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聲啼哭,呱呱墜地,我們在父母的養育下慢慢長大。很多時候,不是我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著他們追逐的目光,承受著他們不舍、不放心的滿眼慈愛的目送。當與父母永別之后,才漸漸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那樣,愛我如生命 。</p> <p>父親生于1918年7月18日,逝于2003年12月22日,享年86歲,如果在世,已經103歲了。在父親離開的十七年里,父親的音容笑貌,恍如昨日,生動的浮現在每一個想念他的日子里。</p> <p>原本想用一篇小文追思父親,未及收筆,慈母竟于今年農歷初五傍晚無疾而終,駕鶴西去!</p><p>母親一生低調,無論什么事情,從不枉爭。即使走到人生盡頭,也不給家人添一點麻煩,淡淡的來,靜靜的去,連每個祭奠的日子,兒女們都沒有機會叩首于墳前——正趕上疫情期間,只能隔空追思。</p><p>母親一生不易,養育了八個兒女,她最美好的年華都無私的給了家庭和兒女,無怨無悔,兒女們永遠記住這位慈祥、剛強的母親——生于1926年1月6日,逝于2020年1月29日,享年96歲。</p> <p>小時候,一家人居住在錦江山公園旁,一座俄式的黃色二層小樓,讓我在同學間有了很多談資。那時候,大多數同學都住著平房,做飯取暖都靠煤炭燒炕,用的是室外旱廁,數九隆冬寧可憋著尿也不愿意出去的那種。</p><p>我們家是鐵路住宅,按照現代居住條件不算個啥,那時候兩水一氣(上下水、煤氣)卻是相當的優越。衛生間雖小,而且是兩戶公用的,但沖水馬桶在當時也是挺稀罕的。</p><p>每當冬季,兩個居室中間間壁墻是火墻,典型的俄式取暖方式,爐子燃燒煤炭后,不久屋子里便熱了起來。</p> <p>記得讀小學時有一次放學,看到家里沒人,也是想幫父親做點事兒,模仿著父親的樣子,把爐灶塞滿了柴火,用各種方法也無法點燃,情急中往爐膛中倒了半瓶汽油,隨后點火,只聽“轟”的一聲,火墻倒了,兩間臥室通了,而我,除了眼球還是白色的,整個人成了煤球。</p><p>隨之而來就是恐懼,惹了這么大的禍,不知該如何面對父親。</p><p>不知過了多久,父親下班回來,看到眼前的一幕愣了幾秒鐘,關切的問了我有沒有受傷,確認我沒有問題后只說了一句:“今晚不能生爐子了,多蓋床被”,然后全家度過了一個沒有溫度的冬夜。</p> <p>七十年代中期的一場大地震,把唐山這座城市從地球上抹去,波及了北方許多城市,丹東也不例外。除了每天演習防震,家家在平地上建起了防震棚。所謂的防震棚,就是把家里的三張木床拼在一起,周邊用木楞搭架,覆上榻榻米床墊、棉被等,搭成房子狀的臨時居住點。</p><p>每當夜晚,棚內溫度與室外無異,四處漏風,呼出一口氣都是白霜,父親總是睡在最靠外,為我們抵御著絲絲寒風。</p><p>最開心的是下雪,早上清理出門前一條小路,兩側都是厚達近一米的積雪,防震棚一半埋在雪里,少了很多漏風點,反而不那么冷了。</p> <p>那個時代,每個家庭生活都不寬裕,每個月糧食都是定量供應,餐桌上最常見的就是玉米面。父親總是變著法改善伙食,玉米面合著白面粉,蒸出暄透透的大饅頭,還有兩和面的手搟面。最好吃的還是父親做的疙瘩湯,葷油熗鍋,隨著一瓢水滋啦一聲倒入鍋內,那蔥花的香味立刻彌漫整個廚房,大小均勻的面疙瘩,從不停晃動的盆中慢慢倒入鍋里,配上大白菜絲、香菜末,只放了鹽、味素和丁點兒醬油,熱乎乎的那叫一個香,直撐得小肚滾圓,一頭熱汗。</p> <p>在細糧奇缺的日子里,玉米面能吃飽已經很不錯了。可我就是不喜歡吃粗糧,每次放學回家,看到飯桌上玉米面粥和玉米餅,氣就不打一處來,常常在樓梯口靜坐抗議。每當這個時候,父親總是悄悄的背著家里其他人,給我一角二分錢,直看著我興高采烈的跑掉才輕嘆了一口氣。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就是靠著父親給的零錢,買二兩餅干細細的咀嚼著,那種滿足是當下的孩子們無法體驗的。</p> <p>生活的壓力讓父親靠抽一口旱煙、喝一杯散酒緩解,五十多歲就患了肺結核,在單位送他去內蒙古扎蘭屯療養期間徹底戒了煙,之后每天晚飯時喝上一頓七錢的散白酒,幾乎是父親后半生唯一的嗜好。有一次,父親牽著我的手去副食品商店打酒,路過站前包子鋪,那香味四溢的包子讓我垂涎欲滴,說啥也挪不動步了,父親二話沒說,用打酒的錢買了四個包子,結果兩三天了父親擺在隔架上的酒瓶仍然是空空的。</p> <p>父親是鐵路職工,年輕時經常調動工作地點,母親一直默默的隨著父親顛簸東西。父親勤勞一輩子,平日家里洗衣做飯都是父親親自動手,從沒發過牢騷和怨言,母親幾乎沒下過廚房,同樣默默的享受著父親的照料。一直到父親退休,二老才停下操勞的腳步,才可以感受一大家子孫男娣女帶來的天倫之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親劉淑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親重回雞冠山鐵路住宅舊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親重回灌水鐵路住宅舊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筆者陪同八旬高齡的母親攀登虎山長城</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親九十大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世同堂慶華誕,賓朋滿座賀遐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親單亦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親(左)與友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親六旬于錦江山公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親七旬于家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親85歲,獲得“長壽老人”榮譽稱號很開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b></p><p>夜深人靜的時候,閉上眼睛,眼前就會出現父母清晰的面容和聊天的場景……</p><p>尤其是母親望著自己流露出的那絲憐愛的目光,都會讓我瞬間淚奔,無法控制的淚水會不爭氣的奪眶而出……</p><p>千言萬語,無法傾訴心底對父母的思念!</p><p>謹以此文紀念我善良慈祥的父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爸爸,媽媽,愿您二老在天國一切安好!</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后記:2022年正月初五是母親辭世兩周年的日子,懷念父母在世時大家庭的幸福時光,特別定制了本文的美篇書來紀念父母。</b></p><p class="ql-block"><b>點擊:</b><a href="http://www.xsjgww.com/raise/short-content/39d1qns?share_to=copy_link&user_id=936144&uuid=fae38484e0c22128507aed326e533249&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936144&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38ad6fa9f9218c7f59ab29ceaab7b873&um_rtc=76379f242164948b7055f028f1296bf4"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b>父愛如山,母愛似海</b></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城县|
年辖:市辖区|
白银市|
武胜县|
巫山县|
雷山县|
南丹县|
定远县|
乌鲁木齐县|
东乡县|
龙川县|
光泽县|
博爱县|
临洮县|
雷州市|
福泉市|
平塘县|
绵阳市|
长宁区|
遂川县|
台湾省|
凤庆县|
闽侯县|
邵阳市|
雷波县|
宾阳县|
茶陵县|
南召县|
巨鹿县|
郁南县|
武夷山市|
定州市|
防城港市|
吉首市|
永德县|
灌云县|
康乐县|
凤阳县|
大足县|
惠来县|
莒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