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語言學家、江西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余心樂,原名余水松、字天泰、筆名樂新。武寧縣、魯溪鎮、闞家人,出生于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七日。</p><p class="ql-block">自幼天資聰穎,能過目不忘。七歲進私塾讀書,師從晚清秀才聶達才。達才先生。見他誦讀默識過目輒記,非常喜愛。他想起了宋代理學家程顥《春日偶成》的詩句,“云淡風清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誰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于是將其原名余水松更改為余心樂,寓意有他這樣一個聰明的學生,心里很快樂。</p><p class="ql-block">以前的私塾是不分年級的,也沒有固定的課本和課程表,都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因人而異。因為他記得住學得快,別的學生在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他已開始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達才先生是當地的名師,積學深厚。諸子百家,詩詞歌賦,無所不通。經常給學生講解一些寫詩填詞,和做對聯的平仄要領。尤其對余心樂這個得意的門生,有時還會出題目考他。</p><p class="ql-block">一天下課,達才先生袖著雙手,在私塾的庭院里悠閑地散步,見余心樂在不遠處,就把他叫到跟前當即口拈一聯,“上北山,下北山,上下北山,”讓余心樂對下聯。因達才先生居住的地方稱“上北山”另一個村莊稱為“下北山”。兩個村莊都緊靠在幕阜山的腳下,幕阜山的俗稱也叫北山。余心樂聽了先生的上聯,歪著腦袋思索了一會,很快便對出了下聯,“來路人,去路人,來去路人。”達才先生見他小小年紀才思敏捷,連聲贊嘆,“天生奇才,天生奇才也。”從此以后,對他更加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由于達才先生的精心教導,和他聰明過人的天賦,九歲就能閱讀《老子》《孟子》《莊子》等諸子的著作。一次,師塾來了一位督學先生,見余心樂手中拿著一本《莊子》在低頭閱讀。他心里想,一個八九歲的小孩能夠讀懂《莊子》。難以令人置信。便微笑著問 他, “小朋友,這本書你能看懂斷得了章句嗎? ” 因為古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不懂得文章的內容意義,便不知道從那里停頓,讀不斷句。</p><p class="ql-block">余心樂回答說:“我不但可以能看懂,而且可以背誦。”督學先生聽了從他手中拿過書本然后說:“那么我來考考你,《莊子》逍遙游這篇文章有一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你接著往下‘背。”</p><p class="ql-block">余心樂天真地瞧著督學先生,一字一句地背誦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及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p><p class="ql-block">他一口氣就背誦完了,督學先生一臉認真地雙手棒著書,把書還給了余心樂,連聲不絕地說:后生可畏,后生可畏。</p> <p class="ql-block">他師從“達才”先生讀了四年的師塾,讀完了《三字經》《弟子規》《五經》《四書》《史記》《漢書》《左傳》《莊子》《老子》《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為后來奠定了深厚的文學基礎。十二歲進入縣城沉健小學,開始練習寫文章,因才思敏捷出類拔萃被譽為神童。</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七年秋,以全縣笫一名的考試成績,錄取修水縣三都鎮省立十五中學,同時與石完璞、葉蒼并稱武寧“三才子”而名聲大噪。十五中學的國文老師張戰艦批改學生作業時,發現他的文章用典精當,字字珠璣。不相信出自一個未及弱冠的少年之手,因而在文章后批語,“非宿儒不能有此佳作”。</p><p class="ql-block">次日,張老師又出了一道作文題,《光陰百代之過客》。然后靜靜地坐在他旁邊看他作文,只見余心樂抄好題目略加思索,然后低頭伏案一氣呵成。張老師接過他的文章閱讀后,滿臉喜悅地走到黑板前用粉筆寫道:“余遇余心樂,余心樂!余心樂!”余字在文言文中代表我,意思是我遇余心樂,我心里快樂,我心里快樂。</p><p class="ql-block">這件事后來被傳為佳話,不分雅俗皆津津樂道。一直到他從事江西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仍然廣為流傳。曾經有一位從他讀研的學生用,“史載史可法,史可法,史可法。”對成下聯送給他看,他微笑著說,我怎能跟前賢相比。 一九三0年,他考入了江西省國立南昌一中,一九三三年,以優異的成績。錄取當時全國最高學府,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中央大學名師云集,學風濃厚,深得國語大師黃侃親傳,遂以語言文字學作為終身研究的學術。</p><p class="ql-block">他不但天賦高而且勤奮好學,既便行船坐車亦手不釋卷。一年暑假他從南昌一中坐船回家,船上挑擔負載者,摩肩接踵,熙熙熙攘攘。他站在船頭心無旁騖,手持書卷在低頭閱讀。時有武寧縣城銀樓的老板,南昌新建人夏侯坤亦在同船之中,見狀大異之,問鄉人,鄉人曰:闞家余氏子。</p><p class="ql-block">夏侯坤有女“國英”姿容秀美,賢淑聰慧,待字閨中。他聞鄉人言,回到家中隨即托人上門提親。當時心樂的母親已去世,他父親想,供兒子上大學,光靠自己種田來維持他讀書的費用,無異于懦夫舉千鈞之鼎,力不從心。如今銀樓的老板看中了他兒子,愿意把女兒許聘他兒子為妻,并主動提出資助他兒子讀書的費用,這是難的好事。便欣然.應允。</p><p class="ql-block">他帶著余心樂,跟隨提親的人到夏老板的家中下聘禮。夏老板為人謙虛和平,一見面就可以看出是個知書達禮的人,對待新親家和新女婿非常禮遇,沒有半點有錢人的盛氣。當天便擺了幾桌下聘的酒席。邀請來參加酒席的都是縣城有頭有臉的人,不是做官的便是有錢人。身邊的女眷個個珠光寶氣,光彩照人。</p><p class="ql-block">客人到齊了,大家入席。把余心樂的父親推到了上位,同夏老板并肩而坐,心樂緊挨著他父親和丈人坐在一旁。酒至半酣,席間有一位保安團的團長,姓葉,人稱葉團長。其人出身書香世家,黃埔軍校畢業,雖在行伍之中,但很有才氣,平時自視很高目中無人。他端起酒杯走到余心樂的面前說:“夏老板的女婿聽說是個才子,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今天有幸相遇,我有一事不明就此請教。”然后一仰脖子,把手中的酒喝干了。緊接著說道:“人們把所有的器具都稱之為東西,,做東西,買東西,拿東西,為什么不稱南北?”</p> <p class="ql-block">客人們聽到他這么一問,所有目光都集中到了余心樂的身上,他父親,臉一下就紅到了脖子,他擔心兒子答不上來,下不了臺階。夏老板也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正打算向咄咄逼人的葉團長致歉,為女婿解圍。</p><p class="ql-block">只見余心樂不慌不忙,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接過葉團長的話說:“因為器具的構造離不開金屬和木材,東方甲乙木木,木屬東方,西方庚辛金,金屬西方,所以稱為東西。南方丙丁火,火屬南方。北方壬癸水,水屬北方。水火從其本質,是不可以構造任何器具的,所以不稱南北。”葉團長又問,陶器是土制成的,中央戊己土,為什么不稱中央?“陶瓷僅僅是用來制造缸、罐、碗、碟等容器,不能包括所有的生活用具,所以不稱中央。”余心樂的話音剛落,葉團長一邊鼓掌,一邊虔誠地稱贊道:“佩服!佩服!果然名不虛傳。”</p><p class="ql-block">所有的客人,都從自己座位上站起來跟著鼓掌,贊譽之聲不絕于耳。夏老板覺得女婿在眾人面前爭了光,高興地向大家致謝。心里想,我總算沒有看錯人,為女兒找到了一個好女婿。大家重新落坐,再吃了一會酒菜盡興而散。</p><p class="ql-block">從此以后,夏老板把余心樂當自己兒子一樣看待,資助他讀書的費用,一直到大學畢業有了自己的工作為止。一九三七年夏天余心樂大學畢業,和夏老板的女兒結了婚,才子佳人天生一對,成為了武寧人的佳話,各界名流都紛紛贈送對聯表示慶賀。其中有武寧縣參議長劉貽蓀撰寫的對聯,“余慶余心樂,夏婚夏國英。”慶婚的酒宴,在武寧縣城夏老板家中擺了三天三夜,盛極一時。</p><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占領我東北三省,繼而對我國實行全面侵略的進攻,采取燒、殺、搶三光政策,企圖亡我中華。夏老板的銀樓也被日本鬼燒成了一片廢墟。在狼煙四起戰火連天的多事之秋,人之生死朝不保夕,夏老板無心修整銀樓再做生意了。于是帶著家小離開了武寧縣城,回老家新建去了。</p><p class="ql-block">此時余心樂結婚后已經有了孩子,帶著夫人和孩子,在江西吉安國立十三中學教書,他從丈人的書信中得知了一切,對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無比痛恨。深深感到,國家因貧窮落后受日本人欺負的恥辱,同時也堅定了他教學興國的決心。</p><p class="ql-block">1942年抗日戰爭暴發,群情激憤。贛省各界在吉安舉行公祭孔子盛典,預先在報紙登出公告,征集公祭孔子的祭文。應征者甚多,有不少文豪大儒亦在其中,一篇古樸典雅的祭孔子文,脫穎而出。“苞符既啓,書契肇基。大成是集,闕里應期。卓哉夫子,萬世之師。博大淵深,管蠡莫施。漢江秋陽,眾流莫追。周轍既東,王綱失墜。邪說暴行,謬悠縱恣。泯泯棼棼,生民靡寄。夫子匡時,揭橥仁義。睍消雨雪,霆訾魑魅。牖民覺后,持為己志。駔儈盜徒,有教無類。裁成狂簡,俾無軒輊。祁祁生徒,盈于洙泗。四科十哲,各有所至。小康大同,據亂思治。國父駕說,其來有自。先圣后賢,其揆無二。誰謂夫子,文而不武。夾谷之會,卻齊完魯。后儒萎瑣,粥粥必悔。傷彼隨陸,見嗤胡虜。誰謂夫子,虛而不實。誦詩三百,無取占畢。后儒放誕,卮言日出。傷彼魏晉,玄風洋溢。夫子之懷,濟世孔殷。斯人是與,鳥獸不群。棲棲皇皇,歷干時君。匪躬之故,直為時紛,凡今之人,共仰夫子。所當自勉,不違往軌。矧茲厄會,既逾天祀。薦食神州,長蛇封豕。追維先圣,為群舍己。益勵來茲,誓湔國恥。各界代表見了一致稱好,以為出自名家大儒之手,孰料乃廾余歲余心樂所作。眾人無不折服,皆呼之為“江南才子”。</p> <p class="ql-block">抗戰勝利以后,他應邀擔任武寧縣私立振風中學校長,由于國民黨派別紛爭,有人在學校搞“三清團”的活動,他不想被卷進政治的漩渦,任期未滿一年,便不辭而去。后來分別任教于南昌蓮塘師范、江西省立武寧師范。</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全國高校調整,又調江西師范大學,先后任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漢語史專業碩士導師。長期從事漢語史研究和教學。對研究漢語語法、古漢字聲韻學有顯著成績,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曾經擔任中國語言協會第一屆理事,中國訓詁學會第二屆理事,江西語言學會首任會長,江西省社聯常務理事,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領導小組組長,江西中小學教育研究會會長。1982年評為江西省教育系統勞動模范,1985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992年作為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補貼。成為江西師范大學第一批終身教授。</p> <p class="ql-block">他始終不忘教學興國的初心,一輩子從事教育事業,從中學到大學,從教員到講師,從副教授到教授。他學問好,學養濃厚,教學盡職盡責,課堂上引經據典信口占來,成語辭典背誦如流。凡聽他講課的學生感覺如沐春風,如飲甘露。名師出高徒,他教過的學生中,有著名詩人公劉、北京師范大學校長、科學院院士王梓坤,山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從豪,華南理工大學校長、著名陶瓷專家劉振群,原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王太華,原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部長劉上洋,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導王能憲,南昌大學教授、著名語言學家劉煥輝、劉綸鑫,原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兼院長賴大仁、劉松來、戴訓超,原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兼黨總支書記葉樹發,都出其門下。</p><p class="ql-block">還有他所帶的研究生,原江西師范大學教授宋易麟、葛根貴,原廣州大學教授李尚仁,原井崗山大學教授兼副校長康泰,原江西省委黨校教授張志德,原南昌師范學院教授郭曉云,原《.深圳特區報》發展研究部主任編審高福生,原湖南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古漢語研究》主編、教授、博導蔣冀騁,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教授丁鋒,原江西省委宣傳部巡視員邱尚仁,原景山學校校長、海南科技發展促進會副會長、中小學機算機研究會副理事長陳海洋,廣州笫二師范學院教授劉志剛,江西出版社社長張德意。他桃李滿天下,學生遍布海內外。為社會、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p> <p class="ql-block">他教研同重,編寫了《漢字改革講話》《漢語語法提要》《成語故事選》《語文知識手冊》《文字學綱要》《古代漢語》《漢語修辭》《古漢語虛詞詞典》《論語注譯》許嘉璐主編的《文白對照十三經》和《諸子集成》等十余部著作,發表了在國內外有影響的論文四十余篇,給下一代留下了極為精貴的精神財富。他文思敏捷才華橫溢,詩詞聯對信口占來。1984年的夏天,江西古籍整理編輯小組成立,他高興地執席賦詩志慶。《七律》“汗牛充棟百家書,玉軸牙籤滿石渠。邊笥陸廚資考校,魯魚亥豕待爬梳。河間真本勤搜集,漢篋遺文更補苴。此日一堂歌盛事,推陳佇看展新圖。”一天傍晚,在幾位學生的陪同下,不知不覺步出校園來到了郊區,只見郊區的田野上,一遍春耕繁忙的景象便執興吟哦。“改革聲中意氣揚,千紅萬紫斗紛芳。壯心未與年俱老,且喜黃花晚節香。”,“春到人間百卉香,東風送暖日初長。郊區信步春光好,幾處農田已下秧。”,“步出郊區村復村,家家戶戶足雞豚。東阡南陌忙耕種,叱犢呼牛處處喧。”,“建設藍圖繪制新,中樞政策暖人心。今年定卜收成好,農夫農婦笑語頻。”, “無限風光在眼前,江山人物共爭妍。神州此日扶搖上,共仰新猷更著鞭。”</p><p class="ql-block">1993年,他的學生李尚仁副教授,從江西師大調往廣州大學工作,臨行余心樂贈他《七絕》兩首作紀念。“暮齒傳薪意亦甘,不辭蠟炬與春蠶。臨歧何必驪駒唱,此際登程吾道南。” “嶺表詩壇仰昔賢,於今嗣響有新篇。相期教學開生面,四化征途更著鞭。” 1988年,湖南師范大學邀請他參加研究生論文答辯,湖南師大的周秉釣教授,要少于時年七十六歲的余心樂三歲,周教授稱贊地說:“余教授身體健康呵。”感悅之余他出口成章,“自信人生一百年,風光耀眼笑桑田。”諸如此類應答的詩文舉不勝舉。晚年打算整理自己的文章詩稿匯編成文集,和編寫《說文段注疏證》一書,因年高患病以致未能如愿,抱憾而終享年八十八歲。</p> <p class="ql-block">一代宗師永別了,在南昌江西師范大學,主辦的遺體告別追悼會上,有學者教授,有他生前的學生,也有家鄉來的親戚,以及他的兒孫濟濟一堂,肅立在他的遺體前唏噓下淚,悲痛而不能自止。他是一個言為人表,行為眾范的好老師,他是一位道德文章集于一身的長者,他對傳承傳統文化,對發展社會文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樣一顆文壇的泰斗隕落了,這樣一位可欽可敬,慈祥儒雅的名賢永別了,誰都感到痛惜。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民政中央主席、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許嘉璐,從北京發來唁電,“驚悉樂新先生不幸辭世,(樂新是他寫文章用的筆名)不勝慟悼。先生治學從教六十余載,實為后學楷摸。先生一向體健,近歲雖見衰弱,然學界以為安享九秩是所必然。不意然接噩耗,學界痛惜,謹以致哀,并請代向家屬表示慰問。”</p><p class="ql-block">遵照他的遺愿,骨灰由江西師大派專車,送到生養他的故鄉闞家村安葬,當地政府的領導派代表,和方圓幾個村莊的鄉親,都自發前來為老人送行。</p><p class="ql-block">曾幾何時,這位慈祥的老人,接受武寧詩社的邀請,回到了闊別了幾十年的故鄉。同鄉親一起坐談,簡樸的衣裝、親切的笑容、濃厚的鄉音,溫和而風趣的話語,如同蘭香桂馥耐人尋味無窮。他熱愛祖國,廉潔奉公,儉約奉身。飲食淡素,衣裝筒樸。不著西服,不穿革履,不戴手表,一襲布衣,一雙布鞋,既便在公眾場合亦裝束依舊,干凈整潔,淡定自然。按其級別待遇出差可以坐飛機,住高級的賓館。他常坐火車硬座,住普通賓館,被人當作普通的老百姓對待。經常省下自己的工資和稿酬捐獻給社會公益事業。</p><p class="ql-block">他熱愛家鄉,曾經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因為工作繁忙,幾十年未能回家鄉看一看,但家鄉的一草一木我都記憶猶新。”一種懷念家鄉的情懷,凝于筆墨之中。</p><p class="ql-block">他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從不計較個人職業出身,無貴賤之分一視同仁。</p><p class="ql-block">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無一天不看書不鉆研學問,在他的書房案頭上,堆滿了書籍和文獻資料。</p><p class="ql-block">他有教無類,無論工人、農民、學生,凡所接談無不慷慨施教。真正做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最難得孜孜不倦幾十年如一日,為國家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汝州市|
咸阳市|
内乡县|
社会|
遵化市|
上虞市|
商水县|
天峨县|
镇安县|
吐鲁番市|
漳平市|
淅川县|
老河口市|
自治县|
志丹县|
若尔盖县|
攀枝花市|
林芝县|
开阳县|
铜鼓县|
连州市|
南召县|
南康市|
建瓯市|
榆树市|
镇沅|
台北市|
三都|
德钦县|
禄丰县|
清丰县|
阿鲁科尔沁旗|
昌图县|
新乐市|
宜川县|
临清市|
孟州市|
乌拉特前旗|
桂东县|
绥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