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對于我來說真有非常特殊的意義。</h3><h3>回顧這一年,我實現了好幾個夙愿。</h3><h3><br></h3><h3>一,我是六八年下鄉的老三屆初三學生。作為當年的知青。回到了50年前父母做為"五七大軍″。曾經插隊落戶的海城什司縣廟宇嶺大隊。看到了老房東的二弟,二弟妹。老房東的兒子,兒媳婦兒。也看到了現在居住在老房子里的房主。看到了山村50年的巨大變化。</h3><h3><a href="http://www.xsjgww.com/24ilekr6?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回訪廟宇嶺,50年前下鄉插隊的家。</a><br></h3><h3>二,收集整理父親生前的遺物。寫成美篇 "父親留下無價寶,光輝照兒永向前"。打印成美篇書。給我們自己和晚輩們留念。<a href="http://www.xsjgww.com/271ti2zd?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tyle="line-height: 1.8;"><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父親留下的"無價寶″。</a></h3><h3><br></h3><h3>三,驚喜的和50年前一起回城參加工作的知青,老中板人,相聚相逢。那是一段激情燃燒歲月中的一代有志向的知識青年。為祖國奉獻一生。</h3><h3><br></h3><h3>四,開啟"尋夢之旅″,沿著父母生活戰斗過的線路。走一走,看一看,體會父母參加革命以后所經歷的不平凡的人生歷程。<a href="http://www.xsjgww.com/2j8aa9pv?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tyle="line-height: 1.8;"><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尋根之旅(一) 鳳城,母親的故鄉。</a></h3><h3><a href="http://www.xsjgww.com/2k4pqupx?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尋根之旅(二) 丹東,父母戰斗過的地方。</a><br></h3> <h3> 第一個夙愿。</h3><h3> 2019年4月22日。在梨花盛開的日子里,</h3><h3>我回到闊別了50年的海城什司縣廟宇嶺。</h3><h3>這是當年父母攜全家五口人。作為"五七″大軍。響應號召到農村插隊落戶的地方。</h3><h3>時間是1969年11月末,整整50個年頭了。</h3> <h3>村子里最大的一條東西走向,通往山里的公路。</h3><h3><br></h3> <h3>找到了老房東的二弟家。</h3><h3>這是老房東的二弟妹和老房東的老兒子。</h3><h3>老房東的二弟妹,我應該稱作為二嬸。熱情的接待了我們。</h3><h3>老房東是軍屬。他和他的老伴兒都已經過世多年了。</h3><h3>雖然過去了50年,老房東的老兒子還是認出了我。親切的稱呼了我一聲"大姐″。</h3><h3>瞬間我熱淚盈眶。</h3> <h3>我和老房東的老兒子。還有老房東的二弟妹。二嬸合影。老房東的二弟身體不好。一直在炕頭靠著墻。沒有拍到鏡頭里。</h3> <h3>說明了來意,二嬸兒熱情的跟老房東的兒子招呼說:"去吧,帶你大姐去看看老房子吧"。</h3> <h3>老兄弟帶領我們去看老房子。</h3> <h3>這是老兄弟新蓋的瓦房。寬敞明亮。</h3> <h3>在新房子的東側,也就是在照片里的右側。</h3><h3>50年前父母和老房東一起合住的那間房子就是它。</h3> <h3>老房子,50年內已經翻修了兩次。</h3><h3>現在已經很破舊了。已經不住人變成了倉庫。</h3><h3>新舊兩棟房子的對比非常強烈。</h3><h3>50年里,山區老百姓的生活,通過這兩棟房子的對比,就可以看出來變化之大。</h3><h3>可以說,今非昔比,天壤之別。</h3> <h3>進到了新房子里,都給我驚呆了。</h3><h3><br></h3><h3>這里。現代化的廚房設施和居住條件全都具備。</h3><h3>煤氣灶。上下水。抽油煙機。現代化的櫥柜。</h3><h3><br></h3><h3>衛生間里電熱熱水器。淋浴設施。抽水馬桶。</h3><h3><br></h3><h3>客廳里,房間里,所有的陳設就跟城里一模一樣。冬天取暖用上了自己燒煤的暖氣。</h3><h3><br></h3><h3>再也不是50年前,山區里簡陋古老落后的農家小屋了。</h3> <h3>來到了我家后來用青年點兒改造的房子前。</h3><h3><br></h3><h3>原來的五間房是和另一個"五七大軍″兩家合住的。中間開門。廚房一家一半兒。五間房子,一家兩間半房。當時的房子是紅磚墻灰瓦頂。</h3><h3>現在經過改造以后,房間比原來擴大了很多面積。而且一家居住100多平,非常寬敞。</h3> <h3>這里居住的房主。竟然是我妹妹的同學母親家。</h3><h3>這是我和妹妹的同學見面時的情景。</h3><h3>山里人非常熱情。</h3><h3><br></h3> <h3>來一次不容易,咱們姐倆合一影吧。</h3> <h3>交換位置又拍了一張。</h3> <h3>問候,交談。熱情有加。</h3><h3>主人家還熱情的請我們吃了一頓中午飯。</h3><h3>電飯鍋悶的大米飯。炒的雞蛋。土豆燉菜。山野菜,蒲公英,小蔥蘸農家醬。</h3><h3>一頓地地道道的山區農家飯菜。</h3><h3>最主要的是房主人的熱情。實在。</h3><h3><br></h3><h3>50年的心愿終于夢圓了。</h3><h3>50年前,這里曾經是我父母插隊落戶的家。</h3><h3><br></h3><h3>父母當時在那么艱苦的環境中,和鄉親們共同居住,生活,和勞動,結下的友誼到現在還都在。</h3><h3>父母,你們和鄉親們的親情還在。</h3><h3>你們的在天之靈,安息吧!</h3><h3><br></h3> <h3> 第二個夙愿。</h3><h3>從廟宇嶺回來后,整理父母的遺物。</h3><h3>父母的遺物分散在姐妹們的家中。</h3><h3>經過幾天的整理,分別找出來了。</h3><h3>他們是父親的公文包。父親的公文箱。</h3><h3>父親的望遠鏡。父親的老手表,和老懷表。</h3><h3>父親的《唐詩300首》,父親保存的贈品《竹子畫》。父親寫的回憶錄手稿……。</h3><h3> 根據這些遺物和我的回憶,我記錄下了這一段有關父親遺物的故事。寫下了美篇《父親留下無價寶,光輝照兒永向前》。</h3><h3> 真實的記錄了父親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時期留下的這些遺物。以及它們的下落。</h3><h3> 父親的公文包。(網絡照片)</h3><h3><br></h3> <h3>父親的文件匣。</h3> <h3> 父親的望遠鏡,和裝望遠鏡的牛皮盒子。</h3> <h3> 父親的望遠鏡。</h3> <h3> 父親的老手表,(網絡照片)</h3><h3><br></h3> <h3>父親的老懷表。</h3> <h3> 老同志親筆畫,贈送給父親的。</h3><h3> 國畫《竹子》。</h3> <h3> 父親的回憶錄與家史。(親筆手跡)</h3> <h3>打印成美篇書,做為永久保留。</h3> <h3> 喜訊降臨的"第三個夙愿″。</h3><h3> 2019年9月中旬,一個陌生的電話突然打來。</h3><h3> </h3><h3>連接上了。50年前我們一起回城參加工作的知青們。這個消息可以說喜從天降。</h3><h3><br></h3><h3> 當年我們從各個學校,各個插隊的農村青年點回城。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鞍鋼中板廠報到參加工作。幾年以后,或工作調動,或考大學,我們陸續調離了中板廠。</h3><h3><br></h3><h3> 沒想到50年以后我們竟然又找到了一起。聚到了一起。那種心情啊!甭提多高興了。 <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下面就是我們聚會聚餐時的照片),‘</span></h3> <h3> 席間,我們邊嘮邊談。述說50年間的變化。</h3> <h3>席間我們頻頻舉杯,慶祝這50年之后的重逢和聚會。????????????</h3> <h3>訴說50年前后工作的變化和歡樂。</h3> <h3>幾十年的同事姐妹們。紛紛拍照留影,</h3><h3>紀念這50年的變遷。</h3> <h3>團團圍坐,拍下這友誼的美好。</h3><h3>拍下這50年每個人的變化和容顏。</h3> <h3> 完成了"第四個夙愿″。</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幾十年來,在心中就有一個夙愿。</span></h3><h3>想在有生之年,追尋父母的足跡。</h3><h3>到父母曾經生活,工作,戰斗過的地方,</h3><h3>走一走,看一看。</h3><h3>體味父母一生奮斗的艱辛,</h3><h3>和他們在戰爭年代的那些經歷。</h3><h3>今天,終于如愿以償。</h3><h3>來到了母親出生地一一鳳城。</h3><h3>參觀了鳳城著名的旅游景點。</h3><h3>大梨樹和鳳凰山。</h3><h3>鳳城,位于遼南地區,隸屬丹東市管轄。</h3><h3>鳳城,位于著名的鳳凰山腳下。</h3><h3>山清水秀,人杰地靈。</h3><h3>鳳城,舉目眺望,河網交錯。</h3><h3>天水相連,婉如江南水鄉。</h3> <h3> 著名的大梨樹旅游風景區。</h3> <h3>地杰人靈。宛如江南水鄉。</h3> <h3>著名的大梨樹旅游景區。</h3> <h3>遼寧鳳城鳳凰山旅游景區。</h3> <h3>景區的標志性建筑鳳凰山,</h3><h3>就是一只騰飛的鳳凰。</h3> <h3>景區內。原始風貌。<span style="line-height: 1.8;">山巒疊嶂。小溪</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縱橫。</span></h3> <h3>遼寧鳳城鳳凰山景區牌樓門。</h3><h3>牌樓門前留下我們的合影。</h3><h3><br></h3><h3>這里曾經是母親的出生地。</h3><h3>母親在這里生活,學習,勞動。</h3><h3>度過了苦難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h3><h3>直到1948年末參加革命。</h3><h3><br></h3><h3>這片土地。雖然從未來過,</h3><h3>但是因為曾經是母親生活過的地方,</h3><h3>所以倍感親切。</h3><h3>由衷的道一聲:</h3><h3> "母親,大地,<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地,母親"</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br></h3> <h3> 我的第四個夙愿。到丹東。</h3><h3>幾十年來,就有一個夙愿。</h3><h3>非常渴望,能有一天。回到我出生的地方。</h3><h3>回到我父母曾經戰斗過的地方一一丹東。</h3><h3>到那里走一走,看一看。</h3><h3>體味一下這個歷經戰火洗禮的城市現在的風貌。</h3><h3>如今這個愿望終于實現了。</h3><h3><br></h3><h3>下面這張圖就是丹東著名的鴨綠江大橋。</h3><h3><br></h3> <h3>丹東,是我的出生地。我就出生在鴨綠江大橋旁邊的一個小平房里。出生在1950年4月。我的整個成長過程是伴隨著抗美援朝的隆隆飛機轟炸和警報聲,炮聲中長大的。</h3> <h3>花崗巖石頭上,書寫著:</h3><h3> "鴨綠江,是中朝兩國的界河。</h3><h3> 全長七百九十五公里。</h3><h3> 發源于長白山天池。</h3><h3> 東南胭脂山。</h3><h3> 流經我國吉林,遼寧兩省。</h3><h3> 于丹東江海分界,此地注入黃海。"</h3> <h3>在鴨綠江邊留下我和鴨綠江大橋的合影。</h3> <h3>夜晚的鴨綠江大橋。</h3><h3>彩色燈光勾勒出鴨綠江大橋的雄姿。</h3> <h3>現在的鴨綠江。大橋一片和平。安寧。</h3><h3>70年前這個地方可是美國飛機經常轟炸的地方。</h3> <h3>每到夜晚這里都實行燈火管制。</h3><h3>不讓燈光暴露目標。</h3> <h3>現在的大橋五彩繽紛成了旅游勝地。</h3> <h3>即使到了夜晚,這里的游人也是非常多的。</h3> <h3>這是鴨綠江斷橋遺址。</h3><h3>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一直保留到現在。</h3> <h3>這段文字記錄了鴨綠江大橋的建橋和被炸斷的時間。</h3> <h3>鴨綠江斷橋橋頭。</h3><h3>橋頭上面的"鴨綠江斷橋″五個字</h3><h3>是原國家軍委主席遲浩田親筆題寫的。</h3> <h3>這是鴨綠江斷橋橋頭上的兩國界碑。</h3> <h3>與橋頭相對的是一座大型雕塑。</h3><h3>描寫的是志愿軍從這里渡江。</h3><h3>中間最前面的志愿軍高級將領是彭德懷。彭老總。</h3> <h3>這個花崗巖雕塑的臺歷。</h3><h3>記錄的的是彭德懷元帥率領志愿軍渡江的那一天。1950年10月19日。</h3><h3>那一天是重陽節。</h3> <h3>這是鴨綠江斷橋的盡頭。記錄被炸斷的歷史時刻。雕塑的名字叫《史為鑒》。</h3> <h3> 花崗巖石刻上清晰地刻著。</h3><h3> 史為鑒。</h3><h3> 斷橋遺址。</h3><h3>公元一九五O年十一月八日至十四日。美國空軍多次派出數百架B一29型轟炸機,對鴨綠江大橋狂轟濫炸。大橋被攔腰炸斷。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見證。</h3> <h3>在鴨綠江大橋東1000米左右的地方。</h3><h3>一座雕塑《告別祖國》</h3><h3>再現了志愿軍將士。</h3><h3>在即將渡江離開祖國的一瞬間,</h3><h3>面向北面,面向祖國,</h3><h3>面向祖國人民告別的悲壯場景。</h3> <h3>石刻上面寫著。</h3><h3> 告別祖國</h3><h3> 本雕塑再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由此渡江,赴朝作戰。告別祖國的歷史瞬間</h3><h3> 丹東市商業銀行。</h3><h3> 2010年6月25日敬立。</h3><h3> 鴨綠江沙河口鐵路橋遺址。</h3><h3> 鴨綠江沙河口鐵路橋是座木結構列柱式鐵路便橋。由當時東北軍區工兵部隊于1950年12月施工筑建。1951年5月11日建成。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該橋是志愿軍渡江和運送作戰物質的重要通道。尤其是在鴨綠江大橋遭到美軍轟炸期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h3><h3>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以后,該橋被洪水沖毀。現僅存遺址留于水下。枯水期可露出十余座橋墩。</h3> <h3>和這座《告別祖國》的雕塑合一影吧。</h3><h3><br></h3><h3>因為很多將士告別祖國以后,</h3><h3>就永遠的留在了鴨綠江的對面。</h3> <h3>這座《和平雕塑》記錄了和平的今天。</h3><h3>多么的來之不易。</h3> <h3>我們還參觀了丹東著名的錦江山公園。</h3><h3>深切的體會到"一寸江河,一寸血″。</h3><h3>和平和美好多么的來之不易。</h3> <h3>鴨綠江畔。70年前,</h3><h3>曾經是我的父母,三叔浴血奮戰的地方。</h3><h3>重走這一段路。緬懷先烈,緬懷父母,三叔,他們曾經的戰斗經歷。</h3><h3>對于我們這一代后人,是最大的鞭策和警醒。</h3><h3>永遠不忘戰爭勝利的來之不易。</h3><h3>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的精神。</h3><h3>珍惜和平。珍惜現在的幸福和諧生活。</h3><h3><br></h3><h3> 一平 2020年1月5日定稿。</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乡县|
观塘区|
赤水市|
南木林县|
灌云县|
沽源县|
平湖市|
赫章县|
南昌县|
天津市|
双柏县|
松原市|
新乡市|
天柱县|
黄大仙区|
柳河县|
泸水县|
化隆|
衡阳市|
冕宁县|
琼结县|
武山县|
二手房|
宁阳县|
黔江区|
天柱县|
湘潭市|
涟水县|
望奎县|
孙吴县|
泰州市|
同江市|
富顺县|
富平县|
南召县|
遂溪县|
荆州市|
清流县|
安庆市|
调兵山市|
额尔古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