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孫子明年上學了,幾年的學前教育的經驗與體會</p><p><br></p><p>總結為四條:</p><p><br></p><p>1 學前教育要為孩子創造顯示個性張揚與交流的空間。</p><p><br></p><p> 孩子之間要有個性張揚的交流群,孩子不懂事,學前教育不能像大人學習文化那樣死記硬背,要靠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提高興趣才能學好,這方面諸如畫畫、武術、足球都具備這種特點,無需大人專門指導,小孩能自覺參與進去,因為這里有小孩滿足自身個性張揚的特點,而個性張揚需要別人知道,很容易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而讓不懂事的學前孩子一人在家關門學習,無論用什么方法,都不可能具有這種氛圍,學前孩子的學習興趣不是靠類似大人那種自我覺悟,而是靠孩子們之間的相互交流讓別人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p><p><br></p><p> 交流非常重要,這是提高孩子興趣的手段,一群孩子在一起學與一個孩子在家學是不一樣的,孩子的個性就是玩,要有玩伴,才能把個性發揮到極致,個性張揚會讓孩子有一種自豪感,學習興趣自在其中。</p><p><br></p><p> 所謂交流就是在玩中學,讓學前班低智商的孩子提高學習興趣。</p><p><br></p><p>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培養孩子與大齡孩子的接觸。由于孩子不懂事,孩子之間會出現大齡孩子欺負低齡孩子的現象,這種事在小學期間尤為頻繁,甚至會為此出現孩子家長之間的戰爭,報紙多有報道。</p><p><br></p><p> 這種事不可能避免,怎么辦?不是讓你的孩子避開大齡孩子,那樣孩子就不會處理這種關系,當孩子上學,家長不可能總是在身邊。</p><p><br></p><p> 要允許孩子與大齡孩子接觸,要觀察孩子之間發生的事,大齡孩子欺負孩子確實會發生。</p><p><br></p><p> 主要圍繞搶玩具與大齡孩子故意欺負低齡孩子的事,讓孩子面對這些事,久而久之會發現孩子之間會自動形成一種默契,這種默契需要大人在跟前指導,告訴孩子怎么做。</p><p><br></p><p> 有的孩子不適應這種情況,會發生小孩哭大孩笑,家長很無奈,甚至已經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經常在學前兒童面前瞎鬧,小孩子鬼哭狼嚎,大孩子幸災樂禍。</p><p><br></p><p> 要讓孩子能接觸一下大孩子,經常發生的矛盾會在他們之間形成一種規則,他們之間會自動遵守游戲規則。</p><p><br></p><p> 一旦孩子認可了這種規則,小孩子并不覺得大孩子多可怕。</p><p><br></p><p> 舉個例子,有個大孩子專門搶小孩子的滑板車玩,通常小孩子會哭鬧,甚至硬懟,盡管有大人制止,但孩子之間會有一種情緒。</p><p><br></p><p> 我的孫子也發生過這種情況,如果你去批評大孩子,當時會阻止大孩子,但你不在跟前,這種情況還會發生,而且孩子會依賴家長批評別人獲得安慰,這不適于孩子成長。</p><p><br></p><p> 我的處理方法不是制止,而是問大孩子拿別人東西是不是要給打個招呼哦,說話不能趾高氣昂,大孩子會主動給小孩子打個招呼,盡管原來是搶,很快變成借,其實大孩子沒有想還的意思,但氣氛緩和了。然后大人要借坡下驢給小孩子說共享玩具之類的話,小孩子往往會認可,這樣既不傷害小孩的自尊心,大孩子也不會感覺被大人難堪的感覺。</p><p><br></p><p> 如果大人去制止,大孩子通常會放棄,小孩會有獲勝者的感覺,看似給自己孩子撐了腰,這種感覺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害處。</p><p><br></p><p> 如果把自己的孩子抱走不和大孩子玩,孩子之間的距離很大,而且小孩子也會不甘心,其實這種做法大孩子也未必高興。</p><p><br></p><p>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際是培養孩子的情商,我碰到許多這種事情,家長大腦反應要快,一瞬間基本能拿出最佳方案,要當著孩子的面柔和的解決。主要目的是為孩子進入小學做前期準備,大孩子欺負小孩子不可避免,你不能總是盯著他吧。如何讓小孩能自己繞開或規避這些連老師都懶得問的小事情,但又經常發生的事,是家長必須考慮的。不能天天告訴孩子該出手時就出手吧,而且孩子之間還真用不著這種心理誘導,待人接物要靠大人的身體力行引導,潛移默化注入孩子的心靈。特別是小孩學武術后,要注意孩子的言行,小孩打架要必勝是我們老一代在文革遺留的思維,有些個別老人至今都有這種思維,但很不適于孩子之間的交往。</p><p><br></p><p> 我的感覺帶孩子不是簡單的看護,家長有自己的感情,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吃虧,孩子自尊心受損也是大人接受不了的,這種思維伴隨著家長,實際上是對家長情商的考驗,有的家長控制不住,會大發雷霆。</p><p><br></p><p> 當著孩子的面如何處理這類問題實際上比高考難上百倍都不止,真的是對家長智商情商的考驗,我的感覺幾乎是搜腸刮肚搜索一生的閱歷來解決這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問題。因為這一瞬間不僅要考慮自己孩子與別人之間孩子之間的自尊心問題,還要考慮小孩將來自己如何獨立應付這種局面,家長處理這類問題的過程實際是在給孩子出方案,不是簡單拉開距離或保全孩子的自尊心,這一瞬間就是家長與孩子進行情商教育的過程。</p><p><br></p><p> 我的感覺帶孩子幾年,小孩所有的問題都不在話下,但處理這類問題是我最慎重,也是最頭痛的問題,因為這是培養孩子如何獨立規避這類問題的一種教育。</p><p><br></p><p> 最后很有意思,大孩子經常會到我家找我孫子玩,而這些大孩子都是一年級或二年級的孩子,而我的孫子才進大班,年齡相差至少兩歲以上,照樣能玩到一塊。</p><p><br></p><p> 總而言之,學前孩子類似這種道德底線的教育要從心靈介入,而不是向小學生那樣靠說教,家長要隨時隨地身體力行,要靠自己的行為傳遞給孩子。實際是從小就要給孩子立個標準,這個標準是家長通過行為交流傳遞給孩子,孩子會無意識的潛移默化的接受了這個標準。</p><p><br></p><p> 比如大部分孩子在孩子之間交流中都會拒絕批評,包括自己大人的批評也會哭,在眾孩子面前批評自己孩子,孩子確實受不了。自尊心這玩意是天生就有的,但一進入小學老師會天天在眾孩子面前批評孩子,孩子要有接受別人批評并承認錯誤的教育,很類似挫折教育一樣。</p><p><br></p><p> 我往往是當兩個或多個孩子發生一些各自的錯誤時,這些錯誤很小,都是孩子自然發生的,通常大人很不在意,不會有人管的太多。這時大人就要故意介入,把所有的孩子都招呼過來,小孩很小,任何大人的招呼都會過來。然后把自己的孩子包括別人的幾個孩子,指出剛才發生的事哪點不對,由于大人說幾個小孩都有各自的錯誤,并不只是自己有錯誤,小孩有一種很幸運的感覺,原來大家都有錯誤哦。小孩首先接受了大家都是共犯,當然沒有拒絕的。</p><p><br></p><p> 然后問孩子們有了錯誤怎么辦,所有的孩子都會齊聲大聲說要說對不起,這時你就借坡下驢,小孩就會自己承認錯誤。這種當眾多孩子面公開的批評要講究場合,多個孩子都有錯誤時,及時介入,會有很好的效果。連續的這種公開批評,小孩逐步認可這種批評很正常,當然孩子臉皮也厚了。但這種教育是必須的,最起碼在小學不會被老師批評后感覺自己自尊心沒有,很沒面子。特別是男孩子要有點臉皮厚教育,最起碼低頭說聲對不起不是壞事。</p><p><br></p><p> 這種所謂底線教育不是靠簡單說教能解決的,人之初性本惡,孩子就是人之初,學壞容易學好難,家長給孩子立標準就是大人想方設法讓孩子自己入套,當然家長給孩子設套是要有智慧的。</p><p><br></p><p> 另外就是大人要陪著孩子說廢話,小孩子問的話都很無聊而又奇葩,童稚語言需要大人回答,盡管都是廢話,但大人要沉住氣慢慢回答,盡管都是哄他玩,但要耐心,不要拒絕他,因為他需要廢話。</p><p><br></p><p> 甚至廢話要配合大人的眼神或行為,老人屈尊做些看似可笑的動作,自我感覺很無聊,但孩子會覺得很新奇,他會認為,哦,世界原來是這樣的。</p><p><br></p><p> 有些是需要大人費點功夫回答的,舉個例子,小孩對天上能下雨感到不可思議,會經常問同一個問題,天為什么會下雨?回答太難了,簡單回答真的說不清楚。</p><p><br></p><p> 我找了一個玻璃杯,放在冰箱中,玻璃杯涼了拿出來放在桌子上,一會玻璃杯表面會有大量的凝結水留下來,桌面上會有水跡。然后告訴他空氣中有很多看不見的水,碰到涼涼就會變成水掉下來,這就是雨。</p><p><br></p><p> 而且夏天水汽多的時候,屋里開空調,玻璃窗戶也會有霧狀水,都要借此機會重復這種知識。幾次下來,小孩基本明白了大概的意思,原來空氣里有水哦。</p><p><br></p><p> 家長能主動參與交流,是讓學前孩子獲得知識與學習興趣的主要途徑。</p><p><br></p><p> 這幾年我不知陪他說了多少廢話,還要弄些夸張的表情配合解釋,讓低智商但又好奇心極強的小孩能聽明白。</p><p><br></p><p> 這種生活隨著孩子長大行將結束,心里還真有點留戀。</p><p><br></p><p>2 孩子要有主動的創意參與性</p><p><br></p><p> 最典型的就是孩子在一起玩會自發把自己帶入游戲角色中,例如男孩玩起游戲能把自己打扮的有模有樣,敬禮口令等都很像那么回事。</p><p><br></p><p> 這邊小孩一槍打過去,那邊小孩應聲倒地,旁邊還有小孩來救助,拿出三級包里的急救包,可謂惟妙惟肖,這些無需大人作指導,小孩都會自動進入角色。</p><p><br></p><p> 我們小學玩的游戲,他們在4歲到5歲就開始玩了,而且玩的比我們還認真,物質豐富了,他們的行頭比我們那時齊全,當然他們的知識要比我們那時的小學二年級的水平還高。</p><p><br></p><p> 玩積木無需教材,孩子能根據自己創意想象參與進去,這種狀態有時無需玩伴也能進行,原因是小孩的創意思想能主動發揮到極致,實際上也是個性張揚的概念。例如畫畫,小孩能自己根據自己的想象畫畫,畫的好壞并不重要,而是孩子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小孩進入這種狀態有時很專注,無需玩伴也能進行。原因是他認為是他自己在主動完成自己所想象的空間,個人創意思想的參與性是提高孩子學習興趣的源泉。</p><p><br></p><p> 這方面畫畫與武術包括足球等都能滿足孩子的主動參與性的特點,小孩的興趣不減。</p><p><br></p><p> 我那個孫子好長時間不學畫畫了,有時他會自己坐那畫畫,這就是孩子的創意參與性發揮的作用。</p><p><br></p><p> 學前小孩學游泳就很快,原因是孩子自己就喜歡,是主動參與性很強的內容,最重要的還有個性張揚,當小孩5歲剛學會游泳,他會不覺累連續很長時間,既有告訴別人自己會游泳的涵義,還有自己玩的開心的概念。</p><p><br></p><p> 為啥小孩英語學不好呢,原因就是小孩的創意參與性不強,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照本宣科,很不適于孩子張揚個性的特點,當孩子無法進行創造性思維,孩子惰性很大。</p><p><br></p><p> 怎么辦呢,孩子群學英語是一種方法,實際上英語老師也是這么做的,老師拿著卡片,幾個孩子對著卡片的畫用英語說出卡片上的東西,利用孩子爭先恐后的特點。但是離開那種場合讓孩子自己在家一人學英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不要指望學前孩子像有老師監督的小學生初中生那樣有那種自我學習的覺悟。</p><p><br></p><p>3 學習要簡單易行</p><p><br></p><p> 例如對樂器的學習,學前班的孩子學樂器很枯燥,同樣是因為小孩沒有參與性,動作必須按照老師說的做,差一點都不行,想提高孩子學習樂器的興趣是一件很難的事。我的孫子學鋼琴,我由于以前曾經帶女兒學過鋼琴,高昂的花費但很失敗,有一定經驗。初學階段的孩子沒有自身個性張揚主動參與性的學習,都是按照老師說的,孩子那種主動參與性學習狀態就沒了,加上學習階段的交流性很差,都是孩子自己練,很難提高學習興趣。</p><p><br></p><p> 有一種最好的辦法,就是初學階段的學前孩子要做到學習時間要短,在孩子感覺自己不錯的時候就要結束,我當初只把這個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讓孩子不感覺很難,很枯燥無味。每一次學完無論好壞,都是高興的告訴他進步很大。由于學習時間短,即便很枯燥,孩子還沒有感覺到坐不住的時候就結束了。</p><p><br></p><p> 也許會有人認為這樣練習時間太短,一堂課費用那么高,浪費學費。我只想根據我的經驗,孩子確實是來玩的,必須在玩中結束,因為他的智商就是這樣。你可以心痛你的錢,但這是你給他選擇的愛好,你不能讓他為你的高消費智力投資感到坐臥不安。</p><p><br></p><p> 這種狀態大約經過半年時間,孩子習慣這種短時自己練習的狀態,又不覺得坐不住太累,回家不耽誤小孩玩,孩子會慢慢接受這種個性與參與創意性很弱的學習。一旦形成習慣,他自己會認為這是一種每天要做的事情。當然這需要耐心,不要追求學習進度。像我們大部分這類家庭讓孩子學習樂器主要是愛好,不是將來靠這個吃飯,將來他能自己玩樂器自我感覺良好就行。</p><p><br></p><p> 我的孫子學了一年多鋼琴,練琴時間加長到40多分鐘,到目前為止并不覺得厭煩,還沒有不想學的狀態,這說明還能繼續學下去,不到6歲的孩子這就足夠了,說明孩子坐的住了。</p><p><br></p><p> 這幾年的帶孩子經驗是,一切學前教育都要以孩子玩的開心為第一,所有的學前教育一定是玩的好就學的好。因為我們曾經有教育兒女的教訓與經驗,孫輩的父母是爺奶輩教育的身影,重復過去的失敗是固執的表現。也不希望孫輩的父母們繼承爺奶輩的失敗,重復老一輩經歷的教訓。</p><p><br></p><p>待續<a href="http://www.xsjgww.com/2lt8oh84?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孫子明年上學了,幾年的學前教育與體會供參考(2)</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舆县|
大宁县|
平江县|
海城市|
石屏县|
九台市|
洞头县|
济阳县|
贵阳市|
托里县|
芜湖县|
文昌市|
南岸区|
武隆县|
贵阳市|
石棉县|
会宁县|
嘉祥县|
江源县|
山阳县|
晋州市|
神木县|
绥德县|
尼玛县|
莆田市|
广汉市|
卢氏县|
治县。|
东丽区|
阿坝县|
东安县|
田阳县|
论坛|
喀什市|
海原县|
柯坪县|
枝江市|
彭泽县|
娄烦县|
安多县|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