到今天。</h3> <h3>《梅妻鶴子》(87)《梅妻鶴子》</h3><h3>林逋(bu)(967-1028),字君復,浙江奉華大里黃賢村人,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林逋幼年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但他勤奤好學,精通經史百家。林逋性情恬淡好古,自甘貧窮,不趨榮利。他曾游遍江淮,四十歲后,選擇在西子湖畔的孤山結廬隱居,從此不涉足城市。他在這里生活了二十余年直到生命完結。林逋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宋真宗聞其名,賜他粟帛,并詔命地方“歲時勞問”。林逋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冠絕古今詠梅詩不過關于他種梅,有學者考證認為,他在孤山居處所植梅花只有一株,而且一直如此,并不像傳說的那樣,四處尋訪珍奇品種,重金購得,植于住所四周林逋曾有一首《長相思》流傳下來:“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結合南宋末年盜墓賊在他的墓穴中只發現一方端硯和一只玉簪的事實,后人對他的終生不娶又多了一層遐想附錄山園小梅·其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h3><h3>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h3> <h3>《舉杯邀明月》</h3><h3>這詩句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李白平生非常喜歡月亮,對明月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寫了大量的歌詠明月的詩篇。這幅畫的詩意是;春光明媚,花好月圓。伴月偕影,開懷暢飲,酒助詩興。月下徘徊,吟詠詩句。詩人把月和影當作是忠誠的朋友,在寂寞之中,它們給他以安慰和歡樂。詩人欲離開知音難尋的黑暗世界,飛往太空仙境。這首詩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對當時腐朽政治的忿懣心情。李白的筆下,月亮純潔,光明,不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詩人理想的寄托。詩人在人間,凈土難尋,知音稀少,在邈遠的太空卻發現了可結永好的朋友。</h3> <h3>《風塵三俠》</h3><h3>隋朝未年,隋煬帝暴虐淫逸,楊素助紂為虐,李靖心懷大志卻無人賞識,一次在楊素府上結識了一個歌女,倆人便起了愛慕之心結為夫妻,為躲避楊素追殺逃往太原,途中結識了一個滿臉卷曲胡子的虬髯客,三人相約去太原投奔明主李世民。</h3> <h3>《灞橋思詩》</h3><h3>灞橋位于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成了西安的勝景之一。</h3> <h3>《眼暗心明》</h3><h3>此畫是清代著名人物畫家錢慧安作品的臨摹畫,畫中是一位盲人算卦先生,打著招幌走村串鄉,兩個頑皮的孩童,正好奇地注視著盲人用手杖探試前方的一塊頭。此畫說明了,喪失勞動能力的盲人為自謀活路,維持生計的艱心。</h3> <h3>《麻姑獻壽》</h3><h3>相傳美麗善良的麻姑得道成仙,能擲米成珠,救濟廣大窮苦百姓。她始終如十八九的姑娘一樣年輕。當人們問她年歲有多大時,她講已經見過滄海三次變為桑田了。所以人們常用麻姑象征長壽。每年三月初三,是西王母的壽辰,四面八方的神仙都來為她賀壽。百花、牡丹、芍藥、海棠四位花仙采集各種艷麗的花,邀請麻姑一同去祝壽。麻姑用絳珠河畔的靈芝釀成仙酒,為西王母祝壽。</h3> <h3>《烽火戲諸侯》</h3><h3>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 bao si)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后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后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后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h3> <h3>《淵明愛菊》</h3><h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句,至今仍在中國廣泛流傳。由此也引出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愛菊的傳說。陶淵明的祖輩都曾為官。陶淵明從小受書香門第的熏陶,博覽群書,但受老子,莊子思想影響較深,雖然也曾幾次做官,但厭倦官場上的周旋,熱愛自然,最終辭官回鄉,過著歸田隱居的生活。</h3><h3>《飲酒》</h3><h3>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h3><h3>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h3><h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h3><h3>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h3> <h3>《茂叔愛蓮》</h3><h3>周敦頤,北宋哲學家,曾在朝中為官。晚年辭官,在廬山腳下養病,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文中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用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表達自己雖被官場陋俗熏染但能保持潔身自好的品德。周敦頤愛蓮,成為古今的美談。</h3> <h3>《嫦娥奔月》</h3><h3>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地上到處是猛禽怪獸。老百姓備受煎熬。天神羿帶著妻子嫦娥下凡,他射下了九個太陽,消滅了猛禽怪獸,老百姓安定下來。雖然羿為百姓立了大功,卻因殺死了天帝的兒子—太陽,被貶為凡人。嫦娥為此天天與他吵架。無奈,羿歷盡千辛萬苦向西王母求來了長生不老藥。羿高興地把藥交給嫦娥,并告訴她:“兩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一個人吃了可以升天成仙。”一日,自私的嫦娥趁羿外出打獵,就偷偷吞吃了全部藥。嫦娥雖然成了仙,卻只能向清冷的月宮奔去,永遠不敢見人。</h3> <h3>《瀑水流音》</h3><h3>相傳俞伯牙琴技天下一絕。一天清晨,百鳥鳴唱,打破了大山的沉寂。山上的流水既有山溪的纏綿之韻,又有大濤洶誦的磅礴之勢。俞伯牙靜坐在山間,領略著這高山流水的意境,如癡如醉。聽著聽著,他心潮澎湃,撥響了隨身攜帶的琴,將師聽所見都融入到了琴聲里,創作出了動人心魄的旋律一“高山流水”。</h3> <h3>《米芾拜石》</h3><h3>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湖北襄陽人,其書法造詣與蔡襄、蘇軾、黃庭堅比肩,并稱“宋四家”。米芾的母親閻氏是宋神宗趙頊的乳娘。米芾一生愛石,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據《梁溪漫志》記載,他在安徽無為做官時,聽說濡須河邊有一塊奇形怪石,立即派人將其搬進自己的寓所,擺好供桌,上好供品,對其下拜,口中還念念有詞:我與石兄相見恨晚。此事日后被傳了出去,他的行為被認為有失官員體統,而遭彈劾免官。但米芾向來不看中官階,并不思悔改,后來還作了《拜石圖》。</h3> <h3>《鐘馗嫁妹》</h3><h3>是我國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說故事,講的是鐘馗有個同鄉好友杜平,為人樂善好施,饋贈銀兩助鐘馗赴試。鐘馗因面貌丑陋而被皇帝免去狀元,一怒之下,撞階而死。跟他一同應試的杜平便將其隆重安葬。鐘馗做鬼王以后,為報答杜平生前的恩義,遂親率鬼卒于除夕時返家,將妺妹嫁給了杜平。這就是著名的“鐘馗嫁妺"。“鐘馗嫁妺"成為繪畫、戲劇、電影等的個重要題材,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作品賞析由于鐘馗自古被譽為禳災祛魅的神人,古今畫家都喜歡以鐘馗入畫,除了喜歡畫他捉鬼,也喜歡畫鐘馗嫁妺的故事,并留下了很多佳作。</h3> <h3>《麻姑獻壽》</h3><h3>相傳美麗善良的麻姑得道成仙,能擲米成珠,救濟廣大窮苦百姓。她始終如十八九的姑娘一樣年輕。當人們問她年歲有多大時,她講已經見過滄海三次變為桑田了。所以人們常用麻姑象征長壽。每年三月初三,是西王母的壽辰,四面八方的神仙都來為她賀壽。百花、牡丹、芍藥、海棠四位花仙采集各種艷麗的花,邀請麻姑一同去祝壽。麻姑用絳珠河畔的靈芝釀成仙酒,為西王母祝壽。</h3> <h3>《畫龍點睛》</h3><h3>南北朝著名的大畫家張僧繇擅畫人物、動物,尤為畫龍。他畫的龍形象逼真,呼之欲出。有人請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了四條飛龍,皆無眼睛,觀者問他為什么?他說,要畫上龍睛,龍就會破壁飛走。人們不信,說是一派胡言,用筆畫的龍怎么會飛呢?他無可奈何,舉筆點上一條龍的眼睛。剎那間,電閃雷鳴,有眼睛的龍,破壁而出,在風雨中飛去。“畫龍點睛”的成語也由此而得。</h3> <h3>《右軍題扇》</h3><h3>《晉書-王羲之傳》記載了一個右軍題扇的故事,王羲之一次外出,走到一座石橋邊,見一位賣六角竹扇的老婆婆,由于生意清淡,老婆婆看上去愁眉不展。羲之走上前去,拿起扇子,揮毫在每把扇子上面各寫了五個字,交給了老婆婆。老人不認識眼前的這個人,更不認識字,顯得很不高興。王羲之笑著對老婆婆說道;賣扇時就說扇上的字是王羲之寫的,一把扇可賣一百錢。老婆婆半倍半疑地按照他的話去做,果然引得人們爭相購買,第二天老婆婆又做了些扇子,還特意帶上了王羲之喜歡的白鵝,想再次懇求王羲之為自己的扇子題字,王羲之這次只是笑而不語了。這幅畫正是老婆婆,抱著白鵝去見王羲之,想以鵝換字時的情景。王右軍(王義之)當年題扇的石橋被后人稱為“題扇橋”,成為了今天紹興市的著名的旅游景點。</h3> <h3>《東山絲竹》</h3><h3>故事源于東晉著名的政治家謝安。謝安做官之前曾在東山(今浙江上虞縣南)隱居。朝廷幾次召用,他都不去就職,只是成天游山玩水。每次游玩,他都要命仆人帶上樂器,走到哪里,音樂絲竹之聲就響到哪里。因此,人們把他帶著樂器游玩的事,叫做“東山絲竹”,當時有個叫文簡的人,他看出了謝安隱居的真心,斷定他以后一定會出山,“與人同樂,亦不得不與人憂”。事實果然應了文簡的預言。謝安四十歲時出山從政,歷任桓溫司馬、吏部尚書等職。孝武帝時,位至宰相。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侵,號稱百萬雄師。謝安派弟謝石、侄謝玄等領兵拒敵于淝水,只數萬兵,以少勝多,大破秦軍,奪得了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大捷,保衛了東晉王期。</h3> <h3>《白衣送酒》</h3><h3>晉朝時期,陶淵明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辭官歸隱,從此躬耕終生。陶淵明除了愛菊花以外,也非常愛喝酒,經常大醉。有一年重陽節,因為家貧沒酒喝,心情特別煩悶,獨自在籬笆邊散步,忽見一個穿白衣的人說奉王弘之命前來送酒,陶淵明心中大喜,接過酒立即盡飲至醉。</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隆县| 洪洞县| 华亭县| 六盘水市| 怀集县| 光泽县| 巴里| 平泉县| 罗江县| 辽宁省| SHOW| 澄迈县| 繁峙县| 中山市| 沧源| 漳州市| 黄平县| 肥乡县| 大庆市| 蒙自县| 耿马| 新闻| 德化县| 武平县| 五常市| 漳平市| 石狮市| 洪湖市| 牟定县| 八宿县| 黄大仙区| 新和县| 沧州市| 三江| 望都县| 阿勒泰市| 襄樊市| 宾川县| 南澳县| 云浮市| 嘉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