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崗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郊伊河西岸的龍門山與東岸的香山上。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狀若門闕,因而古稱“伊闕”。詩人們留下的“中斷若天劈,鑿山導伊流”、“崢嶸兩山門,共扼一水秀”詩句,是極好的寫照。又因地處隋唐“龍庭”所在都城的正南,故亦稱“龍門”。</h3> <h3>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5A景區,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比普通的石窟多了山水風景,又比普通的山水景區多了歷史韻味,同時龍門石窟又囊括了香山寺、蔣宋別墅、白樂天墓園等,特點鮮明,看點豐富。</h3> <p>唐代詩人許渾寫有七絕《晚登龍門驛樓》:</p><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魚龍多處鑿門開,</i></p><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萬古人知夏禹材。</i></p><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青嶂遠分從地斷,</i></p><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洪流高瀉自天來。</i></p><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風云有路皆燒尾,</i></p><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波浪無程盡曝腮。</i></p><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心感膺門身過此,</i></p><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晚山秋樹獨徘徊。</i></p><p>詩中龍門,相傳為夏禹治水時開鑿。據傳,鯉魚躍過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后燒其后尾,乃化為龍矣。”無法躍過者,則“曝腮點顆,血流此水。”膺門,即龍門。東漢李膺禮賢下士,后以“膺門”借指名高望重者的門下。</p> <p>奇特的自然景觀往往會有美麗的故事流傳。據《三秦記》記載,每到春末,來自大海和江河的鯉魚都會聚集到龍門下,爭相跳躍。那些能跳過的,就被天火燒去尾巴,化龍騰空;而沒跳過的,就只能橫身石上,被烈日暴曬而死。這樣,“登龍門”就成了科場中舉的代名詞。詩人當年至此,自然會對景感嘆。</p> <p>北宋蘇過《無 題》(節選):</p><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崢嶸兩山門,共挹一水秀。</i></p><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灘聲千鼓鼙(pí),石壁萬龕竇。</i></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龍門山色,盡得山河之勝。蔥翠的松柏,潺潺的伊河,青山、綠水,滿目翠綠,如詩如畫,散發著無窮的魅力。詩人深深陶醉其中,留下的“崢嶸兩山門,共挹一水秀”詩句,就是對龍門壯麗美景極好的寫照。</span></p> <p>5月12日上午,我從洛陽火車站乘坐81路公交車,40分鐘后便來到龍門景區。</p> <p>只見這里山色俊秀,伊水悠悠,河中野鴨嬉戲,自然生態環境優美。兩岸柳枝婆娑,如碧玉絲絳,微風過處搖曳生姿。氣勢不凡的龍門大橋猶如彩虹臥波,雄跨于伊水之上,飛架于龍門之口,令人倍感神清氣爽。</p> <h3>參觀景區一般從西山進入,東山出,不能反著參觀。</h3> <h3>龍門西山石窟</h3> <h3>跟隨一個導游團隊“蹭聽”,了解到龍門石窟開鑿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諸朝,開鑿時間長達四百年。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從佛像的衣著上就可以辨別年代的不同了。</h3> <h3>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00多個,造像十萬余尊,其數量屬中國石窟之最。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70余座,代表了不同時代的雕鑿風格,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審美時尚。</h3> <h3>整個石崖上遍布洞窟,石像高有數丈,小似姆指,造型生動逼真,線條細膩生動,令人嘆為觀止。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洞窟人物刻像,缺胳膊少腿,有的頭部被鏟掉,有的徹底毀壞,只留下空蕩蕩的底座,在塵埃中訴說著它不為人所知的故事,讓人扼腕。</h3> <h3>剛進景區有個細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有一塊小佛像不是很大,大概有巴掌大小,因為是在路旁邊的,被人摸的锃亮,恐怕是游人為了祈求好運吧?</h3> <h3>潛溪寺</h3><h3>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建于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臺上,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共稱為西方三圣。</h3> <h3>賓陽中洞</h3><h3>“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h3> <h3>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內有十一尊大像,本尊釋迦牟尼,端坐中央,面部修長,高鼻大眼,微露笑意。</h3> <h3>洞內主佛為釋迦牟尼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形象挺健飄逸,藝術價值極高。</h3> <h3>賓陽北洞</h3><h3>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h3> <h3>賓陽南洞</h3><h3>賓陽南洞的洞窟為北魏時期開鑿,據記載,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h3> <h3>敬善寺,據說是唐高宗年間開鑿。</h3> <h3>敬善寺前室的摩崖石刻力士造像很有個性</h3> <h3>摩崖三佛,雕鑿于唐武周時期,是一個依山鑿石敞開式的露天造像龕。除本尊彌勒之外,其他六尊都是只雕出了身軀的半成品。</h3> <p class="ql-block">萬佛洞,因窟內南北兩壁刻有一萬五千余尊佛像而得名。萬佛洞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p> <h3>正壁菩薩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后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h3> <h3>萬佛洞窟頂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h3> <h3>蓮花洞。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于北魏年間。</h3> <h3>崖上一尊不知名的很有生活氣息的佛像</h3> <h3>歷經千年風雨不改的容顏</h3> <h3>歷經千年不倒的肅穆</h3> <h3>佛的端莊</h3> <h3>力的勇猛</h3> <h3>愛的微笑</h3> <h3>魔的掙扎</h3> <p class="ql-block">無數的洞窟,如蜂窩一般,鑿刻在懸崖峭壁上。</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共有9尊佛像。奉先寺摩崖石刻是唐高宗和皇后武則天開鑿的工程。為了加快施工進度,武則天還捐出了自己兩萬貫的脂粉錢。整個工程歷時四年完成。</p> <h3>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開始不明白,那個大龕為什么叫奉先寺。導游解釋原來是有寺在前面的,寺內的僧人負責祭掃寺后巨龕里的雕像,就這么簡單。<br></h3> <p class="ql-block">唐開元二十四年(736),25歲的杜甫,舉進士,不第,離開長安,游齊趙,路過洛陽,夜宿龍門,寫下了《游龍門奉先寺》:</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37, 35, 8);">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37, 35, 8);">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i></p> <p class="ql-block">這首詩意思是說,已經有幸在寺僧的引導下游覽了奉先寺,晚上又住在了這寺中。只聽得陰暗的山谷里響起了陣陣風聲,透過樹枝看到那月光閃爍著清朗的光影。那高聳的龍門山好象靠近了天上的星辰,夜宿奉先寺,如臥云中,只覺得寒冷將要醒來之時,聽到佛寺晨鐘敲響, 那鐘聲扣人心弦,令人生發深刻地警悟。“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這兩句含蓄而富有深意。</p> <h3>奉先寺的盧舍那佛是一位雍容華貴、儀態萬方的中年婦女形象,傳說是按照武則天的相貌雕鑿的。她豐頤秀目,儀表堂堂,一泓秋水般深邃的目光微微向下俯視,默默傳遞著慈愛與安詳,洋溢著關注人間和洞察一切的智慧之光。但大佛的雙手以下部分早已損毀,就這盧舍那大佛,如今不僅是龍門石窟的標志性作品,更是中國唐代佛教雕刻藝術的代表作。游客花120元門票,至少有100元是沖著盧舍那大佛的。</h3><h3></h3> <h3>看上面這個圖,可能看不出這座大佛到底有多大,那我就把在河對岸香山寺拍的照片放出來,可以對比一下。</h3> <h3>盧舍那大佛側旁還有其弟子阿難、迦葉、脅侍菩薩和力士、天王的雕像。</h3> <h3>身披鎧甲、手持寶塔、足踏夜叉的天王;赤膊袒胸、剛強暴烈、咄咄逼人的金剛。</h3> <h3>女皇崇佛,龍門石窟迎來了開鑿的鼎盛時期,伊水兩岸的巖壁上,密密麻麻的洞窟如同蜂巢一般。公元705年,一代女皇武則天病逝,石窟的開鑿走向了低潮。安史之亂后,唐王朝迅速衰落,再無力營造石窟。</h3> <h3>駐足石窟面前,望著歷時1500多年仍然惟妙惟肖的各種佛像,由衷地贊美那些能工巧匠,鬼斧神工的超常技藝,為我們的祖先驕傲,更為我們是炎黃子孫而自豪。</h3> <h3>這里著名的洞窟還有藥方洞,窟門甬道兩側壁刻有140余種藥方,所用藥材涉及動物、植物以及一些常見的礦物質,能治療四十多種疾病。這些藥方是我國石窟中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為研究古代醫學提供了重要資料。</h3> <h3>一直走到西山石窟景區的最南端,才是龍門石窟中最早開鑿的洞窟——古陽洞。</h3> <h3>古陽洞主佛釋迦牟尼,洞內大小佛龕多達數百尊。據說洞內還有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既有隸書格調,又有楷書因素,是“魏碑”體的代表,可惜無法進洞觀看,也就無緣這些珍品了。<br></h3> <h3>出了西山石窟,過了漫水橋就來到了東山石窟。東山西山之間的這條河就是伊河。</h3> <h3>東山石窟沒有特別令人驚艷的地方,但是從東山可以在不同的角度觀賞盧舍那大佛。</h3> <h3>乾隆御碑</h3> <h3>登上東山觀龍門石窟全景,可見到完整巍峨的石刻像之壯觀與神奇,很感慨古代工匠們巧奪天工的偉大創舉。滿天絢麗旑旎的霞光里,那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致與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相映成輝。</h3> <h3>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的香山寺,是武周時代封建王朝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訶羅的遺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香山寺法音綿歷、香火熾盛。</h3> <h3>白居易為官足跡遍布半個中國,卻是幾度宦海沉浮,總不得志。58歲那年終決心遠離官場,在伊水東岸的香山寺住下,與諸好友結為“香山九老”,唱酬于堂上林下,晨煙夕藹,直到75歲終老與此。家人按照遺囑把他葬于香山寺南側的琵琶峰頂。</h3> <p>到龍門,不能不去吊唁一下白居易的陵園——白園。</p> <p>順著人流,沿著右側(西側)公路過龍門大橋,橋的東頭就是琵琶峰,詩人在龍門長眠的地方。</p> <h3>詩廊,白居易的作品。</h3> <h3>白居易故居出土的文物</h3> <p>古往今來,白居易、李白、杜甫、劉禹錫、蘇軾、韋應物······無數我們熟悉的詩人都留下過贊美龍門的詩篇,這些詩詞不僅記錄下了龍門地區的優美風光,更蘊含了詩人豐富的情感。漫步在龍門,親身實地的感受詩人創作時的心境,借詩寄景,似在與古人對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奎屯市|
宝鸡市|
林州市|
精河县|
乌审旗|
浏阳市|
云霄县|
峨眉山市|
扎鲁特旗|
阳原县|
德清县|
连江县|
盐城市|
吉林省|
鄄城县|
泰和县|
石狮市|
枞阳县|
铁岭县|
海宁市|
运城市|
赣榆县|
建水县|
资源县|
蒙阴县|
扎鲁特旗|
会泽县|
阿坝县|
余江县|
友谊县|
浮山县|
甘洛县|
福鼎市|
离岛区|
当阳市|
玉田县|
西充县|
嘉兴市|
克拉玛依市|
石阡县|
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