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0月29日下午抵鳳凰古城,入住沱江邊的江景房。</h3><h3>窗外,是美麗的月橋夜景。</h3> <h3>打著燈光的圓拱橋洞和倒影如亮晃晃的圓月。</h3> <h3>第二日,晨曦中的月橋清麗委婉。</h3> <h3>起霧了,有女孩走到與橋連接的跳巖,站在那里。</h3><h3><br></h3> <h3>這很容易使人想起沈從文《邊城》中的翠翠,想起爺爺和他倆的擺渡船,想起他倆的一段對話:“照理說: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聽。可是人家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爺爺,懂歌里什么意思?”</h3><h3>翠翠,也像女孩一樣站在霧氣彌漫的渡口發怔。</h3> <h3>初陽照耀著江面,霧開始飄散,女孩們走到橋上,走走停停,說說笑笑,如空氣一般清新自由。</h3> <h3>團隊入住的酒店是一家私人定制民宿,店名“素履蓮花,璞樹漫居。”</h3> <h3>內部布置,和店名一樣有無處不在的禪味。</h3> <h3>房間較大,大概35平方。我們11人中,有人上山下鄉時做過木匠,東摸摸、西摸摸房間內的原木家具,說線條很直,轉角圓順。云嫂關注細節,科勒潔具,紙盒、杯碟套著繡花布套。自助保鮮柜,免費提供可樂、酸奶等飲料和蘋果、冬棗等新鮮水果,一看就不是應付一下的那種。</h3> <h3>我超喜歡它的位置和開放式觀景陽臺。</h3><h3>酒店在景區的云橋與月橋之間,背靠八角樓,相望聽濤山,鬧中取靜,離核心景區不遠。</h3><h3>觀景陽臺一側是浴缸,可邊泡澡,邊看江景;另一側是休閑茶座,對著流水,讀書喝茶。</h3> <h3>早餐就在江邊平臺,平時可在臨水茶室閑坐。</h3><h3>我實在不得閑,一日一晚的時間里,沿著沱江,從云橋到雪橋,十里風光帶,走了4個來回,每次兩個多小時。</h3><h3>這樣來來回回走,逆流而上,順流而下,至今一座座橋梳理,仍清晰有序。</h3> <h3>(一).云橋</h3><h3>云橋位于沱江鎮,又稱沱江大橋,是景區的最后一座橋。</h3><h3>橋上共有兩層仿古建筑,端莊大氣,由左右兩部分橋體及橋上仿古廊亭組成。</h3> <h3>橋廊上東邊是鎮上的沿江客棧。</h3> <h3>橋的西邊則是鳳凰古城的精品酒店,紅色窗欄就是璞樹漫居民宿。</h3> <h3>晨霧中的沱江鎮杜田村。</h3> <h3>出酒店,從此橋洞下走,可到江邊。</h3> <h3>泊在江對岸的小船。</h3> <h3>民族英雄鄭國鴻先生紀念亭。</h3> <h3>鄭國鴻,(1777-1841年),鳳凰縣沱江鎮人。</h3><h3>清道光年間,任浙江處州鎮總兵。</h3><h3>鴉片戰爭期間,領命率1200名官兵防守浙江定海竹山門陣地,與2萬英軍,29艘艦艇對戰,堅守六晝夜。在敵我懸殊的情況下,高呼“武臣效命疆場,份也”,不退半步。陣地失陷時,65歲的鄭國鴻多處負傷仍提劍斬殺英軍,最終全軍上至總兵下至士兵全部戰死,無一人降。</h3> <h3>(二).月橋、霧橋</h3><h3>彎彎的跳巖連著彎彎的月橋。</h3> <h3>霧蒙江面,船工撐篙上行。</h3> <h3>月橋和霧橋之間,還有一座新建的便民橋,由三座石拱橋和跳巖連成一座橋。</h3><h3>我稱它三拱橋,理由是云橋、月橋,到這里正好第三座橋,且這座橋由三座拱橋組成。</h3> <h3>江面,因落差的關系,形成了幾處跌水。在跌水上游,顯得風平浪靜,小舟漂蕩。</h3> <h3>霧橋,位于下河段豹子灣,中間古香古色的大橋亭,兩邊各有一個四角方形的小橋亭。</h3> <h3>橋洞下,可看到東邊的石拱橋。</h3> <h3>橋西,停泊著幾十艘“鳳凰記憶”的游船。</h3> <h3>岸上,有幾家民宿和比較小資的店。</h3> <h3>(三).風橋</h3><h3>形狀跟霧橋有些相似,中間的亭子比霧橋中間的亭子高一些,特點是兩側有兩座小牌樓。</h3> <h3>過風橋,往上走。有一家江景房,每個陽臺上整齊地擺放著竹制躺椅。</h3> <h3>這里漸近古城的中心,樓屋鱗次櫛比,沿江是客房,沿山是民房。</h3><h3><br></h3> <h3>沱江在風橋后轉一個彎,稱為沙灣。</h3><h3>北岸青龍山下豎立著古城的標志之一萬名塔,塔身挺拔秀麗,宛若苗家女兒婷婷玉立于江之畔。</h3> <h3>塔用青磚砌筑而成。塔為六方、七級,每層六個翹角,且懸掛銅制風鈴。塔高22.98米,一層直徑4.5米,向上每層直徑縮小0.3米。一層有名人所題楹聯六副,其中一副“喜層層凌云高起,恰悠悠在水一方。”</h3><h3>塔身映入沱江碧波,顯得格外秀氣動人。</h3> <h3>塔的西側便是著名的萬壽宮、遐昌閣、建陽樓,原江西會館。始建于明末清初。崇垣高閣北靠東嶺,面瞰沱江,掩映在奇山秀水之間。</h3> <h3>(四).虹橋</h3><h3>沱江沙灣回龍潭,風光旖旎,北岸萬名塔景區,南岸回龍閣迤邐而行。</h3> <h3>沙灣轉彎處,就是鳳凰籍著名畫家黃永玉的書畫室奪翠樓。</h3> <h3>前面就是古城的中心虹橋。</h3> <h3>虹橋,原名臥虹橋,又稱“風雨樓”,建于明洪武初年。</h3><h3>相傳回龍潭下藏有一條惡龍,不時興風作浪,禍害百姓。當年建橋治惡龍,在虹橋三孔之下各懸斬龍刀一柄,從此相安無事,風調雨順。</h3> <h3>橋分為上下兩層,一層主要是商鋪和雜貨店,二層是民俗文化樓,里面藏有從古到今有關虹橋風雨樓的書畫作品,也是個觀光和喝茶的好地方。</h3> <h3>虹橋兩邊,沿江而建的吊腳樓群,給靜靜流淌的江水平添了生命激情。</h3> <h3>吊腳樓,也叫吊樓,為湘西苗族、土家族等傳統民居,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為半干欄式建筑。</h3> <h3>進入虹橋下的吊腳樓風情區。</h3><h3>這些樓屋,宛如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莊;采集青山綠水的靈氣,與大自然渾然一體。</h3> <h3>小船向橋洞駛去,橋洞這邊的石階上坐著幾個女孩,橋洞那邊也坐著一個女青年,已坐很久了。這確實是一個 天人合一 的境界,一個令人忘俗的所在,喧囂與浮華淡去,散發著世間的真純。</h3> <h3>走到橋下,近距離看看吊腳樓的腳。</h3> <h3>一根根樹木有序地排列著,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水上,支撐起木樓,支撐起多個民族,也支撐起一方人文山水。</h3> <h3>(五). 跳巖、雪橋</h3><h3>過虹橋,江中,由三排跳巖映人眼簾,這是古城人氣最旺的橋。</h3><h3>有兩排連在一起,可以一來一往走的是2000年新建的跳巖。</h3><h3>上面單獨一排,是全長百米的古跳巖。最早建于唐代,是當年進城的必經之路。最初由40多個巖墩組成,每墩相距二尺,便于鄉民肩挑背馱入城。</h3><h3>1950年整修,將石墩加大,兩個墩子聯成一個,共15個巖墩,上鋪厚實的木板,更方便行走。</h3> <h3>在新、老跳巖各走一遍。</h3> <h3>站在跳巖上,可望北門城樓。</h3><h3>始建于明朝,元、明時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清朝為兵備道治所。</h3><h3>城樓用青磚砌筑,重檐歇山頂。城樓對外一面開槍眼兩層,每層4個,能控制防御城門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范圍。</h3> <h3>城樓下的城墻。</h3> <h3>往西,便能看到遠處的雪橋。</h3> <h3>雪橋,設計風格獨特,從橋墩、橋柱到橋頂全是仿古建筑。</h3><h3>高處的橋,便是景區外通汽車的南華橋。</h3><h3>沱江十三座橋,其中“風、雨、雪、霧”四座景觀橋,由畫家黃永玉先生設計,并捐資1100萬元建成。除了雨橋在2014年被大水沖垮外,還有十二座橋;在景區的就七座。</h3> <h3>北岸這一帶,從古到今,人來馬往,川流不息,青石板路被歲月打磨得溜光。</h3> <h3>村婦挑著菜擔叫賣。</h3> <h3>也有老婆婆在路邊賣花、賣銀飾品。</h3> <h3>街市也較為熱鬧。</h3> <h3>(六). 鳳凰之夜</h3><h3>在虹橋中路一家餐廳用完晚餐,來到虹橋橋頭,隨人流涌入美麗的鳳凰夜。</h3> <h3>古城的美,美在一條貫穿始終的沱江。</h3><h3>到了夜晚,靜靜流淌的沱江兩岸,五彩的燈光勾勒出江邊的吊腳樓、街屋、城墻、橋、橋上的樓閣和岸上的樹,全倒映在水面,在波光粼粼的水中摻揉、模糊、擴散,打造出一個燈火輝煌,又充滿動感的水上鳳凰。</h3><h3>我們先往雪橋方向。</h3> <h3>這是北門城樓和跳巖。</h3> <h3>雪橋的橋亭就像金色的宮閣。</h3> <h3>北門碼頭一帶,人流如潮,十分喧鬧。</h3><h3>滿滿一江被燈光暈染的流水,彎彎曲曲的木板橋,高高低低的跳巖,一排排依山臨水的民居,紅紅綠綠的兩岸燈火,色彩斑瀾,姿影卓約。并在時代變革的洪流中,注入了更多的現代元素,酒吧、美食街、蓬船、亮燈工程等;耳邊有時傳來悠揚的歌聲,有時傳來震耳欲聾的搖滾樂,江水嘩嘩,人聲喧嘩。空氣中彌散著自由、任性、浪漫、包容的氣息。</h3><h3>這樣的夜,這樣的景,這樣的氛圍,游客樂于融入其中。</h3> <h3>虹橋東面的萬名塔景區則相對安靜,燈火闌珊,塔影在水中輕輕晃動。</h3> <h3>這時,回望虹橋,猶如天上人間。</h3> <h3>越往下游走越清靜,風橋、霧橋,這時既無風也無霧,只有絢麗的燈彩和沉靜的夜色。</h3> <h3>(七).古城、老街</h3><h3>鳳凰古城,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h3><h3>坐落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土地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2010年底約5萬人口,由苗族、漢族、土家族等28個民族組成,為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h3><h3>導游帶著團隊先沿江走,再走過虹橋,進入古城。</h3> <h3>回龍閣古街上的準提庵,原稱江心禪寺,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約1368-1399年),是鳳凰古城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場所。</h3> <h3>過古城四大城門之一的升恒門,又稱東門,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h3><h3><br></h3> <h3>沿途街道狹窄,兩邊都是商店。</h3> <h3>從北門城樓處登上古城墻。</h3><h3>北門城樓與東門城樓之間城墻相連,前臨沱江,既有軍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h3><h3>導游說原有四道城墻,抗戰時,薛岳將軍為阻日軍進攻,掃清外圍障礙,拆除了其中的三道。</h3><h3>現城墻外已是連片樓屋。</h3> <h3>站在城墻上看對岸畫家黃永玉常住的玉氏山房。</h3> <h3>城墻下,北邊街史家弄口,有一座楊家祠堂,是北宋楊家將的后人。</h3><h3>大門和一般的祠堂不同,側開。原來,楊家人信風水,大門斜開,正對沱江,可使祖業如沱江之水,千秋萬世,源源不斷。</h3> <h3>城內寬不足5米的青石板老街,自道門口往西,經十字街、東正街、西正街、回龍閣、營哨沖、陡山喇、接官亭等,全長3000多米,是鳳凰最繁華的商業街。</h3><h3>我們從道門口,往東正街走了一段。</h3> <h3>在道門口和十字街頭,如其說是青石板,還不如說是紅石板。</h3> <h3>朱镕基題字照壁。2001年4月8日,時任總理的朱镕基在鳳凰考察、游覽,當地官員請他題詞,朱镕基照例不題,只用毛筆在一張不大的宣紙上簽名:“朱镕基 辛已春 鳳凰城”。 鳳凰人把他的題寫布局、字體大小略作調整,就成了照壁上的題字。</h3> <h3>鳳凰廣場,在古城西門內,廣場內有一只巨大的金鳳凰雕塑,是古城標志性的地標。雕塑后邊是圖書館。</h3> <h3>旁邊,是一家有規模的銀器店,進門,有一塊圓地面,用玻璃蓋著,里面陳列一塊塊50kg重的銀磚,是1958年至1966年國家調撥的國庫銀,專供鳳凰及周邊地區使用。傳統的苗族銀飾服裝需大量用銀。</h3> <h3>江北老營哨也有一段青石板街,多是酒吧,人稱酒吧一條街。</h3> <h3>老城中還有一條條引人入勝的街巷。</h3> <h3>鳳凰的地方特色菜,特色小吃較多。我們品嘗了血粑鴨子、熏臘肉、苗家酸湯、酸蘿卜、菜豆腐等,街頭巷尾,多涼粉店、姜糖店,還有蝦餅和各種河鮮烤串,四處飄香。</h3> <h3>(八).名人名宅</h3><h3>鳳凰古城山川秀美,人杰地靈。</h3><h3>據資料介紹,從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緒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間,這里就涌現出提督20人,總兵21人。民國時,鳳凰出中將7人、少將27人。近當代,有民國第一任民選內閣總理熊希齡,著名作家沈從文,著名畫家黃永玉。</h3><h3>在古城尋訪名人名宅,有的關著門,走過路過;有的入內參觀。</h3> <h3>田家祠堂,位于北岸老營哨街,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為時任欽差大臣、貴州提督的鳳凰籍苗族人士田興恕率族人捐資興建。</h3><h3>大門前有石象一對,石鼓一雙,極具氣派。</h3> <h3>熊希齡故居 ,位于文星街 小巷 。</h3><h3>1869年 熊希齡 在這里誕生,并度過了他的童年。他被喻為“湖南神童”,15歲中秀才,22歲中舉人,25歲中進士,后點翰林。1913年當選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由于他反對 袁世凱復辟帝制 ,不久被迫辭職。</h3><h3>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原型就是總理公子與民女的愛情糾葛。</h3><h3>他倡維新、辦報紙、興學堂、辦慈幼院、救死扶傷,是對中國做出貢獻的人物。毛澤東曾評價熊希齡:“一個人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熊希齡是做過許多好事的。”</h3><h3>不知什么原因,故居也關著門。</h3> <h3>大樹下,是黃永玉原在城里的另一個家,現已捐給政府,和 熊希齡故居 只隔了一堵墻。<br></h3> <h3></h3><h3>崇德堂,位于史弄街,1884年由江西豐城人裴守祿修建,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此堂主人曾是鳳凰首富,中過進士,有許多匾額為證,后做生意發了財。堂中最出名的便是這些匾額,其中“貢元”匾,表明他讀書時,在州、縣得過第一。</h3> <h3>陳寶箴故居,位于道門口。現已辟為私人博物館,分陳寶箴世家、古城博物館和雷雨田藝術館三大載體。<br></h3><h3>二樓走廊,正在表演傘舞。</h3> <h3>因時間關系,只參觀了一樓陳寶箴和他家族的生活遺存。</h3> <h3>陳寶箴,晚清重臣,深受曾國藩賞識。曾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隸布政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撫等職,被光緒帝稱為“新政重臣”,是清末著名維新派骨干,地方督撫中惟一傾向“維新變法”的實權派人物。</h3> <h3>陳寶箴世家“一門四代五杰”,展廳內,有陳寶箴上奏朝廷的奏章,出自齊白石、徐悲鴻之手的陳三立畫像,陳師曾的遺作,陳寅恪的藏書、陳封懷的遺稿等珍貴文物。</h3><h3>世家人才輩出,是中國最后的文化貴族。</h3> <h3>詩壇泰斗陳三立。</h3> <h3>畫壇領袖陳師曾(齊白石、徐悲鴻老師)。</h3> <h3>一代史學宗師陳寅恪。</h3> <h3>中國植物園之父陳封懷。</h3> <h3>“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h3> <h3>人去樓空,只有屋檐上的兩只野鴿子飛落到院中的大水缸喝水。</h3> <h3>沈從文故居,位于中營街24號,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系木結構四合院建筑,占地600平方米,分為前后兩棟,共有房屋10間。</h3> <h3>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先生在此誕生,并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h3><h3>1917年,15歲,因家道中落,參加湘西土軍,離開家鄉,輾轉于沅、澧、酉水流域。</h3><h3>1919年,只身來到北京,開始從文生涯,創作了《邊城》、《湘西》等一系列文學作品,不久就蜚聲文壇。</h3> <h3>故居便成了沈從文生平事跡展覽室,陳列有他的遺墨、遺稿和遺物。</h3> <h3>窗下,仍放著他的書桌。</h3> <h3>這是他生前的照片。</h3> <h3>沈從文墓地,1988年沈從文病逝于北京,骨灰葬于 沱江 畔的聽濤山。</h3><h3>下午四點多,一個人拾級來尋,山陰,陌生地方,天色漸暗。</h3> <h3>墓在,沒有墳冢,只樹有一塊天然石。石正面鐫刻沈從文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h3><h3></h3><h3>如何照他思索,唯一的辦法,讀他的書和文章。</h3> <h3>鳳凰 古城,有“九景往事,千年城魂”。</h3><h3>有時,走在沱江畔,任‘邊城’的風吹拂;有時,走進一座塵封百年的老屋,聽久遠的回聲;有時,就在眼前的石板路上,看灑落一地的風情。</h3> <h3>有人說,少男少女,在鳳凰城的艷遇指數百分之百。</h3> <h3>自從知道了沈從文筆下翠翠的故事,就一直以為沱江是一條鳳凰女兒的江。因為,不管他來還是不來,她都守在渡口。</h3> <h3>鳳凰,夜色燈影里的鳳凰,她在湘西飛翔。</h3> <h3>THE END.</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州市|
金川县|
安多县|
兴国县|
渝中区|
宜阳县|
洛扎县|
兴隆县|
清远市|
余干县|
南通市|
安塞县|
桐庐县|
苍山县|
镇巴县|
临颍县|
皋兰县|
望奎县|
新乡县|
盐津县|
台中县|
沂水县|
秭归县|
三原县|
哈密市|
怀柔区|
满洲里市|
加查县|
象州县|
阳高县|
饶河县|
托克托县|
姚安县|
衡阳县|
威信县|
鹤壁市|
吉林市|
科技|
五指山市|
北安市|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