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是說文人在寫詩詞時,往往寓意于景,景中藏意。但往往我們很多詩詞愛好者,特別是創作者,在欣賞和創作時不能很好的領會這點,就嚴重影響了詩詞的理解,也造成了今天很多詩詞大都是直白的描述,寫出來的詩詞缺少文字的美感和意境。</h3><h3><br></h3> <h3> 其實所有的詩詞都是文人為了傳情達意而作。在古詩詞中,文人為了傳情達意,經常會借助各種外在“景”的描寫來達到吟詠“情”的目的,也就是以景寓情。那么在欣賞詩詞的過程中,只需要搞清楚作者抒發的是什么“情”,表達的是什么“意”就可以了,詩詞中“景”究竟是如何“傳情”的呢?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詩詞中所有的景物描寫都是為傳情服務的,這是正確理解詩詞的前提。其次,既然“景”是為傳“情”的,那么,弄清楚“景”是如何傳“情”的就可以了。</h3> <h3>一,觸景生情與緣情寫景,也就是借景抒情。兩者所不同的是,先有景后生情,還是先有情再景。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觸景生情之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原本心情平靜,登上高樓后看到眼前濤濤江水,猿鳥飛回等景象就興起長年漂泊,老病孤愁之感。而緣情寫景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還是杜甫在《春望》中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h3> <h3>二,情景交融,即情與景合二為一,分不出哪里是寫景哪里是抒情。所謂移情于景很多采用擬人的手法把景物情感化,景物帶上了人的情感,例如杜牧《贈別二首》中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蠟燭本無情,通過擬人化的處理后就具有了人的情感會垂淚,會傷感。還有晏殊《蝶戀花》中的“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明月擬人化,懂得離恨,在夜晚有意地照耀離人窗戶。</h3> <h3>三,以景襯情,有樂景寫樂情,哀景寫哀情。所謂樂景哀景,就是給人的心理上帶來歡樂和哀傷的景物。例如姹紫嫣紅,鳥語花香會讓人覺的心情愉悅,陰風怒號,狂風暴雨,日落西山會讓人覺得心情低沉落寞孤獨等。文人在描寫歡快,幸福等情感時,自然就會選用一些樂景,在描寫孤獨失落悲傷的心情時,自然也會采用一些哀景。樂景寫樂情的例子,有辛棄疾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劉禹錫的“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等等。以哀景寫哀情的例子,有《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等等。</h3><h3> 另外還有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關于前者的例子有白居易《長恨歌》中“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一句就是用蜀山蜀江的碧色來反襯唐玄宗回宮后對貴妃的入骨相思。關于后者的例子有錢起的《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在詩的一二句中,作者極力渲染春光逝去無影無蹤的哀傷氣氛,就是為了在三四句反襯詩人對幽竹“不改清陰待我歸”的欣喜之情。</h3> <h3> 綜上所述,情與景是欣賞理解詩詞的關鍵所在,只有理解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準確地理解詩詞,進一步欣賞詩詞。當然詩詞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識。但是掌握一些景與情的關系,也可以利于我們理解和創作詩詞。<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蒗|
刚察县|
岳池县|
抚宁县|
油尖旺区|
浮梁县|
礼泉县|
静乐县|
巴东县|
西丰县|
舞阳县|
定结县|
北辰区|
巩义市|
广水市|
西林县|
昭觉县|
汉中市|
哈密市|
阿勒泰市|
高阳县|
新民市|
长岭县|
通化县|
磐石市|
抚松县|
昭苏县|
英山县|
汝南县|
秭归县|
滨州市|
南漳县|
温州市|
武强县|
武乡县|
荆州市|
浮山县|
独山县|
巴南区|
光山县|
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