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2月13日,氣溫回暖,涼爽如秋,如此暖冬晴日,須得有一場盛典雅事方不辜負。</h3><h3><br></h3><h3> 是日上午,海南中學一年一度的教學開放日拉開了帷幕。海中本著“廣泛交流、深入探討、攜手共進”的理念,以一種完全開放的誠意,吸引了來自全省各地的900多名教育專家與教師同仁,共同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亦可謂海南教育界的雅集盛事。</h3> <h3>海中教學開放日語文分會場</h3> <h3> 語文學科組的教研活動在學校藝術中心展開。活動分三個環節進行:教師授課,教師說課,交流研討。</h3> <h3>海中教學開放日語文組宣傳海報</h3> <h3> 授課教師和課題分別是高一年級楊曉丹老師體現新課改新理念的《赤壁賦》《登泰山記》群文閱讀、高三年級陳帆老師的專題復習課《語言得體之法》、高二年級陳梅老師挑戰舊教材體現新理念的《項脊軒志》的傳情藝術,值得期待。<br></h3><h3><br></h3><h3> 語文組此次活動還有一個值得期待的特別舉措,就是邀請了來自海南華僑中學、海口一中、瓊山中學的語文骨干教師分別對三位老師的課進行課堂觀察,并將在交流研討環節展示觀察結果,分享感受建議。 </h3> <h3>海中語文組組長陳星萍老師主持活動</h3> <h3> 8:20分,準備就緒。海中語文組長陳星萍老師簡單介紹活動流程后,宣布活動正式開始。</h3> <h3>楊曉丹老師在授課</h3> <h3> 第一節是高一楊曉丹老師的《赤壁賦》《登泰山記》全文閱讀。<br></h3><h3><br></h3><h3> 楊曉丹老師把景和情作為《赤壁賦》《登泰山記》群文閱讀的議題 ,首先引導學生賞析景物描寫,讓學生感悟作者的語言藝術,提高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其次探究蘇軾和姚鼐寓于山水的情懷的異同,體會景和情的關系。山水中寄托了蘇軾和姚鼐復雜而深邃的情感和感悟,蘇軾在矛盾中走向歡喜曠達,姚鼐在激蕩中走向淡定自足。</h3><h3>
最后設計了一個具體的情境“選誰做你的導師”,讓學生感悟蘇軾和姚鼐面對不公正命運的不同思想與志向,獲得生命的啟迪。當我們被困在人生的圍城里,該如何找尋出口?這個出口可以是隨著命運之河流動,也可以是勇敢舍棄,另尋天地。</h3><h3>
整堂課如詩如畫,既溫潤如玉,又激情動人。教師的語言詩意盎然,學生的回答充滿智慧。老師引導學生,循循善誘,對文本思想情感的解讀深入而專業。這堂群文閱讀課,在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中,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幫助學生獲得新的眼光,新的精神。<br></h3> <h3>陳帆老師在授課</h3> <h3> 第二節是陳帆老師教授高三專題復習課《語言得體之法》。</h3><h3><br></h3><h3> 課堂伊始,陳老師運用冬日娜的采訪引起學生興趣,切入正題,通過典型高考題和模擬題,來體會語言表達得體題的得分技巧,在選材料上,都是選用貼近現實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鮮活材料,體現“語文生活化”的特點,整堂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教師優雅美麗、親切自然、循循善誘,課堂語言不蔓不枝,精準到位,使課堂滿蘊著平實美的語文味。在學生回答問題后,老師能及時有效追問和引導,教給學生一種“咬文嚼字”的閱讀方法。教師在駕馭課堂時很從容,教學環節落實流暢,環環相扣,銜接緊密,整個教學效果較好,是一堂有效又有趣的高三復習課。</h3><h3><br></h3> <h3>陳梅老師在授課</h3> <h3> 第三節是陳梅老師的《項脊軒志》的傳情藝術——于細節中見鮮活。</h3><h3><br></h3><h3> 《項脊軒志》導入利用前課提要。《項》主要內容是"借一閣以記三代之遺跡”。歸有光對于女性形象的書寫,善用“細事”和“不要緊之語”。這節課品讀《項脊軒志》中描寫母親、祖母和妻子的部分,從那些看似不要緊的平淡瑣事中體悟鮮活之味。基于本班學生學情,采用任務驅動與合作交流的課堂模式。</h3><h3><br></h3><h3> 文本研讀從品味細節出發, 合作探究(任務驅動)問題設置:描寫三人的文字中,讓你印象深刻的細節有哪些?談談這些細節帶給你的感受。</h3><h3></h3><h3><br></h3><h3> 小結歸納語段細節的鮮活之處:1.神形畢現的人物描寫。2.真摯飽滿的情感。3.克制留白帶來的想象。4.疏淡語言展現的生活趣味。</h3><h3> </h3><h3> 拓展:寒花葬志(5分鐘合作交流)1. 研讀細節,概括人物形象特點。2.《寒花葬志》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情感?</h3><h3><br></h3><h3> 課堂亮點:全班同學閱讀熱情高漲,有19人次發言。老師引導有序,有層次。同學在老師引導下能準確把握人物形象及作者情感,理解作者表達情感的藝術手法。切實體會到細節中的鮮活之味。并輔以拓展閱讀,讓學生能力得到實實在在提升。</h3><h3><br></h3><h3> 最可驚喜的是,雖然很多老師認為非有足夠經歷無法理解《項脊軒志》,但課堂上仍有兩位學生表現出了非常杰出的深度思維能力:一位女生根據項脊軒志兩個時間段成文的細節,解釋歸有光抒情由“泣”“號”到最后只寫一棵“樹”的變化是因為年齡和經歷的改變,就像辛棄疾《丑奴兒》里從“強說愁”到“天涼好個秋”的變化,就是因為經過了時間的沉淀,他的情感由外露轉為了內斂;一位男生認為,“樹”是妻子手栽,家是妻子打理,見出妻子的賢惠,“項脊軒”由和諧到崩壞,是因為妻子已死而心死,見“樹”如見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到最后歸有光的“悲”濃厚到只能用留白來表達,而無法用言語表述。這便是可圈可點的漂亮生成,這就是有腔有調的理趣語言!</h3> <h3>詩意、自然、自信地展示自我</h3> <h3>海南中學校長馬向陽先生親臨現場</h3> <h3> 海南中學校長馬向陽先生也親臨現場聽課,并與兄弟學校老師親切交流。在大課間休息時間,馬校長向來自兄弟學校的老師們表達了熱烈的歡迎,并表示海中還有著更多豐富的資源,愿意同大家共享,再一次表示了海中的開放態度與分享誠意,展示海中的高度和格局。</h3> <h3>認真聽課</h3> <h3>親切交流</h3> <h3>三位老師陳述自己的教學設想</h3> <h3> 三節課結束后馬上進入第二個環節,三位授課教師分別簡述她們的教學設想。評價一節課的得失,光憑對四十分鐘的課堂觀察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任何一節課都不是孤立的,它與教師的整體教學延續性,學校、教研組的情況密切相關。一節課也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根植于這個班學生的種種狀況。而這些往往都是評課者不太了解的甚至是一無所知的,而授課教師教學內容、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調控,以及教學效果的達成,恰又與這些情況息息相關。因此,要有理、有據、有誠意地評價一節課,還必須認真聆聽上課老師自己的設想和感受,這也是學習的態度,以及對授課老師的敬意。</h3> <h3> 第三個環節是交流研討。這個環節又分為兩個小環節,先由三位觀察員老師據課堂觀察結果和數據分析、分享看法;最后進入自由評課環節。</h3> <h3>觀察員 海南僑中孫彩霞老師評課</h3> <h3> 海南僑中孫彩霞老師觀察的是楊曉丹老師的《赤壁賦》《登泰山記》群文閱讀,觀察維度“學生學習”。觀察結果如下:</h3><h3><br></h3><h3> 整體來講。從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可以看出他們在課前進行了深度預學,都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和興致積極匯學于課堂,雖然單獨展示自己思想的同學只是班級人數的三分之一,但是所有的學生都在積極主動思考并探究,整個課堂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h3><h3><br></h3><h3> 具體從語言味、文學味和文化味看:
1.語言味——無論是在用詞語對“赤壁水月圖”和“泰山日出圖”的特點進行文本賞析,還是分析詩人的情感和志向,或者是在結合自身心志進行導師選擇的分析中,學生在整合自己思維的同時,都能用精準且優美的語言來表達,有自己對文本的原生理解,也有經過課堂的互聯和聚焦之后新思維的呈現,都能看出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對語感、語理和語境的把握。比如第二個學生在賞析“赤壁水月圖”時,說“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中的“茫然”,雖然課下注釋是“曠遠”,但是也包括茫然的心緒,所以也感覺到了悲涼,“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則讓人有一種“慕名而來的圣潔”之感。</h3><h3>
2.文學味——《赤壁賦》和《登泰山記》都是我們古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名篇,兩篇文章對景、情、志的融合獨具特色。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能自主聯系社會背景和詩人經歷,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解讀作品,使每一個環節的分析都有理有據。師與生、生與生、師生與文本的多向度對話在課堂上充分展開,由賞景到品情,然后自然生發到明志,最后回歸現實,結合自身談感悟。學生的直覺和靈感、聯想和想象,個人體驗與感悟,對文本的欣賞與評價,或者是批判與發展、表現與創新等等,都是在推理與實證的前提下依托相應的表達技巧進行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再創造,課堂上的交流碰撞激起思維的火花,體現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h3><h3>
3.文化味——我們的語文素養提出要進行文化的理解和傳承,但是本節課,學生的表現明顯體現出了自身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與參與,積累并繼承下來很自然的呈現與課堂。比如有一個男同學,在概括赤壁水月圖的特點時提到了一個詞——溫和,并且解釋說因為作者看到赤壁的水與月,感受到了一種歷史的滄桑感與內心的寧靜。雖然展開的不夠,但是,這份歷史滄桑感,不正是從赤壁、從水與月這些帶著厚重的故事見證了歷史的特殊意象中產生的嗎,學生的感受不也是來自于對歷史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嗎。還有一位同學,在賞析泰山日出圖時,提到太陽出現時讓人豁然開朗,并且給出了具體的分析,說作者眼前先是云霧飄渺,一片迷蒙,……太陽出來時,作者筆下的描繪給人帶來了極強的視覺沖擊,讓人看到了一種中國紅的色彩,很容易讓讀者內心波瀾起伏。這里,這個學生用的“中國紅”來描述作者筆下日出帶來的震撼,肯定也來自于學生課前課后自己對傳統美學的關注與借鑒等。
<br></h3><h3> 通過觀察,孫老師認為這節課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明顯的展現與提升。同時,基于課堂觀察發現,孫老師進一步了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建議,她提出在學生深度預學的基礎上來進行比較鑒賞,如果直接從學生疑惑之處切入課堂,引導學生進行辯證分析,不斷提問——質疑——解惑,更深層次的聚焦課堂的思維,來讓學生的原初認知經歷修復性、完善性的過程,課堂思維的深度是會不會更高效?
<br></h3> <h3>觀察員 瓊山中學劉成老師評課</h3> <h3> 瓊山中學劉成老師觀察的是陳帆老師的課,觀察維度“教師教學”,觀察點是“課堂提問的有效性”。</h3><h3><br></h3><h3>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它有諸多觀察指標,劉老師選擇其中三項,觀察結果如下:</h3><h3><br></h3><h3> 指標一、問題串的邏輯結構對知識體系建構的影響。1.陳老師采用情境導入,通過冬日娜的采訪實錄讓學生了解不得體的語境,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如教師所言說得漂亮、聽得舒服、達到表達效果,同時也給學生一個暗示:每一個文本都不是孤立的,有一些共同的屬性。這就是語文里常貫徹的“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如果俄羅斯套娃,要摸到最里層的“字詞”,得從外面最大的語境開始。2.這是基于問題的學習,對兩次月考語言得體問題的梳理選擇知識點。3.語料的三個知識點——辨明謙敬、辨明對象、辨明文體體現了由淺入深的梯度;最后使用路遙的選材,解決用詞、格式不當的問題是屬于綜合性訓練,也體現了能力訓練的升格;4.在辨明文體訓練部分,選材大多與校園有關,為后邊全國一卷高考題(同為校園題材)的作答做了鋪墊。所以,整個問題串體現出由淺到深、由單一到綜合、由整體(語境)到部分(詞句)的邏輯關系,對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搭好了臺階。</h3><h3><br></h3><h3> 指標二、問題難度與學生認知水平的關系。第一道練習涉及的是傳統稱謂的使用,題型是選擇題,老師說:“有答案了就直接說出來”,學生快速應答,體現了這是一道開胃菜,學生很受用。接下來日常生活片段的問答題學生就有障礙了,這時教師的指導便有了意義。直至最后應用文的應答,學生仍需相互補充之后才有完整答案,這些都反映了問題的難度適中,通過教師的點撥,學生有所得。</h3><h3><br></h3><h3> 指標三、提問時機與教學進程、思維發展的關系。在學生贊同“張靚穎的應答”是得體的,教師應答:“謙虛使人進步,有沒有同學與之看法不一致?”另一位同學答:“不能這樣說,這樣不太重視這個節目。”老師接著追問“該怎么說?”生答:“發揮不夠優秀,請大家……”(回答仍不夠貼切)教師進一步指導,公開場合作為一個歌手,說自己不好好練習表達的是不敬業,說自己基本功不扎實表達的是專業水準不夠,最終對觀眾的掌聲是一種侮辱,她在質疑觀眾的品味。這個過程里通過對答、追問、引導教給學生咬文嚼字的方法,語言類的學習就是要在溝通中推敲玩索,要具體、能切中要害,給學生具象的認知。如蘋果手機的新廣告,在表達保護客戶隱私的功能時,蘋果上的“梗”繞了一個圈變成了一把鎖的樣子,相當應景。教師這種四兩撥千斤的能力體現在提問時機中,促發學生思考,推進了教學進程。</h3><h3><br></h3><h3> 綜上,在課堂提問中體現了對課程內容的把控,對學生學情的體貼;從學生的課堂反饋與評價來看是有效的。</h3><h3><br></h3><h3> 提一點小建議,在導學案的使用上,最好能實現“先練后教”。</h3><h3><br></h3><h3> 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認知觀》中提到: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的,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所以我們首先可以通過導學案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就是“缺口區”,然后根據現有的學習條件預設學生的“發展區”并以此確定教學目標。因為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帶了許多的“前概念”(新課教學前,對所學知識已有的認識和了解)進入課堂。如果說學生的每一份記憶都由一個格子儲存,里邊已有的就是前概念。在教學中我們往往需要破除學生自以為是的認識,制造認知沖突。若能展示學生有欠缺的答案,再進行思維碰撞,課堂效果可能會更理想。</h3> <h3>觀察員 海口一中陳貞老師評課</h3> <h3> 海口一中陳貞老師觀察的是陳梅老師的課,觀察維度“課程性質”;八字品評:立足課標,守正出新。具體如下:</h3><h3> </h3><h3> 陳梅老師親切可人,儀態萬方,駕馭課堂,游刃有余。在學習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設定上,充分體現了立足課標,守正出新的特點。</h3><h3><br></h3><h3> 陳老師的課堂有以下四個優點:</h3><h3><br></h3><h3> 第一,兼顧傳統教法與新教法,從單篇的深度走向群文的高度。</h3><h3><br></h3><h3> 傳統教法與新教法融合,從單篇的深度解讀到位,讓學生在摸索體悟中攀升,循序漸進地走向群文閱讀的高度,在課堂的最后十分鐘與歸有光的《寒花葬志》進行群文對比閱讀。從單篇的深度引導學生在選修教材中走向群文閱讀的高度。</h3><h3><br></h3><h3> 第二、強調任務引領:</h3><h3><br></h3><h3> 課堂上有具體的任務引領,“在描寫三人的文字當中,讓你印象深刻的細節有哪些,談談這些細節帶給你的感受”這個討論任務統領整節課的前30分鐘課堂。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局。</h3><h3><br></h3><h3> 第三、突出合作交流:</h3><h3><br></h3><h3> 教師在課堂伊始就布置明確的學生任務具體要求,讓更多的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學習,對下一步的教學開展更為有利。</h3><h3><br></h3><h3> 第四、創設比較充分的情境:</h3><h3><br></h3><h3> 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主動參與,并樂于展示學習成果,學生參與度較高,發言的學生人數達19人次之多,課堂氣氛活躍。</h3><h3> </h3><h3> 根據課堂觀察,陳老師也慷慨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她認為 “我們永遠無法理解別人的世界里曾下著怎樣的雪”,要一群十七八歲最好青春年華的中學生跨越千年去理解一個在仕途不遇、家道中落、親人不在的中年男子之悲之痛之落寞,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她覺得在課堂的開始,就給學生一個更深入易懂的情境,多給一些背景知識,多一些情感鋪墊,感同身受地引導他們去進入歸有光的隱忍而復雜情感世界會更理想。另外,建議教師減少指令模糊的淺問題,多設置一些更有思考深度和深刻性強的問題。</h3> <h3>海口一中語文組組長譚嘉璐老師評課</h3> <h3> 在自由評課環節中,海口一中語文組組長譚嘉璐老師評楊曉丹老師的課:</h3><h3> 1.基于課標
2.基于學情
3.基于生活
4.敢于質疑
5.著眼于能力
是一堂妙處橫生的高效課。</h3> <h3>農墾中學語文組組長李來保老師評課</h3> <h3> 農墾中學語文組組長李來保老師首先簡單談他參加這次活動的感受。他認為海中語文組活動安排很緊湊,不僅高中三個年級各呈現了一堂精彩的課例,還有三個課堂觀察員分別從不同的維度進行了觀察,還邀請三校的三位語文科組長分別對這三堂課進行點評。這不僅體現了組織形式上的嚴謹與規范,更體現了教學研究上的務實與求真。</h3> <h3> 接著,李老師主要評價《項脊軒志》的傳情藝術一課,他用“經典魅力不減,解讀立場鮮明”兩句總評陳梅老師的課。具體體現在“三得一失”:</h3><h3>
1.引導得法。陳老師將文本價值定位為"于細節處顯鮮活”,通過對文中的作者對三代人(祖母、母親、妻子)言行描寫,領悟三代人對作者不同的態度以及由此而反映的作者的情感。這一定位,使學生的思維很快聚焦,避免了旁枝斜逸。這為一堂課奠定了基礎,說明了陳老師對這篇經典文章持有自己的立場。而且,為達到這一目標,陳老師領著學生細讀文本,細細品味,并拈出兩個詞和一個意象,使學生了解了文本閱讀的基本路徑。尤其是對于作者的留白藝術的品味,更見教師引導的匠心。教師對文本中對祖母的感情用了"泣",對母親的感情用了“號”,而對妻子沒有使用表露情感的詞,只寫了一棵琵琶樹,為什么?這樣的引導不僅能防止學生思維的盲區,更能使學生明確思維方向。
2.組織得宜。課堂以小組探究為重要載體,讓課堂教學面對每一個學生。有學生思維的碰撞,讓課堂充滿了活力與生命。教學設計體現出了思維的連貫性和發展,陳老師對《項脊軒志》課堂設計,主線突出,延伸拓展,在傳統單篇教學的深度上有了群文教學的高度,旨在引導學生拓展思維寬度。讓更多的同學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和成長。</h3><h3>
3.總結得味。課堂由一個個相互關聯的環節構成,而環節之間的承轉是教師完成的,使課堂結構流暢、節奏適當、意圖畢顯,最能體現教師基本功。而陳老師在課堂環節的承轉中,運用的語言很得文本三味。
而那“一失”,李老師認為陳梅老師對文本的價值追問上有失厚重。歸有光歷經變故的濃厚的傷痛,正是這篇經典的情感內涵和底色。雖然在設計中涉及到了母親對兒子的希望,但淺嘗輒止,沒有繼續挖掘,比較遺憾。
</h3><h3> 李老師覺得現在的學生缺少傷痛感和無奈感,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利用這樣的經典文本體驗一點傷痛和無奈,無疑對學生的心智成熟是有好處的。<br></h3> <h3>海南僑中語文組組長湯成慧老師評課</h3> <h3> 海南僑中語文組組長湯成慧老師評價楊曉丹老師老師的課,盛贊曉丹老師內功深厚,課清人美,清盈靈秀,詩意翩然;贊賞學生視野遼闊,思維敏捷,語文意識豐滿。四十分鐘下來,師生清音繚繞,山水和鳴,賞心悅目。</h3><h3><br> 湯老師還從創設情境和用好情境、搭建單元的學習路徑、通過品賞作者心境里的糾結與轉折以涵泳品味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群文閱讀要實現一定的閱讀共識等四個方面分享她自己對蘇軾、姚鼐山水散文全文閱讀的理解與設想,獨到、深刻、豐富、精彩。如</h3><h3> “<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外儒內儒的姚鼐是滿心的決然,渴見奇景,背后都是不俗的豪興。這不俗,消解了塵世的傷與悲。這不俗,也讓他走下此山,再登他山——請自然為我立據為證,從此與你訣別,轉身就是個姿態。</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而外釋道</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內儒的蘇軾則是徘徊憂思,逐漸探測出自己的真身,</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最終確認我有三心,卻只有一意——感謝自然將我安撫,為我療傷,讓我重整節奏。</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你說主客是二人,</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我偏要說主客是一人。</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寬慰別人不是事</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解救自己才是難。”</span></h3><h3><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span> </h3><h3> 老師們激情碰撞,暢所欲言,在晤言促膝的推心置腹中把交流研討的氣氛推至高潮!</h3><h3></h3><h3></h3> <h3> 時已過午,語文組的教學研討才在意猶未盡中戀戀不舍地畫上句點。</h3> <h3>海中老師與聽評課嘉賓合影留念</h3> <h3> 感謝三位承擔公開課任務的老師,所謂公開,不僅是公開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藝術、教學智慧、專業素養等優秀、幸福的一面,而且還把教師教學中值得深刻反思的問題、苦悶也一并公開展示給所有的以課堂為主陣地的教師們,任人品評指點,感謝她們呈現自我、磨練自我的底氣和勇氣。</h3><h3><br></h3><h3> 感謝三位負責課堂觀察的老師,感謝三位評課嘉賓(語文組組長),和所有坦陳意見,奉獻智慧的聽課老師們,你們憑著一線老師的豐富經驗認真投入到準備、聽課、觀察、交流的每一個重要環節,捕捉精彩,發現問題,提出疑惑,交換意見,及時而精準地幫助我們反思課堂,跨越成長,感謝你們忠于教育、毫無保留的專業和敬業。</h3><h3><br></h3><h3> 感謝學校搭建平臺、提供契機,感謝陳星萍老師精心組織、周到部署,正是學校重視,領導牽頭,才成就了本次海南省中學語文人的一次友好握手、一場教研盛宴,促使同仁間優勢互補,共同進步,激勵全體語文人持之以恒精耕課堂,不斷反思總結,不斷求索進取,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永不止步。</h3><h3><br></h3><h3> 值此平凡好天氣,海中有盛事,有賢主,有嘉賓,有和諧課堂、有生態教研,亦可謂四難并,二美具,實為人生暢事,是為記。</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云县|
喀喇沁旗|
贵阳市|
晋江市|
贺州市|
泌阳县|
搜索|
龙游县|
平罗县|
五寨县|
永春县|
万荣县|
潼南县|
商丘市|
雅江县|
万安县|
中牟县|
安塞县|
龙南县|
曲松县|
高碑店市|
滨海县|
天门市|
辽阳县|
泰州市|
彭州市|
汶上县|
旬邑县|
望谟县|
盈江县|
财经|
罗城|
疏勒县|
三台县|
海林市|
奎屯市|
木兰县|
灵山县|
桦南县|
大悟县|
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