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1月16日上午,我們到鎮江焦山風景區游覽。</h3><h3> 焦山為“鎮江三山”(另兩個是金山和北固山)名勝之一,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遐邇。</h3><h3> 它是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島嶼,山高70.7米,周長2000余米。碧水環繞,林木蓊郁,綠草如茵,滿山蒼翠,被喻為“江中浮玉”。焦山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大江東去,一山中立,頗有中流砥柱之勢。</h3><h3> 劉禹錫《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苯股降南扇司褪菛|漢隱士焦光。</h3><h3> 東漢末年,焦光隱居在此,漢帝(漢靈帝和漢獻帝說法不一)曾三次下詔書請他出山做官,但他不愿和腐敗朝廷同流合污,拒不應召。他在山上采藥煉丹,治病救人,后人為了紀念他,改樵山為焦山。</h3> <h3> 焦山是長江中四面環水的島子,去焦山必須乘船。34年前,我第一次到焦山乘坐的船很小,渡口上擠滿了等船的人。如今的輪渡是裝載好幾百人的大船,平穩且疾速,沒等仔細看看江上風光,就到岸了。</h3> <h3> 焦山腳下矗立著高大的牌坊。透過牌坊,可以看到立于焦山頂峰的萬佛塔。這是一座有明清風格的仿古塔。</h3><h3> 萬佛塔是元代以前的磚塔,后因戰亂被毀。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師千方百計籌集資金,重建了佛塔,塔中供奉一萬尊佛像,都有施主認捐,成為中國當時佛教界的一項創舉。</h3> <h3> 過了小橋,迎面見到的是焦山的寺廟——定慧寺。</h3> <h3> 定慧寺前,樹木蔥蘢,碧水如玉,亭閣儼然,鴨鵝鳧水,游人怡然,風景如畫。</h3> <h3> 焦山行宮是清乾隆皇帝南巡時下榻最多的地方。據史書記載,焦山行宮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成,有焦山行宮、東行宮、上行宮三個部分,因戰火先后被毀。</h3><h3> 現焦山行宮是在自然庵和五圣庵舊址上改建而成,為典型的江南小庭院,有船亭、北極閣、黃葉樓、梅花樓、畫禪山房、文殊閣、夢焦山仙館、觀瀾閣等建筑。</h3> <h3> 焦山東麓,樹林茂密,怪石嶙峋,八座炮臺成馬蹄形排列,炮口面對大江,這就是焦山炮臺。</h3><h3> 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為了加強長江下游的防務,決定修建焦山炮臺,與圌山、象山、江都都天廟三處炮臺略成掎角之勢,以守衛焦山及長江航道。</h3><h3> 據史料記載;焦山炮臺是用優質方石為基,以黃土、石灰、細沙配糯米汁搗拌成三合土,分層夯實,表面涂有黑色保護劑,整個炮臺呈暗堡式,炮臺內分設重型大炮。每個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彈藥庫,另一座大彈藥庫在炮壘南端門外偏西處。整體都用三合土分層澆灌形成,異常堅固。抗日戰爭時,炮臺被日軍摧毀?,F僅存遺址。</h3> <h3> 1842年7月21日,英侵略者發動了揚子江戰役,進逼鎮江和南京。英侵略軍侵入長江,曾遭到圌山和焦山炮臺守軍英勇的抵抗和沉重的打擊。副都統海齡率領青州兵和旗兵面對80余艘敵艦,猛烈炮擊,終因寡不敵眾,炮臺失守,守衛焦山的軍民1500多人英勇捐軀,海齡也自焚殉國。英軍攻陷鎮江時,軍民奮勇作戰,殊死抵抗。恩格斯高度評價了鎮江軍民這場撼天動地悲壯斗爭,他在《英人對華新遠征》一文中稱頌道:“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遭到同樣(鎮江)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lt;/h3> <h3> 環繞焦山的棧道,斗折蛇行。</h3> <h3> 江上的快艇劃開碧水,攪起雪浪,留下漸擴漸散的波紋。</h3> <h3> 來到了焦山地名來源地——三詔洞。</h3><h3> 焦山原建有焦公祠,內有焦公塑像。清順治十年(1653),和尚興上將焦公像移置三詔洞中,焦公祠改為伽藍殿,后倒塌未修復。</h3><h3>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中秋,由焦光的后裔焦爾昌重新整修三詔洞,內置焦光石刻造像,寬衣博帶,身旁侍立兩個童子。</h3><h3> 相傳東漢末年,學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亂流寓鎮江,隱居在此。他學問高深,精通醫術,經常在山上采藥為周圍漁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賣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貧。漢帝(漢靈帝和漢獻帝說法不一)聞其高名,曾三下詔書請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應詔,世稱“三詔不起”,故名三詔洞。</h3> <h3> 原來洞中的焦光塑像,已經在文革中被毀掉了?,F在的塑像是文革后1979年重立的。</h3> <h3> 原本打算順著三詔洞旁邊的山路登上山頂。上次來焦山,見過山頂的吸江亭和山腰的鄭板橋讀書處,很想知道它們現在狀況如何。后來遇到從山上下來的游客,打聽到山頂樹木茂密,遮擋望眼,上去也看不到什么,甭提看大江東去,一瀉千里了。再說,山頂的萬佛塔已經封閉,登塔只是奢望。聽這么一說,也就打消了我們繼續登山的念頭,接著在山腳下轉悠。</h3><h3> 向前走不多遠就是焦山的摩崖石刻。</h3> <h3> 但見陡崖峭壁之上,滿目石刻。那鐫刻的大大小小歷代名人題詩、題詞,嵌在山崖上,組成一道極有歷史文化含量的“峭壁書廊”。</h3><h3> 摩崖石刻,從時間上說,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從字體上看,有正、草、隸、篆。因時代久遠,風雨侵蝕,石崖崩裂,不少石刻都凐滅在歷史的塵埃中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多是民國時期的近代作品。</h3> <h3> 這是宋代書法家趙孟奎所書的“浮玉”兩個大字,渾厚而不乏秀氣,意思為焦山像一塊碧玉浮在長江上。</h3> <h3> 明代書法家的字跡部分被腐蝕掉了。</h3> <h3> 這是南宋著名文學家陸游與游人踏雪尋訪《瘞鶴銘》的題名石刻真跡。全文為:“陸務觀、何德器、張玉仲、韓無咎,隆興甲申閏月二十九日,踏雪觀《瘞鶴銘》,置酒上方,烽火一未息,望風檣戰艦在煙靄間,慨然盡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歸。明年(1165年)二月壬午,圜禪師刻之石,務觀書?!痹~文壯麗,書法剛勁有力,堪稱摩崖石刻中的精品。陸游的草書見過,龍飛鳳舞,橫掃千軍,氣勢壯觀;沒想到他的楷書也寫得如此端莊大氣。</h3> <h3> 陸游題記左邊是清末狀元陸潤庠酬答焦山僧人越塵的詩題刻:</h3><h3> 坐隱茅庵愿未償,十年歸夢繞江鄉。</h3><h3> 鼎銘佶屈思周漢 ,崖刻迷離記宋唐。</h3><h3> 帝里風光多閱歷,海天云影入微茫。</h3><h3> 丹青繪就勞相寄, 珍重旃檀一瓣香。</h3><h3> (跋文):不到焦山逾十載矣,山僧越塵以所繪山水大幅及手拓二鼎摩崖諸題名見貽,賦詩為謝。 </h3><h3> (落款):己亥九月,陸潤庠。</h3> <h3> 繞焦山一周后又來到山腳下的定慧寺。這是佛祖釋迦牟尼和眾位菩薩、羅漢的塑像群。</h3> <h3> 道兩側長廊墻壁上的精美浮雕,描繪的是佛教故事中的人物和場景。</h3> <h3> 焦山定慧寺 始建于東漢興平年間,原名普濟寺,宋朝時稱普濟禪院,元代改稱焦山寺。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至此,改為定慧寺。寺廟基本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風格。</h3> <h3> 焦山定慧寺的大雄寶殿重檐斗拱,氣宇軒昂,藻井彩繪,富麗堂皇,殿內雕龍描風的屋頂不用釘子,全為小方塊木頭拼合而成,圖案精美,藝術高超,國內罕見。</h3> <h3> 三詔坊。紀念三詔不起的東漢末年隱士焦光。</h3><h3> 最早把焦光封為圣人的是宋真宗。他在敕文中說,有一天他在患病的昏睡中,夢到一個自稱是焦光的老者上殿獻丹,醒后病愈。他詢問臣子,才知道焦光是漢末著名隱士,三詔不起,采藥濟民,甘于清貧。為表彰焦光,宋真宗下詔賜他謚號“明應公”,并免除焦山的田地賦稅,讓地方官員按時祭奠焦光。自此,焦山定慧寺一直建有焦公祠、明應公殿,地方官員負有維護、祭祀的責任。</h3> <h3> 我們在定慧寺游覽的時候正好遇到僧人在做法事,以前沒有見過,就順手拍了兩張照片。</h3> <h3> 做完法事的僧人翩然而去,僧袍飄飄,頗有超塵出俗的氣度。</h3> <h3> 新修建的定慧寺殿宇巍巍,屋檐重重。</h3> <h3> 焦山碑林,始于北宋慶歷八年(1048)寶墨亭, 明代擴建為寶墨軒,自清以來,蜚聲江左,但屢遭毀壞。新中國成立時,已是環堵蕭然,遍地狼藉。 1960年鎮江市政府為搶救民族文化遺產,征集四鄉刻石,建立焦山碑林。2002年又對焦山碑林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工程,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h3><h3> 碑林藏品豐富,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焦山西麓的摩崖石刻80方,二是碑林園中的各個時期的碑刻近500方。</h3><h3> 碑林曲廊回合,庭院深深,茂林修竹,蒼翠蔥蘢,具有江南古典園林特色。</h3> <h3> 《魏法師碑》全稱《大唐潤州仁靜觀魏法師碑》,立于唐代儀鳳二年(677),距今已有1300多年,是江蘇境內為數不多、保存較完好的初唐碑刻。該碑于1961年由丹徒華陽觀遷移至焦山碑林。</h3> <h3> 這是宋代的篆書墓志銘碑刻。碑文為:宋故光祿卿致仕章公墓志銘。</h3> <h3> 明代書畫家文徵明撰寫的篆體墓志銘碑刻。碑文為:明儒醫弋齋錢君之墓。</h3> <h3> 明代篆書墓志銘。碑文為:明故南昌司訓東園達公墓志銘。</h3> <h3>明故達孺人楊氏墓志銘。</h3> <h3>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書法碑刻。</h3> <h3> 在《桃花扇》中被李香君痛斥的明末權相阮大鋮的書法碑刻。</h3> <h3> 北洋軍閥吳佩孚的書法碑刻。</h3> <h3> 焦山乾隆御碑亭是一座木結構的古式方亭,琉璃瓦頂,亭中豎立一塊御碑。原先建在定慧寺天王殿前,后遷至寶墨軒。正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時作的七言詩《自金山放舟至焦山》,背面是乾隆第三次來焦山時作的七言詩《游焦山作歌三疊舊作韻》。</h3> <h3> 碑林也是一座風光旖旎的江南園林,修篁千竿,曲廊通幽。</h3> <h3> 《瘞(yì埋葬)鶴銘》館,館里藏有著名摩崖刻石《瘞鶴銘》。</h3><h3> 《瘞鶴銘》是一位隱士在埋葬他寵愛的鶴時寫的銘文刻石。原刻在江蘇鎮江焦山西麓斷崖石上,后遭雷擊崩落長江中。</h3><h3> 北宋熙寧年間,修建運河,工人從江中撈出一塊斷石,經辨認,此斷石正是史書上記載墜落江中的《瘞鶴銘》的一部分。</h3><h3> 一百年后南宋淳熙年間,運河重修,疏掏工人又打撈出四塊。送至當地縣府,經考證,這四塊斷石也是《瘞鶴銘》的一部分。這樣,與先前打撈上來的那塊斷石拼湊在一起,正好是失傳很久的《瘞鶴銘》。 到了明洪武年間,這五塊斷石復墜江底??滴跄觊g,鎮江知府陳鵬年不惜花巨資募船民打撈,終于在距焦山下游三里處,又將這五塊殘石撈了出來,乾隆二十二年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間。1960年合五石為一,砌入壁間。</h3><h3> 刻石年代眾說不一,作者也眾說紛紜。《瘞鶴銘》字體渾穆高古,用筆奇峭飛逸。雖是楷書,卻還略帶隸書和行書意趣。銘書自左而右,與碑不同,刻字大小懸殊,結字錯落疏宕,筆畫雄健飛舞,且方圓并用,無論筆畫或結字、章法都富于變化,形成蕭疏淡遠、沉毅華美之韻致。歷代書法家對它評價很高。北宋書法大家黃庭堅有“大字無過瘞鶴銘”之句,明代王世貞評語:“此銘古拙奇峭,雄偉飛逸,固書家之雄。”</h3><h3> </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乐县|
平昌县|
汉中市|
西平县|
大埔区|
奉贤区|
陵水|
汉寿县|
叶城县|
清水河县|
凭祥市|
渭南市|
武邑县|
铅山县|
保康县|
岳阳市|
老河口市|
平武县|
赞皇县|
迁西县|
甘洛县|
比如县|
江口县|
安庆市|
涟水县|
南和县|
江华|
庆城县|
达孜县|
揭东县|
舞钢市|
徐州市|
射洪县|
抚远县|
彭水|
安丘市|
肇源县|
阿克苏市|
华池县|
鄂伦春自治旗|
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