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本命年—憶我60歲的人生軌跡

筱筱姥姥

<p class="ql-block">  人生匆匆、歲月無情。轉眼庚子鼠年的鐘聲在過十天就要敲響了,庚子鼠年的到來,迎來了我人生第五個本命年和人生甲子年,人生一甲子,60年一輪回,真正可嘆時光的飛速而過~~人到了這個年齡,時常聽到身邊認識的,不認識的一些人離我而遠去,固然終點都必須到達,然而這樣的信息不免讓人有一種恓惶和惆悵,慶幸我依然在生命的長河中隨波逐流。過去的時間到底都去了哪里?打包寄存在了哪里?這瞬間的感覺,讓我有些茫然,雖說自己一直都不相信這么快就步入老年行列了,可眼角那淺淺的魚尾文,鬢角長出來的白頭發,鏡子里面一臉的滄桑告訴我,青春已離我而去。那些激情奔放的歲月已經變成了回憶,一棵飽經風霜的心也已經沉淀了厚重的含蓄,少了份激情,多了份平淡!</p><p class="ql-block"> 曾經以為60歲是個多么遙遠而又陌生的年齡,而今卻真真切切地來到我面前,既然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那就整理好心情,坦坦蕩蕩的走下去!仔細想想步入60歲也是個非常高興的事,進景點可以享受半票甚至免票了,乘坐城市公交也免票了,能夠坦然地享受著社會帶給我們這個年齡的待遇。只要邁開雙腿,就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去欣賞路上最好的風景,品嘗旅途中最美味的果實。</p><p class="ql-block"> 其實人生邁進了六十歲的門檻,只是走進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人的一生就是一個過程,而這一過程是由不同的階段組成的。為完美的走好下一段的路程,為了甲子年的完結……應該為自己寫點什么,趁著頭腦還算清醒,把想起來的事情盡量寫下來,萬一哪一天外孫們讓我講那過去的故事,我老年癡呆了咋辦,這也是姥姥給外孫們留下的最好禮物,等到我百年以后外孫們想寫一篇“我心中的姥姥”,也可以借鑒一下了哈??????</p> <h3>  這是我的女兒和外孫們,姐姐今年10歲上四年級,成績非常的優秀,弟弟今年5歲多,調皮搗蛋,9月份就成為一名小學生了,只希望上學后不惹事生非,做一個好學生就夠了。姥姥只希望你倆的成長之路,充滿歡聲笑語與美好~~</h3> <h3>每天陪孩子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細細品味那些孩子們帶來的快樂,感受細微的幸福。余生足矣~~<br></h3> <h3>  本命年——憶我童年生活。童年是肉眼看不見的影子,卻是心靈能夠捕捉到的感受。我的童年生活有太多似懂非懂的東西,這些東西積累起來,形成了我人生不可磨滅的經歷。</h3><h3> 出生在60年我,正好攤上三年自然災害(59~61),全國各地鬧饑荒,生活真是:衣不裹體,食不填腹呀,過來的老人常說,60年出生的是餓死鬼投胎來到世上的……聽母親說,生我的那年,母親坐月子只吃了一個野兔子,連一個雞蛋都沒吃上。</h3><h3>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我家兄妹五人,我排行老四,每當進入臘月,我開始倒著數數還有幾天要過年了,當時總覺得那個倒計時是那么的漫長,因為過年母親會給我做個花棉襖,穿在身上特臭美,還有盼著過年吃上大肥肉和酥油菜。 其實在那個年代,我家屬于條件好的,好多家庭由于養不起孩子把孩子送人的,孩子餓死的也很多……有件事我記憶猶新,父親在嶧山公社上班,那時公社都吃大食堂,父親常帶我去吃,因為我長得可愛,好多叔叔伯伯都會逗我,妮,過來叫聲“爸爸”給你快肉吃,為了那塊肉我不會詆毀,大聲的叫著“爸爸”,其實叫聲爸該咋地能吃快肉才是真的,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需要的是機智靈活,這也是一種生存方式~~ </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因為父親嶧山公社上班,母親在郵電局上班,所以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我家是吃非農業的家庭,家里沒有地,當時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七級工八級工趕不上農民一溝蔥,我家是靠父母微薄的工資養活我們兄妹五人,我從小機智靈活,村里的人都喜歡我,母親常說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我是走家串戶,走到誰家看見有好吃的坐下來就吃,吃完滿大街的跑,只有聽見母親的叫聲才回家~~那個年代大街上沒車,見個自行車都很稀罕,更沒有偷孩子的,家家大門敞著不上鎖,那時雖然窮但人非常的誠實憨厚……還有一件事也是我終身難忘的,記得母親蒸了一大籠饅頭,趁母親不注意,我偷偷拿了好幾個饅頭都送給經常去的人家,記得有一個爺爺平時對我特別好,家里有好吃的就叫我去吃,有個糖塊也會給我留著,為了感恩爺爺,我拿著饅頭去他家,看著躺在床上的爺爺不說話,我以為他在睡覺,就把饅頭硬塞在了他的手里,回家后不久,聽母親說那個爺爺已經死了,臨死手里還拿著大饅頭沒吃呢!我的童年單純可愛,有著滿滿的愛心,這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h3><h3> 這是我們兄妹5人的合影,在那個年代農村沒有照相館,只有進城才能拍,所以我童年沒有照片~~</h3> <h3>  童年就像一個萬花筒,充滿了歡樂,充滿了幻想!充滿了多姿多彩的回憶…...,春天放風箏,夏天逮蛐蛐,捉泥鰍,抓螃蟹,打水仗;秋天撿落葉;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河里滑冰……那時候的我們玩的非常好,雖然沒有玩具,但我們會自己動手,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材料,一根鐵絲可以窩成紙彈槍,一根樹杈可以削成彈弓,一把柳條可以編成帽子,疊一張紙,折成飛機,揚手可以飛上天,折成小船,放手可以飄入水,拔幾根雞毛、用兩塊麻錢縫制一個雞毛鍵子,用棉布縫個小包,里面裝一些玉米或沙子做成一個漂亮的小沙包。經常玩的游戲有踢毽子,跳皮筋,跳方,抓"羊"手心手背,打陀螺,打沙包,打面包,滾鐵環,擠暖暖。我的童年雖然窮,但真的很快樂,無拘無束,哪怕是熱得臉上的汗和著泥直往下躺,哪怕是凍得用袖口直擦鼻涕,哪怕是玩得忘了回家吃飯而挨頓打……由于時間太久,好多童年的記憶已變得模糊不清,記得就這些支零片碎的花絮,沒有什么完整的故事可追敘了,想起來在補續吧。現在60歲的我記憶力明顯衰退,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就想不起到這兒來要做什么?拿著鑰匙找鑰匙,拿著手機找手機,這事經常發生,經診斷,老年癡呆早期,年齡越大越嚴重!</h3><h3> 下面這張兄妹5人的合影,是文革初期拍的,胸前佩戴毛主席紀念章,這個位置只屬于毛主席,與心最近的地方才能與毛主席心連心,像章是我們那個時代一種不朽的精神符號。仔細看我左邊的熊貓眼,那是放鞭炮炸的印記,記得點著捻子后,由于鞭炮沒響,我就急著跑過去,對著鞭炮呼呼的吹,在吹的瞬間鞭炮炸開,眼睛就炸成這樣了,隨后我單眼皮眼睛就炸成雙眼皮了,先是左眼雙,隨后右眼也雙了,想做雙眼皮的不妨可以試試??????</h3> <h3>  本命年—憶我的學生時代。我的學生時代,有過快樂,有過夢想,也有過坎坷,無論是喜是憂都給我留下難忘的回憶。 學生時代是走向人生路的起步階段,心中隱藏的都是那些最純潔最真實的故事。</h3><h3> 我是在嶧山兩下店上的小學和初中后考上了嶧山八中,在嶧山八中上了一年,由于母親工作調動又轉入鄒縣一中,我雖然是高中畢業,但實際上不間斷地停課、鬧革命,課堂幾乎沒有學到多少東西,就像小孩出生后沒有足夠的營養一樣,學習各方面始終是營養不足,不自學你什么知識也學不到。剛剛上學的我正好趕上文化大革命,停課,動亂、貼大字報考試交白卷等等,太多的學習機會在動亂中荒廢了。我記得當時主課只有語文和算術兩門,比起現在孩子學習輕松多了。清楚的記得語文課本,第一課是“毛主席萬歲”,第二課是“中國共產黨萬歲”,第三課是“兒童們團結起來,學習做新中國的主人”......人人都會背毛主席語錄,佩戴毛主席像章,“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既不但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飯前都要讀一段毛主席語錄才能吃飯,記得我家都是大哥主持,現在想想那個年代人即實在又認真。</h3><h3> 如果給現在的學生講,我上學沒學過拼音、沒帶過紅領巾、不會說普通話,肯定都不會相信,但事實我確實就是這樣。由于農村知識淡薄,小學老師都是農村招聘的,學的課程也沒有那么嚴格,老師都用家鄉話給我們講課,所以到現在我也不會說普通話,平時給外孫女說話我用鄒普,外孫女經常用鄙視的眼神笑話我,尷尬??。慢慢的我上了初中,有幸遇到一個非常優秀的語文老師,也是我的班主任叫劉廣房老師,他對我學習幫助很大,劉老師一般不按套路出牌,由于課本上學的東西很少,劉老師為了讓我們多學點知識,利用業余時間摘抄一些好的詞語和好的句子讓我們去學習,每天都會抄句子記筆記,學成語學典故,學生時代我的記憶力特好,課本古詩都能背的哇哇的,有著過目不忘的本領,劉老師補習的知識我都能會背,我寫的作文經常在班里當范文共同學們參考。在這里我特別感謝劉老師,是他教會了好多詞語,怎么組詞,怎么造句,怎么開頭怎么結尾……聽說老師還健在,湊時間前去拜訪。高中時期幾乎沒學到什么東西,搞起了“半工半讀”,上課時間越來越少,社會實踐活動越來越多,現在的護駕山曾經有我留下了汗水和足跡,我高中時期每天是學校、護駕山和家,荒廢了高中2年最好的時光,想想真是悲摧呀。高中畢業之時,伴隨我整個學生生涯的“文革”也結束了。 </h3><h3> 這張照片是高中畢業時拍的,青春年華,青澀而單純,最美的時光,正如面向東方的向日葵,散發著獨特的氣息。照片由于保存不好,都折了,但這是歲月的痕跡……<br></h3> <h3>  我的初中畢業照,也是在一起相處七年的同學們,那時我們是多么單純和純真~~記憶中的我們學習都很用功,學雷鋒做好事是我們那時最光榮的。玩起來也放松,無憂無慮,無拘無束。放學后互相不愿意回家,都喜歡串門,興致勃勃到同學家去玩。和同學一起寫作業,一起看故事書,一起玩游戲。小學時光是我們最開心的日子!</h3> <h3>班委會,團支委和老師校長合影,老師是人類靈魂最偉大的工程師,老師就像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卻照亮了我們。左邊第一個是我最崇拜的劉老師,現在應該有80歲了吧,希望老師身體安康 余生不長,珍愛自己~</h3> <h3>鄒縣一中二班,高中畢業合影留念~~</h3> <h3>青春年華的女同學:上,劉偉 、徐玲,中陳瑞芹、劉忠芳、顧士敏,下,王建娥,李宗娟。趁現在還明白,把同學名字記下來,等糊涂就想不起來了??????</h3> <h3>  也許是我老了,越來越愿意回憶過去;也許是我經歷多了,越來越珍視同學情。人的一生所經歷的小學、中學、高中都會有許多同學相隨相伴。“同學情是一份難忘的情,同學情是一份真摯的情”這歌詞唱出了我們的心聲。同學之間親如兄弟姐妹,同學情緣我們終生難忘!<br></h3> <h3>  本命年—憶我的知青年代。一個特別的時代 ,給了我們這代人一段特別的經歷 ,一段特別的人生,讓我們有了一個歷史進程中的個性標記——這就是”知青”。被稱之為"知青"的這代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青年,而是僅有初高中文化的青年學生。冠以"知青"這個名字,則意味著這代人稚嫩的肩上要扛起共和國大廈的歷史使命和責任。當時知青上山下鄉已經常態化了,按照當時的政策每家只有一個孩子可以留城,其余的都得下鄉。由于我大哥和姐姐都留城工作,所以我和二哥必須下鄉,二哥比我早一年下鄉。</h3><h3> 就這樣 1977年7月我響應黨的號召當了一名光榮的知青,開啟了我人生的第一課。記得當時場景非常的震撼,縣里召開了知青歡送大會,每人都發了很大的箱子及其生活用品~~記得那天崗山劇院前聚集了上千個知青和送行的家長,我就是其中的一員~~~我聽從指揮爬上了一輛大卡車(想想當初我們坐的車給現在賣豬的大卡車差不多)車慢慢的開動了,看到了車下送我的母親和大姐擔憂的眼神。這一刻我才感覺到我真的要離開家了。當時,的確也沒有什么痛苦,也不知道什么是痛苦,反正都是要走這條路的。幾十輛車,浩浩蕩蕩的出發了,記得當時非常的神秘,上車前誰也不知道下放到哪里,上車后帶隊的領導在車里才宣布有11人下放到中心鎮白馬村,還給我掛了個知青組長的頭銜,聽到真的是受容若驚呀。</h3><h3> 當初為了我們知青有專門住所,當地政府給每個知青發放了安家費,有村里專門蓋了房子,我們統叫知青大院,我們有專門帶職領隊的領導,他和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記得我們都是自己開火做飯,我們有生活費和專供糧和油~~新的生活開始了。"生活關"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難過,因為我們這代人從小就是干家務活的主力,生活自理能力超強,挑水砍柴做飯都不是難事,加上大部分知青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是同學,十多年的同窗情誼使我們在新的環境中更加團結和互助,同心呵護這個新家庭。</h3><h3> 農活對我來說更不陌生,因為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見識過也實踐過好多農活,勞動強度我也很快適應了,畢竟我不是溫室里的花草和弱苗!我是在艱苦歲月中長大,小學時的農忙勞動、初中高中的學工學農學軍,都使我從少兒時期就經歷了磨練,知青生活只不過是這種磨練的延續。面對生活的艱苦、疾病的摧殘,我沒有退卻,奮戰在廣闊天地里,在田間地頭,都留下了我的足跡和汗水……1979年6月知青返程大軍開始了,縣里一聲令下下鄉知青一窩端,全部回城縣里統一安排工作,就這樣結束了我2年的知青生涯~~</h3><h3>這張照片是在鋼山劇院拍的,按父母單位分片的合影??</h3> <h3>  這是我下鄉期間清澀的知青照片,那年我17歲,肩上背著印有“為人民服務”的黃背包,這背包代表著那個年代,更代表著知青這個群體,現在進入花甲之年的我,難以忘懷那時的青蔥歲月,我的青春我的芳華已一去不復返了……</h3> <h3>  這張照片是在我們知青組院內拍的,丁字鞋、高調褲在當時也是最時髦的。這就是我生活2年的地方,磚瓦房是大隊專門為知青而蓋的,每天干完農活,回到我們的家園,我們會如醉如癡的高聲唱歌,歌聲笑聲常常回蕩村莊 ,似乎什么事情都可以讓我們覺得快樂,知青生活的點點滴滴,常會在夢中繚繞。但有時也會有哭聲,因為我們想家了~</h3><h3><div class="mp-article-main" style="margin-right: auto; margin-left: auto;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3;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font-size: 6px; white-space: normal;"><div class="mp-article-main" style="margin-right: auto; margin-left: auto;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3;"><div class="mp-reward" style="margin: 0.3rem auto 0.22rem;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text-align: center; overflow: hidden; font-size: 0px;"><a id="anchor-reward"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a><div class="mp-reward-wrap" style="margin-right: auto; margin-left: auto;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div class="mp-reward-flower" style="margin-right: auto; margin-left: auto;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font-size: 0px;"><div class="mp-reward-hand has-tooltip" data-original-title="null" style="margin-right: 0.4rem; margin-left: 0.4rem;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display: inline-block; font-size: 0px;"></div></div></div></div></div></div></h3> <h3>記得我們知青組喂了2頭豬??,頭幾個月喂的胖胖的,也不知道為啥豬開始挑食了,豬越來越瘦,瘦的真是皮包骨了。組里開會商議敲定,趁著豬還有口氣把豬??賣它,賣豬的那天,我們拉著地排車浩浩蕩蕩的去了鎮里的豬市場,我們幾個蹲了一天也沒人問價,最后人家給了20塊錢,把豬總算處理掉了。這張照片是我在豬圈旁邊喂豬時拍的,現在仔細審視了一下自己,越看長的越像豬????豬不胖我胖了~~</h3> <h3>  43年過去了,漫長歲月的洗禮,昔日風華正茂的青春年華,如今已是飽經風霜的花甲之年。時光流逝,隔不斷當年知青的情懷,歲月滄桑,抹不掉心頭的記憶。知青生活練就了隨遇而安的生存能力。現在我可以自豪地說,知青是最能忍辱負重,最有擔當的一代!</h3> <h3>  本命年——憶我的工作生涯。回望自己的工作歷程,走過的路、歲月的印記還算清晰。1979年7月知青返程,縣政府給知青統一安排了工作,我被分配到鄒縣供電局工作,開啟了我人生最重要的篇章,因為我可以拿工資了,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了,當時每月可以拿到20元的工資,沒有獎金一說,就是人們常說的死工資,雖然不多但夠吃,在那個年代生活水平幾乎都一樣。</h3><h3> 記得這張照片是知青返程后拍的,那時鄒城還沒有燙發的,為了美美的拍個照,把筷子放在爐子上燙熱,然后用筷子把頭發卷起來,就有彎彎了,當時臭美的不要不要了~~</h3> <h3>懷舊的工作證,工會會員證,這是那個的印記~~</h3> <h3>工作經歷,我首先分配到檢修班,工作性質就是變電所檢修和安裝,在那里我學到很多東西在師傅的指點下,看著圖紙能完成二次線的安裝,親身體驗了城前、張莊和八里等變電所的安裝投運并供電~~在檢修工作干了2年后,根據工作需要,我被調到了調度當了一名話務員,首先去河北石家莊去學習了半年,然后開始上崗,在那個年代通訊還不發達,和鄉鎮變電所農電所,下個通知安排工作都需要一上午的時間,先給縣郵電局掛長途,然后通過人工轉接,一個電話需要催幾遍才能接通……80年代雖然通訊網絡落后,但人情味很重,過年人們都會聚在一起,然后去親戚朋友家拜年這都是年年不可缺少的禮節,可是現在通訊發達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冷漠了,以前是電話拜年,近幾年隨著手機微信的普及,微信成了拜年的首選,拜年逐漸失去了人間情味……</h3> <h3>  這就是當年我單位的總機室,我上班的地方,在這里一干就是九年~~</h3> <h3>這是在河北石家莊學習的同學~~</h3> <h3>  1981年河北石家莊學習結束后,去北京游玩2天,在北京天安門前拍照的時候,看見一輛黑色大車在人群中起伏,天安門前瞬間死了好多人,一對旅行結婚的夫妻當場死亡,我親眼目睹了這場血腥場面,嚇得我真是魂不守舍,渾身發抖,親身體會了什么是屁滾尿流腿肚子轉筋滋味,當時給我一起的幾個朋友都嚇壞了……等鎮靜下來后,我就買票回家了……回家后不久電臺就播報了該新聞,是一個不法分子專門在天安門前制造事啡,肇事者當場死亡,據調查因為給單位領導鬧別扭,領導扣了工資還有其它什么原因……哎,你說至于嗎,這么點事,人啥事都要想開,到底是錢重要還是命重要~~</h3> <h3> 工會工作是我工作中不斷進取的一片彩云,在工作追求上畫上了句號。從最初的計生辦主任女工主任提升為工會副主席,享受中層干部待遇……回憶60年走過的路,39年的工作閱歷,自己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在工作崗位上呈獲得了很多榮譽,每年的公司職代會所有材料都有我親自起草,組織文體活動都是我親力親為,在工會創建一流活動中,按照省級一流標準的要求,大批的文字材料都是我親自編寫,沒白沒黑,加班加點,真是累的吐血,辛勤的工作也得到了匯報,首批獲得山東電力一流工會的稱號。本人也獲得了很多榮譽優秀黨員,優秀工會工作者,計劃生育先進個人,優秀女工工作者、巾幗建功先進個人,公司優秀中層干部等等……工會工作有忙不完的瑣事,加班是常事,文字材料是一個接一個,現在想想頭就炸~~<br></h3> <h3>  這是我帶領單位女職工,參加濟寧電業局的健美操比賽,她們就像孩子一樣天真無邪,排練的非常吃苦,由于平時沒有鍛煉過,剛開始跳身體吃不消,腳腿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傷,但她們堅持下來了,許話說的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經過她們她們共同努力,獲得濟寧電力系統二等獎,當我上臺領獎時,我哭了??,這獎拿的太辛苦了!從事工會工作以來,拿的獎項真的不計其數,現在都想不起來了,只有看見才想能起那么一點點~~</h3><h3><br></h3> <h3>  工作業績不想寫太多,榮譽證書是最有說服力的??在崗期間的獲的的榮譽大概有50多個證書,還有找不到的,由于太多拍成視頻紀念一下,榮譽的背后有多少心酸和淚水,工作業績一切的一切都成了過去,揮揮手,拜拜~~</h3> <h3>  我在崗期間獲得的榮譽,呈獲得山東省工會的優秀工會工作者稱號,證書找不到了,其實退休了找到也沒啥用了~~</h3> <h3>我的獎牌,濟寧市三八紅旗手~~</h3> <p>本命年——追憶我的退休生活。時光飛逝,歲月沉香,一幌退休十載有余。脫離了按部就班的工作,開始享受屬于自己的時間空間,隨遇而安,怡然自得。</p><p>英國文學家蕭伯納說:“60歲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 因此,人生這最后20多年的活法是決定人的一生是否精彩的關鍵所在。拿到退休證后,工資由國家社保基金每月定時支付,雖然不多,但能溫飽,且旱澇保收,不必再為工作、完不成任務指標被扣罰而煩惱,不用再為職稱、晉級而糾結,不用再辛苦的為生存、為生活去打拚,更不用再去求人和看別人的臉色。</p><p> 退休后,我的首要任務就是帶外孫,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外孫們看大了,雖然辛苦但十分充實和愜意 ,腦子里零負擔~~但有時在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面對周而復始、枯燥乏味的家務活和照料孩子,鎖碎事多,有時也會有煩躁、困惑、苦惱、委屈和疲憊不堪。我的釋放渠道是,忙里偷閑的出去跳健身操和曳步舞,拍照、旅游,看看大千世界,沒事刷刷抖音看看美文追追劇,這些方法均能使疲憊的身心得以平復,心情也能舒暢起來。退休生活盡管沒有多少色彩斑斕,多是平平淡淡,但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才是幸福生活的真諦。</p><p> 我的工齡是從1977年7月知青下放起算的,到2015年12月退休,虛算39年。39年的歲月,就這么彈指一揮間,可那記憶深處的往事卻歷歷在目,恍如昨天。</p><p> 我的60年的人生,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批鄧反右,粉碎四人幫,恢復高考,改革開放,房屋貨幣化,生孩子只生一個等等……。每一次變革都留下了我或深或淺的腳印,都刻烙著時代的印記。</p> <p>外孫們看大了,我也輕松了很多,一般都是抽孩子下午上學的時間,在不耽誤孩子吃飯的前提下,和朋友走進大自然聞著花香與花共舞,聽鳥兒歌唱與鳥兒共同歡呼,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一邊游山玩水一邊收獲快樂,賞花,拍照,看風景,用鏡頭記錄留下最美好的自己,等老了走不動了坐著逍遙椅上欣賞自己,應該感到也是一種美好 ……感謝四季,春有夢,夏有花,秋有葉,冬有雪。 感謝生命路上的每一個人、每一處風景、每一段旅程,希望我60歲的生活更充實更加豐富多彩。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退休后,我們追逐著自已的夢想,忙中偷閑,盡享祖國山河之美。</p> <h3>我走過的春夏秋冬,用鏡頭記錄了多姿多彩的退休生活,并定格于畫面中,留作回憶。<br></h3> <h3>冬天來了,站在雪中,看一地潔白素凈,吸著雪獨有的清氣,整個人也變得純凈、悠遠起來。</h3> <h3>  自從退休后,也悟出了做人的道理,辛辛苦苦半世,后半生必須好好為自己活著,平平淡淡,學會知足常樂!因為人的一輩子真的很短很短……60年代的我們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所以,不要想得太多太長,應該學會取舍。走好自己的路,別人愛咋說咋說,只要自己高興就是最好~~</h3> <h3>  兒童節我們一起過,尋找快樂,我們永遠是不老的兒童~~</h3> <h3>我慶幸自己有一顆年輕倔強的心,始終伴我前行,常常讓我忘記年齡,讓我對這個世界有那么一點點好奇心,對新事物有那么一點點認知的渴望,還有那么一點點自信心,有那么一點點愛美的心,現在的我,微笑面對一切~~<br></h3> <h3>我和曳步舞舞友們~~</h3> <h3>  我和健身操隊友們,慶祝建國70周年華誕留影~~</h3> <h3>健身操隊員們過“六一”</h3> <h3>  退休以后,我慶幸自己的雙腳還有能力將我帶去遠方,去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感受青山巍峨,感受南方的煙雨蒙蒙,感受北國的幅員遼闊,我尤為喜歡大海的遼闊,駐足與天水之間,心曠神怡。通過旅行體驗那行走的閱讀~~</h3><h3> 60歲我要慢慢的過,精彩的活,暢快的玩,日子開心的過,這樣才能無愧于人生,不辜負歲月,不辜負余生這段美好的時光。奉行古訓“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h3><h3>下面是近兩年的旅游行程~~</h3><h3>2018年正月初七,和孩子們的廣州珠海之旅~~</h3> <h3>  2018年3月13日游覽了無錫、蘇州、杭州、婺源、績溪、滁州大巴7日游。<br></h3> <h3>2018年4月7日七日之旅,游玩貴州,感受了這片高原上的山美水秀,也感受到了多元的民族風情!多彩貴州,醉美山水~~</h3> <h3>2019年正月十一,開啟了為期六天的“柬愛”之旅~~<br></h3> <h3>  2019年7月9日我們一行17人,跨越了5個省山東、山西、陜西、內蒙、河北,行程3600多公里~~<br></h3> <h3>2019年9月14日和朋友一起自駕游揚州~~行程1300多公里,主要游玩景點:千垛花海、李中三水上森林公園、個園公園及揚州最有名的瘦西湖~~所到之處都留下我們余生的精彩瞬間,身臨其境,陶醉其中~~</h3> <h3>2019年11日2日至3日,和朋友一起自駕游,行程1300公里,游玩了河南博愛縣青天河、輝縣關山等景點~~<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4, 202, 16); color: rgb(112, 35, 9);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font-size: 24px; 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span></h3> <h3>  本命年——憶我60歲的人生軌跡。邁進60歲讓我感悟很多,凝眸回望來時的路,回味著過去的日子,發生過的事,歲月的積淀打開了我的另一扇窗戶,我將以一種從容的灑脫、以一種歲月的沉香、以一種對生命對生活的感悟,坦然走進我的60歲,擁抱我的60歲! 我的人生遵循三件事,一是不過生日,60年來我沒過過一次生日,總感覺過生日是虛擬的東西,喜歡過隨遇而安的生活,不喜歡為了過生日,折騰到七大姑八大姨,也沒必要給孩子們增加麻煩,忙著訂飯店收禮物,最后還要想著還禮物 ,總感覺過生日就是自己折騰自己。二是不換微信頭像和昵稱,因為微信頭像是我外孫女筱筱2歲時我親自拍的,大大的眼睛撅著小嘴,多么可愛的表情。昵稱不會改, 因為我就是筱筱姥姥,雖然小外孫多次問我為什么不叫涼涼姥姥,姥姥給外孫解釋,因為先有的姐姐后有的你,所以你要靠邊站。三是終身不換手機號,我的手機號從最初用手機,這號碼一直跟隨著我,用它召喚了近20年,人長了有感情,手機號碼一樣會有感情。這三件事是我人生不成文的規定??這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h3><h3> 最后:自己祝自己本命年安康!</h3><h3> 健康、平安、快樂,將是我生活的最高境界!<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丰县| 唐海县| 团风县| 乐都县| 洛隆县| 绵竹市| 通榆县| 临漳县| 德保县| 利津县| 葵青区| 赣州市| 大厂| 全南县| 沙洋县| 合水县| 晋城| 汶川县| 塘沽区| 蒙阴县| 惠安县| 兴海县| 木里| 承德县| 新泰市| 丽江市| 外汇| 建瓯市| 博湖县| 宁波市| 定结县| 铜陵市| 乡城县| 丘北县| 瑞丽市| 思茅市| 化州市| 沅陵县| 广宁县| 黄石市| 三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