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們黨100多年的奮斗歷史上,經過前28年浴血奮戰,1949年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新中國。</p><p class="ql-block">建國前一年的1948年,對于我們黨奪取全國勝利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年。這一年里,解放戰爭時期軍事斗爭形勢第一次出現了對我黨我軍極為有利的態勢,并爆發了揭開國共兩黨、兩軍戰略決戰序幕的濟南戰役,首開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堅固設防的大城市進行攻堅作戰并取得偉大勝利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濟南,南倚泰山,北臨黃河,兼得山水之形勝,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的1948年,在這座齊魯大地上的千古名城,國共兩黨、兩軍之間,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城市攻防作戰-濟南戰役。</p><p class="ql-block">濟南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我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對國民黨軍重兵設防的濟南城進行的大規模城市攻堅戰。濟南戰役的勝利,揭開了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序幕。 </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在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將軍統一指揮下,按照黨中央確定的“攻克濟南”、“攻濟阻援”、“攻濟打援”的指示,以6個半縱隊14萬兵力組成攻城集團,擔負攻占濟南城市的作戰任務;以8個半縱隊18萬兵力組成阻援、打援集團,部署在徐州以北,阻敵援軍北援濟南;以蘇北、江淮、豫皖蘇等軍區部隊擔負破襲鉗制任務,配合攻濟打援作戰。攻城部隊東、西兩個集團在華野山東兵團司令員、攻城總指揮許世友指揮下,東西對進,英勇奮戰,經8晝夜激戰,一舉摧毀國民黨軍10.4萬重兵守備的堅固城防,全殲濟南守敵(包括一個軍2萬余人起義),俘獲國民黨濟南守軍最高指揮官王耀武等23名高級將領,取得了濟南戰役的偉大勝利。山東境內最大的內陸城市、山東省省會濟南宣告解放,回到人民手中。</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主席收悉華東野戰軍攻占濟南的戰役捷報,十分高興,盛贊濟南的解放是一個“了不起的偉大勝利”。</p> <p class="ql-block">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受命統一指揮攻濟阻援、攻濟打援作戰。</p> <p class="ql-block">粟裕(1907.8-1984.2),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湖南會同人,侗族。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大將軍銜,居于解放軍10位開國大將之首。</p><p class="ql-block">1927年入黨,參加南昌起義,堅持井岡山的斗爭,參加紅軍全部五次反“圍剿”作戰。長征時留守南方中央蘇區領導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副指揮。1941年任新四軍第1師師長,后兼任第6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解放軍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等。指揮的主要戰役有高郵戰役、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役、蘇中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建國后,歷任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常委、第五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p><p class="ql-block">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將軍銜,并授予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p><p class="ql-block">南昌起義起,從紅軍的班長、連長開始,一生中除了沒當過排長,每一級的軍事主官職務,粟裕都擔任過。</p><p class="ql-block">作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員著名戰將,粟裕將軍足智多謀,驍勇善戰,具有杰出的軍事謀略水平和指揮才能。毛澤東主席在1944年談到粟裕時曾經評價說:“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人,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p><p class="ql-block">有人用十個數字概括、總結粟裕將軍一生:一心為民,兩讓司令,三次先遣,四次渡江,五人總前委之一,六次負傷,七戰七捷,八省征戰,九死一生,十位大將之首。</p><p class="ql-block">每當有人夸贊粟裕創造的戰爭奇跡時,低調、謙遜的粟裕將軍總是表示,自己只不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中的滄海一“粟”。</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指揮員。</h3> <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在河北保定城南莊召開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粟裕被任命為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p><p class="ql-block">此時,華野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已調任中原局第二書記、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中央決定由粟裕接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一職。毛主席對粟裕說:“陳毅同志不回華野去了,今后華野就由你來搞。”</p><p class="ql-block">突如其來的組織調整讓粟裕深感意外,他向中央請求“陳毅同志無論如何不能離開華野”未得到批準,只好服從中央決定,并請求“陳毅同志在華野的司令員兼政委職務繼續保留”,毛澤東同意后,粟裕隨即成為華野的代司令員兼代政委。</p> <p class="ql-block">粟裕與陳毅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1948年秋,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浴血奮戰,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在總兵力數量上逐漸接近,呈現出此長彼消的態勢。國民黨軍由1946年戰爭開始時的430萬人下降到365萬人,人民解放軍由127萬人發展到280萬人。此時國民黨軍在軍隊數量上依然超過人民解放軍,但其機動作戰部隊已被大量削減。國共兩黨軍事力量在兵力對比上的這種微妙變化,使得戰爭形勢朝著有利于我黨我軍的方向發展。</p><p class="ql-block">1948年8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各戰區、各軍種司令長官等高級將領參加的“軍事檢討會議”,反省、總結之前戰事失敗的教訓,確定此后作戰指導方針及軍隊部署。蔣介石要求與會將領們作深刻檢討,但第一個發言的他就把軍事失利的原因歸咎于作戰前方各將領指揮無能,貪生怕死,而對他自己的責任卻視而不見,不置一詞。對此國民黨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在發言中直指身為統帥的蔣介石無視軍中各級指揮系統,任意越級指揮,打亂前線指揮官的部署,引起全場掌聲大作,尷尬的蔣介石表面上違心微笑鼓掌,回到官邸后卻大罵白崇禧居心叵測。蔣氏的“軍事檢討會”最終流于形式,草草收場。</p><p class="ql-block">一個月后,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即“九月會議”,提出從1946年7月算起,用五年左右時間,徹底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p><p class="ql-block">國共兩黨如此高規格會議的召開,決不僅僅是時間上的巧合,而是國共兩黨史上空前的戰略決戰的先兆。</p><p class="ql-block">面對眼前的戰局,國共雙方統帥部都很清楚,人民解放軍無論選擇哪個國民黨軍盤踞的大城市發動戰事,其結果決不單單是一座城市本身的易手,而且將是蔣家王朝徹底倒臺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此時,毛澤東主席的目光瞄向了位于我華北和華東解放區之間的山東省省會城市-濟南。</p><p class="ql-block">根據中共中央“九月會議”精神和中央軍委的指示,華東野戰軍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攻勢作戰,第一個重大戰役便是攻取濟南。</p> <p class="ql-block">濟南戰役以前的1947年8月至1948年7月,許世友、譚震林指揮的華野東線兵團(后改名為山東兵團),先后取得了膠河(膠濟路東段)戰役、周張(膠濟路西段)戰役、濰縣(膠濟路中段)戰役、兗州(津浦路中段)戰役的勝利,使得膠東、渤海、魯中解放區連成一片,山東境內僅有膠濟鐵路兩端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海濱城市青島處于國民黨軍的控制之下,而且濟南、青島國民黨守軍之間的聯系已被徹底切斷,陷于進一步孤立的狀態,為我軍攻取濟南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和可靠的后方。</p><p class="ql-block">濟南戰役前敵我態勢。</p> <p class="ql-block">1948年7月兗州戰役勝利后,毛主席和中央軍委認為,發起濟南戰役的時機成熟。毛主席親筆起草關于濟南戰役構想的電報,電示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擬令山東兵團攻擊濟南,并尋機殲滅徐州援敵”,“華野全軍指揮由粟裕擔負”。</p> <p class="ql-block">7月16日至9月22日,兩個多月時間里,中央軍委向華野發出23封電報,僅7月16日一天就發報4封。軍委與華野之間來往電報頻傳,毛澤東親擬電文,從兵力部署、攻城時間、戰役發展、戰局變數等方面作出周密部署。華野按照軍委和毛主席關于“本次作戰主要是攻克濟南,其次才是消滅部分援軍”的作戰指導方針,最終形成了成熟的“攻濟阻援、攻濟打援”戰役構想和作戰方案。中央軍委命令華野以20天至兩個月時間攻克濟南,并求殲徐州北援的國民黨援軍一部。</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主席臨戰點將,以此時尚在膠東解放區養病、健康逐漸好轉的華野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為濟南戰役攻城兵團總指揮。華野攻城部隊以3縱、10縱、魯中南縱隊、兩廣縱隊、冀魯豫軍區部隊組成西集團并擔任主攻,由10縱司令員宋時輪和政委劉培善指揮;以9縱、渤海縱隊、渤海軍區部隊組成東集團,由9縱司令員聶鳳智和政委劉浩天指揮;以13縱為攻城兵團總預備隊。以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的炮兵部隊組成兩個炮兵群,分別配屬給東、西兩個攻城集團。</p> <p class="ql-block">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司令員、濟南戰役攻城兵團總指揮許世友。</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華野攻城部隊指揮員。</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濟南戰役我軍作戰序列。</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濟南戰役華野首長決心。</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華東野戰軍攻濟打援作戰預備命令。</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華野山東兵團下達的濟南戰役攻城作戰命令。</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攻城東集團華野9縱濟南戰役作戰命令。</h3> <p class="ql-block">濟南戰役山東兵團指揮所,位于濟南市區南部仲宮鎮尹家店村。濟南戰役期間,山東兵團指揮所從泰安移駐此地,兵團首長許世友、譚震林、王建安等在此指揮攻城作戰。</p> <p class="ql-block">1948年夏,山東境內僅剩濟南、青島尚在國民黨軍手中。美國軍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反復勸說蔣介石放棄濟南,退守徐州,固守淮河,拱衛南京。但蔣介石不為所動,堅持認為“濟南穩則徐州穩,徐州穩則中原穩”,濟南不穩就會動搖國民黨統治的根基,所以執意把濟南作為支撐華北、華東殘局的重要戰略要點,以10多萬重兵固守濟南,并以徐州3個兵團17萬兵力隨時準備北援,力保濟南。</p> <p class="ql-block">蔣介石在他的參謀總長陳誠(中)陪同下視察濟南防務,右為王耀武。</p> <p>蔣介石接見國民黨濟南守軍高級將領。</p> <p class="ql-block">時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山東省政府主席、山東省黨政軍統一指揮部主任、山東省保安司令、山東軍管區司令等多項職務的國民黨濟南守軍最高指揮官王耀武。</p> <p class="ql-block">王耀武(1904-1968),山東泰安人,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生,國民黨軍著名將領,抗日名將。</p><p class="ql-block">王耀武頭腦清晰,精明強干,智勇過人,帶兵得法。蔣介石贊其“善于帶兵,有指揮才能”,是蔣介石倚為干城的愛將和黃埔系中出類拔萃的骨干。中共高級將領稱其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時人有“寧碰閻王,莫碰老王”之謂;國民黨軍界長期流傳“三李不如一王”之說(“三李”指王耀武的黃埔學長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均為黃埔軍校第1期山東籍學生)。</p><p class="ql-block">王耀武從軍早期參加過國民革命軍東征、北伐和江西剿共,其軍事才能初露鋒芒;抗戰時期是王耀武軍事生涯最為輝煌的時期,幾乎無役不予,戰績卓著,指揮他的第74軍參加過上高戰役、常德戰役、雪峰山戰役等十幾次重大戰役,以驕人的戰績令74軍在抗戰結束時位列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他本人也從師長逐步躍升至方面軍司令官,并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當時年僅40歲的王耀武,在國民黨軍中擢升的速度和在官場的地位,令他同時期的許多黃埔同學、學長和軍中同僚們望塵莫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耀武的第二綏靖區司令部大樓,是一座異常堅固的德式建筑-始建于1918年的山東郵務管理局大樓,位于濟南市經二路162號。現為濟南郵政大樓-中國郵政集團濟南分公司辦公地。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這座歷經百年風雨滄桑的德式大樓、曾經是濟南商埠區的最高建筑物,見證了五三慘案、濟南戰役等重大歷史事件和濟南解放后75年的歷史變遷。</p> <p>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剛建成不久的山東郵務管理局大樓。</p> <h3>濟南戰役國民黨軍作戰序列。</h3> <p class="ql-block">9月16日夜,華野攻城部隊炮兵陣地上的隆隆炮聲,奏響了我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序曲,濟南戰役攻城作戰正式打響。</p><p class="ql-block">華野東、西兩個攻城集團以雷霆之勢發起攻擊,迅速掃清國民黨軍外圍陣地,奪取多處制高點和防御要點。按照許世友將軍確定的“東西對進”戰法,攻城東集團9縱以“助攻”身份打“主攻”,一舉攻克城東南的茂嶺山、硯池山、廻龍嶺等要點防御陣地,兵鋒直指濟南外城。王耀武急將其預備隊中的第59旅東調以增強防御,結果判斷失誤,顧此失彼,兩天時間內59旅被頻繁調動,疲于奔命,士氣低落。開戰3天后,主攻方向的攻城西集團迅速迫近并以猛烈的遠程炮火控制、封閉了位于濟南西郊的飛機場,成功阻斷了國民黨軍統帥部向濟南守軍運送增援部隊和物資補給的空中通道。</p> <p class="ql-block">今日硯池山頂部景觀。</p> <p class="ql-block">從硯池山頂部遙看當年國民黨濟南守軍東部另一防御要點:茂嶺山。</p> <p class="ql-block">戰役開始前,王耀武的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所屬部隊,在陳毅、粟裕指揮華野進行的萊蕪戰役等作戰行動中已損兵8萬,濟南城區守備兵力不足。國民黨軍統帥部應王耀武的要求、經蔣介石批準、向濟南空運第74軍(1947年5月張靈甫及整編74師在孟良崮被華野殲滅后,國民黨軍統帥部重新編練該師并將番號改為第74軍)的增援濟南守軍行動,只有7個步兵連空運到濟南,隨著我軍攻城西集團炮火封鎖西郊飛機場,第74軍空運濟南行動被迫中斷。</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濟南戰役紀念館全景館,攻城場面。</h3> <p>濟南戰役中華野部隊使用過的部分輕武器。</p> <p class="ql-block">攻城作戰開戰第4天的9月19日,在華野攻城部隊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濟南地下黨長期政治工作攻勢下,濟南守軍西守備區司令兼96軍軍長吳化文率所部2萬余人舉行戰場起義,并按華野命令撤離防御區域,準備接受改編。王耀武的西部防御戰線門戶洞開,攻城西集團乘勢疾進,迅速占領飛機場和商埠以西陣地。同日,許世友司令員命令攻城總預備隊13縱加入西集團作戰序列,增強主攻方向突擊力量。經4天激戰,9月22日攻城西集團全殲了商埠防御圈的國民黨守軍,迫近外城。</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共濟南市委爭取吳化文起義工作領導小組成員。</h3> <p class="ql-block">吳化文原為西北軍將領,抗戰初期曾參加抗日,后投日反共,抗戰勝利后率部投蔣,濟南戰役起義后其所率整編96軍與華野魯中南縱隊合編為華野35軍,吳化文任軍長。建國初期,因病申請退役,于浙江省任職。</p><p class="ql-block">戰場起義的國民黨軍整編96軍軍長吳化文(右)。</p> <p>吳化文的司令部所在地,亞細亞大樓。曾經是英國商人經營的火油公司,位于商埠經三路94號。建國后為濟南市總工會辦公地。</p> <p class="ql-block">吳化文率部起義,大大加快了戰役進程,縮短了解放濟南的時間。華野攻城部隊只用8天時間攻克濟南,比原計劃的20天提前了12天。減少了部隊傷亡和作戰行動對商埠的破壞,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p><p class="ql-block">朱德總司令對吳化文戰場起義給予了實事求是的評價:吳化文起義不能過低估計,對我們打下濟南起了相當作用;當然即使吳不起義,我們同樣可以打下濟南。</p> <p class="ql-block">吳化文部戰場起義后,王耀武將他的指揮部撤至內城,位于商埠的第二綏靖區司令部大樓交由不久前剛空運至濟南的第74軍172團7個連800多人防守。</p><p class="ql-block">攻城西集團的3縱8師23團擔負攻擊敵第二綏靖區司令部大樓的艱巨任務。這里爆發了濟南戰役最為慘烈的攻堅戰。第23團經過一夜加半個白天的浴血奮戰,付出重大傷亡和慘重代價后全殲大樓內國民黨守軍,占領了敵綏靖區司令部大樓。</p><p class="ql-block">華東野戰軍在濟南戰役中陣亡的兩位職務最高的指揮員之一的3縱8師師長王吉文,就犧牲在該師所屬的23團指揮所、指揮部隊攻擊敵綏靖區大樓的戰斗中。</p><p class="ql-block">8師23團在商埠戰斗中攻擊敵第二綏靖區司令部大樓時的場景(濟南戰役紀念館)。</p> <p>敵第二綏靖區司令部大樓被8師23團攻占后,大樓西側頂部被我軍炮火炸塌,綏靖區司令部大門口被炸掉的瓦礫堵塞。</p> <p>大樓頂部中央塔樓上,彈洞密布。</p> <p class="ql-block">9月22日攻城部隊掃清濟南城市外圍陣地和商埠守軍陣地后,許世友司令員命令攻城部隊連續作戰、不得休整,不給王耀武留下調整部署、從容應對的時間,部隊冒著國民黨空軍飛機的空襲,當日晚間即轉入外城攻堅戰。為加強攻城突擊力量,華野特種兵縱隊坦克大隊分別加入東、西攻城集團。23日濟南外城被攻克,攻城部隊兵臨濟南內城城下。</p> <h3>濟南內城、外城城墻示意圖。</h3> <p class="ql-block">9月24日凌晨,東集團9縱73團首先突破成功,占領城東南角,鞏固了突破口,把“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旗幟插到城頭東南角的氣象臺上。拂曉時,東集團主力突入城內與敵展開激烈巷戰。西集團13縱109團在已突入城內堅持戰斗的兩個連兵力接應下,從城西南角再次登上城墻,控制突破口,掩護西集團主力源源突入內城。黃昏時分,我軍全殲內城守敵,攻占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濟南戰役勝利結束。</p> <p class="ql-block">由濟南大明湖化裝出逃的王耀武、綏靖區副司令長官牟中珩、國民黨山東省黨部主任委員龐鏡塘,均被我地方武裝及民兵捕獲。</p><p class="ql-block">戰斗中,各部隊涌現出大量的英雄模范團隊、連隊和英模官兵。</p><p class="ql-block">攻城東集團9縱25師73團,率先于城東南角突破城垣突入內城,中央軍委批準授予該團“濟南第一團”榮譽稱號,該團7連被授予“濟南英雄連”稱號,全團涌現出“濟南英雄”3人,立功受獎官兵937人。</p> <h3>“濟南第一團”-9縱73團官兵。</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濟南第一團”-9縱73團將士們炸開城墻突入內城戰斗場面。</h3> <p class="ql-block">陳毅元帥親筆題名的濟南“解放閣”所處位置,即為當年9縱73團率先突破濟南內城城垣的地方。</p> <p>擔任攻城預備隊的13縱加入西集團作戰后,奉命從城西南實施突破。其37師109團于24日拂曉攻占城頭突入內城。中央軍委批準授予該團“濟南第二團”榮譽稱號。</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9縱27師80團7連被授予“濟南戰斗模范連”榮譽稱號。</h3> <p class="ql-block">濟南戰役中涌現出的榮獲“濟南英雄”等英模稱號的華野部隊官兵。</p> <p class="ql-block">9縱73團7連班長李永江,戰斗中奮不顧身,沖鋒陷陣,第一個沖上內城城墻,成為濟南戰役登城第一人,被授予“濟南英雄”稱號。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的柳潭里戰場上英勇犧牲。</p> <p>中央軍委同意華野山東兵團許世友、譚震林、王建安關于授予9縱73團以“濟南第一團”和13縱109團以“濟南第二團”榮譽稱號請示的批復電文。</p> <p>華野攻城部隊的連續猛攻和吳化文率部起義,打亂了王耀武的防御部署,徹底動搖了守軍堅守濟南的信心。王耀武眼見大勢已去,向南京國民黨統帥部請求突圍,遭到蔣介石嚴厲斥責,令其固守待援。王耀武隨即調整部署、收縮兵力,并把他的指揮部從商埠的第二綏靖區司令部大樓撤至位于內城的省政府大院,后來又倉皇撤至大明湖北岸的北極閣附近。</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北極閣西側的月下亭,當年名為“成仁祠”。成仁祠北側一幢房子下面的半地下室,便是王耀武的臨時指揮部,王耀武逃離濟南前最后兩天的棲身之所便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9月24日是王耀武作為濟南守軍最高指揮官在指揮位置上的最后一天。據說,這天清晨他命令部隊提前開飯并向部下軍官作最后一次講話,他表示國共之戰不同于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之間的內戰,為此殺身成仁沒有意義,讓大家投親靠友自求生路。他自己作為黃埔軍人,決不投降,將親率部分將士突圍。中午,王耀武把指揮權交給他的參謀長羅幸理,自己率四名衛士從大明湖北極閣東北角暗道出逃,喬裝扮作迷路的青島商人,混過我軍哨卡,企圖逃往有美軍駐扎的青島。4天后在壽光縣境內遇我解放區公安局干警盤查并被俘虜,開始其戰俘生涯。王耀武被俘后曾在華東新華電臺發表廣播演講,向蔣介石公開喊話,敦促其下令國民黨軍向解放軍無條件投降,使中國恢復和平,讓民族保存元氣。蔣介石聽到后,氣得砸掉了收音機,罵王耀武是“軟骨頭、偽君子”。</p><p class="ql-block">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王耀武詢問同在功德林改造的戰犯、軍統中將特工文強,他在華東新華廣播電臺演講后南京統帥部當時的反應,得知被蔣介石罵“軟骨頭、偽君子”時,氣得當場暈倒過去。</p><p class="ql-block">王耀武剛剛被俘、尚在華東軍區解放軍官訓練團時曾多次表示,如果濟南戰役前解放軍也做他的工作,他定會像吳化文一樣起義投誠。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時他曾寫信給吳化文:“君為座上賓,弟為階下囚,你當初起義時應當對我說一下,咱們一起起義不好嗎?”對此,吳化文不以為然:“他是老蔣的嫡系,當初我如果勸他起義,他不殺了我才怪呢。”</p><p class="ql-block">作為戰犯的王耀武在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改造期間,剛開始時思想有顧慮。毛澤東讓公安部長羅瑞卿轉告王耀武:“你功是功,過是過。你的抗日功勞我們共產黨人會永遠記住,只要你安心改造,你很快就會回到人民中間。”1959年2月,王耀武成為第一批被特赦的戰犯之一。</p> <p class="ql-block">1959年2月王耀武被特赦后,有人問他除了親人外還最想見誰,王耀武稍作沉吟,答:粟裕。</p><p class="ql-block">——此處插入一段題外的話,以便于我們了解濟南戰役國共雙方的軍事主帥王耀武和粟裕兩人之間的一段歷史“冤緣”。</p><p class="ql-block">王耀武曾在回憶錄中寫道:“在濟南戰役失敗被俘的瞬間,我腦海中浮現出來的是十多年前的一幕。”</p><p class="ql-block">王耀武回憶起的這一幕,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月,他作為蔣軍?充第1旅旅長,率部與其他國民黨軍一起打敗、剿滅紅10軍團的一段往事。</p><p class="ql-block">受命統一指揮濟南戰役和攻濟阻援、攻濟打援任務的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與國民黨濟南守軍最高司令官王耀武是一對“宿敵”、老冤家、老對手。同時,他們兩人也分別是共產黨軍隊和國民黨軍隊里最善打大仗惡仗、取得過重大戰績的兩位著名戰將。</p><p class="ql-block">粟裕作為我軍著名將領,在其戎馬生涯中打敗、擊斃與俘獲的國民黨軍黃埔系將領眾多,但能讓他稱道的僅有兩人,作為蔣軍嫡系部隊中一員悍將的王耀武便是其中之一。粟裕曾說過:“王耀武是蔣軍中指揮較有才干者”。</p><p class="ql-block">據粟裕將軍的戰爭回憶錄和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所著《苦難輝煌》、《浴血榮光》及有關資料記載,1934年10月,由于左傾錯誤路線的指揮和影響,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里長征。</p><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的1934年7月,時任紅7軍團參謀長的粟裕和他的軍團長尋淮洲,奉中革軍委命令率領紅7軍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挺進閩浙皖贛邊地區,創建根據地,以“吸引蔣敵將其兵力從中央蘇區調回一部到其后方去”,中革軍委希望以紅7軍團的轉戰行動,威脅國民黨統治的腹地,吸引和調動一部分“圍剿”的國民黨軍回援,配合中央紅軍主力即將開始的戰略轉移。所以紅7軍團從一開始就擔負著犧牲局部保全主力的悲壯使命。轉戰中的紅7軍團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下英勇作戰,血賤二千五百多里征程,兩個多月后到達贛北。此時,中革軍委命令紅7軍團,與方志敏領導的紅10軍合并編為紅10軍團,繼續擔負抗日先遣隊的任務。方志敏擔任新編的紅10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原紅10軍軍長劉疇西任紅10軍團軍團長兼紅20師(原紅10軍編成)師長,原紅7軍團軍團長尋淮洲任紅10軍團副軍團長兼紅19師(原紅7軍團編成)師長,粟裕任紅10軍團參謀長,原贛北蘇區地方部隊編成紅21師,胡天桃任紅21師師長。</p> <p>年輕時的粟裕將軍。</p> <p class="ql-block">紅10軍團編成后,首戰皖南譚家橋,作戰對手即選擇了當時緊緊咬住紅10軍團的尾巴實施追擊的王耀武任旅長的國民黨軍補充第1旅。這是一支蔣介石嫡系部隊,是后來王耀武擔任軍長的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的第74軍(即整編第74師)的前身。在當時也是蔣軍中齊裝滿員、裝備先進的部隊,軍官多為軍校畢業生,兵員多為北方人,訓練有素,戰力強悍,完全不是其番號中的“補充”二字通常被人們所理解為的“二流”部隊、新組建部隊或者為正規軍?充兵員的訓練機構的含義。</p> <p>擔任國民黨軍嫡系部隊補充第1旅少將旅長時的王耀武。</p> <p class="ql-block">對于蔣軍補充第1旅,尋淮洲和粟裕并不陌生。就在一個多月前的1934年11月至12月初,王耀武及其補充第1旅還是尋淮洲紅19師的手下敗將。紅10軍團編成初期,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擺脫了派往紅10軍團的中央代表曾洪易(后叛變投敵)的錯誤指揮和干擾,尋淮洲率領紅19師擔負外線機動作戰、繼續進軍浙皖贛邊、發展新蘇區的任務,痛痛快快地打了幾個漂亮仗,其中包括在安徽分水(今屬浙江桐廬境內)擊潰王耀武的補充第1旅,攻克旌德縣城,并由涇縣、宣城之間北上,威脅蕪湖、南京。</p><p class="ql-block">但譚家橋一戰,紅10軍團卻把一場伏擊戰打成了遭遇戰,由主動變為被動。由于軍團長劉疇西不明敵情、選擇作戰對象和部署指揮失當、剛愎自用等原因最終失敗。22歲的青年將領、副軍團長兼紅19師師長尋淮洲,為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指揮部隊與王耀武補充第1旅絕對優勢兵力爭奪制高點烏泥關,身先士卒猛烈沖擊,身負重傷后英勇犧牲,一位年輕、優秀、出色的紅軍將領,隕落在譚家橋戰場。粟裕后來成為我軍極有造詣的一員青年戰將,當時尚比尋淮洲年長5歲。</p><p class="ql-block">尋淮洲是原紅4軍著名的青年戰將,21歲即擔任了紅7軍團軍團長,是中國工農紅軍隊伍里最年輕的軍團長。他在根據地建設、保衛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率領紅7軍團擔負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轉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p><p class="ql-block">險遭紅10軍團伏擊殲滅的王耀武臨危不亂,抓住戰機調整部署,反擊得手后轉敗為勝。紅10軍團與王耀武部?充第1旅作戰失利撤離戰場,腹部中彈的尋淮洲被轉移到涇縣茂林地區后壯烈犧牲。得到消息的王耀武派出一個步兵連專門尋找尋淮洲的埋葬地點并下令掘墓。尋淮洲的遺體被挖出后,在場的王耀武等國民黨軍官兵驚呆了:寒冬里,這位紅10軍團副軍團長兼紅19師師長的遺體上身竟然一絲不掛。王耀武判斷,紅軍軍服衣衫襤褸破爛不堪,難以護體,掩埋陣亡者時將衣服脫下,供活人穿用。</p><p class="ql-block">紅10軍團是在饑寒交迫、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作戰。</p> <p>尋淮洲烈士遺像。</p> <p class="ql-block">王耀武下令給尋淮洲遺體拍照并殘忍割下其頭顱,上報邀功請賞,得到蔣介石5000大洋的獎賞。后來當地群眾悄悄將尋淮洲烈士遺骸移葬于隱蔽處。</p><p class="ql-block">四年過后的1938年5月,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率部東進抗日,途經皖南涇縣茂林時,于戎馬倥傯之際找到了尋淮洲的墓地。陳毅為尋淮洲親筆撰寫了墓志銘:“青山有幸埋忠骨,尋淮洲同志是紅軍青年將校,以游擊戰斗著稱,畢生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犧牲到底,足為抗日戰士之楷模。”</p><p class="ql-block">粟裕在回憶錄中說,“尋淮洲是在革命戰爭中鍛煉成長起來的優秀青年軍事指揮員。他艱苦樸素,聯系群眾,作戰勇敢,機智靈活”,“尋淮洲同志不幸犧牲,是我們的一個重大損失”, 表達了對尋淮洲的高度認可與敬佩。</p><p class="ql-block">方志敏負傷被俘后,在國民黨南昌監獄的囚室里寫下的《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中也對尋淮洲給予了高度評價。</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黨和人民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尋淮洲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譚家橋作戰失敗,紅10軍團部隊經多次連續苦戰后轉戰至浙贛邊界的懷玉山區。在即將再次遭敵軍重兵圍困的危急時刻,軍團參謀長粟裕向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方志敏提出,部隊必須連夜突圍,絕不能停留!方志敏隨即命令粟裕率領軍團部分先頭部隊連夜突破封鎖線,跳出王耀武補充第1旅等國民黨軍的包圍圈。本來可以與粟裕一同突出重圍的方志敏決定,自己留下來,與軍團長劉疇西和軍團主力會合并督促其抓緊突圍。然而方志敏這一留便成為永訣。軍團長劉疇西猶豫遲疑,優柔寡斷,錯過了最佳突圍時機,軍團主力被王耀武部隊等蔣軍近20個團的兵力重重封鎖、包圍,陷入絕境并最終遭遇慘敗。1935年1月,軍團主要領導人方志敏、劉疇西,紅21師師長胡天桃,紅19師參謀長王如癡(尋淮洲犧性后接任紅19師師長)等負傷被俘,堅貞不屈,后被秘密殺害于南昌。</p> <p class="ql-block">在國民黨南昌監獄刑場上的紅10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方志敏(中),紅10軍團軍團長劉疇西(左),紅19師參謀長王如癡(右)。</p> <p class="ql-block">就這樣,除軍團參謀長粟裕率領400多名官兵沖出敵軍包圍以外,紅10軍團的主要將領和一萬多名將士堅持作戰直至彈盡糧絕,饑寒交迫,絕大多人犧牲在王耀武部隊等國民黨軍的槍口下或國民黨的監獄里、刑場上。從1934年10月到1935年1月,紅10軍團的番號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工農紅軍的歷史上僅僅存在了兩個多月時間,浙贛邊界的懷玉山成為紅10軍團最后的戰場,懷玉山一戰成為紅10軍團的悲壯絕響。</p><p class="ql-block">在與紅10軍團作戰一線大打出手的王耀武倍受蔣介石賞識,其?充第1旅擴編為第51師,王耀武升任第51師師長,并從此一路加官進爵,青云直上,直至抗戰后期官居國民黨軍第4方面軍司令長官、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p><p class="ql-block">譚家橋之戰,是王耀武和粟裕的第一次交手,結果王耀武大獲全勝。不過當時粟裕的職務只是軍團參謀長,不掌握紅10軍團的軍事決策權和戰場指揮權,不能左右戰局,但粟裕在此后的懷玉山突圍作戰和堅持南方游擊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卓越的軍事謀略和指揮才能引起了王耀武的注意。此后王耀武開始研究粟裕,據說竟形成了一大摞研究資料。譚家橋之戰對粟裕的影響也很大,成為其終生揮之不去的陰影。</p><p class="ql-block">譚家橋一戰,粟裕的親密戰友和上級尋淮洲戰死14年后、方志敏等紅10軍團將領壯烈犧牲13年后的1948年9月,粟裕、王耀武這一對生死對手再度交鋒,兵戎相見于濟南城下。</p><p class="ql-block">指揮15個縱隊32萬大軍發起濟南戰役攻城和阻援、打援作戰的,是當年從浙贛邊界的懷玉山區拼死沖出王耀武補充第1旅等蔣軍重重圍困的紅10軍團參謀長、時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率14個旅10.4萬守軍固守濟南城防的,是當年在譚家橋和懷玉山區追剿紅10軍團的作戰中為蔣家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蔣軍補充第1旅旅長、時任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和山東省政府主席的濟南守軍最高指揮官王耀武。</p><p class="ql-block">面對宿敵王耀武重兵守備的濟南城,粟裕親自與野戰軍政治部擬定攻城部隊戰斗口號:“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p><p class="ql-block">在奪取濟南戰役勝利、王耀武被生擒之時,統領華野30多萬大軍的粟裕將軍一定想起了當年犧牲在王耀武補充第1旅槍口下的尋淮洲,被秘密殺害于南昌刑場的方志敏、劉疇西、王如癡,慷慨飲彈的胡天桃和血灑譚家橋、懷玉山的紅10軍團將士們。</p> <p>解放戰爭時期的粟裕將軍。</p> <p class="ql-block">濟南戰役一年多以前的1947年5月,在山東臨沂孟良崮,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虎口拔牙,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英雄氣概,徹底打掉了由當年的國民黨軍補充第1旅發展演變而來的驕橫狂妄的蔣軍五大主力之首-整編第74師,擊斃師長張靈甫,而今濟南破城后又俘獲濟南守軍最高司令官、當年的補充第1旅旅長、冤家對頭王耀武,終為譚家橋、懷玉山作戰中幾乎全軍覆沒的紅10軍團報仇雪恨,告慰長眠地下13年的方志敏、血灑疆場14年的尋淮洲等紅10軍團將士們的英魂。</p><p class="ql-block">九泉之下英靈祭,捷報飛來做紙錢!</p><p class="ql-block">粟裕當年率領紅10軍團先頭部隊連夜沖出王耀武部隊等蔣軍包圍圈的400余名官兵,在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腥風血雨和槍林彈雨中成長壯大,陸續發展成為工農紅軍挺進師、閩浙軍區獨立師、新四軍第2支隊、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p><p class="ql-block">星星火種,終成烈焰!</p><p class="ql-block">濟南解放11年后,被特赦的王耀武對于他的這位老對手粟裕“沒齒難忘”,首先想到了要見粟裕,亦是情理中事。</p> <p>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的粟裕將軍。</p> <p class="ql-block">1978年5月,71歲的時任中央軍委常委粟裕將軍,一生中第三次來到皖南譚家橋。他坐在一塊巨石上,時而環顧群山潸然淚下,時而凝視前方默默無語,久久不愿離去。將軍的眼前一定浮現出當年他朝夕相處的親密戰友、著名的紅軍青年戰將尋淮州戰死沙場的情形。</p><p class="ql-block">6年后粟裕大將病逝,生前留下遺愿,將他的骨灰分別安放于兩個地方:一個是他與紅10軍團副軍團長兼紅19師師長尋淮洲率部與王耀武的補充第1旅浴血拼殺、尋淮洲壯烈犧牲的地方-皖南譚家橋,另一個是他指揮華野大軍把由當年的冤家對頭王耀武補充第1旅發展演變而來的蔣軍整編第74師徹底殲滅的地方-山東孟良崮。這是讓粟裕將軍魂牽夢縈、永世難忘的兩處浴血戰場!</p> <p>粟裕將軍晚年。</p> <p class="ql-block">——話歸正題,回到濟南戰役話題。</p><p class="ql-block">濟南戰役發起前,中共中央華東局在青州組建了中共濟南市委、濟南市政府、濟南警備司令部籌備處,對外稱“青州建設研究會”。抽調、培訓了8000多名接管城市的干部,制定了“入城守則”、“約法七章”等城市工作政策,為全面接管濟南做好準備。</p><p class="ql-block">以華東軍區名義發布的“約法七章”。</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青州建設研究會”編印的濟南政治、軍事、經濟方面資料。</h3> <p class="ql-block">華東野戰軍以8天時間迅速解放濟南,完全出乎南京、西柏坡兩個統帥部和國共雙方最高統帥的預料。戰役結束后,國民黨軍事先部署的徐州北援濟南之3個兵團17萬兵力,在蔣介石嚴令督促下,其邱清泉第2兵團前鋒剛剛離開徐州北進;作為援軍主力的黃伯韜第7兵團、李彌第13兵團尚未集結完畢。粟裕根據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指示,在戰前用兩個月時間艱難組建起來的“阻援打援兵團”8個半縱隊18萬兵力,一槍未放,濟南已告破城。</p> <p class="ql-block">濟南戰役中,華野攻城部隊指戰員不怕犧牲,浴血奮戰,以傷亡2.6萬人的代價全殲濟南國民黨守軍10.4萬余人,取得了濟南戰役的偉大勝利。攻城部隊共有5000多名官兵壯烈犧牲,血灑濟南城下。如今硝煙散去,英雄精神永存,烈士們的信仰、擔當與情懷將代代相傳,“愛黨愛軍、依靠人民、英勇頑強、敢于勝利”的濟南戰役精神將永遠發揚光大。</p> <h3>烈士英名錄。</h3> <p class="ql-block">華野3縱8師師長王吉文,不懼危險靠前指揮,在23團指揮所指揮部隊殲敵督戰隊、攻擊綏靖區司令部大樓即將得手、準備返回師指揮所時不幸被彈片擊中,英勇犧牲,時年32歲。</p> <p>華野13縱37師政委徐海珊,因師指揮所遭敵機轟炸,不幸犧牲在濟南戰役勝利的前夜。</p> <p class="ql-block">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勛永世長存-濟南戰役中犧牲的無名烈士墓地。</p> <p>濟南戰役前,濟南地下黨組織和地下黨員根據上級指示秘密開展敵情、市情調查,傳遞情報,為濟南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p> <p>為華野攻城部隊提供情報、犧牲在濟南解放前夕的地下黨員革命烈士。</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濟南地下黨為華野部隊提供的敵情資料。</h3> <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27日,毛澤東主席視察濟南期間,在山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將軍陪同下來到濟南四里山,拾級而上行至此處石亭前,向時葬于該處、曾經在紅軍時期擔任過毛主席秘書的山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黃祖炎烈士致哀,悼念為人民革命獻身的先烈們。許世友司令員向毛主席匯報說四里山山麓還安葬著濟南戰役中犧牲的數千革命烈士,毛主席深情而感慨的說,“真是青山處處埋忠骨,有這么多的英烈長眠在這里,四里山就成了英雄山了。”此后,四里山改名為“英雄山”,毛主席和許世友到過的這座石亭經過重建后被冠名“英雄亭”。</p> <p class="ql-block">許世友司令員向毛主席介紹濟南戰役烈士安葬情況。</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濟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華野將士戎馬塑像。</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毛主席為濟南英雄山烈士陵園親筆題寫“革命烈士紀念塔”。</h3> <p class="ql-block">巍巍烈士紀念塔,象征著革命先烈們浴血奮戰的矯健身姿永遠矗立在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土地上,記載著他們不朽的功勛,永世長存。</p> <p class="ql-block">濟南戰役,不但揭開了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序幕,而且成為國民黨軍以大城市為戰略要點的“重點防御”體系總潰敗的開端。</p><p class="ql-block">華東野戰軍攻占濟南,拔掉了盤踞在山東解放區腹地的國民黨軍的最大戰略據點,消除了心腹之患,使得華北和華東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解除了華野部隊日后南下作戰的后顧之憂,獲得了更大的戰略主動權,為人民解放軍展開與國民黨軍之間更大規模的戰略決戰、為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打響和取得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毛澤東主席在《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中令人鼓舞地指出:“中國的軍事形勢現已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即戰爭雙方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經占有優勢”,“這樣,就使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原來預計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p><p class="ql-block">濟南戰役勝利后,中共中央在賀電中指出,攻克濟南,“這是兩年多革命戰爭發展中給予敵人的最嚴重的打擊之一”,“證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御的了,任何一個國民黨軍盤踞的城市都無法抵御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了”。</p><p class="ql-block">蔣介石的美國軍事顧問也認為:“自今而后,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么阻擋了。”曾任國民黨軍參謀總長的陳誠在“回憶錄”中寫道:“戡亂時期的剿共軍事,以三十七年九月下旬濟南的失陷(即濟南戰役)作為一個轉捩點。在此以后,顯然已成江河日下之勢,狂瀾既倒,無可挽回矣。”</p><p class="ql-block">從中原野戰軍回到華東工作的時任華東局第二書記、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賦詩一首贈送許世友,盛贊山東兵團取得的輝煌戰績:“魯南大捷催戰鼓,許是英雄猛如虎。今日西進戰膠濟,泉城活捉王耀武。” </p><p class="ql-block"> 謹以此文緬懷革命先烈,記錄我們黨和人民軍隊浴血奮戰的一段光輝戰斗歷程,紀念濟南戰役取得偉大勝利暨濟南解放75周年。</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3年9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桂县|
万荣县|
扶余县|
青冈县|
古浪县|
友谊县|
高安市|
济源市|
永仁县|
锦州市|
拉孜县|
吴旗县|
休宁县|
喀什市|
伊宁县|
江门市|
竹溪县|
浦江县|
句容市|
仙居县|
阿克苏市|
家居|
五峰|
特克斯县|
武威市|
韶山市|
霍邱县|
南和县|
阿图什市|
湖南省|
康定县|
钦州市|
巩留县|
周口市|
乌拉特后旗|
高平市|
潼关县|
韶山市|
喀什市|
丹阳市|
象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