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怎樣使用單反相機拍出前景后景都實的照片?</h3><br><h3>通常情況下,在大場面的風光攝影中,我們比較強調前中后景三者清晰。通俗地講,就是如何合理控制景深,從而獲得一張“全景深”的照片。那么我們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呢?以下簡單談談我的看法。</h3><br><h3></h3> 目錄如下:<h3>1. 什么是景深、前景深、后景深?</h3></br><h3>2. 影響景深的因素有哪些?</h3></br><h3>3. 如何拍出全景深的照片?</h3></br><h3> 圖文原創,謝絕搬運。<h3> 1. 什么是景深、前景深、后景深?<h3>我們知道,從感光元件上來說,準確合焦以后形成清晰影像的所有點的連接面稱作“像面”(Image Plane);從被攝物體來說,從合焦點往四面八方延伸出去所有能被拍清楚的物體的連接面叫做“物面”(Object Plane)。</h3></br><h3>當攝影鏡頭對準某一被攝體(物面)準確對焦之后,離物面越近,清晰度就越高,而離物面越遠,清晰度就越模糊。上述位于焦平面前后的能結成相對清晰影像的景物間的縱深距離,也即是在像面上能夠獲得相對清晰影像的景物空間深度范圍稱為<strong>景深。</strong></h3></br><h3>通俗點講,鏡頭對準被攝主體準確對焦后,對焦點前后都有一段畫面較為清晰的范圍,這就是 “景深”,這個范圍的前后畫面都會出現模糊。從對焦點到“前景清晰點”的距離又叫“前景深”,對焦點到“后景清晰點”的距離就叫“后景深”。通常后景深的距離大于前景深的距離,比例大概三比一左右。</h3></br><h3>清晰的范圍大我們稱為“景深大”,清晰的范圍小則稱為“景深小”。</h3></br><h3> 2. 影響景深的因素有哪些?<h3>通過基礎的攝影理論學習我們知道,影響景深的主要因素有四個:光圈的大小、鏡頭焦距的長短、拍攝距離的遠近以及相機傳感器畫幅的大小。在相機畫幅確定的情況下,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前面三個因素,具體而言:</h3></br><h3>⑴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h3></br><h3>⑵ 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h3></br><h3>⑶ 拍攝距離越近,景深越小;拍攝距離越遠,景深越大。</h3></br>3. 如何拍出全景深的照片?<h3>基于以上景深的知識,如果要獲得一張全景深的照片,在拍攝時我們可以作如下考慮:</h3></br><h3>(1)小光圈:光圈越小,景深越大,清晰范圍越大。</h3></br><h3>在風光攝影時,為了取得大的景深,我們幾乎都會使用小光圈拍攝,但較小的光圈會導致光線衍射,即光波在穿過狹縫、小孔或圓盤之類的障礙物后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彎散傳播,并且孔徑越小,波束擴散越大。假設光線本來應該聚集成為一個小點,但因為衍射效應,變成一個由明暗條紋間隔的光斑,這種光斑被物理學家稱為埃里斑。由于埃里斑的存在,兩個相鄰光點之間就會形成重疊現象,導致影像傳感器無法準確分辨,成像畫質隨之下降。一般情況下,鏡頭光圈在 f/8 時成像最為清晰,隨著光圈的收縮清晰度逐漸下降。所以雖然小光圈能夠解決一定的景深問題,但過小的光圈會導致成像質量下降。通常情況下,我們在拍攝星芒時才會使用 f/16 - f/22 這樣的小光圈,其他情況建議光圈數值均控制在 f/11以下。</h3></br><h3> <h3>(2)廣角鏡頭:使用廣角或超廣角鏡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h3></br><h3>由于焦距的原因,廣角鏡頭的視角會非常廣,前后左右的圖像都可以容納進來,放大率更小,能夠獲得更大的景深范圍。通常情況下,我們使用得較多的是 14-24mm 以及 16-35mm 這樣恒定光圈的廣角鏡頭。</h3></br><h3> <h3>(3)增加拍攝距離:拍攝距離更遠,畫面中的遠近景物就比例縮小,可以獲得更大的景深范圍。</h3></br><h3> <h3>(4)使用超焦距拍攝</h3></br><h3>因為這種手法屬于風光攝影中獲得大景深的常用手法,這里稍做簡單介紹。當鏡頭對焦在無窮遠時,從離開鏡頭后的某一點開始到無窮遠的這段距離內的物體成像都清晰。換言之,當鏡頭對焦在無窮遠時,景深是從某一點開始到無窮遠,這個點就叫超焦點。超焦點會因鏡頭焦段和光圈大小的不同而變化。若先將鏡頭的對焦點落在超焦點處,則由超焦距的一半開始,到無窮遠處都落在景深范圍之內。我們將這種利用超焦距的特性獲得最大景深的拍攝方法,稱為超焦距拍攝。</h3></br><h3>具體操作如下:先將鏡頭標尺調整到“∞”無窮遠處,然后慢慢轉動調焦環,待取景框中近處的景物變得越來越清晰,而無窮遠的景物開始變得模糊,只要到達這個臨界點,鏡頭的對焦點也就在“超焦距”附近,將鏡頭上的對焦開關由自動“AF”位置撥向手動“MF”位置,此后只要不轉動對焦環,無論你怎樣構圖甚至多次拍攝都可放心操作。</h3></br><h3> <h3>(5)前期景深包圍,后期景深合成技術</h3></br><h3>對于商業性質的風光攝影師而言,往往對景深和畫質有非常苛刻的要求,常用的手法就是前期景深包圍拍攝和后期景深合成,這種手法可以在獲得最佳畫質的同時保證照片的全景深需求。這里介紹一種最簡便的拍攝方法,原因在于風光攝影的“Magic Hour”非常短暫,如果一張張精確對焦后再拍攝往往錯過最佳時機,所以我比較建議采用這種方法。</h3></br><h3>具體操作如下:</h3></br><h3>① 準備:三腳架、快門線、單反開啟反光板預升(無反另當別論)、M檔、低 ISO、RAW格式、鏡頭使用 MF 并關閉鏡頭防抖、使用光圈 f/8 - f/11(保證畫質)。</h3></br><h3>② 拍攝:轉動鏡頭變焦環,標尺對著鏡頭對焦環上的刻度,每個刻度拍一張,拍攝完成。</h3></br><h3>③ 后期:在Photoshop中完成景深合成。</h3></br><h3>A. 照片篩選:首先對所拍攝的照片進行篩選,通過放大到100%來確認可進行景深合成的照片,保留景深能夠相互拼接的照片,減少軟件拼合運行時間。</h3></br><h3>B. 基礎修正:在進行景深合成前不要做鏡頭校正等操作,避免拼合困難,通常情況下只需要做曝光、高光、陰影等基礎修正,然后在Camera RAW 對所有照片進行同步處理,全部照片導出為TIFF 文件。</h3></br><h3>C. 打開 Photoshop,選擇“文件-腳本-將文件載入堆棧” 菜單,打開“載入圖層”對話框,單擊“瀏覽”按鈕選擇之前處理好的圖片文件,并勾選“嘗試自動對齊源圖像”,單擊“確定”后,在PS中打開,自動對齊時為抵消對焦變化導致的呼吸效應,圖片會被自動拉伸。對齊以后就要把圖片融合在一起,全選所有圖層,單擊“編輯-自動混合圖層”菜單,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堆疊圖像”,同時勾選“無縫色調和顏色”,單擊“確定”后開始自動融合,融合完成后,每個圖層的旁都添加了蒙版,這是 Photoshop 自動抓取出每個圖層最清晰部分的結果,最后是拼合圖像,然后進行更為精細的圖像調整,為給后期保留更大的空間,建議存儲為 TIF 格式。因為操作相對簡單,這里不再提供具體操作截圖。</h3></br><h3> 總而言之<h3>以上就是如何獲得一張前中后景都清晰的“全景深”照片的全部操作手法,特別提醒的是,如果對畫質有極端苛刻要求,甚至可以考慮利用鏡頭的“最佳光圈”前期進行景深包圍拍攝,后期景深合成,但操作上最佳光圈的景深往往不能太好地滿足需求,一般情況下,我們還是建議采用 f/8 - f/11 的光圈進行拍攝即可,部分攝影師建議采用 f/16 - f/22 拍攝,在我看來除非是星芒需求,單從畫質上講,這樣的光圈數值頂多只能算“記錄”而已。一家之言,希望有所幫助!謝謝!</h3><br><h3>沒有愚蠢的問題,只有無趣的回答。</h3><br><h3>我是影人“知非”,但愿我的回答足夠有趣而嚴謹。</h3><br><h3>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評論探討!更歡迎影友們點贊、關注!</h3><br><h3>謝謝您的觀看!</h3><h3></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zjurl.cn/answer/6750208473457230087/?app=news_article&app_id=13"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m.zjurl.cn,著作權歸作者所有</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株洲市|
阿克陶县|
宁武县|
阿城市|
许昌市|
清流县|
南开区|
巴南区|
临海市|
黎平县|
昌图县|
雷州市|
隆子县|
临漳县|
鹤峰县|
城固县|
沛县|
电白县|
吴旗县|
阳城县|
砀山县|
绥宁县|
泸州市|
石河子市|
建平县|
四子王旗|
柘荣县|
宁津县|
石渠县|
会宁县|
黎城县|
沿河|
焉耆|
东乌|
博野县|
乌拉特后旗|
谷城县|
东阿县|
句容市|
调兵山市|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