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江南行日志之瘦西湖

玲齋

<h3> 2019年11月19日,在揚州的第二天,我們到久負盛名的瘦西湖游覽。</h3><h3>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本來是揚州護城河一段水道。“瘦西湖”之名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為清初吳綺《揚州鼓吹詞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h3><h3> 乾隆元年(1736),錢塘(杭州)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在飽覽了這里的美景后,與家鄉的西湖作比較,賦詩道:</h3><h3> 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h3><h3> 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h3><h3> 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譽。瘦西湖主要景點有五亭橋、二十四橋、荷花池、釣魚臺等。</h3><h3> 瘦西湖景色引無數文人墨客競折腰,遠的且不說,早些年,鄧拓游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贊賞不已,欣然成詩:</h3><h3> 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游。</h3><h3> 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h3> <h3>  瘦西湖堤岸布滿了楊柳,“萬條垂下綠絲絳”。每當陽春三月,柳絲婆娑舞,遠望堆如煙。相傳當年隋煬帝為巡游揚州下令開掘南北大運河,運河開通后,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堤種植柳樹,既能遮蔭,也可護堤。隋煬帝當年還親手栽了一株柳樹,并賜姓為“楊”。自此,人們始稱柳樹為“楊柳”。</h3> <h3>  湖岸楊柳堆煙,湖上點點游船。湖面上兩只黑天鵝追逐著游船,一幅恬靜安然的江南水鄉圖。</h3> <h3>  人禽之間,和諧相處。</h3> <h3>  岸菊初冬仍綻放,江南地暖花落遲。</h3> <h3>  走走看看,不覺間來到徐園。徐園原來是民國時期軍閥徐寶山的私家園林。徐寶山曾追隨孫中山,與清軍對陣作戰,其后又提出撤銷揚州軍政府,從而統一江蘇的主張。由于他輕視袁世凱,并趕走袁派來監視他的參謀長,被袁世凱派人炸死。</h3><h3> 此時,曾與徐寶山共事過的著名書法家吉亮工自告奮勇寫了“徐園”兩字。悲憤之余,心情沉重,剛揮毫時,寫“徐”字為行楷,而后心意激憤,以至于在寫“園”字時,寫成了行草。徐園園門的題字即是如此。</h3> <h3>  園中有黃石疊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內有池塘,池水與湖水相通。池畔是聽鸝館,館名取自杜甫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整個院落工整而又具變幻。</h3> <h3>  聽鸝館內,家具精致,一副楠木罩閣精雕細刻,玲瓏剔透。</h3> <h3> 聽鸝館前陳列鐵鑊(huò古代大鍋)兩具,相傳為南朝·梁時鎮水遺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h3> <h3>  鐵鑊旁立著上面刻有《鐵鑊記》的碑文。</h3> <h3>  在小金山景區,身材苗條的美女導游向游客介紹這塊巨石盆景的來歷。</h3> <h3>  這是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6)的“花石綱”山水石鐘乳盆景,原本在揚州的壺園,1953年移至瘦西湖小金山。</h3> <h3>  倚假山奇石,看園中美景。</h3> <h3>  湖上草堂,在小金山西麓,有面西三楹廳堂。堂前為青石廣場,四周白石圍欄,欄下建水碼頭,為畫舫停泊之處。此乃湖上賞景佳處。有晏端題湖上草堂楹聯:</h3><h3> 皓月當空,容光必照;</h3><h3> 荷花出水,無枝不鮮。</h3><h3> 晏端(?--1882),居揚州仁豐里,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歷官浙江按察使、大理寺卿、江北團練大臣、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歸里后主講梅花書院多年。</h3> <h3> 唐代的一株銀杏樹遭雷電轟擊,劈作兩半。后人樹下栽植凌霄,攀援而上。夏季枝繁葉茂,花紅艷麗,被人稱作“枯木逢春”,堪稱瘦西湖一奇景。</h3> <h3>  水云勝概,原為清代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現在于舊址上建四面廳三楹,繞以回廊。此處湖闊波微,云影映水,銀光粼粼,美景怡人。樓東遍植瓊花,是揚州著名的瓊花觀賞地。</h3> <h3>  夏賞瓊花,秋觀菊花。初冬已到,菊花未殘。</h3> <h3>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的一個小島,像一塊碧玉浮在湖面,為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它原名長春嶺,建于清代中葉。當時揚州豪紳為了開掘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挖掘了蓮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就是今天的小金山。小金山四周環水,水隨山轉,山因水活。</h3> <h3>  小金山島北麓,有玉版橋通瘦西湖北岸,此橋為拱橋形制,跨水如虹,映水似玉。有詩為證:</h3><h3> 水涌煙云鎖一橋,松梅竹柳郁岧峣。</h3><h3> 為憂翠釅沉浮玉,借得輕虹系綠腰。</h3> <h3> 五亭橋南面為蓮性寺,原稱“法海寺”,初建于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改為“蓮性寺”。里面有名的建筑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塔身為磚結構,分三層,上層叫剎,中層是龕,均呈圓形,下層是塔基,為正方形。整個造型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h3> <h3>  五亭橋是橫跨瘦西湖南北兩岸一座拱石橋。橋因建有五亭而得名。</h3><h3> 此橋是由巡鹽御史高恒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其形狀像一朵盛開的蓮花,又叫“蓮花橋”。</h3><h3> 橋全長55.5米,橋基平面分成12個大小不一樣的橋墩,最為獨特的是橋基,雖然用大塊青石砌成,但十分纖巧。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主橋為單曲拱橋,旁構4翼,每翼各有3個半拱的橋洞,連同引橋兩個扇形橋洞,共有15孔。泛舟橋下,孔孔相通,猶如城堡。</h3><h3> 出水芙蓉似的五亭橋,結構巧妙,造型獨特,橋亭結合,氣勢宏偉,舉世無雙,被著名橋梁建筑專家茅以升評價為“中國古城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范”。</h3><h3>&nbsp;</h3> <h3>  五亭橋上看湖景。</h3> <h3>  這組氣勢恢宏的仿清建筑為熙春臺。所謂“熙春”是取自《老子》“眾人熙熙”“如春登臺”,表現了一種春日登高,與大自然相融,超然自樂的境界。</h3><h3> 熙春臺與小金山遙遙相對,都處在湖面轉折之處。它是當年乾隆皇帝祝壽的地方,因此處處體現出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宏大氣派。所有建筑的瓦頂全用綠琉璃筒瓦,與遠處五亭橋的黃瓦朱棟,白塔的玉缽體金頂相映成趣。</h3><h3> 熙春臺內的裝飾,使用了揚州漆器工藝,個性是這幅壁畫《玉女吹簫圖》,采用揚州磨漆畫的工藝,表現出一群唐代仕女歡歌艷舞的壯觀場面。</h3> <h3>  熙春臺是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筑,這里也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臺明月”。郁達夫曾評論說:二十四橋的明月是中國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熙春臺一帶的建筑風格處處體現出皇家園林的宏大氣派。所有的建筑都選用了綠色的琉璃瓦朱棟、白玉的玉體金頂。</h3> <h3>  從熙春臺向東隔湖相望,赫然入目的是望春樓,樓屋二層,翹角飛檐。上層半為露臺,登臺可覽園中秀景;樓下中為茶室,南北兩小間分別辟為山水庭院,頂部可見天日。</h3> <h3>  望春樓之西為“小李將軍畫本軒”,兩層之間有水池曲橋相連。</h3><h3> 小李將軍指的是誰呢?據記載,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衛將軍,人稱大李將軍,他兒子李昭道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人稱小李將軍。</h3><h3> “小李將軍畫本軒”是按李昭道的畫意設計的,“大李小李”共創了唐代“金碧山水畫派”,今天我們透過扇形窗戶觀賞對面金碧輝煌的熙春臺,依稀領略得到盛唐藝術那種雍容華貴的氣象。</h3> <h3>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調。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唐朝詩人杜牧留給我們的名篇絕句,引起人們對二十四橋的無限向往,勾起對這座風流逸韻的古橋的種種遐想。</h3><h3> 歷史上的二十四橋,早已消逝在塵埃中。關于二十四橋,大多學者認為其實是一座橋,因有二十四個美人在橋上吹簫而得名。</h3><h3> 瘦西湖仿造的新橋是用漢白玉砌成的單孔拱形石橋。在橋的設計上,處處體現24:全長24米,高和寬各2.4米,兩端共有臺階24級,兩邊各24根漢白玉雕柱。</h3><h3> 橋上雕飾明月圖案,秀麗典雅。橋東有貼壁黃石假山,西有熙春臺,再現了唐詩中的詩情畫意。</h3><h3> 二十四橋景區占地約7公頃,為一組古典園林建筑群,整個景區顯現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意境。</h3> <h3>  高聳的寺塔是大明寺的棲靈塔。</h3> <h3>  徜徉于瘦西湖已有半天的時光,沒有多時間的駐留,浮光掠影地觀看就像隨心所欲地翻書,看過了讀過了腦里也沒存留多少印跡。觀景要細看,讀書要細讀。正應了那句流行語:細節決定成敗。</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容城县| 涿州市| 寻甸| 峨眉山市| 卓尼县| 寻甸| 镇巴县| 惠州市| 定襄县| 仙桃市| 长武县| 太白县| 会东县| 宝鸡市| 揭阳市| 黑山县| 辽源市| 怀来县| 体育| 迭部县| 怀集县| 屏南县| 上饶市| 泗水县| 灵丘县| 平安县| 达州市| 十堰市| 北票市| 定日县| 驻马店市| 富川| 咸宁市| 高阳县| 望江县| 西藏| 辉县市| 静海县| 荆州市| 六盘水市| 阿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