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1月18日,我們從大明寺出來,就乘揚州市游1公交車到個園游覽。走過江南幾個地方發現,在城市中自行旅游,而沒有自駕車 ,最好的辦法就是乘坐帶有“游”字的公交車。這是旅游城市專為游客設定的公交車。它猶如金線把幾個珍珠似的旅游景點穿成一條項鏈,隨手可以撫摸到你喜歡的那顆珍珠。</h3><h3> 沒有幾站路,就到了目的地個園。</h3><h3> 個園是清代嘉慶及道光年間揚州鹽商黃至筠宅邸私家園林。黃至筠(1770年-1838年),又稱黃應泰,字韻芬,又字個園。他與晚清著名富商胡雪巖一樣同為“紅頂商人”,正二品頂戴,欽賜鹽運使司鹽運使。因屢次捐資朝廷賑災及軍費開支,曾兩次獲得進京祝壽,入圓明園聽戲的待遇。黃至筠人生屢經波折,三起三落,都憑借他過人的毅力和高超的經商能力坐穩了兩淮鹽商首總,即使在道光年間鹽政改制,兩淮鹽業趨于沒落的背景下,黃至筠仍能力挽狂瀾,使揚州鹽業得以延續下去。</h3><h3> 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舊址上創建個園。劉鳳誥所撰《個園記》有記載:“園內池館清幽,水木明瑟,并種竹萬竿,故曰個園。”</h3> <h3> 個園園門墻壁上的“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八個大字赫然醒目。通常稱為中國四大名園的有皇家園林兩個:頤和園和避暑山莊,私家園林有兩個:拙政園和留園。怎么又冒出了個個園?太史司馬公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爭當老大無非是引人注目,招徠游客,從中獲利。</h3> <h3> 步入個園,眼前是一片郁郁蔥蔥的竹林。眼下已是初冬時節,百草凋零,紅衰翠減,這翠竹仍是葳蕤蔥蘢,毫不遜色。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竹子列為“歲寒三友”,名副其實。</h3> <h3> 聽人說,個園的名字來源于竹子。竹子梢頭的三片竹葉恰好組成一個“個”字。我曾經納悶:這“個”字本來是“個”的簡化字,簡化字通行也就是近六十多年的事,怎么一百多年前就有“個”的簡化字“個”了?</h3><h3>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我特地找來《康熙字典》查了一下,就在第一頁發現了這個“個”字。不過,那時的個,不讀gè,而讀díng,是“丁”字的異體字。唉!讓外國人學中文,真像登蜀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h3> <h3> 攝影構圖有一種方法叫框架式構圖,我暫且以園門為框架,拍幾張照片,看看效果如何。</h3> <h3> 江南園林中類似這樣的圓形拱門觸目皆是。我學疏才淺,沒有園林設計方面的知識。聽人說,這是園林設計中的“障景”法,為的是避免游客把園中美景一覽無遺,而設幾道屏障將景物隔開,讓人慢慢依次欣賞。這就像把一大塊燒肉,快刀縷切成細條,讓食客細細咀嚼,品咂出滋味。孔夫子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恐怕也是這個道理。</h3> <h3> 其實,這種把美景分割的障景法,如果用之于人,就讓我想起當年白居易在潯陽江頭邂逅那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歌女,除了嬌羞之外,恐怕還是遮掩她的“朝來暮去顏色故”吧。</h3> <h3> 門楣上的題字“竹西佳處”源自南宋詞人姜夔的詞《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詞中的“竹西”指的是當年揚州禪智寺東側的竹西亭,用在這里徒有“竹西”之名,卻無“竹西”之實,只不過是提醒人們這是揚州。</h3> <h3> </h3> <h3> 沿著狹長的巷道,步入鹽商大賈的住宅。這條巷子被稱為火巷,南寬北窄,揚州人叫做“棺材巷”,寓意升官發財。以前個園正門在南邊,客人進來從南往北走,巷子越走越窄,就有聚財的意思;現在改為從北往南走,越走越寬就有發財的意思(中國特色的風水大師慣用的伎倆就是“兩頭堵”,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忽悠的本事)。它的形狀又很像船,所以也叫船巷。巷子長大約50多米。園主人鹽商的貨物大都通過水路運輸,巷子船形,也是祈愿主人的事業乘風破浪,一帆風順。火巷由南至北漸行漸窄,強化了透視感,這豪宅大院愈顯得“庭院深深深幾許”。</h3> <h3> 作為防火道的火巷,自然缺不得水。一口老井置于火巷南端,緊鄰兩側住房及前面門樓排房,既為前面住宅生活用水方便,也為一旦發生火災及時取水滅火。井旁墻磚砌成拱形,為的是防止不斷取水導致地下水位降低而使墻體下沉。</h3> <h3> 這里是園主人黃至筠夫婦的臥室。樓上是黃至筠女兒的閨房。前面東路建筑和中路建筑,每進房子都是三間兩廂,而這一進,卻是“明三暗五”式。這就是說,明面看來只有三間,其實里面兩邊還各有一間。這既有私密性,也為了“不逾制”,即不違背封建社會的建筑條規。皇權時代,民居正房至多三間,五間便是犯法。明三暗五的建構,顯示出商人“你有政策,我有對策”的機智精明之處。</h3> <h3> 雕花扇門,高大敞亮,精美絕倫,呈現主人的富貴氣象。</h3> <h3> 裝飾華麗的繡房,只有繡床,不見繡娘。</h3> <h3> 廚房炊具一應俱全。</h3> <h3> 這是黃至筠的四公子黃錫禧的起居場所。黃錫禧是黃至筠幼子,也是黃家最后一個離開祖屋的人。他好像大觀園里的賈寶玉,歷經家業由盛而衰的全過程,晚年落拓,寓居泰州。</h3><h3> 這里掛的對聯就是從黃錫禧詩中集句而成,上聯是“云中辨江樹”,下聯是“花里聽鳴禽”。“云中江樹”,呈現朦朧美;“花里禽鳴”,顯示幽靜美。詩句表達出詩人黃錫禧的恬淡氣質與高雅情懷。</h3><h3> 黃錫禧是黃家四兄弟中最有才情的人,他視功名為糞土,以吟詩作畫為精神寄托,為后人留下了《清美堂》和《棲云》兩部詞集。</h3> <h3> 黃錫禧的書房。硯潤爐溫,清幽雅致。</h3> <h3> 叢書樓。個園對面東關街南,是揚州另一大鹽商馬日綰、馬日璐兄弟的小玲瓏山館舊址。小玲瓏山館的叢書樓藏書極豐,有“甲大江南北”之稱。后來,馬氏家族隨著揚州鹽運的衰頹而日趨蕭條,小玲瓏山館幾次易主,最后被黃至筠買了下來作為別院。太平天國時,叢書樓毀于兵火,此為重建。</h3> <h3> 清頌堂不但是黃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廳堂,也是揚州古民居遺存中最高大的廳堂。因黃至筠晚年“清譽有佳”而名之清頌堂。</h3><h3> 廳內家具八仙文飾,古樸精致。抱柱上的楹聯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這里是黃氏家族聚會祭祀場所,廳后步架上有閣,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h3><h3> 這里也是時而排戲唱“堂會”的地方。黃至筠曾畜養二三百人的家庭戲班子。清頌堂”,“清頌”就是“頌清”,就是歌頌推崇高潔的美德。</h3><h3> </h3> <h3> 抱山樓是座七楹長樓,橫亙夏秋兩座假山之間,有多條山徑直通樓上,樓前長廊環抱兩座假山,由此得名。</h3> <h3> 在抱山樓長廊上可共賞夏秋兩景,因此被今人戲稱為“時空隧道”。</h3> <h3> 清漪亭是一個六角小亭,端莊挺秀,攬盡全園風光。亭子周圍太湖石層巒疊嶂,太湖石外面又被一泓綠水環抱,重重拱衛中的清漪亭凸顯嬌美。</h3> <h3> 個園以疊石藝術著名。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園法則與山水畫理于一體,被園林泰斗陳從周先生譽為“國內孤品”。</h3> <h3> 站在嶙峋的假山上,看游客往來熙攘。</h3> <h3> 假山旁高大的木蘭樹下,圍攏著聽導游訴說黃家故事的游客。</h3> <h3> 池中碧水倒映著穿著漢服的導游姑娘的倩影,一群游客全神貫注聽她講解。</h3> <h3> 走出山重水復的假山區,離開了游客喧嚷的熱鬧地,來到這小池波平亭榭挺秀的小園,心里頓時清靜了許多。</h3> <h3> 一對老夫婦步履蹣跚地在小橋上走著,我們也像他們那樣在夕陽里相伴而行,不同的是我們的步伐比他們矯健而輕快。</h3> <h3> 有人喜歡攀比向高處看,總覺得自己不如人家待遇優渥生活美滿而徒生煩惱;我則喜歡向低處看,覺得自己比在社會底層的人幸福得多。</h3><h3> 唐代詩人王梵志有詩曰:</h3><h3>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h3><h3> 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還計較些什么)。</h3><h3> 興衰有定數,富貴能幾時?逛逛個園,試看這昔日巨商大賈的私家園林,如今不也成了黎民百姓的游覽地了嗎?</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令哈市|
冕宁县|
长宁区|
加查县|
乃东县|
通州市|
阿拉尔市|
嘉定区|
商河县|
湖州市|
台州市|
阳原县|
五大连池市|
安乡县|
育儿|
乌兰县|
尚义县|
财经|
英吉沙县|
合肥市|
本溪|
大田县|
甘肃省|
丹凤县|
廊坊市|
兴宁市|
缙云县|
澄迈县|
广河县|
康乐县|
屏边|
罗源县|
呼图壁县|
永昌县|
湘潭市|
哈尔滨市|
南投市|
潼南县|
镇坪县|
大庆市|
兴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