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攝影/后期:山杉</p> 都說沒去過阿里,<div>就不算去過西藏。</div><div>西藏往西就是“藏西秘境,天上阿里”。</div><div>阿里是“萬山之祖”、“百川之源”。</div><div>這里有世界級神山——岡仁波齊,</div><div>這里有藏地圣湖之首瑪旁雍錯;</div><div>這里還有百公里之闊的扎達土林,</div><div>和擁有七百年歷史的古格王國遺址。</div><div>西藏是世界的屋脊,</div><div>阿里就是屋脊上的屋脊。<br><br><br></div> <h3><font color="#010101">阿里位于我國西藏自治區(qū)西部,境內(nèi)平均海拔達4500米,是由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刺昆侖山、昆侖山托起的“世界屋脊 的屋脊”,素以“世界第三極”、“千山之宗”、“萬水之源”著稱于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阿里是青藏高原的古代文明發(fā) 源地之一,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象雄文明”、“古格文明”和“苯教文化”等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體系,歷史上阿里還是 藏傳佛教后弘期的發(fā)祥圣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阿里境內(nèi)除了令人神往的托林寺、古格遺址等人文景觀外,還有神山圣湖的自然美景,神山岡仁波齊 (岡底斯山峰)更以佛教中的須彌山、宇宙的原點等稱謂而讓人敬畏,每年來此朝拜的信徒絡(luò)繹不絕;圣湖瑪旁雍措位于岡仁波齊峰 東南20公里處,四周的雪山倒映在湖中,優(yōu)美的景色中露著神秘-----藏西秘境 天上阿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岡仁波齊峰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普蘭縣境內(nèi),它雖不是西藏最高的山峰,但卻很有名氣。它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峰頂如七彩圓冠,周圍如同八辦蓮花四面圍繞,山身如水晶砌成,宛如技高絕頂?shù)挠耔偙瘛?lt;/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作為神山的岡仁波齊,其地位是世界性的。印度創(chuàng)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往世書》、《岡底斯山海志》等著述中均提及此山。從這些記載推測,人們對于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岡仁波齊神山同時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 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它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發(fā)源于此。</font></h3> 每年絡(luò)繹不絕的,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各大藏區(qū)的朝圣隊伍們,使得這里的神圣意味不斷得以體現(xiàn)并加深。篤信佛教的藏族人堅信:朝圣能盡滌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無窮的功德,并最終脫出輪回,榮登極樂。<br> <h3><font color="#010101">聽說朝圣者來此轉(zhuǎn)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zhuǎn)山十圈可在五百輪回中免下地獄之苦;轉(zhuǎn)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zhuǎn)山一圈,則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dāng)于終年的十三圈,且最為靈驗和積長功德。千百年來朝圣者絡(luò)繹不絕,在通往神山的一條條道路上,構(gòu)成了一個耐人尋味、使人感慨的永動流。神山已深深地寓于西藏的宗教歷史文化當(dāng)中,她奇異誘人,是人與神、人與自然結(jié)合的精神之山、文化之山、信仰之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阿里地區(qū)的普蘭縣位于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這是個“雪山環(huán)繞的地方”,境內(nèi)山高谷深,山巒起伏,形成千姿百態(tài)、雄偉壯觀、秀麗多姿的高原地貌,因為有神山,圣湖而廣受旅行者青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普蘭縣境內(nèi),有兩個水系相通間隔僅3公里的高原湖泊。東面較大的是瑪旁雍錯,西面較小的是拉昂錯。在湖泊的南北是兩座著名的山峰:北面是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海拔6638米,南面是喜馬拉雅山西段的納木那尼峰,海拔7694米。</font></h3> 白云幾乎伸手可及,這就是世界屋脊的屋脊,青藏高原的高原——藏西秘境,天上阿里。 <p class="ql-block">面對我的鏡頭,兩個漂亮的藏族小姑娘羞澀的跑開了。</p> <h3><font color="#010101">拉昂錯湖,人稱鬼湖,藏語意為"有毒的黑湖",位于阿里地區(qū)普蘭縣境內(nèi),海拔4574米,與淡水的圣湖瑪旁雍措一路相隔,為微咸水湖,因其湖水人畜皆不能飲用,這大概便是"鬼湖"之名的由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納木那尼峰,藏民稱之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西面的山脊呈扇狀由北向南排列,東面唯一的山脊被侵蝕成刃脊,十分陡峭,形成了高差近2000米的峭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岡仁波齊,納木那尼,瑪旁雍措,拉昂措,我們一起等待日落。</font></h3> <h3><br></h3><div>圣湖瑪旁雍措位于岡仁波齊峰東南20公里處,納木那尼雪峰北側(cè),海拔4588米,面積412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達7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br></div> 瑪旁雍措是中國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泊。藏語意為"不敗、勝利",有"神湖"之稱。位于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和喜馬拉雅山納木那尼峰之間,西藏自治區(qū)普蘭縣內(nèi)。瑪旁雍錯亦稱馬法木錯,曾 稱瑪垂錯。<div>它也是亞洲四大河流的發(fā)源地。<br></div> 圣湖瑪旁雍措是鳥類的天堂,棲息大量的斑頭雁、黃鴨等水鳥。 瑪旁雍錯是中國目前實測透明度最大的湖,透明度可達14米,清澈通透。清澈的湖水與藍天相映,博大而坦蕩。湖畔有納木納尼雪山簇擁,山光水色,出神入化。 <h3>神山腳下有成群的藏野驢和藏原羚。</h3> 藏野驢 藏原羚 黑頸鶴 <h3><font color="#010101">"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仰者最至誠的禮佛方式之一。磕頭朝圣的人在其五體投地的時候,是為"身"敬;同時口中不斷念咒,是為"語"敬;心中不斷想念著佛,是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統(tǒng)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磕長頭"為等身長頭,五體投地匍匐,雙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劃地為號,起身后前行到記號處再匍匐,如此周而復(fù)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轉(zhuǎn)山轉(zhuǎn)水是指一種繞著神山、圣湖反復(fù)行走的一種儀式。每轉(zhuǎn)一圈,就是一次心靈的洗滌,每轉(zhuǎn)一圈,就是一次思想的逾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徒為實現(xiàn)信仰、祈福避災(zāi)而進行的最為虔誠的祈禱方式。同時,它也是藏傳佛教密宗修持的一種方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晴天、陰天、陰雨天、風(fēng)雪天等等,都無法阻擋朝圣的步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藏民磕長頭朝圣的目的絕非是為自身祈福,而是在“祈求未來世界更美好,祝福世間所有生靈平安吉祥”。</font></h3> 圖中碧藍色的是冰川。 普蘭縣崗次仁雪山晨曦。 <h3><font color="#010101">札達土林從獅泉河沿日阿公路往南,行255公里進入象泉河谷,便抵阿里札達縣。札達縣有著名的土林地貌風(fēng)光區(qū)。土林是遠古受造山運動影響,湖底沉積的地層長期受流水切割,并逐漸風(fēng)化剝蝕,從而形成的特殊地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格王朝遺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區(qū)札達縣托林鎮(zhèn),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崩散,部分王室后人逃往阿里,建立了三個小王國,其中德祖袞在10世紀前后建立古格王朝。</font></h3> <p class="ql-block">攝影/后期/文字:山杉</p><p class="ql-block">謝謝您的欣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县|
永平县|
濮阳市|
徐闻县|
遂平县|
凤城市|
大同县|
仁怀市|
泰顺县|
开封市|
中超|
大渡口区|
星子县|
保亭|
沙洋县|
苍山县|
碌曲县|
颍上县|
泾阳县|
瑞安市|
上思县|
房产|
正蓝旗|
沾化县|
彭山县|
台北市|
靖宇县|
诏安县|
云阳县|
株洲县|
施甸县|
石林|
通榆县|
保定市|
金山区|
怀宁县|
青川县|
壤塘县|
宜昌市|
平阴县|
镇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