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水磨

成科峰

<h1>  記得一九七一年一個夏秋之交際,生產隊給家里按人口分了四百多斤剛打下的小麥。在家中的小院經過涼曬和篩選,然后裝袋儲藏,這也是我們六口人(我的三個弟妹還未出生)的全年主糧。秋收之后生產隊還將給社員分配玉米、土豆、黃豆、胡蘿卜、白蘿卜、胡麻油等雜糧和蔬菜,全年的口糧基本能維持到第二年。</h1><h3></h3> <h1>  有一天下午我剛放學回家,父親叫我快點吃飯,吃過飯后與他一起去外村的水磨磨面。那時我們公社還未通電,也就沒有后來的鋼磨,村民磨面只有水磨這一種方式。我們村沒有水磨,只能到鄰村禮縣寬川遠門村的水磨去,遠門村與我村只有一公里的路程,本想著下午就能磨完。我跟著父親,他背著七八十斤小麥到遠門村水磨房時,等待磨面的人非常多,要等待很長時間。一看這情況,父親二話沒說,叫我跟他去一公里外張溝門水磨,經過半過多小時的步行,我們便到了張溝門水磨房,不巧的是看磨的磨戶不在。這時天氣尚早,我們決定順河而下,到成河村上街水磨房去,走到成河水磨房一看,排隊的人比遠門水磨房還多。怎么辦?排隊等估計得等到第二天,父親是個非常執著的人,他對我說我繼續往下一站走。就這樣父親又背起口袋,沿著小路繼續負重前行,二十八九歲的父親,正年輕氣盛,大約四十分鐘后便到了位于小溝村口的柳樹子磨坊,這時天也快黑了。</h1> <h1>  這里有兩條流向嘉陵江而交匯的河流,水流急,建造的水磨也比上游的水磨規模大,水磨與榨油房建在一起,地方很寬敞。</h1><p><br></p> <h1>  水磨是古代人為了節省人力,提高生產效率而發明的一種糧食加工機具,它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利用流水落差產生的水能來帶動木輪旋轉,推動石磨加工糧食。水磨由上下扇石質磨盤、轉軸、水輪盤、支架構成。上扇磨盤懸吊于支架上,下扇磨盤安裝在轉軸上,上下扇磨盤上刻有相反的螺旋紋齒,只要將下磨盤轉動,就能粉碎谷物。轉軸上端固定著一副石磨,石磨盤多由堅硬的石料制作而成,另一端裝有水輪盤,通過流水的沖擊力來帶動磨盤軸轉動。由于這里遠離人口居住密集的幾個村,來磨面的人明顯少了。我們前面只有一位正在磨面的客人,磨戶很熱情,他看好像與父親認識,他們一起喝茶聊天,在耐心等待。我東張西望,這兒看看,哪兒瞧瞧,水磨吱吱的在轉和磨盤下漫漫落下的面粉,磨面的主人很麻利的拿起小掃把,將磨下的間掃起撥到一旁,用小籮在專用木架子上來回幾下,便將籮籮里面麩皮倒在一旁,如此反復,一百斤小麥在水磨上磨最少需要兩小時。</h1><p><br></p> <h1>  等待的時間是慢長的,我又好奇的鉆進隔壁院子榨油房,榨油房的師傅們正在炒油籽,旁邊正好有剛榨過胡麻油渣,還在發熱,榨油的師傅說,娃娃油渣可以吃,但不能多吃,于是乎搬了一塊放在口中,細爵慢咽之后,感覺還是滿香的。榨油房的設備十分原始,一口大鍋用來炒油籽,一個榨槽里了放滿了大小不一,厚度不等的鐵麻子楔,還有處理過用來包油籽的包谷皮,地上放著幾口盛油的大缸,只見油房大梁上方懸掛著一根烏黑發亮青鋼木大棒。詢問師傅之后,才知道是榨油的重要工具之一,師傅們幾個人抱著他迅速向后移,借助貫性再向前孟沖,重重撞擊在木楔上,反復循環,在這個過程中,在榨油槽上不斷加木楔,直至把油榨干榨凈為止。</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這三坨圓餅就是榨過的油渣餅,今天拿到手聞了一下,一股油香撲鼻而來,看來是最近剛榨過的油渣餅,說明古老榨油作坊還在繼續使用,它可以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當年榨油小作坊成人了游人參觀的景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2020年3月8日在微縣黨政鎮水磨坊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當年水磨用過的磨盤。</span></p> <h1>  大約晚上九時許,上一家人的面也磨好了,父親叫著我的小名,叫我回磨坊幫忙,只見父親和磨戶抬稈過重,過重后按每百斤打5斤"磨稞”的方式折算了應收取的"磨稞",也就是說收了幾斤小麥,那時磨面不收現金,只收"磨稞",磨戶將收取的"磨稞"攢起來,待一定數量之后再拿到集市買了換成錢。</h1><p><br></p> <h1>  磨面的全過程我也是第一次接觸。首先將小麥倒進懸掛在水磨上方的倒錐形木斗中,木斗兩側有麻繩吊起,用來裝谷物。而上扇石磨則在兩打的石孔中穿入麻繩綁在木柱上將磨扇拉起,兩繩之間交差用一節硬雜木棍從中穿,順一個方向絞緊。當用戶需面細或面粗時,由這節木棍的松緊來決定上扇磨重合在下扇磨上的咬合度。木斗最下方有一個小出口通向上扇磨的磨眼,上扇磨臺放置一個竹皮制作直徑大約二十公左右的圓圈,圓圈起到將木斗出口流下來的糧食圍在磨眼中,磨眼還插有控制進料數量不等的小竹棍,木斗下方小出口有控制出糧多少的插板。水流大小的沖擊力決定水磨下扇石磨的轉速,轉速快小出口滑板向提,流向磨眼的糧食就會增多,水磨速度慢則將滑板向下推至合適位置,流出磨眼的糧食就會減少。隨著水磨的轉動,石磨磨面最少要磨三遍,第一遍速度較快,磨的面比較粗,這時雪白的面粉會沿著兩扇磨口慢慢落在磨臺木板上。在磨面的整個過程中,待面粉達到一定數量時,就要將面粉掃到一旁。當然這個掃面任務就由我來完成,父親則在一旁籮面。籮完之后的麩皮還要重新上斗,進行第二次加工,第二遍才是出面粉最多的時候,再次篩籮之后與第一遍的優粉絞拌在一起,混合而成了標準粉。第三遍則是將麩皮再磨一遍,這一遍磨下來的面叫二面(黑面),含麩子量高,不能制作面條,只能制作饃饃。</h1><h3></h3> <h1>  近80多斤的小麥磨了兩個多小時,面終于磨好了,除二面和麩皮外,最后裝入袋子的面粉大約也就60多斤。這時已是深夜,父親背起面袋,我背上麩,告別磨戶步行返程。初秋的夜晚,是那么的安靜,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見不到一個人影,只聽見玉米地里傳來的陣陣蛐蛐聲和夜螞蚱悅耳動聽歌聲,五公里的路走了一個多小時。大約子夜時分,進了村子,由于我村植被茂密,生態良好,行走林間小道,借助月光,隱約感覺好像在下毛毛雨,抬頭仔細一打量,不是毛毛雨,而是樹葉滴下的露珠。</h1><h3></h3> <h1>  水磨磨面的視頻。</h1><h3></h3> <h1>  其實那一年我才十一歲,之所以父親叫我和他一起磨面,不是叫我能給他幫多大的忙,只是想叫我多了解一些生活常識,多學一點生存的基本技能,也是對我的一種體能和意志鍛煉,更是父親對兒子的另一種關愛。</h1><h3></h3> <h1>  1978年10月父親與堂哥成多爾來西安陸軍學校看望正在上軍校的我。</h1><h3></h3> <h1>  1973年春,公社考慮到蘇城上片六七個村沒有水磨,群眾磨面困難,決定在我村建造一處以柴油機為動力的磨坊,以解決周邊幾個村的磨面問題。公社領導先后到縣進行匯報銜接,在天水縣農機局的大力協助下,經過公社和大隊的努力,在我村二隊打麥場旁建起了三間大瓦房,縣上下拔一臺75馬力的柴油機,每月定量免費供應三鐵桶柴油(每桶大約三百公斤),通過縣農機局工作人員的精心調試,很快全公社第一家以柴油機為動力的石磨坊建成并投入使用。它的建成有效緩解了當地幾個村民吃面難的問題,從此我們告別了原始的水磨時代,走進了機械化時代。</h1><h3></h3> <h1>  1976年冬父親擔任村主任(兼保健站站長前排右一)與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副主任、村文書、村醫合影。</h1><h3></h3> <h1>  美好的時光,總是叫人難以忘懷。兒時的記憶中,家鄉沿河由西到東大概建了十幾座水磨。這些水磨在時未通照明電的情況下,十里八鄉的群眾吃面全靠他們。那時,流水沖擊下的石磨轟轟聲,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水磨已經退出了歷的舞臺,成了我們永久的回憶。</h1><h3></h3><h1>&nbsp;&nbsp;&nbsp;&nbsp;</h1> <h1>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h1><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昌市| 白河县| 依兰县| 苍山县| 大方县| 丰城市| 灯塔市| 永寿县| 东港市| 南乐县| 陵水| 龙海市| 灵宝市| 峨眉山市| 高台县| 五大连池市| 民乐县| 社会| 清苑县| 沿河| 德江县| 长沙县| 上杭县| 九江市| 鸡泽县| 庆城县| 筠连县| 武冈市| 安吉县| 河曲县| 商洛市| 济南市| 正镶白旗| 鄂尔多斯市| 天峻县| 南华县| 英山县| 富裕县| 阿坝县| 辉县市| 平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