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正值2019年歲末,12月15日至22日我和太太隨團從太原往返直飛臺北桃園機場,完成了臺灣旅游。</h3><h3> 臺北的地標建筑101大廈</h3> <h3> 一.臺灣旅游行程和景點的體驗感受</h3><h3> 臺灣的旅游團隊通常都是環島游,從臺北乘大巴出發沿西部向南,游覽日月潭、阿里山……到達臺灣第二大城市高雄,然后繼續向南抵達臺灣島最南端墾丁旅游渡假區。之后,沿臺灣臨太平洋的東海岸一直向北經過花蓮縣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等景點和休息區返回臺北。</h3><h3>這樣,最北端的野柳和最南端的墾丁都曾到達,又經過了臺灣的西部和東海岸,完成了較為完整的名副其實的環島游。</h3><h3> 因為臺灣有縱貫南北的山脈,山地占全島面積的百分之七十,所以主要城市及公路多分布在環島沿海一帶。西岸,也就是面向大陸那邊,有較多的平坦地勢,多城市和公路。而東部沿海平坦地勢較少,公路沿岸邊臨太平洋而行。沿途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遠景和驚濤拍岸的近景。道路不乏險峻之處,曾發生過旅游大巴墜崖入海,因為海水太深,多國救援人員搜尋無果的事件。所以現在經過那段險路,游客改乘火車,大巴空車馳過,到達預定地點,游客再乘大巴。</h3><h3> 談起臺灣的交通,值得一提的是修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臺灣第一條橫穿中部中央山脈的中橫公路,它的建設者主要是臺灣老兵,因施工難度大,共有二百多人獻出了生命。我們在花蓮縣太魯閣風景區目睹了公路一段,頗似太行大峽谷的郭亮掛壁公路。</h3><h3> 另外,臺灣還有基本完整的環島鐵路。</h3><h3> 關于臺灣較好的景點,個人認為有:野柳。野柳是由海浪海風侵蝕而成的沙巖石塑景觀。臺北故宮(臺北故宮頂部外觀為中式,內部則為多層的西式結構,臺北故宮收藏有北京故宮、南京故宮、沈陽故宮等處的皇家文物,多為稀世珍寶,館藏文物近七十萬件,這次我在臺北故見到了真正的毛公鼎和玉白菜)。臺北509米高、101層的地標大廈(我們旅行團在大廈餐廳曾經午餐)。日月潭以及距日月潭不遠的中臺禪寺。看到中臺禪寺,我還是生平第一次見到稱作廟宇的西式建筑,巨大宏偉的多層樓宇大殿內分別供奉彌勒菩薩,地藏菩薩,以及佛祖,均為十幾米高的印度紅花崗巖雕琢而成。而四大天王則是由產于我們山西省的黑色花崗巖雕琢。每座雕像都重達百噸,十分威武。這座西式建筑廟宇,徹底打破了我“五臺歸來不看廟”的觀念。每座雕像都重達百噸,十分威武。</h3><h3> 不過就整體而言,臺灣的景點無法和大陸比肩,連臺灣導游都說臺灣的山水不能和大陸的名山大川相比。日月潭總算一個大湖,而阿里山景點只不過一個并無多少特色的深山溝,并且驅車一小時才能到達。</h3> <h3> 臺灣目前有原住民50萬人,好像有十六族,我僅知道有高山族,阿美族,鄒族。<br></h3><h3>由于臺灣當局推廣普通話,即使有人不會說,也能聽得懂。兩岸人員不存在語言障礙。</h3><h3> 我想大陸游客臺灣游,應該是在體驗臺灣美景的同時,更多表現出的是對寶島的熱愛,對臺灣現狀和臺灣人民的關切。</h3><h3> 二.臺灣老兵</h3><h3> 臺灣有眷村(大陸退守臺灣軍人集中居住地)和榮軍院(無依靠退臺老兵居所),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老兵年令增大,思鄉情結愈加濃烈,曾有這樣的口號和訴求:“以前抓我來當兵,今天送我回家去”。</h3><h3> 花蓮是臺灣退伍老兵最多的地方,當我們乘座大巴途經一個榮軍院附近時,導游對我們講:前些年每當旅游大巴經過此地,常會有一些在路邊觀景的老兵對車招手示好,他們知道這些車上乘座的多為大陸觀光客。甚至一位老兵借旅游車停車等紅燈之際敲開車門,上車和游客攀談,由此可以看出這些臺灣老兵思鄉之情何等濃烈。當然,現實中還有許多老兵和大陸親人生離死別,催人淚下的故事。</h3><h3>三,我見到一個另類臺灣老兵</h3><h3> 通常情況下,在臺灣談到老兵,自然想到的都是國軍老兵。不過,我這次臺灣之行見到的一個唯一的老兵卻是共軍老兵,不能不使我唏噓。</h3><h3> 那天車輛行至東海岸花蓮北回歸線標志塔景點,在休息區,只見一位白須飄然,面色油黑的乞討老人。他頭上戴一頂宣傳臺灣政治人物的帽子(帽子上的人名是徐榛蔚,女,國民黨中常委,花蓮縣長)身邊樹上掛有一個照片框,照片柜的下邊一角是標有宋滿慶名字的二維碼(宋滿慶應該是他的姓名,是不是掃二維碼可以了解他的生平,因為沒試,也就不得而知。)照片下邊另一角是微信支付二維碼(乞討使用了新科技)。再看框中照片那是一個娃娃臉、頭戴棉軍帽的士兵,軍帽中央一顆五星,這不是一顆紅星頭上戴嗎?雖然沒有革命紅旗掛兩邊,但那看慣了的棉軍帽和上衣讓我十分詫異:他不是國軍而是共軍。經過打聽,他原來是朝鮮戰爭中被聯合國軍俘虜的我軍人員……最后來到臺灣并留了下來。</h3><h3> 以下是他和我們旅游團大同人的對話:</h3><h3>問:照片上當兵時的你多大?現在多大?答:當兵時18,現在90。問:你是哪里人?答:張家口蔚縣。問:那咱們離的不遠,半個老鄉?(的確大同話和張家口話語音相似)。又問:你家里還有什么人?答:老家有侄兒。問:你有兒女嗎?答:沒有。………</h3><h3> 到了開車時間,不能再聊下去了。我們匆匆上車離去。</h3><h3> 隨著大巴車的顛簸,我陷入了沉思。他是如何被俘?是貪生怕死,放棄抵抗;還是措手不及,來不及拼命。我不得而知。</h3><h3> 面對這個離鄉背井七十年,如今已風燭殘年九十高齡的老人,我實在不好做出什么評價和結論。</h3><h3> 四.臺灣導游和司機</h3><h3> 這次旅游的臺灣導游和司機都是祖藉福建。司機姓曾,五十歲。當過國軍的校官營長,所在部隊在金門呆過。他說:原來臺灣有軍隊百萬,馬英九上臺大裁軍,留下八萬。他就退伍了,考了駕照,開起了大巴車。現在有兩份收入,一份是開車收入,一份是每月二千多些新臺幣(相當于人民幣五千多些)的退伍費。他還說,大陸人一般認為臺灣軍隊的武器肯定是美國造,其實除了飛機是美國造以外,坦克,大炮,槍械都是德國造。</h3><h3> 五.車牌折射出政局變化</h3><h3> 在臺灣我注意到汽車和摩托車牌,有的上面有“臺灣省”三個字,有的卻沒有。感到納悶,于是就向臺灣導游請教,回答是:李登輝上臺后,將車牌上的“臺灣省”三個字取掉了。聯想到李登輝上臺后取掉的還有臺灣的省長。小小的車牌也能折射出政局的變化。</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臺北故宮</h3> <h3>內壁有700多字銘文的毛公鼎</h3> <h3>玉白菜和玉白菜局部</h3> <h3>國父紀念館的衛士</h3> <h3>蔣介石、宋美齡居住的士林官邸的門房,過去戒備森嚴,墻根可見槍眼。</h3> <h3> 六、關于臺灣選舉</h3><h3> 赴臺旅游注意事項告知“旅游期間勿談政治,更不能接受采訪”。對于這一條每個大陸游客都應該做到。</h3><h3> 我們赴臺旅游正值臺灣所謂“大選”前夕,有的現象也就無法回避,在高雄夜市,見到燈廂裝飾的小客貨車有競選人物肖像,車輛招搖過市,沿途燃放鞭炮。</h3><h3> 臺灣和日本相似,政治人物的肖像經常出現在廣告牌和公交車身上。</h3><h3> 看了一段臺灣電視新聞,三位競選人輪番講演,國民黨韓國瑜說:他當高雄市長后,發現民進黨執政高雄期間,多年不清理下水道,以致淤積堵塞,于是他不得不組織人力,下力氣進行了清淤疏通。</h3><h3> 有一次,旅游團外出自由活動,臺灣導游告誡我們,你們外出不可亂講,如果遇到觀點不一致的臺灣人,雙方爭執起來,難免造成不愉快。不過,這種事并沒有在我們身邊發生。</h3> <h3>臺灣第二大城市高雄,也是港口城市</h3> <h3>西式建筑廟宇中臺禪寺</h3> <h3>車牌</h3> <h3>臺灣的另類老兵</h3> <h3>面臨太平洋的臺灣東海岸</h3> <h3>臺灣的預警飛機</h3> <h3>太魯閣景區也是中橫公路起點,遠處廟下流出兩股泉水,有人說是筑路老兵的眼淚。</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西县|
高雄县|
济源市|
孝昌县|
双辽市|
都兰县|
满城县|
绿春县|
香港
|
增城市|
滨海县|
和平县|
徐州市|
张掖市|
黑龙江省|
富川|
陆川县|
浦东新区|
天水市|
炉霍县|
于都县|
乌苏市|
西峡县|
隆德县|
大田县|
乌恰县|
沈丘县|
疏勒县|
贺兰县|
文化|
河津市|
松滋市|
碌曲县|
右玉县|
庄河市|
通化市|
原平市|
河西区|
虎林市|
高密市|
邵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