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 張滿意</h3> <h3>一、湘譚 </h3><h3><br></h3><h3>1、碧泉書院 </h3><h3>位于湘潭市西南錦石鄉碧泉村,地近碧泉故名。宋建炎四年(1130)胡安國(1074-1138)因荊門家園慘變,舉家南遷至此,結廬講學。初稱書堂、講舍、精舍不一。紹興間其子胡宏(1102-1161)正式定名為“碧泉書院”,并建“有本亭”以紀念其父。胡氏父子在此著《春秋傳》、《知言》等。胡宏又作《碧泉書院上梁文》,力辟“干祿仕以盈庭,鬻詞章而塞路”的學風。張栻、彪居正、吳翌等聞風就學其中,史稱“衡岳湖湘之學,皆起于此”。胡宏卒后,張、彪傳其學于岳麓書院,其地遂寂。元、明兩代曾有修葺,并設專祠祀胡氏父子。張栻至少四次親臨此地:第一次,紹興三十一年(1161),奉父命拜胡宏為師,兩次不待見,后見于衡山文定書堂。第二次,乾道四年(1168)。曾作《過胡文定公碧泉書堂》詩曰:“入門認溪碧,循流識深源。念我昔此來,及今七寒暄。人事幾更變,寒花故猶存。堂堂武夷翁,道義世所尊。永袖霖雨手,琴書賁丘園。當時經行地,尚想語笑溫。愛此亭下水,固若玻璃盆。晴看浪花涌,靜見潛鱗翻。朝昏遞日月,俯仰鑒乾坤。因之發深感,倚檻更忘言。”詩中有云“及今七寒暄”。第三次,乾道八年(1172),淳熙二年詩有“于今復三年”之句。第四次,淳熙二年(1175)二月赴桂林任,自湘潭省墓,途經碧泉,有《淳熙乙未春予有桂林之役,自湘潭往省先塋,以二月二日過碧泉,與客煮茗泉上,徘徊久之》詩曰:“下馬步深徑,洗盞酌寒泉。念不踐此境,于今復三年。人事苦多變,泉色故依然。當時疏辟功,妙意太古前。屐齒不可尋,題榜尚覺鮮。書堂何寂寂,草樹亦芊芊。于役有王事,未暇謀息肩。聊同二三子,煮茗蒼崖邊。預作他年約,扶犁山下田。” </h3><h3><br></h3><h3>2、龍潭書院 </h3><h3>位于湖南湘潭朱亭龍潭灣(今株州朱亭鎮)。原名主一書院。南宋時,張栻門人鐘如愚(字師顏,號主一)曾以南岳書院山長監南岳廟,卒后,其子“割田畝五百,建講舍”于朱亭市,以其父號名之。祀張栻,配祀其父。一作鐘將之(仲山)之子鐘震建。據光緒《湘潭縣學》卷八載宋紹熙五年(1194)鐘震在岳麓書院問學于朱熹門下,嘉定中官南宮舍人,端平初,授侍讀,加吏部侍郎,以“深契程頤主一之旨,筑主一書院,講學其中,湘南人士,翕然從之”。宋末廢,“田入豪右家”。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如愚三世孫夢鯉重建,有問仁堂(孔子燕居)、厚簿堂(講肆)、兩廡、儀門、欞星門、藏書閣、二先生祠、齋廬等,“為屋幾百間”,又捐田1000畝以供經費。程文海(鉅夫)為作《主一書院記》,以贊鐘氏三代勸學之功。后廢。相傳乾道間朱熹、張栻游南岳,嘗泊舟講學于此,故清嘉慶、道光中,縣丞李日英、方其正建朱子祠、紫陽閣祀朱熹。道光二十六年(1846)縣丞劉友皋等尋“主一”故址,率縣中何、徐、謝、齊、劉、文、蔡、蕭各姓捐款,重建書院,以下有龍潭,故改名。有學田648畝,裕泰為作記,以朱熹“致知窮理之說”訓諸生。咸豐、同治間修葺,規模日大,計有孔子廟,朱、張、周三先生、三閭大夫、五忠、杜文貞諸祠,文昌閣、藏書樓、講堂、齋舍等。同治間巡撫劉崑、王文韶各為作記,規勸諸生“追宋賢遺風”,“周萬事之理”、“適天下之用”、“通難知之義”、“發難顯之情”,“以副國家取士之意與膠庠肄業之心”。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新學興起,龍潭書院改名為湘潭縣高等小學堂。民國十六年(1927)更名為湘潭縣立第三高級小學,直到解放。1950年春改名為湘潭縣第三十二高等小學。后學校遷往鎮內,時至1961年,昔日龍潭書院盡毀,瓦礫無存! </h3><h3><br></h3><h3>3、漣濱書院 </h3><h3>在湘鄉漣水西岸(今湘鄉一中南院)。其前身是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的湘鄉學宮(文廟)。南宋初,胡安國提舉湖南學事,改建為書院。宋、元、明、清四朝先后多次擴建、修復和重建。乾隆四年(1739),湘鄉文廟遷往黃甲嶺(現一中北院),邑人蕭衍守申議將舊學改為書院,知縣徐錫仁給書院取名“漣濱”。乾隆三十五年,知縣朱鑒昌作《漣濱書院記》:“上湘有書院舊矣。宋鄉賢周奭受業南軒張子,歸與邑人講學昆侖橋,光大朱張理學。張栻為其題詞‘漣濱書院’。”“其后,真西山先生,特建學舍,嗣為‘漣濱書院’,以居漣水之陽而名之也。” </h3><h3><br></h3><h3>3、南軒祠 </h3><h3>在湘鄉縣,具體位置不詳。《明一統志》卷六十三載:“南軒祠,在湘鄉縣,祀宋儒張栻,南軒其號。”同治《湘鄉縣志?從紀》:“乾道三年八月,朱子訪栻于潭州。其冬,栻導朱子同游南岳,經歷縣境,取道后山。其憩息之地,今猶以朱公侖名。其時更迭唱酬,有雪霽之應。縣舊有南軒祠,疑即當時信宿之處。今不可考矣。” </h3><h3><br></h3><h3>4、三賢祠 </h3><h3>在隠山之陽,宋張栻與胡安國父子皆游此,后文定葬于此,鄉人立三賢庵祠之。見李賢《明一統志》卷六十三。 </h3><h3><br></h3><h3>5、昭山 </h3><h3>位于湘潭市東北二十公里的湘江東岸。為長沙、湘潭、株洲三市交界處。相傳周昭王南征至此,故名。北宋時,米芾應好友宋迪之邀從洞庭入湘江,沿江而作《瀟湘八景圖》。“山市晴嵐”即此地。張栻曾路過昭山,作《過湘潭劉信叔舊居》詩一首,表達了對劉锜的敬慕與同情。詩曰:“北渚留行客,東陵憶故侯。池蓮半枯折,樹葉正颼飗。事業留千載,英雄去一丘。平生許國志,歲晚詎悠悠。” </h3><h3><br></h3><h3>6、草衣巖 </h3><h3>草衣巖在大羅山,即今青山橋鎮曉南管理區草衣村。大羅山長16公里,寬12公里,峰體上下為清一色連體赤石。草衣巖縱深8米,橫16米,高約5米。巖面有如眉月,草衣寺建于半洞之中,下為懸崖,周遭吞云吐霧,風雨霓虹。建寺之初,后周巴蜀高僧奉初,結寒草為衣,在巖內坐禪三十余年,草衣巖由此著稱于世。奉初圓寂后,湘中名士倡首,即集資而建兩進寺院。至今已有1400余年歷史。據光緒《湘潭縣志》記載: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張南軒、林擇之結伴同游南岳,路遇暴風雪,夜宿草衣巖。是夜,三人題詠唱酬。朱熹有詩云:“落日疏林射日光,誰分殘雪許山煌。平生愿學程夫子,恍憶當年洗俗腸。” </h3><h3><br></h3><h3>7、清風閣 </h3><h3>在湘潭縣治后,宋建張栻題匾。《明一統志》卷六十三。</h3> <h3>二、株洲 </h3><h3><br></h3><h3>1、分袂亭</h3> <h3>在株洲湘江邊。乾道三年(1167)十一月,朱張同游岳麓,二十二日抵株洲,宿梅溪胡氏客館,二十三日分袂,元謝魯一在建寧港南岸建亭紀念朱張株洲之行,歐陽元題額曰“分袂亭”。 </h3><h3><br></h3><h3>2、朱亭 </h3><h3>位于株洲縣南端朱亭鎮,原屬湘潭,古稱浦灣。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與張栻同游南岳,順湘江返程時途經浦灣,應當地士人請求,結亭講學。后人紀其事,便將朱、張講學之處稱為“朱停”,亦曰“朱亭”。 </h3><h3><br></h3><h3>3、淥江書院 </h3><h3>位于湖南株洲醴陵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從福建到潭州訪張栻,經醴陵歸崇安,曾在淥江書院前學宮講學。宋明皆為學宮,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淥江書院。李立三、程潛、陳明仁、左權等都曾在這里求學。2016年政府投資2.8億對書院進行修繕,并在書院置朱張銅像,以示紀念。</h3> <h3>摘自張滿意《綿竹張氏故跡考述》</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江市|
榆社县|
山西省|
金门县|
抚顺县|
当雄县|
同德县|
阳泉市|
集贤县|
土默特右旗|
温泉县|
鄱阳县|
高台县|
上饶市|
无棣县|
衡阳市|
定陶县|
黄平县|
蒲江县|
卫辉市|
连州市|
织金县|
河北省|
牙克石市|
溧水县|
乐安县|
淄博市|
谷城县|
肥东县|
增城市|
年辖:市辖区|
祥云县|
琼海市|
马公市|
布拖县|
扎囊县|
庐江县|
微博|
三门县|
牙克石市|
大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