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印度和中國都是文明古國,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對中國產生過深刻的影響,由于近代兩國在領土問題上產生糾紛,社交媒體諷刺挖苦的言論比較多。</b></h3><h3><b> 國際上對中印兩國的評價有“龍象之爭”的說法,經濟上印度現在明顯輸給了中國,但歐美卻更看好印度。我們認為西方社會有偏見,因為印度的民主制度符合他們的價值觀,還有就是印度使用英語,大多數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對印度的印象比較消極。</b></h3><h3><b> 我一直想去印度這個有悠久歷史的國度看看,在謀劃多年之后這次終于成行。除了親身感受印度豐富的多元文化外,也顛覆了我一些原有的認知。</b></h3> <h3>攝影:秋韻</h3><h3>文字:行路讀書</h3><div>音樂:Jab Tum Hole Ho</div> <h3><b>充滿朝氣的學生</b></h3> <h3> <b>如果說印度之行什么最讓我感慨,那毫無疑問是這些充滿朝氣的孩子。他們的陽光、活力和激情,從始至終讓我感動。曾經在以色列被孩子感動過,但仍不及這一次。看到他們的眼神和笑容我真有點羨慕,從這些孩子身上可以看到一個充滿希望的國家,孩子是國家的未來。</b></h3> <h3><b> 加爾各答老城區</b></h3> <h3> <b>在加爾各答我們住在老城區,這里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只有電影中才能看到的場景讓我莫名地興奮。加爾各答是英屬殖民地時期印度的首都,雖然已經衰敗,但仍能感受到當年的輝煌。老城區是破舊的,在這里居住的人也應該比較貧窮,中國游客喜歡在這樣的地方拍攝人文,我們也一樣。導游是印度人,似乎對我們的這一愛好有點不太舒服,幾次提醒說也有其它富裕的地方。的確,在新區景象完全不同,都是高大的新式建筑,與中國無異,機場有T1到T3共三個航站樓。中國這些年拆遷搞得厲害,城市里差距這樣大的地區很看不到了。過去我們對外國人專挑中國落后的地方拍攝很有意見,現在我們去國外也喜歡找一些原始的其實也是落后的人文拍攝,反思一下,似乎也理解了當年西方人的心思,也許人家并不是想抹黑我們,只是獵奇而已。這樣的獵奇也有負面影響,外國人直到現在還認為中國很落后,中國人也認為印度很落后,又窮又臟,其實這些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b></h3> <h3> <b>在加爾各答的賓館里,十幾個頻道沒有一個聽得懂的。以前的印象是印度長時間被英國人<span style="color: inherit;">統治,印度人一般說英文,這里沒有一個英文臺讓人有點奇怪。后來了解到,在加爾各答一般使用本地語言,大部分人連印地語都不是很聽得懂,英文的使用范圍就更小了。我也發現,雖然服務行業的人大都能說點英語,但稍微復雜一些就理解不了。據說占比很小的印度精英階層主要使用英語,這個階層英文的熟練程度超過印地語。在德里的賓館,就有不少英文電視頻道。雖然印度人整體的英語水平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高,但街道上的商店招牌和商品上的說明,倒基本上使用英文。</span></b></h3> <h1><b> 火車行程隨拍</b></h1> <h3> <b>行程中有兩段是乘坐火車(從阿格拉到占西硬座約4小時,從克久拉霍到瓦拉納西臥鋪約14小時),對這種安排我是比較感興趣的,目的就是想體驗一下印度的火車。印度的鐵路交通系統整體上看上去比較老舊,不論是火車的設備還是車站的服務設施,與中國有較大差距,這一點與預期一致。</b></h3><h3><b> </b></h3> <h3><b> 讓我感到意外的是,車站隨便進,沒有安檢,也不檢票,票是電子票,不管是硬座還是臥鋪,位置滿滿的(據說印度的火車票很難買,一般都得提前購買),但沒有看到站著的人,也沒有看到乘務員查票。我專門去看了衛生間,很簡陋,有接水用的桶和沖洗肛門、地面用的金屬杯,地上是濕的,但神奇的是很干凈,里面一點氣味都沒有,即便在我們的高鐵和飛機上都做不到這一點。廁所的門銷可以從里面關上,但結構是里外對稱的,從外面也可以打開,關上的作用僅是告知里面有人,這種信任感有點讓人不習慣。坐硬座那一天,看到鐵路工作人員挨著問要不要早餐,車上有很少幾個人要了,像快餐那種,帶飲料。我們出門之前一大早就吃了,就沒要。過一會兒才知道這是免費提供的,非常吃驚,在火車上這種免費餐食是第一次碰到,更不理解的是為什么這么多印度本地人不要這種免費餐,他們不會不知道是免費的吧。反正這一切在中國是不可思議的,難以理解的,印度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狀況不及我們,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b></h3> <h3> <b>車站和車上的氣氛看上去有點沉悶,乘客很少大聲說話,我甚至覺得他們有些憂傷,像是在沉思,不知道他們在思考什么,但他們的眼神總是能觸動我的心靈,這也許就是有信仰的人的差別吧。</b></h3> <h3><b> 以前看到印度人掛在火車外的照片,場景很震撼,自己也想來拍拍,很遺憾沒看到。據資料介紹前些年印度法律已經禁止這種行為,現在只有在一些邊境小鎮才有可能看到了。</b></h3> <h3><b> 印度的動物保護很有名,但這種牛淡定地站和臥在車流中央不受干擾的場景還真沒有想到。印度多素食主義者,牛在印度教中屬于神靈一類,有些邦的法律禁止殺牛。從這一點也能理解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矛盾,伊斯蘭教徒要吃牛肉啊。戲劇性的是,印度牛肉出口量很大,當然殺牛這些事只能在法律允許的邦進行。</b></h3><h3><b> </b></h3> <h3><b> 這張照片拍攝于去恒河祭祀現場的路上,其實這還不是最擁擠的,有些路段可真是人擠人、車擠車,中間還夾著牛。同行的老歐大哥很感慨,他說在印度幾天了,印度的街上雖然亂,但沒有看到爭吵,沒有看到交通事故,沒有堵車。我仔細一想的確是這樣,這種看似混亂其實有序的現象令人深思,是不是也像宇宙那樣看似混亂其實有其嚴格的運行法則呢?</b></h3> <h1><b>恒河上乘船參加祭祀的印度人</b></h1> <h1><b> 恒河的清晨,印度相信清晨在恒河里沐浴能洗清罪孽,消除疾病。</b></h1> <h3><b> 德里五星級飯店里的豪華婚禮與加爾各答老城的貧民生活形成巨大反差。不僅是新郎新娘,就是參加婚禮的賓客,他們著裝的漂亮和奢華讓我這個平時不太在意這些東西的人也暗自驚嘆,不是因為他們有錢,而是驚嘆他們的精致和品位,驚嘆他們的英俊和美麗,就像是在欣賞藝術品。</b></h3> <b> 以前就知道在印度結婚女方陪嫁是很大的負擔,如果陪嫁少,女方在男方家的日子將不會好過。我一直還納悶,印度女孩就不會嫁到國外嗎?這次經導游一解釋,才知道沒這么簡單。原來在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下,不說嫁給外國人甚至本國外種性的人,女孩本人及家人的名聲都會完全毀掉,女孩可以走掉,家人在本地就沒法做人了。宗教信仰是精神寄托,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有時候也給人帶來一些莫名其妙的束縛。</b> <h3><b> 誤入的景點,印度學生課堂</b></h3> <h3><b> 可愛的印度孩子</b></h3> <h3><b> 印度老人</b></h3> <h3><b> 不同的宗教活動</b></h3> <h3><b> 養眼的美女</b></h3> <h3> <b>看到印度警察,出于好奇我們用長焦鏡頭偷拍,這在很多國家是有點冒險的,被發現的話至少要刪掉照片。出人意料之外的是他們沒有生氣,居然從老遠走過來與我們合影。這樣和藹的警察真是少見。</b></h3> <h3><b> 各城市街上隨拍</b></h3> <h3><b> 天生樂觀的印度人</b></h3> <h3><b> 頑皮的年輕人</b></h3> <h1><b>街上的伊斯蘭教徒</b></h1> <h3><b> 因為宗教和克什米爾領土問題,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矛盾由來已久,前幾年還有印度鐵路受到恐怖襲擊的報道,所以當發現在大街上到處可見伊斯蘭教裝束的人時,的確有點吃驚。上圖中左邊第二個黑衣女性原本把臉遮住的,為了拍照特地禮貌地露出了臉龐。看來印度社會還是很有包容性的,即便存在恐怖襲擊,伊斯蘭教徒依然可以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b></h3> <h3><b> 在景區看到的藏獨分子,導游說,絕大多數印度人其實并不喜歡這些藏獨分子,因為他們總希望印度幫他們要回西藏,達不到要求就鬧事,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b></h3> <h3> <b>印度的年輕人非常熱情,經常要求與我們合影,其熱情程度遠超土耳其人。原來我們還擔心他們敵視中國人,結果大為意外,在確認我們是中國人后依然非常熱情,就像是遇見很久未見的好友一樣。他們的包容、開放和熱情深深地感動了我們,也同時讓我們看到印度美好、光明的未來。</b></h3><h3></h3> <h3><b> 有一篇重磅文章對印度進行了深刻分析,指出印度存在種種問題,結論是印度沒有希望。我和在印度旅游途中認識的老李大哥都不贊同,在西方人眼中我們不也是沒有希望的國家嗎?我們的發展西方社會理解不了,印度的崛起路線也不一定符合我們的思路。</b></h3><h3><b> 短短十天的旅行,改變了我對印度的原有看法,我開始喜歡上這個國家和這兒的人民,合適的時候應該還會再次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衷心祝愿中印兩國友好相處,共同發展。</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江堰市|
宣城市|
治县。|
甘肃省|
睢宁县|
文登市|
龙里县|
桦川县|
海安县|
灵璧县|
汾西县|
高密市|
涞水县|
兖州市|
通辽市|
定兴县|
肥西县|
新闻|
华阴市|
原阳县|
揭西县|
东海县|
罗平县|
嘉荫县|
玉溪市|
凤翔县|
辽中县|
柳州市|
龙江县|
奉节县|
二连浩特市|
北海市|
大丰市|
吉安县|
奈曼旗|
防城港市|
乌恰县|
吴川市|
彰武县|
封开县|
东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