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經常覺得自己像午夜電臺里的知心大姐(哥?),喜歡一個人一邊翻看著照片,一邊回憶著,訴說著拍這些片子的經過,感受,想法。收音機的另一頭也許沒人聽你嘮叨,那就權當自言自語了。</h3><h3>一如既往,打算選40張片子談一談拍攝時的想法和過程,都不是什么完美的片子,只是想借題發揮而已?;咀谥际墙o初學者一點幫助或啟發,絕不敢班門弄斧,故請各位大師大咖繞道而走,或撥冗賜教一二,不勝感激。</h3> <h3>對喜歡攝影的人而言,有時一轉身就會發現驚喜。本來是在外灘一處階梯下拍攝以東方明珠為背景的上下階梯的人物剪影(見下圖),等待間隙,一轉身看見這幅近乎完美的構圖,果斷拍下。</h3> <h3>還是外灘,還是這個機位,已經是第三次來此拍攝,算是2020年第一次背著相機出門。</h3><h3>這次是因為預報有雨才出去的,目的就是拍撐傘的人。雨不大,沒幾個人撐傘,最終還是等到幾個,拍了幾張收工。這個機位,雨天,還是剪影的效果好。</h3><h3>拍攝時,盡量避免人和背景中的房子相疊。</h3> <h3>這張攝于牛津。看到門洞就想拍一張剪影類的。喜歡這張是因為兩點:1. 剪影的形態不錯——一位拄著手杖(walking stick) 的老者蹣跚著穿過古老的學府的古老的門洞,也許他曾是這所大學的一位學者或教授,也許他只是鎮上一個普通的市民,但不會是游客,因為他一路前行,而不東張西望,也沒帶相機(這是否有點中式思維啦?)2. 老先生前面是一群神學院的新生,一方面這群學生和老者形成對比(影雕,人數),一方面又揭示著古老傳統的延續和傳承,因為牛津本就是一座神學院)。</h3><h3>黑黑的門洞幫助聚焦,迫使你的目光往一個方向投射。你要做到的是射之有物。</h3> <h3>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下雨天乘坐公交車,我便是其中之一。當然還沒有癡迷到一下雨就跑去乘公交車玩(為什么不呢?)。 說喜歡,是因為覺得對驚喜的期待。一上車找個靠窗的位置坐下,便掏出手機,隔著掛著雨珠的玻璃窗不停地按快門。設想一下,對一個喜愛拍照的人來說,有什么能比拍到一張意想不到的好片子更令人愉悅的呢?</h3><h3>下圖便是如法炮制的一張也許只有自己喜歡的片子,色彩,形狀,構圖都是這種近乎盲拍的手法所能達到的比較理想的狀態。這一趟車,就留了一張。</h3><h3>第四輯中已有兩張這樣拍的雨景 因為喜歡 ,今天再添一幅。</h3><h3>也許你不以為然,但這重要嗎?</h3> <h3>首先重申一下,所有這些輯里的照片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片子,我無非就是拿來說事兒罷了,說說拍照這檔子事。</h3><h3>拍這張是被廣告里人物的構圖吸引:這個手臂形成的大三角太穩了,代言人充滿自信的目光直視前方??蛇@不是我要說的事。我要講的是左側那個真人以及抓拍和擺拍的問題。從攝影畫面講,這人的大體位置沒問題:正好處于手臂大三角的頂端,也就是引導線的頂端。但理想的位置是再往右去一點,一方面遮住手臂處的不必要的紅色部分,另一方面讓剪影完全落在淺色的手臂上,但是我不想去擺布這一場面;另外一點,這人在做啥?明顯和大廣告里的人形不成呼應關系,但我又不是導演,沒法指揮她。 那問題就來了,如果我自帶模特呢?上面的兩個問題都能解決,但這還是一張好片子嗎?抓拍就談不上了,那算藝術片?還是生活片?誰給個答案吧。</h3> 很少專門出去拍照,那天是去靜安寺幾位攝友,到了早了點,就在公園門口聽兩位街頭藝人在唱歌,過了馬路來到跟前,聽到他們唱的是校園歌曲,現在年輕人唱這種歌的不多了,由于那時還在惡疾爆發之前,所以有不少人駐足聆聽,我也站著聽完一曲,然后as always, 微了點茶錢,順手手機拍下一張,以一個坐靠在一棵梧桐樹上聽得入神的女士為前景......<br><h3><br></h3> 也有人拍過這個景。所以沒什么新意,只是正好有人撐著紅傘經過,倒是應景。<br><h3><br></h3> <h3>這一張是snapseed雙曝。一張是靜安寺廟弄里的墻上一個祝賀鼠年的廣告畫,等到一個穿著有斗篷的衣服的人經過,并且馬上要進入那個空檔時,果斷手機拍之。有時要提前按快門,因為手機有滯后。</h3><h3>也許觀者不信,當時拍這張片子時已經感覺到這次鼠年會帶來不祥,所以特地等著象征死亡的黑斗篷的出現才拍。左側的老鼠和蝙蝠有關聯,后期把一個類似病毒的圖片合成上去,保留彩色是因為,這是過年期間發生的事,提醒人們不要樂極生悲......</h3> <h3>攝影中,要有意識地去做到多層次,多空間絕非易事,這需要足夠的敏感度和把控整體場面的能力(記住你不是導演,充其量你只是個業余街頭抓拍的攝影師)。</h3><h3>這張是在地鐵二號線靜安寺站進出口那里拍的。作為吃瓜群眾,你不會對這張照片有啥特別感受的。但如你正好也喜歡攝影,尤其是街頭攝影,你也許馬上注意到“對比”,這個攝影語匯里的修辭手法。明暗對比,方向對比,色調對比.... 這種對比往往會構成所謂的多層次,多空間,看似在二維的平面上,你會感受到立體的畫面。</h3><h3>有經驗的攝影師是不用也不會看我這里寫的,所以我只是為初學者提供一點點的入門指引。</h3> <h3>趣味性也是一部分攝影者喜歡追求的。這張拍于同濟的操場。看見兩個非洲兄弟在那連跑步。正好一個人的頭和另一個人的頭的影子合為一體;影子和實體又成階梯狀。蠻有趣的。</h3> <h3>地鐵10線南京東路站。</h3><h3>用手機對著廣告燈箱拍會產生一條一條黑影,但帶來點特殊效果。這應該是公益廣告了,提醒人們要管控好自己的時間,所以想起個名Budget your time.</h3> <h3>近來展會上這種拍法頗為流行。站在觀展者身后,讓展品處于兩位觀者之間,人物處理成剪影。也不用特別的技巧,所以這也并不稀奇。拍這張的想法是這兩位觀展的人是一對母子,看著常玉的小腳裸女,母親似乎一直在解釋著什么,孩子大概16歲左右,認真地聽著。我猜測,母親是懂藝術的,而兒子在學畫。這其實還不是我要表達的,我想說的是這個年齡的男孩竟然會這么認真地聽母親講話!</h3> <h3>在這樣的氛圍里吃著生煎有一種歸屬感。也許只有老上海一眼就能看出這是透著濃濃的本地文化的語境。背景的畫描繪了典型的滬上風情,前景的彩格玻璃是很多石庫門房間里常見的。右下角服務員在收拾桌子。背景下方的椅子可以交代這是一個飲食店。</h3><h3>建議大家去這家四川路上的大壺春品嘗一下沒有湯汁的生煎。</h3> <h3>出于方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乘地鐵出行,我也一樣。這張片子攝于2號線某處地鐵口。地鐵口內整體環境較暗,只有正對扶梯的墻上有廣告燈箱產生的刺眼的亮。好像是某種化妝品的廣告。廣告商很巧妙地利用兩側墻上的反光形成三幅畫面,極大地擴大了視覺面。設計太聰明了。如果單單拍廣告未免太無聊,總要安排人的互動。于是就等在扶梯口,拍到一位女性的剪影。為了避免后期調整,采用低機位,相機盡量貼近地面,等待人的剪影效果出來,又不擋住廣告里人物的主要部分,按下快門。</h3><div><h3><br></h3></div><h3></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呼應永遠是攝影的基本手法之一。 左側的老人推著助力車,右側一對年輕的父親推著嬰兒車??吹竭@一幕,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循環。于是就抓拍了這張。</h3> <h3>一家大品牌的門店口,通過玻璃窗可以看到推出了紅色系列裝,大幅的周冬雨的代言廣告照清晰可見,但這幅照片的主體顯然不是這個品牌,而是在門外撐著傘往里看著的人。也許她在想“何時我也去買一件大紅的風衣........”?</h3> <h3>有規則的線條看著總是比較悅目,而人行橫道線正是這類線條的代言。光拍線條未免單一,但拍太多的人又怕破壞了畫面,于是勉強拍到這張只見一小部分腿的“干凈”點的畫面。 其實這類片子不少,也不是模仿,只是覺得好看,自己得拍一張自娛一把。</h3><h3>也許等過馬路者再往前走一點就好了,也許角度再高一點就好了,但是攝影就是這樣,總有太多的也許和遺憾,也是街拍的樂趣。要等一個決定性時刻,必須是天時地利人和,出門前燒支香?呵呵....</h3> <h3>在朋友圈發了這張圖,取名“未知”。其實就是想說,拍這張照時沒想到要這個構圖,但最終裁切成這樣,這一切是拍攝前未知的。當然,還有畫面本身所要具有的(或者說是拍照者所要表達的)象征意義,畫面里黃衣人,正從灰色界面跨越到黃色界面,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或是一段新的未知的生活?對大多數人來講這仿佛有點牽強,但我就喜歡使用我的攝影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也是攝影的樂趣之一吧。畫面的構圖也是經典的對角線構圖,my favorite kind of composition. </h3><h3>人影是在我身后的,樓梯是在玻璃里面的,斜格的線條是玻璃窗上的花紋貼紙,吧。斜的,斜的,還是斜的,匆匆的人生,傾斜的人生......</h3> 上車一眼看到這位包裹精致的女生,馬上想拍一張,于是做到她對面(有個小插曲:我這一邊的座位上已經坐了好幾位人,對面相對空一點,我在兩位男士中間擠著坐下,右側的那位站起身到別處尋位子了,以為我要圖謀不軌?) anyways, 我拿出手機(很自然?。┰斞b看手機就拍下這張,對面玻璃反射里的這位老者很自然地成了對比的對象(多虧我右側的那位走掉了)。<br><h3><br></h3> <h3>一張張照片都是一篇篇日記。用畫面寫下生活中的點滴感想,感受。</h3><h3>每次看到外國人(我想不會是中國人)選用的中國模特,總覺得怪怪的,不舒服,難道中外對審美真有那么不同嗎?這樣的臉型五官已成了西方人眼中的華人的stereotype! 盡管有嫁給西方人的女同學說,西方男人就是喜歡亞洲人的小鼻子小眼小嘴(真如此?)。I doubt. </h3><h3>本來想在那里等一位中國美女出現經過畫面的時候拍一張,可很遺憾(其實也明白)大白天的很少有美女在街上走的。</h3> <h3>周二去學校拿進校證,被告知下午是政治學習時間,要我等到三點以后,只能在校園逛逛,信步走到衷和樓,拍了幾張剪影蠻好看的,美篇用這張是因為想到看著畫面想到“象限”這個數學概念。整個畫面分為四個區域,就像是四個象限,而這兩人應該是處于第三象限的當中。從構圖上看,此處最亮,最輕,所以安排主體就起到平衡的作用。</h3><h3>還有兩張三角形構圖也不錯。</h3> <h3>辦理進校證的綜合大廳的隔壁是馬列主義學院,最近畫了個妝,按了個紅色通透的門楣,煞是喜氣,玻璃門里一排花圈恰到好處地襯托氣氛,玻璃門上貼著紙條,上面用毛筆不端正地寫了四個字“小心玻璃”。當時想,既然易碎,為什么要用玻璃門呢?換成幾扇紅彤彤的(像紫禁城里的用的那種,再鑲上幾排銅釘,那多氣派! </h3> <h3>這種顏色搭配的街景在中國大陸不多,此處是銅仁路/南陽路口。紅色的騎車人和紅的房子呼應,又以藍色作為背景,雖不是互補色,也不算違和。希望上海多一點這樣的亮色。</h3> <h3>一張舊片,攝于龍門古鎮。畫面背后的故事的解讀常常得依賴于拍攝者對畫面中各元素的安排。譬如這張,一個老人坐在門里,但緊挨著大門口,由于采用了框架式構圖,觀者的視線自然而然往屋里看,一臺電視機正播放著什么節目(放大了可以看到是電視劇之類的),下方靠右是一排竹椅,由此不難猜測出環境/背景:古鎮上的老年活動中心,其實就是一臺電視幾把椅子,一位老人為排遣寂寞來看電視,但他坐在門口,以便于隨時可以和經過的熟人打招呼(在我拍攝時確有人經過并且和他說話。這樣就把寂寞的老人的心理活動反映出來了。自以為這張片子不錯。</h3> <h3>有時候拍了一張成功的照片,不是別人認為這張片子如何如何好,而是按自己的意思拍成了一張。譬如下圖,背景是一個讀書app的廣告,當初是想有個人經過,其頭部和背景中黑色的阿拉伯數字7重疊,而此人正好在看手機(當然不太可能正好在看7只貓上的小說),這樣就成埋頭讀書了,腦子還在想著,就走過來一個人,于是就順手拍下。從想到按快門(手機)就幾秒鐘。</h3><h3>這人的深色衣服延伸了“7”字,淺色的領子又不會讓人產生誤解。</h3> <h3>這次過年期間沒有出門(原因皆知),雖然很想出去拍幾張特殊時期的街景,但作為良民,就不給政府添亂了。于是在家拍了幾張,這張是從后窗(朝北)拍的,遠處的煙囪是哪個發電廠的,用的是40倍變焦佳能卡片機。煙咕嘟咕嘟地離開煙囪,奔向蒼穹,左上角地一片云與之呼應。望著不斷冒出來的煙,感覺這仿佛是上海的心臟在一顆不停地跳著,跳著......</h3> <h3>這張也是關在籠子里時拍的,是從陽臺上拍的日落(冬天的太陽是在我家西南方向落下去的),同一角度拍過很多次日落,這次算是打卡吧,因為這天是20200202,一個特殊的日子?</h3> <h3>這張也是這次閉關(關閉)期間在家拍的。春節前,買了個烹茶的壺,一套兩個,一個燒水,一個煮茶,倒是可以解悶(月底發現電費增加不少)。 拍攝時間是下午五點左右,太陽從陽臺那里軟綿無力地溜進來,照在我那壺上,并在墻上留下了影子,但是這樣子有點不合常規地位于水壺的上方,大多數人是不會注意到這點的,這是因為,太陽光想照在光滑的寫字桌上,再反射到壺上,然后再在墻上留下了影子。寫字桌是倒L型的,水壺放在左側的電腦臺上,光線是從右側的書桌上反射過來的。</h3><h3>我想只有當一個人實在無聊時才會如此細心吧!嘻嘻。</h3> 這張攝于原國棉十七廠(現為國際時尚中心)。原圖是豎幅的,后期裁掉了鐵梯的上端,使之更具張力。人的一生仿佛都在爬梯,有的爬得高,有的爬的低,爬得高的也許能看到更遠的風景,可最終會如何呢?取個名 somewhere in between. <br><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财经|
青海省|
昌宁县|
天门市|
义乌市|
河南省|
五台县|
二连浩特市|
察雅县|
西城区|
彭水|
琼结县|
饶平县|
明溪县|
三原县|
北辰区|
从化市|
博野县|
汕头市|
洛南县|
哈巴河县|
印江|
西畴县|
时尚|
昂仁县|
会理县|
娱乐|
长宁县|
广灵县|
青铜峡市|
揭东县|
永兴县|
扬中市|
墨脱县|
云霄县|
三穗县|
建阳市|
青铜峡市|
磐安县|
页游|
金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