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邵閩<b>/文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年年底,我去首都機場接機,因為時間早,順便去了一趟北京大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北大西校門前,既熟悉又陌生,曾經熟悉的北大西校門變得小了許多,矮了許多,已經不是我記憶中的樣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多少年了,那高高的門樓,氣派的朱紅大門,門口那兩尊威武的獅子……不知多少次出現在我的夢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經,我對這一切是那么熟悉,我已經靠近它,已經輕輕地觸摸到了它的脈搏,感受到了它的呼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記得那年,當我站在未名湖畔,看著手捧書本晨讀的剪影時,我就想,有一天我也會坐在這里,我也會坐在未名湖畔的柳樹下,沐浴著北大的晨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刻,我的理想是那么清晰,“上北大,上北大中文系”。 那是隱藏在我心中的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這么多少年過去了,我一直在眺望北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大,是我心中的圣地,似乎它總是不遠不近地跟著我。似水流年,并沒有洗褪我的北大之夢,然而這么些年,我只能選擇遠遠的眺望……</p> <h5><font color="#ff8a00">北大西校門</font></h5><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年秋天,當我含著眼淚、背著行李(那年我十三歲,是我第一次獨自出遠門,從河北圍場到北京)站在北大西校門時,還是被西校門的門樓震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已經過去了這么多年,為什么記得那么清楚是秋天?因為當我跟著叔叔走進西校門后,便看見一棟棟教學樓的整面墻上飄滿紅葉,這是我第一次看見爬墻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后來的近兩年的時間里,我每天都從西校門進進出出,從這條小路經過,走到十二公寓。除了冬天,那些黛瓦青磚上爬滿了青春的植物,有時碧綠如潑,有時疏影婉約,到了秋天,便是我剛來到北大時的樣子,“萬山”紅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這條小路上,還有一個副食商店,有時路過,我會進去逛逛,買點北京特產酥糖,多半時候是空手而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然,從西校門到十二公寓,還有一條大路,可以騎自行車,偶爾有小車通過,只是那時小車太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我第一次真切地看見從前一直在腦海里反復構筑的未名湖的波光,博雅塔的影子,翻尾石魚搖尾張嘴.石舫泊在那里不知睡了多少年時,這一切,好像我已經很熟悉,它們就是一直在這里靜靜地等我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大的校園真是太大了。記憶中好像有五個大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上學后不久,正趕上修斯諾墓碑,在未名湖畔。我們年級都到未名湖修路,這是一段未名湖南岸的小路,其中的一段分給我們班,記得我們在那里勞動了一天。1973年10月19日,斯諾骨灰的安葬儀式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舉行。</p> <h5><font color="#ff8a00">斯諾之墓</font></h5><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學騎自行車(在山溝里時,還沒有見過自行車),就是在那個五四體育場里。在通往體育場的斜坡下,我一下子撞倒了五個鉤肩搭背的女大學生,六個人滾作一團,叫苦不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是這個體育場,我第一次參加運動會,為了班級的成績,搖旗吶喊。有時候,晚上在這里看露天電影,和同學們一起說笑玩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名湖的夏天,來去自由的風,陪我在湖畔的小徑上徜徉,秋天湖面上浮著成片的睡蓮,幾株水生的蘆葦,像有意刺破水面的平淡,挺著細瘦的身軀在溫和太陽下地搖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我最喜歡的是冬天的未名湖,那時的湖面已經冰封了,整個湖面被澆成了冰場。結成了冰的湖面上,成群的滑冰愛好者在上面大展身手。小時候,一直生活在南方的我,從來沒有見過冰,也許在畫冊或電影上看過,但是在記憶里卻找不到它的影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在,一雙冰刀,我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可以飛翔。我在未名湖上學會了滑冰,后來我到遼寧本溪市49野戰醫院進修,每天晚飯后,和幾個戰友飛奔在冰場。手牽手,腳下像生了風,那時,這是在北方才能享受到的樂趣啊。</p> <h5><font color="#ff8a00">北大未名湖的冰場</font></h5><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父親因為鐵道兵第八師修建沙通鐵路,先大部隊一步到河北圍場廟宮打前站。廟宮是個公社,只有小學,沒有初中。而我原來的部隊子弟學校當時還在四川襄渝鐵路大會戰,我隨父親先來到河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父母把我送到了北京——我二叔的身邊,我二叔當時是北京大學中文系黨總支書記。在解放初期他在整個江蘇和安徽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北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這樣,我開始了在北大附中的求學。我清楚地記得到學校報到時的情景;那些女同學在走廊里圍著我問這問那;她們對我這個來自西南邊陲,來自軍營的女孩充滿了好奇。男同學則遠遠地站在后面,目光中也露出好奇的神情。 顯然,他們對我這個外地來的小姑娘很感興趣。我對他們的印象也特別好,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充滿了熱情和溫暖,很快我就融入其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插入初三六班。班長叫周娟,是個五官長的很標致的姑娘,她很懂事,大家都尊敬她。在班上,我還結識了兩個新朋友,一個叫魏淑英,一個叫陳紅。他們兩家都住在中關村,那時,我經常到他們家里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覺得同學們和我想象的差距很大,他們都衣著很樸素,基本上是藍或黑衣服,發型除了齊耳短發就是兩個短刷子。而我從四川大巴山的一個小縣城來到北京,特別顯眼,有些土的掉渣。我的衣服都是小碎花的,顏色也是很多色。我的兩條長辮子已經過了衣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高一的時候,我分到了高一 二班。這時的班長叫陳卓,大家都叫她“Table”,他的父親是北大的教授,住在北大郎潤園 ,記得我第一次看電視,就是在她家里看的《偵察兵》。還有一個同學叫楊瓊,是我的入團介紹人,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如今過去了這些年,我能記住的名字就只有他們了,現在也不知道他們在哪里,是否還能想起我。</p> <h5><font color="#ff8a00">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全景</font></h5><h5><font color="#ff8a00">當年我們的教室就是在校門口右側的那棟樓里。</font></h5> <h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初三六班畢業照</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前排左五:邵閩。一片黑藍色的衣服里,就我一件花衣服。</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font color="#ff8a00">初三六班女生合影</font></h5><h5><font color="#ff8a00">后排左五:邵閩</font></h5> <h3><font color="#ff8a00">初三六班女生合影</font></h3><h3><font color="#ff8a00">前排左四:邵閩</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左三:邵閩</font></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班男生在北大附中門口</b></p> <h5><font color="#ff8a00">前左一:陳卓,右:邵閩 后:魏淑英</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左一:魏淑英 中:邵閩 右:陳紅</font></h5> <h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左:陳卓, 中:楊瓊 右:邵閩 </span></h5><p class="ql-block">這些老照片我一直精心保存著,走南闖北,跟著我四十多年。</p> <h3><br></h3><h3> 三</h3><h3><br></h3><h3>“通知,通知,請各班同學們注意:校宣傳隊的同學,請趕快到學校排練廳集合……”坐在教室里正在做功課的我們起身跑著離開教室。</h3><h3><br></h3><h3>“嗒嗒,嗒嗒,嗒嗒嗒……藍天飛彩霞,草原開紅花,我們巡邏在邊疆,颯爽英姿……”每當聽到這首熟悉的《草原女民兵》舞曲,我的思緒就回到北大附中,回到學校宣傳隊排練大廳,心里禁不住地陣陣激動。</h3><h3><br></h3><h3>悠揚的馬頭琴曲,我們仿佛在美麗的大草原上巡邏。那蘊含著民族風格的抽肩、動腕、云手、下腰等優美舞姿,獨特的民樂伴奏,濃郁的草原風格,把草原女民兵英姿颯爽在草原上,馬蹄嗒嗒聲詮釋的淋漓盡致。很多年以后,當我坐在電影院里看《芳華》時,那里的舞蹈又勾起我少女時的美好回憶。</h3><h3><br></h3><h3>記得那時,學校對宣傳隊特別重視,因為每年的五一或十一,校宣傳隊都有政治任務,參加頤和園里的慶祝活動。那年十一,我們在石舫旁邊的舞臺上和另一個學校包了整場。其中的一個節目就是這個舞蹈。</h3><h3><br></h3><h3>那時能參加這樣的活動特別光榮。在被紅布圍成的后臺里,同學們嘰嘰喳喳個不停,老師不斷地催促“快,快……”我們互相梳著辮子,嬉笑著、打鬧著。</h3><h3><br></h3><h3>演出后自然有一頓豐盛的美餐。</h3> <h5><font color="#ff8a00">草原女民兵劇照</font></h5><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北大附中的日子里,我每次路過學校大門口時,都會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盯著傳達室的窗口。那窗口上有一個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每天來信同學的名單。每一次,我都會情不自禁地上去搜索,期待著從那一封封陌生的名字里,突然出現自己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時我剛剛離開鐵八師子弟學校不久,和學校很多同學都保持著通信聯系,幾乎每天都能在校門口的黑板上看見我的名字。那時,第一次離開家和熟悉的同學,這些遠方的來信給我帶來了很多溫馨和美好的遐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我上初三,高二有個男同學叫陳江,他小弟弟和我堂妹是同學,兩人每天都結伴去北大附小上學。他家兄弟四人:洋、江、洪、浩,他排行老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記得陳江的個子很高,戴著一副琇瑯眼鏡,文質彬彬的。記得他家住在八公寓,我住在十二公寓,每天上學都要經過他家的樓。不知什么時候開始,發現他總是跟在我的身后,這一跟,一直到他畢業,下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不知陳江從什么時候開始注意到我,他常常通過他小弟,我妹、來向我借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信,許多次他幫我拿信并送到我的手上,有時候在教室里,喊我出來。更多是課間活動在操場上。好像我們從沒有說過多余的話,甚至連一句謝謝也沒有。我也從未好意思正眼看看他。只記得他的個子很高,戴著一副琇瑯眼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時候,我喜歡唱歌,在南方時偷偷地收集了許多云南、四川民歌。記得有花兒與少年等,我的歌本一拿到學校就吸引了很多同學的目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江通過堂妹和我借歌本。有一次,在他還回的歌本里,我發現曾被撕破的地方,被他貼了一塊白色的小紙,我嫌難看就揭了下來,發現紙片上用英文寫了幾個字,那幾個字我已經想不起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的一天,在放學的路上,正走到未名湖畔時,他和幾個同年級的男生走在我的后面,他們高聲地唱著一首當時非常流行的歌“登山攀高峰,行船掙上游……”。我在前面撒開腿拼命地跑,至今也想不起來我跑什么呢。從那之后,我再也沒有看見他。后來他下鄉去了北京延慶縣花盆公社,從此杳無音訊。</p> <p><br></p><p> 五、</p><p><br></p><p>在附中上高一的那一年,黃帥由中關村一小轉入了北大附中,分在初一七班。為此,學校的反擊右傾思想回潮又掀入了一個新的高潮。為了跟上全國的形勢,附中專門為黃帥的“革命造反”行動,辦了一個展覽會。這一段時間里,我被抽出去為展覽會寫解說詞。</p><p><br></p><p>記得有一間屋子里,堆滿了全國各地給黃帥的信。我每天下課后就坐在信堆起的小山上,讀那些內容各異的信件。至今還記得其中一封信的內容:文革后,真是一團糟。學校的一切都被破壞了;課桌、課椅、書籍、標本,更重要的是使人充滿信心的教育制度被破壞了。也許你會說,那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教育制度,人會變修。但卻使我充滿信心,我就是一個反革命。那時候的學生,比你們這群油嘴滑舌,什么都不懂,只會說“紅太陽,紅小兵“的民族敗類強多了。</p><p><br></p><p>通過這次,我寫議論文的水平,一下子上了一個臺階。終于搞清了怎么提出論點,怎么找論據,又怎么去論證。</p> <h5><font color="#ff8a00">小學生的黃帥</font></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項任務剛過去,我們年級便開始了二十天的學農勞動。分在延慶縣黑山寨公社黑山寨大隊。這是個很富饒的村莊,是北京市樹立的學大寨的典型。我們班同學分住在農民家中,我和楊瓊、李紅住在王大嬸家,他家有六個孩子,加上我們三個人,院子里成天都是雞飛狗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每天上山割麥穗、抓青、揚場、拔蒿子。請貧農講家史,和農民一起聯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這二十天的學農活動中,我入了團。</p> <h5><font color="#ff8a00">學農時和同學在北京十三陵合影</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學農時和同學在八達嶺合影</font></h5> <h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和同學在北京昌平黑山寨學農時合影</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font color="#ff8a00">和同學在北京昌平黑山寨學農時合影</font></h5> <p class="ql-block">同學們在38軍學軍時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年我站在未名湖畔眺望未名湖,立在博雅塔下眺望博雅塔。年少輕狂的我在畢業留言冊上寫上“邁向北大”的豪言壯語。記得,年少幼稚的我,曾在未名湖畔的書店里買過一枚北大的校徽,以為戴上它就可以圓了我的夢。然而,我始終不敢把它佩在胸前,因為我不屬于北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曾經站在北大西校門那朱紅的大門前,留了好幾張影,卻沒有找到絲毫的歸屬感。也許,我永遠不屬于北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這么多少年過去了,我一直在眺望北大。雖然我知道自己一直在邁向北大的岔路上行走,離北大越走越遠……</p> <p class="ql-block">我在北大附中上學時在海淀照的兩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后來我當兵到內蒙古,遼寧一走數年,再回北大只能是夢里啦……</p> <h5><font color="#ff8a00">以下照片是堂妹丹2019年攝影于北大校園</font></h5> <p>2020年初的北大西校門,空無一人。</p> <h5><font color="#ff8a00">北大校慶</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春到未名湖</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初冬未名湖</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今夜的博雅塔為誰而亮。</font></h5><h3></h3> <h3><font color="#ff8a00">四十多年了,我和北大附中的同學早就失去了聯系,不知道他們還記得我嗎?他們是不是也有微信群啊,有沒有找我呢?</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原县|
台江县|
句容市|
马关县|
菏泽市|
白银市|
都兰县|
巢湖市|
隆尧县|
常州市|
高尔夫|
仁布县|
驻马店市|
澄迈县|
福建省|
青浦区|
建水县|
泾阳县|
且末县|
洛阳市|
文山县|
阿尔山市|
金堂县|
收藏|
资溪县|
桐梓县|
富阳市|
获嘉县|
九龙县|
玛多县|
石景山区|
武宁县|
桂林市|
防城港市|
兴安县|
昌乐县|
盐津县|
商都县|
巴彦淖尔市|
包头市|
南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