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人說山西好風光,</p><p><br></p><p>地肥水美五谷香。</p><p><br></p><p>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p><p><br></p><p>站在那高處望上一望,</p><p><br></p><p>你看那汾河的水呀</p><p><br></p><p>嘩啦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p><p><br></p><p>杏花村里開杏花……</p><p><br></p><p> 自上個世紀未開始接觸山西后,十余年的時間里曾多次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一次次地行走在三晉大地上,每一次皆是稇載而歸。多年的左右采獲、俯拾仰取,手中的圖片資料自然多了起來,于是,把這些零碎的影像編輯成集,便成為我閑睱之時的一大功課 。一番功夫下,陸陸續續的編撰了“回望老牛灣” 、“天下大同”、“晉中古城”等多篇專題集。這些專題集,雖說也能展示岀山西的美麗與神奇,但終究是略見一斑,而難見其全貌。因此,為更全方位的展現岀山西那古老而厚重,淵博而秀麗的人文歷史與大美河山,將這些零散題集歸并在一起成總集篇,是展現大美山西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總結。</p><p> 大美山西的匯編版,對我來說是一種回憶,可以在閑暇之余時回顧一下那曾經行走在三晉大地時的美好時光;對朋友來說一種推介,詳細的地理位置及人文物產,希望能對群里的朋友們,特別是愛好山西旅游的朋友有所幫助。</p> 黃河篇 <h3></h3><h3>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山西境內穿過4市19縣,在這里形成了無數蔚為壯觀的黃河勝景,孕育了獨步古今的黃河風情。在晉陜大峽谷南岸,無數美麗的故事被這條母親河串聯起來,數千年來一直養育著山西兒女,這一方夾峙于黃河峽谷和太行叢山之間呈桑葉形的沃土,山河壯麗,風光無限。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九曲十八彎的黃河水,在古老的黃土地上孕育了山西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h3> 黃河入晉第一灣:老牛灣 <h3> 老牛灣是黃河流入山西的第一站,由于地形條件的獨特性,這里的石灰巖峭壁呈怪石嶙峋,犬牙交錯狀。長城在這里沿陡峭突兀的山巒延伸,與黃河并行向南,似兩條巨龍攜手飛舞。古時候,長城沿線上的軍事要塞——老牛灣堡就坐落在這里。<br></h3> <h3> 老牛灣因本世紀初,萬家寨水利樞紐建成后,這里的黃河從奔流不息變得柔潤起來,在這里,你看到的黃河,是平靜而清澈的黃河。絕對有別于你對黃河的想象。↓</h3> <h3> 在老牛灣堡緊臨黃河的山崖上,有一座至今保存很好的磚砌空心敵樓。敵樓雄踞崖上,俯視著黃河,為老牛灣著名的風景地標。↓</h3> <h3> 站在村口,放眼望去,古偏關就只留下這么一尊碑碣式的烽燧,孤獨地托舉歷史。↓</h3> <h3> 老牛灣村,建立在峽谷懸崖之上。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落,這里每一處窯洞都有著二百多年的歷史,滄桑的窯洞群形象的勾勒出了古時老牛灣人生活場景。↓<br></h3> 乾坤灣 <h3> 乾坤灣,位于從萬家寨到山西老牛灣的路上,也是景區的一大特色,180度長灣,將黃河母親的婀娜體態形象地勾勒而出,極富觀賞價值。↓</h3> 九曲黃河第一鎮:磧口鎮 <h3> 磧口位于臨縣城南48公里的處的黃河邊,因黃河第二大磧——大同磧得名。磧口從清代乾隆年間興起,此后200余年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民間有“馱不盡的磧口,填不滿的吳城”、“青定頭,南峪口,拴起騾子跑磧口”之說,可見當年的繁華。正所謂“水旱碼頭小都會,九曲黃河第一鎮”。<br></h3> <h3> 在明清至民國年間,磧口憑黃河水運一躍成為我國北方著名商貿重鎮,享有“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h3> <h3> 大同磧位于磧口古街西南500米的湫水河入黃河處,是秦晉峽谷間最大的一個磧。黃河進入大同磧,河面急劇收縮為百米左右,河水涌向落差約10米長3000米的傾斜河道,頓時水流湍急、濁浪排空、咆哮如雷、聲震十里,觀者無不驚嘆。大同磧下游百米處,黃河河寬水緩形成了千米之長的天然沙浴場。↓</h3> <h3> 在非汛期的時間,黃河水大部分河段都是比較清的。在這里“跳進黃河是洗的清滴”。↓</h3> 壺口瀑布 <h3> 壺口瀑布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瀑布西臨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 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黃河奔流至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瀑布上游黃河水面寬300米,在不到500米長距離內,被壓縮到20-30米的寬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從2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概。↓</h3> <h3> 黃河流至壺口一帶,兩岸蒼山夾峙,把黃河水約束在狹窄的黃河峽谷中,河水聚攏,收束為一股,奔騰呼嘯,躍入深潭,形成壺口瀑布,如同巨壺內滾動的黃色沸水。巨大的水流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團團水霧煙云,景色分外奇麗。↓</h3> <h3> 每逢日出時分,壺口上空便有彩虹飛架,五彩斑斕,仿佛仙橋,古人詩云:“水底有神掀石浪,岸旁無雨掛長虹。”↓</h3> <h3> 除了那震撼天地的交響外,天地間再也別無他物了。蹲在一塊堅硬的巖石上,覺得這嶙峋硬石便是黃河的錚錚鐵骨。無論是歌唱還是怒吼著的黃河,除了凝神傾聽,再也找不出能與黃河交流的任何姿勢了。↓</h3> 九河之蹬:孟門山 <h3> 孟門山在距壺口瀑布下游五公里處,“十里龍槽”下方,在黃河谷底的河床中,有兩塊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兩個河心島.這就是古代被稱為“九河之蹬”的孟門山。↓</h3> <h3> 孟門迎著洶涌奔騰的泥流,昂首挺立,任水滔天,終年不沒。孟門“南接龍門千古氣,北牽壺口一絲天”,其雄偉姿與龍門、壺口組成黃河三絕,而又以自己獨特的風貌著稱,古詩有“四時霧雨迷壺口,兩岸波濤撼孟門“的佳句。↓</h3> 山岳篇 <h3> 山西多名山,高山峻嶺遍布三晉大地。太行山、呂梁山兩座大山一東一西聯手打造了山西眾多山岳景觀,北岳恒山、 佛教名山五臺山、 洞天福地北武當、中鎮霍山、綿山 、蘆芽山棋布星陳,不勝枚舉。這里的山各具姿態,景色不同,或挺拔天地,峻極于天;或峰巒聳翠,千山一碧;或清幽絕俗 ,閑遠雅致;每一座山都有著不同的景致與歷史典故。有的可游覽觀賞,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訪古尋幽,有的可供瞻仰。</h3> 道教名山:北岳.恒山 <h3> 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稱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自然是取其居北的位置。《太平預覽風俗通》記載:“恒,常也,萬物伏北方,有常也。”也就是説,因恒山位居北方,其道恒久,為恒常之所,故曰恒山,也叫常山。很多人認為恒山名氣風光略遜于華、泰二岳,但其實名山自有成名的道理。</h3> <h3> 唐代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比擬也”。↓</h3> <h3> 恒山懸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之上而得名。建成于北魏后期,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h3> <h3> 懸空寺的建筑構思精巧,結構奇特壯觀。建筑懸梁下面以幾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承,每層以壁間中插木梁為基,梁柱上下一體,樓閣間設有棧道相連。↓</h3> 佛國第一山:五臺山 <h3> 五臺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云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五臺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h3> <h3> 五臺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臺內臺懷鎮。這里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圣景圣跡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臺山五大禪處。↓</h3> <h3> 菩薩頂,位于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金碧輝煌,絢麗多彩,具有皇宮特色,是五臺山最大的喇嘛寺院。↓</h3> 河汾第一名勝:云丘山 <h3> 云丘山位于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地處呂梁山與汾渭地塹交匯處。云丘山(是中華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華夏鄉土文化的地理標志,中和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地。這里的歷史文化積淀博大精深,上古時為唐堯、虞舜和夏禹之望岳,觀天測時在此起歩初始,中華道教龍門派在此衍生傳播,與武當山齊名,素有“北云丘、南武當”之盛譽。</h3> <h3> 云丘山峰嶺疊翠,景色秀麗,素有“姑射最秀峰巔”、“河汾第一名勝”的美譽。崇山、險峰、奇石、飛瀑、溝塹、清泉、溪流應有盡有,↓</h3> <h3> 云丘山冰洞群是世界三大冰洞奇觀之一,也是目前國內發現規模最大的天然冰洞群。其圍巖地層年齡在4億年左右,所在區域地貌形成于三百萬年以前。↓<br></h3> <h3> 洞內四壁結冰,五步一景,冰柱、冰筍、冰鐘乳、冰石花以及其它冰晶景觀結構分布整個空間,堪稱冰的童話世界。大大小小的冰凌晶瑩剔透,在五彩燈光的映照下突顯出夢幻般的景象,宛如龍宮御殿,讓人流連忘返。↓</h3> 管涔山萬年冰洞 <h3> 管涔山處于寧武、岢嵐、五寨等縣的交界處,主峰蘆芽山,海拔2736米,為貫穿山西境內的主要河流——汾河的發源地。管涔山山勢險峻,是華北落葉松的原生地。萬年冰洞就位于其主峰蘆芽山中,此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約三百萬年,故名萬年冰洞。</h3> <h3> 萬年冰洞景點外,遠遠就可看到有巨石一塊,挺立于洞前,上寫冰洞二字,再往前行,就到了洞口。剛剛接近洞口,便覺得一陣陣涼氣襲來。↓</h3> <h3> 盛夏之際,冰洞內寒氣逼人,冰雕玉砌,而洞外卻綠草如茵、百花盛開,相差如此之巨,實為驚人。↓</h3> 云岡石窟 <h3>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h3> <h3> 云岡石窟第20窟是云岡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是依照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大佛全身比例適稱,造型手法簡練概括,他寬闊的身軀給人以穩健之感,他所具有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精神風貌,為這一時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他不僅是云岡石刻中的杰作,即在全國來說,也是佛像藝術中的精品。↓</h3> 人文篇 <h3> 山西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源遠流長歷史,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使得境內歷史遺跡、人文景觀滿目盡收。其中的人文景觀更是多不勝數,在山西,除了游覽這里的名山大川之外,眾多歷史古跡與人文景觀也是非常值得游覽的。晉北的大同古城與云岡石窟,晉中的平遙古城與晉商院落群,晉南皇城相府與洪洞大槐樹的根祖文化等,它們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淀與秀麗景色令人十分地向往。</h3><h3> 山西既有古代遺址,又有眾多的革命史跡,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只有走進山西,才能真真地了解這片神奇的天地。</h3><h3> </h3> 太原晉祠 <h3> 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筑,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h3> <h3> 晉祠其中周柏唐槐、宋代彩塑、難老泉被譽為“晉祠三絕”。↓</h3> <h3> 木雕盤龍,晉祠古建三絕之二。木雕盤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盤龍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云生,一派生氣,雖已近千年,鱗甲須髯。↓</h3> 平遙古城 <h3>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h3> <h3> 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h3> 榆次老城 <h3> 榆次老城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古城舊址上修筑進來的,迄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按照中國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筑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br></h3> <h3> 徜徉于老城間,古之思、民之魂、歷史的滄桑、民族的歸宿,各種情感油然而生。↓</h3> 皇城相府 <h3>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相府(又稱午亭山村)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其由內城、外城、紫蕓阡等部分組成。</h3> <h3> 御書樓金碧輝煌,中道莊巍峨壯觀,斗筑居府院連綿,河山樓雄偉險峻,藏兵洞層疊奇妙,是一處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專家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h3> 閻錫山故居 <h3> 閻錫山故居位于山西定襄縣東北22公里處的河邊村,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初,整個建筑群坐東向西,原有近30座院落,800余間房屋。舊居分為上下兩院,前后為東西花園。東花園的建筑以中國傳統的晚清宮殿式建筑為主,大門為古牌樓式,三院的宮殿式大樓高大宏偉,登樓可遠眺全村景致。閻錫山舊居是民國初年仿古建筑中的杰作,極具歷史價值。<br></h3> <h3> 閻錫山故居現為河邊民俗博物館,展室的陳列,相互之間既相對獨立,又交叉關聯,生動地反映了晉北清末民初獨特的民俗文化和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h3> 靈石王家大院 <h3>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王家大院建筑規模宏大,現在向游人開放的有高家崖(東大院)、紅門堡(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45000平方米左右,相當于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極具漢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h3> <h3> 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高超的建筑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h3> 喬家大院 <h3> 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個院落呈雙“喜”字形,分為6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建筑面積4175平方米,三面臨街,四周是高達10余米的全封閉青磚墻,大門為城門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傳統民居建筑風格的古宅。</h3> <h3> 全院布局嚴謹,設計精巧,俯視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工藝精湛,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藝水平。↓</h3> 常家莊園 <h3> 常家莊園,是被稱為“儒商世家”的榆次東陽鎮車輞村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筑群。常家莊園始建于乾嘉年間,莊園占地12余萬平方米,是規模最大的晉商大院,也是中國最大的莊園式建筑群。</h3> <h3> 莊園嚴格遵循中國四合院建筑規則,內外兩進院落,中間夾閣樓分隔,中軸線布局,左右對稱,除主院外都帶有偏院,有嚴格的上下偏正之分,明顯地體現了儒家等級森嚴的秩序。↓</h3> 磧口西灣村 <h3> 西灣村位于磧口鎮一公里左右,臨河而建,村中古宅院在河邊的山坡上高低錯落,層次分明,古宅精致華美,造工考究。這處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黃河船運發跡的陳氏家族歷經明末到民國300年歷史逐步修建而成的,現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處院落,院院相通、戶戶相連,樓房院墻不拘一格,樣式多變,不同地勢隨行程序、錯落有致,與周邊環境十分和諧,這里的一磚一石一木都洋溢著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h3> <h3> 村落的主體部分建在兩座石山中間,民居建筑群坐落在三十度的斜坡上,層層疊疊,空間和平面布局豐富多彩,給人以和諧秀美、渾然天成之感。↓</h3> 忻州懸空村 <h3> 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涔山鄉王化溝村,是一個自然行政村,王化溝村是涔山鄉下轄村。海拔2300余米,其背倚懸崖、面臨深淵,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恰如空中樓閣,又似天上人家,被稱為“懸空村”。</h3> <h3> 王化溝村的房屋以石木為主結構,依崖就勢、高低錯落、坐北向南、避風向陽。整個村子呈東西走向分布在全長約1華里的懸崖上。↓</h3> <h3> 各家的房門前只有一條走廊,各家走廊之外多用木料橫豎組合,成為懸在空中的“天街”。↓</h3> 千年古村:塔爾坡 <h3> 塔爾坡古村位于山西云丘山山中,此村落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村里共有二十多個院落,依山而建,有穴居土窯洞、碹拱石窯洞、石木結構的瓦房,是現存古民居的活化石,這一切都見證著古村的悠久歷史,是研究古代歷史和建筑的活化石。</h3> <h3> 古村的村民在村前的山溝與山梁、山坡間因地制宜進行耕作。村子內外和村下神仙峪內遍植古樹,塔爾坡古村落一年四季掩映在古樹密林之中,構成了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h3> 昔陽大寨 <h3> 大寨——農耕民族的楷模,大寨地處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東南部。上個世紀的“農業學大寨”讓大寨名徹天下,今天的大寨已經改造成為一個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人造森林郁郁蔥蔥,大寨村街道干凈,清潔,當地人熱情好客,是一個成熟的農業旅游區。</h3> <h3> 永貴大叔居住的窯洞式小屋,屋外是用來會見前來參觀的世界各國政要的小客廳。↓</h3> 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 <h3> 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位于臨縣林家坪鎮東南2.5公里處的南圪垛村西北部。,東倚呂梁山脈,西臨滾滾黃河,是當時晉綏邊區四大重鎮之一,也是山西通往陜甘寧的要沖之一。舊址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一進院西南辟磚砌拱券方形門洞,單坡硬山頂,檐下斗拱一攢,雕花雀替。<br></h3> <h3> 正房磚拱券窯洞五孔,前檐插廊,東廂房磚拱券窯洞三孔,前沿挑檐。↓</h3> 娘子關 <h3> 娘子關位于山西陽泉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現存關城筑建于明代時期,娘子關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匾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堡,似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朝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于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 故得今名。</h3> <h3> 娘子關不僅僅是一個古關隘,還是一處集人文與自然為一體的觀光勝地,現今依舊保留著平臺城堡和關門。↓</h3> 雁門關 <h3> 雁門關,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h3> <h3> 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頭關為內長城之“外三關”,這里峰巒疊蟑、山崖陡峭,關墻雉諜密集,烽猴遙相呼應。↓</h3> 平型關大捷遺址 <h3>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h3> <h3> 平型關是我國抗日戰爭第一個大勝仗的遺址,是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具有自然意義和歷史意義的教育基地。↓</h3> 應縣木塔 <h3> 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構塔式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釋迦塔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h3> <h3> 木塔在歷經近千年的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炮擊的重創后,至今仍巍峨聳立沒有倒塌。究其原因,其本身精巧的結構體系、以及古代工匠對建筑材料的精心選擇十分關鍵。↓</h3> <h3><i> 如果把文化比擬為水,山西就是一個文化湖泊,這湖泊中有清泉流出,這就是發源于此地的五千年文明。當中原洪水泛濫時,湖泊里注滿了水,當中原洪水消退的無蹤無影時,這個湖泊里仍然積存著水,水的溢岀,帶著融合后的文化流向全國各地,也把文明傳向四方。山西正如它的文化長河一般,無不體現出山的沉穩,水的凝重。</i></h3> <h3>圖片:宋老頭</h3><h3>編輯:宋老頭</h3><h3>文字:宋老頭(本篇部分景點介紹摘自網絡,謝謝網絡作者!)</h3> 謝謝您的瀏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春县|
东港市|
澄迈县|
仪征市|
奉节县|
通许县|
盘山县|
比如县|
乌拉特中旗|
仁化县|
乐昌市|
瑞金市|
子长县|
瑞昌市|
鸡东县|
油尖旺区|
石柱|
库尔勒市|
龙南县|
龙陵县|
自贡市|
犍为县|
崇仁县|
合江县|
加查县|
咸丰县|
台北县|
双江|
台中市|
咸丰县|
南召县|
永泰县|
山阴县|
繁峙县|
汶川县|
青神县|
江安县|
黑水县|
珲春市|
隆化县|
井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