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風 從那里起</p><p class="ql-block"> 有云 從那里生</p><p class="ql-block"> 那是故鄉永難忘………</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1日,在外為官多年的大堂哥一大早就打電話給我說:小妹呀,明天我們要都回老家去,你伯父(李鳳年)百年誕辰了,你有時間一起回去吧。在我邊答應的同時瞬間崩潰,淚如泉涌……</p><p class="ql-block"> 八歲就失去父親的我,(父親因抗美援朝去世多年)自從母親去世上完三年墳后,間隔15年我只回去過兩次。</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母親去世的第五年,那是因為母親不在了,大弟弟在老家也就是母親居住的院子前地里種了一些蔬菜,其中還有一塊草莓。記得那天正好我休班。以前休班就是回家看老娘,如今老娘不在了,叔父大爺一大群,可那不是我心中的家。休班帶著八歲的女兒能到哪里去呢?</p><p class="ql-block"> 也是實在想家了,就決定去找大弟并回老家去看看。老家離我上班的鄉鎮10幾里山路,騎著自行車帶著女兒一路顛簸,有時要下來步行一段路程。母親活著的時候有時會步行著走過這條山路去看我。那時她已經快70的老人了,我總想要孩子爸爸去接她,母親卻總說走這點路不累。</p><p class="ql-block"> 到了老家就直接奔老家的院子,院子前面和西面有很大一塊地。大弟一家四口正好在院子西面的地上摘草莓,女兒有了玩伴快樂的像個小鳥,嘁嘁喳喳叫個不停。看到老屋的周邊竹葉婆娑隨風搖曳,終于抑制不住的淚如雨下……</p><p class="ql-block"> 大弟和大弟媳大概看出了我的心事,兩人也頓時間變得悄無聲息。</p><p class="ql-block"> 忽然,我聽見院子里有似鋤地的聲響,愣住了,屏息凝神,以為母親在院子里。正疑惑間,二弟媳扛著鋤頭走了出來。</p><p class="ql-block"> 說話間,大弟看我淚流滿面,說,這些年就怕你流淚沒事從沒讓你回來 ,別哭了,是咱媽沒福。說完卻把頭扭向一邊不再看我……</p><p class="ql-block"> 從此以后,遠離故土,一別十年。</p> <h3>鄉愁——也是我今生的病痛。</h3><h3> 第二次回家是去年的清明節,聽說老家的嬸嬸身體欠安,想回去看看她。母親活著的時候和嬸嬸交好,唯一的去處也是嬸嬸家,家里有大事難事拿不定主意時,母親就去嬸嬸家讓叔叔幫著拿主意。還聽說遠在浙江為官的大奶奶家大堂哥又回來 了,我更是想那個生我養我的小山村了。浙江大哥說他離家時,我才六歲。每次探親回來都是和父親一起吃飯,看著我長大的,記得我的乳名。至今還是直呼我名,云兒……</h3><h3> 當年除了父母親,已經很少有人這樣叫我了,當再次聽到大哥這樣喚我乳名時,又一次淚如泉涌。</h3><h3> 見我歸來,叔叔、嬸嬸趕忙出門迎接,盡管腰身不大好,看到我還是明顯加快了步伐,叔叔嬸嬸邊張開雙臂攬我入懷,邊雙雙呼喚我的乳名,我再也抑制不住的放聲大哭……</h3><h3> 叔叔的臉上寫滿了哀愁,我知道這半年他正飽受喪女之痛。見到我又想到愛女更是悲不自已;那時的嬸嬸大概還不知道自己唯一的愛女已經不在了。</h3> <p class="ql-block">那遙遠的小山村</p> <h3>兒時熟悉的街坊四鄰的房屋</h3> <h3>走過千百次的村前小路</h3> <h3>老宅舊址滿目凄涼……</h3> <h3> 崔顥說“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王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杜甫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我竭力在文字里觸摸著游子的思鄉魂魄,唯有陣陣清涼滑過指尖,是冰,是冷,是蝕骨深情;是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誰言寸草心……</h3> <h3>沿著老屋前后挨門拜訪父老鄉親,邊看邊哭,老屋前后30年前的四鄰大都不在了。 </h3><h3> 住在老宅正東那條干渴小河旁邊的老**哥已到遲暮之年,也早已經認不出我了。</h3><h3> </h3> <p class="ql-block">走多遠——</p><p class="ql-block">回頭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故鄉永難忘………</p> <h3>在那遙遠的小山村——我爺爺的父親生有五子,爺爺排行老五,那些爺爺奶奶我都不曾記得了。五個爺爺們除了三爺爺死于兵荒馬亂時期,其余四個爺爺家生有八子 。應了中國的七龍八虎之說。我的父親排行第七。</h3><h3> 我的堂哥兄弟姐妹們50多人,如今連同侄兒孫兒輩上近200人。<br></h3><h3>大奶奶家的老房子前后如今已是一片荒涼</h3> <p>二奶奶和四奶奶家的老宅更成了枯荒野林</p><p> 據說三爺爺死于戰亂,沒留下后代。</p><p> 我的爺爺排行老五,記得大爺們稱呼爺爺老五叔。爺爺那一輩上爺爺活的年齡最長92歲。</p><p> 我有六個大爺,(其中一個大爺犧牲在朝鮮戰場了,老家的林地里有他的衣冠冢,記得上小學時老師帶同學們每年清明節前去掃墓)。有一個叔叔。</p><p> </p> <h3>我和母親今生的唯一一張合照(2001年日照)</h3> <h3> 老宅正東面那個為村里耕了一輩子地的老漢聽說三年前也沒了。(論輩分他叫我小姑)十年前我還特意去看過他,我是聽著他耕牛時的吆喝聲長大的,有時在學校的教室里上課時,隔窗就能聽到他的耕牛聲了。至今還記得那即動聽又綿長的耕牛耙地聲……</h3><h3><br></h3> <h3>李氏家族的傳人們</h3><h3>李姓,中原姓氏之一,世界第一大姓。中國人口9500萬,全球人口總規模超過1.2億。在中國,湖南、四川、重慶是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隴西,即今甘肅臨洮,為李氏重要發源地。在臺灣地區、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為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i、Lee及Lay等,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為漢語拼音,Lee及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李姓歷代名人極其多,如思想家李耳、唐太宗李世民,詩仙李白等。</h3><h3>李氏家譜遷徙</h3><h3>始祖:李利貞</h3><h3>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安徽渦陽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據《新唐書》記載:李姓始祖李利貞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子李昌祖,后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于苦縣。其后代分出兩支,一支在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為隴西房;一支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西南),為趙郡房。后來,隴西房又分為三十九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三組。</h3><h3> 拒史書記載,我們這一族來自于唐朝李世民同宗,安史之亂后逃亡河南輾轉江南留下一部分人后遷徙而來。在此村《山東莒縣葛子溝村》居住下來至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h3><h3> 聽叔叔說爺爺的爺爺是兄弟二人逃難來的。子子孫孫五百多年來全村發展到400多人,沒有外姓人。</h3> <h3> 為官多年,剛正不阿的大堂哥慷慨激昂的家風演講,鼓舞激勵著李家下一代傳承人,繼續有力地發揚著祖祖輩輩的優良傳統 !!</h3> <h3> 唐末至五代年間,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潮兄弟入閩,定居于莆田、晉江,后又分支寧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進而又向西發展,分布于廣東、廣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布地更為廣泛。特別是宋代“靖康之變”后,中原人大規模南遷,有的追隨宋高宗趙構,有的則自找去處,總的流向是長江以南地區。遷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蘇者為多,其次還有遷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者。</h3> <h3> 明清時,李姓已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除大陸地區外,李姓還是少數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歷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劇擴充,成為越南的大姓。在朝鮮,自1392年起,李氏朝鮮歷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為止。李姓發展為朝鮮第二大姓。此前李姓人口列全國第一位。</h3> <h3> 老家清明祭祖時(2018清明節)的男士們三代人合照(父輩上只有大大爺和叔叔)其他都是我的哥弟侄子們(路遠的、國外的或在國家重要崗位的沒有全到)</h3><h3> 炎黃子孫,華夏一統。天下李氏,同宗隴西。海外李氏華人與中華李氏同出一源,血濃于水,情系大唐。他們秉承著盛唐帝王之血脈,施展著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稱王海外,延續著李唐盛世的帝王霸業。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部周邊國家,如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其次歐、美、澳洲等國家和地區;非洲則是李氏人口相對較少的地區 。</h3> <h3>爺爺的父親畫像</h3> <h3>奶奶的婆婆畫像</h3> <h3>我的父親和爺爺唯一的一次合照</h3><h3>據說是1950年10月父親就要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就要奔赴朝鮮戰場了,還能回不回來是個未知數——國家領導人安排了這次見面。</h3> <h3>伯父是莒國遠近聞名的清官——正處級</h3><h3>—————(2018年清明節祭祖)</h3> <h3>92歲的大爺(右)和鄉下務農一生的大堂哥,中間是二大爺家二堂哥。</h3> <h3>叔叔(中)和大大爺家三位在外為官的堂哥</h3><h3>叔叔比大堂哥大三歲,他們一起吃飯長大。</h3><h3> 三位堂哥分別在國家權利機構,即公、檢、法。他們秉承父輩的優良傳統,照章辦事,秉公執法。為人楷模。</h3> <h3>91歲的嬸嬸和大姑媽已是白發蒼蒼,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白發人送黑發人)堂姐去年因病走了,半年后(2019年)才敢讓她知曉。</h3> <h3>故鄉母親住的老房子,多年失修已經倒塌了</h3><h3><br></h3> <h3>我和姐姐每次回去都去老房子周邊看看,試圖尋找母親的影子極以往生活的點點滴滴。</h3> <h3>少年時期住在老家屋后的鄰居們,已經老的不成樣子了。</h3> <h3>堂17哥與他的堂20、21、22弟們少小離家,30年不見格外親切 </h3> <h3>我的堂哥堂弟(23人)及侄兒們(23人)</h3> <h3>我和一母同胞的姐姐及弟媳們一起</h3> <h3> 話說十八子李,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兄弟眾多,皆因戰亂而亡,安史之亂后,到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一輩上為躲戰亂,隱藏身份從唐長安逃到河南留下一部分人安家后,再到河南一帶留下幾代后人轉展到江蘇,幾十幾代后歷經戰亂一路逃難至山東。</h3> <h3>伯父誕辰百年慶典現場</h3><h3>大哥慷慨激昂的演講鼓舞著同宗的后人們,不管身在何處,無論為官為民,都要清正廉潔;不貪不沾國家一分錢,尊老愛幼,鄰里相敬,兄弟相親 。把李家的傳統美德繼續發揚光大。</h3> <h3>回家路上邊哭邊寫</h3><h3>《望鄉》</h3><h3>陽關三疊重重唱</h3><h3>心潮澎湃回故鄉</h3><h3>故鄉再無爹娘面</h3><h3>不見兒時舊模樣</h3><h3>叔父喚兒聲聲切</h3><h3>未聞哭聲淚先淌</h3><h3>低吟白雪逢陽春</h3><h3>送君別去無知音</h3><h3>高臺孤矗昂首望</h3><h3>穹凄盡兮宙宇敞</h3><h3>車馬縱兮雁飛翔</h3><h3>春復秋往世無常</h3><h3>幽清默兮落暗鄉</h3><h3>何年何月蹉跎降 </h3><h3>高臺明鏡悲白發 </h3><h3>朝如青絲暮成霜</h3><h3>勸君常去看爹娘 </h3><h3>莫等白頭哭斷腸</h3> <p>生我養我的地方</p> <p>如今的故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教|
龙山县|
永顺县|
马边|
禹城市|
娄烦县|
罗甸县|
塔河县|
建湖县|
镇远县|
阜平县|
景德镇市|
宜兰县|
海门市|
昭平县|
无锡市|
滕州市|
米易县|
卓尼县|
依兰县|
罗源县|
化州市|
专栏|
虹口区|
进贤县|
汉寿县|
翁源县|
定襄县|
阿拉善盟|
丹阳市|
辛集市|
黑山县|
库车县|
尼玛县|
喜德县|
宜君县|
天柱县|
南陵县|
姜堰市|
施甸县|
祁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