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b><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在朝鮮戰場,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和平,他們像軍人一樣不怕犧牲,不避艱險,用鏡頭和筆,為中國的文化人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為中國的軍人在這場戰爭中的堅韌的身影和面容,留下了一批珍貴的歷史記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 font-size: 20px;">現在的“文化人”真不知干些什么?從前輩身上能否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人?</b></p><h1><br></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b> 朝鮮戰爭的始末。中國介入的是10月25日開始的抗美援朝戰爭!</b></h1> <h1><b> 己被中學語文課本使用多年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刪除了,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精神財富消失了,為了不忘先輩們的流血犧牲,是否傳播些什么?也算是一種關注姿態吧!</b></h1><h1><b> 長篇小說《蝦球傳》的作者黃谷柳,早在抗戰初期,第一時間向外界報道了日本人對南京屠城的消息,是最早報道這一消息的新聞記者之一。</b></h1><h1><b> 1951年他以南方日報記者的身份參加了第一屆赴朝慰問團,隨第四分團活動,入朝一個月,他用相機記錄下代表們在戰地慰問志愿軍將士和朝鮮老百姓的點滴。52年又一次隨巴金率領的中國文學藝術家赴朝慰問團從回戰場,在訪問結束后他和巴金都沒有離開前線,而是選擇繼續留在最可愛的人中間,直至停戰協定簽署后,黃谷柳才隨撤軍的車隊回到了祖國。</b></h1><h1><b> 黃谷柳(1908-1977),著名作家,三代華僑。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1月2日因腦溢血病在廣州逝世,終年68歲。</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自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先后組織了三屆較大規模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活動。第一屆是1951年3月底,以中共中央委員、宣傳部副部長廖承志為團長,總政文化部部長陳沂和著名戲劇家田漢為副團長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及所屬文工團一行575人。</b></h1><h1><b> 出發前廖承志團長與訪朝慰問團部分成員在天壇公園合影留念。</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總團團長廖承志到達安東(丹東)</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第一屆慰問團總團副團長,總政文化部部長陳沂(左起第二人)第七分團代表、東北女作家草明(左起第三人)</b></h1> <h1><b> 這是1951年4月6日的安東;這個時候的安東就是一個兵車轔轔的城市,是遼東省的省會,過去人口三十萬,現在已減至18萬,街上都是軍人!</b></h1> <h1><b> 出境前谷柳與慰問團同事在安東(丹東)市政府大樓前合影</b></h1> <h1><b> 4月7日九點差10分美機來轟炸,敵機天天北飛,天天警報,可沒有安東丟下炸彈,這天是第一次對安東轟炸,安東三馬路、江邊、江上都落下不少重磅炸彈,據公安局初步調查,死傷在百人以上,這是美機第一次在安東投彈</b></h1><h1><b> 慰問團成員在開往鴨綠江邊的汽車上,4月9日上午11點進入朝鮮國境。</b></h1> <h1><b> 1951年4月14日、肅川。慰問團第四分團的代表們訪問了從第四次戰役下來休整的38軍。下午2點半第四分團團長鄭紹文(正在脫軍大衣者)代表熨問團致詞。</b></h1> <h1><b> 松樹林歡迎會上的時任38軍副軍長江擁輝,江擁輝身上穿的并非解放軍的軍服,它的領上與袖頭上各有一條紅線。此時解放軍入朝作戰的消息已經公開,38軍恢復原裝束,但江擁輝仍穿著去年入朝發的偽裝軍衣。 </b></h1> <h1><b> 時任38軍政治部副主任的王樹君</b></h1> <h1><b> 作報告者,時任112師政委李際泰</b></h1> <h1><b> 4月16日慰問團在112師336團與戰斗英雄們開座談會,參加者:聞凱、張國禮、馬文山、劉和瑞、董國治、王世昌、胡治敏、丁長仠、邱玉科、苗樹清等。</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聞凱:336團五連班長,首批入朝作戰,至1951年10月已榮記戰斗兩大功,工作一大功,獲軍功章一枚。 </b></h1><h1><b> 一次新興洞的戰斗,他帶領全班摸到敵后,他自己抱著機槍一陣猛射,又指揮全班扔了一頓手榴彈打亂了敵人,俘敵40多名。在江南草下里南山守備戰中,他守在陣地最前沿,敵人的火力壓得他抬不起頭來,他便爬到側面去觀察,待敵人沖到跟前,他就扔手榴彈,一個人連續擊退敵數次反擊,他的彈藥用完了,他冒著炮火爬到別的工事去找,一直堅守在陣地上。</b></h1><h1><b> 畫面最前方正面者王世昌,他身后左邊側立舉一手臂者苗樹清,右后方在女代表左側站立者聞凱。</b></h1> <h1><b> 慰問團赴前線乘坐卡車赴部隊</b></h1> <h1><b> 這種軍棉衣只發給過首批入朝作戰的部隊,戰士服上面沒有口袋,干部服上面有兩口袋。</b></h1> <h1><b> 四次戰役下來,這種被38軍戰士戲稱為“地壟溝”的軍衣,已是飛絮片片。</b></h1> <h1><b> 4月21日上午,慰問團代表約334團英模戰士開座談會,參加戰士有李家華、岳元德、吳柏彥、賈林東、潘天炎。從他們的身上看,有美式、韓式軍裝,手里拿著的是美式的卡賓槍。</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1950年12月30日,九班七名戰士守鼎蓋山前沿的兩個山頭,副班長和潘天炎但任防御,在打退敵人第一次進攻時,副班長負了傷,正面只有潘天炎一人,他把6個手榴彈捆在一起,蓋上棉帽,用一根電線牽著弾弦,敵人見有頂軍帽便圍了上來,他拉動電線,一下炸翻了十幾個敵人。</b></h1><h1><b> 連長命令九班撤 回主陣地,他正在解大便沒聽見,陣地上只有他一人,敵人又沖上來了,他一邊投彈一邊射擊,硬是把敵人打下去,敵人炮轟他回到掩體,發現山頭四周都是敵人,他無法回到主陣地,炮轟剛停,六個敵人摸上陣地,他拋出了兩個手榴彈,六個敵人全部報銷,敵人增加兵力,他把30多棵手榴彈拉出弦,擺在防炮洞口,等敵人臨近,他一口氣把手榴彈投完,他被包圍了,危急之際,一陣猛烈的機槍打散了美國兵,主峰的戰友趕來接應,他化險為夷,毫發無損的回到戰友們中間。</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后被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授予“青年英雄”稱號。 </b></p><h1><b> 坐在朝鮮老大爺與孩子之間的潘天炎。</b></h1> <h1><b> 4月25日,38軍軍部召開歡送會,慰問團高鳳山、曹寶?(時任北京說唱團團長)演出自己編寫的單弦說唱《青年英雄潘天炎》</b></h1><h1><b> 歌詞如下:</b></h1><h1><b> 志愿軍英雄部隊二營六連,有位青年戰士姓潘叫天炎,</b></h1><h1><b> 今年一十八歲,是個共青團員。</b></h1><h1><b> 他一個人在四次戰役,英雄守備鼎山巔,</b></h1><h1><b> 打退敵人九次沖鋒,鬼子膽戰心寒,</b></h1><h1><b> 頑強守備立了兩大功,軍功章佩戴在胸前……</b></h1> <h1><b> 334團機炮2連戰士岳元德,是軍中著名的重機槍射手。在一次戰斗中,他用機槍打倒沖向陣地的40多個敵人,子彈打光了就甩手榴彈,最后手榴彈也打光了,他把機槍架子摔出去,又打倒了一個沖入陣地的敵人。此時的他已榮記兩大功。</b></h1> <h1><b> 鄒品紅;335團二連炊事員,首批入朝作戰炊事兵,至51年10月已榮記戰斗兩大功,工作一大功。</b></h1><h1><b> 鄒品紅年齡大,身體弱,又有他入朝以來大鍋不離肩,比誰都挑的多,除了送飯上陣地,他還背傷員。</b></h1> <h1><b> 5月4日上午敵機掃射,廖承志的警衛員傷臀部,即日送回國內醫療。下午5點送作家白朗(坐在車上者)上車回國,出席國際婦聯會議</b></h1> <h1><b> 5月9日,下午6點,發車儀式相當隆重,代表團登車回國,經過遍布瓦礫彈坑的安州,渡過清川江、大寧江,再經定州、宜川……午夜時分,汽車駛過鴨綠江鐵橋,安抵安東,一個整月的第一次慰問活動,至此結束。</b></h1><h1><b> 總團長廖承志回國出發前在講話</b></h1> <h1><b> 回來后巴金在大連與回國整休的38軍軍長梁興初在一起</b></h1> <h1><b> 第一屆赴朝慰問團的女同志們:前排左起第二人浦熙修(抗美援朝總會)第三人白朗(東北作家協會)其他認不出來了</b></h1><h1><b> 慰問團的女同志在大連訪問志愿軍傷兵醫院之后的合影</b></h1> <h1><b> 1952年3月15日,巴金率領中國文學藝術家赴朝慰問團抵達安東,16日下午2點12分過鴨綠江,行車14小時,宿于香楓山麓。</b></h1><h1><b> 慰問團17人:巴金(團長,作家)葛洛(付團長,作家)古元、白朗(作家)王希堅、黃谷柳(作家)李蕤(作家)羅工柳(畫家)辛莽(畫家)菡子(作家)逯斐(作家)寒風(作家)西虹(作家)高虹(畫家)西野(畫家)王辛(音樂家)伊明。</b></h1> <h1><b> 1952年3月28日上午10點,谷柳、王莘等人在平壞郊區看朝鮮人趕集(右下角前方戴眼鏡為作曲家王莘)</b></h1> <h1><b> 1952年3月28日巴金與谷柳采訪“萬里號”駕駛員周光遠,他原是112師宣傳隊的通訊員,入朝一年變成熟練司機,安全行駛3萬公里,沒出過事故。他掌握了技術,技術聽他使喚,豈僅是這種駕使技術?高射炮手、坦克射手、飛行員、魚雷手,推而至于戰斗藝術,文化知識,無一不可以聽人使喚,由人掌握。</b></h1> <h1><b> 軍防疫辦公室不但有美軍飛機撒下的蠅蟲標本,還有撒下的《自由世界周報》,上面寫著“慘哉、中國士兵們”!一個志愿軍在它旁邊聚精會神地看書。</b></h1> <h1><b> 一直在朝鮮前線采訪的記者魏巍。當年他揮筆寫下了的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感動了數代中國人。</b></h1> <h1><b> 3月31日下午4點20分啟程赴平壤中國大使館,中途小吉普翻車,全隊擠在一臺嘎司車上,午夜11點到達大使館。</b></h1> <h1><b> 代表們在中國大使館門前合影,前排左起一人菡子、第四人王莘、第五人巴金、第六人白朗、后排左起第一人辛莽、第二人李蕤。 </b></h1><h1><b> 入朝前代表們領到簇新的軍裝,他們穿的軍棉衣和黃馬靴,是志愿軍團以上干部的穿著。</b></h1> <h1><b> 1952年4月2日,代表團訪平壤,戰時的平壤路標。</b></h1> <h1><b> 代表們在大同街文學藝術同盟被炸會址的廢墟上合影。1951年8月14日,趙基天等11位文藝工作者在此蒙難。</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4月5日代表團訪問朝鮮人民軍第四軍</b></h1> <h1><b> 4月11日下午6點,巴金與黃谷柳等人乘車南行,晚上10點越過“三八線”抵開城,13號65軍軍長兼政委王道邦領他們去看談判地點—來鳳莊。</b></h1><h1><b> 黃谷柳與巴金在來鳳莊合影(上圖) 黃谷柳也給巴金和王道邦(左立)拍了一張合照。(下圖)</b></h1> <h1><b> 隨后王政委和巴金、谷柳一起去了南山謁姚慶祥烈士墓。1951年8月19日排長姚慶祥領一個班在中立區扳門店附近巡邏,被預先設防的美軍襲擊,姚慶祥犧牲,戰士王仁元身負重傷。</b></h1><h1><b> 65軍軍長、政委王道邦在烈士墓前</b></h1> <h1><b> 戰前開城是李承晚的占據區,戰爭爆發了18個月,李承晚的統治區開城成了中朝的解放區,成了停戰談判的所在地,這是對聯軍最大的教訓與最好的諷剌。</b></h1><h1><b> 在開城火線下的朝鮮孩子</b></h1> <h1><b> 馬怡;65軍193師組織科干事,她的第一任丈夫,也是部隊上的,在寧夏犧牲了,田潤生是她的第二任丈夫,193師578團團長。剛結婚不久,1951年4月578團前沿陣地指揮所遭敵炮襲擊,田潤生不幸中彈犧牲。</b></h1><h1><b> 辛莽畫家給馬怡畫像。</b></h1> <h1><b> 1952年4月20日巴金、谷柳、張文苑出發去195師了解該師作戰概況及軍民關系。</b></h1><h1><b> 左起巴金、195師副師長曾紹東(后)師長李金時(前)政委楊銀聲(后)參謀長劉長仁(前)19兵團政治部文工團團長張文苑(右)</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4月20日下午5點,巴金一行到達583團,團長齊金秉不到三十歲,他介紹前沿敵我情況,準備第二天上團指揮所,在廖川里前面,地名叫“德物山”。</b></h1><h1><b> 張文苑拍下了這張合影;左起谷柳、巴金、195師副師長曾紹東、583團團長齊金秉。</b></h1> <h1><b> 4月23日巴金、谷柳到了583團三營營部,在100高地上,巴金、谷柳和張文苑住在一個洞里。巴金在這一天的日記中寫道:“床鋪像神龕”!</b></h1><h1><b> 左起第一人黃谷柳、巴金、第四人田澤民(65軍583團宣傳股長)第五人周樹森(解放太原登城英雄)</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52年4月24日583團楸村戰斗的七連八連10位戰斗模范:樸永錫、戴福江、李界明、楊萬海、吳好良、劉世華、阮少鋼、劉少坦、戴兆春、黃性東。</b></h1> <h1><b> 4月28日在張文苑帶領下谷柳等人在營指揮所觀察砂川河敵情</b></h1> <h1><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4月30日在這里營教導員傳達了毛主席對朝鮮人民團結的思想指示精神:一:尊重朝鮮的獨立原則、二:擁護金首相,擁護勞動黨、三:團結朝鮮同志及朝鮮人民、四:以公正態度處理問題,嚴己寬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1952年5月8日巴金、谷柳訪問193師,5月9日上午搬到師的通訊連徹底體驗“愛民模范連”的戰地生活。通訊連共四個排,一排包括騎兵、大車、對空聯絡,二排是通訊、三排是通訊及總機、四排是管理排,全連共163人。 </b></h1><h1><b> 巴金、谷柳與通訊連合影。前排左四為谷柳,左五為巴金、左六為193師宣傳干事王煥,左七為志政干事張文苑。</b></h1> <h1><b> 5月18日巴金、谷柳與志愿軍干部合影</b></h1> <h1><b> 巴金、谷柳、王莘、張文苑與193師宣傳隊合影 </b></h1> <h1><b> 部隊集合唱《歌唱祖國》的歌曲(1952年5月24日583團三營八連)</b></h1> <h1><b> 郭忠田在部隊作報告(1952年9月7日188師)</b></h1> <h1><b> 郭忠田帶領的2排扼守在300米狹小的陣地上,承受了敵人數千顆炸彈的轟炸、成百架飛機的攻擊,始終屹然不動,連續打退敵人3次進攻,殲敵215人(被擊斃在車內拉走的不計),繳獲大炮6門及滿載軍用品的完好汽車58輛,自己卻無一傷亡,僅消耗子彈1305發、手榴彈14枚,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此次戰斗后,郭忠田被志愿軍總部評為一級戰斗英雄,2排獲得“郭忠田英雄排”的榮譽稱號。</b></h1><h1><b> 8月12日一級戰斗英雄郭忠田到65軍作報告,講述他參加世界和平聯歡會及旅蘇經過。晚飯后,谷柳和郭忠田乘小吉普訪開城市博物館,姚慶祥墓和來鳳庒。</b></h1><h1><b> 1993年2月8日郭忠田因病逝世,終年67歲。</b></h1><h1><b> 郭忠田與朝鮮孩子</b></h1> <h1><b> 52年10月6日登上646.2高地觀戰,在江擁輝付軍長的觀察所一直到晚8點。</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黃柳谷在這一天的日記中寫道:</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除了沒看到步兵的行動外,一切近代化火器發射都看到了,從下午2時我炮兵開始射擊,5時30分步兵開始進攻,6時37分到達281.2山峰,劇戰一直進行到深夜”</b></p> <h1><b> 11月7日在38軍113師參加281.2作戰總結會議。</b></h1> <h1><b> 徐連才;337團三連副排長,榮記戰斗三大功,工作兩大功。</b></h1><h1><b> 在松下里戰斗中,部隊還未挖好工事,敵人便開始攻擊,這時徐連才手持機槍,敵從哪上,就對著哪打,一連打退4次進攻,部隊奉命轉移吋,他一人負責掩護,機槍了彈打光了,就用反坦克手雷,又打完了,就用炸藥轟,僅一天的戰斗他就斃傷美國鬼子70余人…………。</b></h1> <h1><b> 113師宣傳隊隊員楊昭彩(八一廠王心剛的夫人)1952年11月16日照</b></h1> <h1><b> 照片上的這個神情憂郁的女子,是個朝鮮姑娘,大家都叫她小樸,她父母都被美國飛機炸死了,戰爭時期,她一直呆在193師宣傳隊,像戰士一樣參加戰斗。停戰以后,志愿軍回國,小樸不肯離開她的戰友,她們把她藏在回國的木箱中,隨大軍一起過了鴨綠江。</b></h1><h1><b> 到中國后她到街上買東西,不會講中國話,暴露了身份,很快就被送回朝鮮了。</b></h1> <h1><b> 52年12月1日38軍全軍文藝會演,112師宣傳隊在松林中歌唱:指揮為劉洪濤,前左起;劉恩洪、徐萍、段會仁:中右起:王寶賢、海成久,后面拉小提琴者為李增奇。</b></h1><h1><b> 12月5日,會場區被炸。</b></h1> <h1><b> 12月31日黃谷柳離山陽里,向龍興里出發,白天行車,113師師長親自駕使,很穩重。到目的地,他們會到112師首長們,首長請他們一起過年。</b></h1><h1><b> 1953年2月2日黃谷柳因勞累過度得了肺炎,咯血不止,進了113師野戰所調養。3月8日病愈歸隊的黃谷柳到了112師司令部,上甘嶺某連長報告,回連隊時,戰士問他:“你是誰?我不認識你”。</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部隊陣地的坑道口</b></h1> <h1><b> 1953年4月2日谷柳到汰香山陣地體驗生活,住一營營部。他見了營長、教導員、副教導員、參謀長及營部各同志。</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黃谷柳在這一天的日記中寫道:“教導員說“祖國”,對我們不是空洞的,而是具體的。副教導員說,汰香山這兒已集中了全國最出色的東西了,四川的榨菜,廣東的黃花魚,新疆的牛肉,天津的雞蛋粉,東北的鋼管水泥,還有祖國孩子的親切的信等等,這都是祖國人民的感情的表現。要人,站起來就走,要糧彈,馬上送來。真的,除了這些,還有什么更能具體體現“祖國”的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左為黃谷柳,中間為112師一營營長譚作</b></p> <h1><b> 戰士們在汰香山修筑水泥工事</b></h1> <h1><b> 4月15日,文德郡人民委員長劉源道,勞動黨副委員長皮昌麟偕人民代表前來駐地獻旗,師蔡副主任及團長副團長均親自參加,10時,舉行汰香山守備部隊宣誓授旗儀式,政府獻旗,人民獻花。</b></h1> <h1><b> 部隊授旗后把旗插在汰香山山頂上。</b></h1> <h1><b> 1953年5月13日,安東迎接從朝鮮歸來的傷病員。10點正汽車隊過江,環市巡行一圈,接受市民歡迎,然后送去五龍背第六醫院。</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银川市|
四平市|
灵台县|
泸定县|
大荔县|
中山市|
油尖旺区|
万山特区|
友谊县|
浮山县|
巫山县|
遵化市|
铅山县|
改则县|
奉新县|
富宁县|
长沙市|
陇川县|
永泰县|
玉屏|
通州市|
赣榆县|
聂荣县|
横山县|
汽车|
米林县|
屏山县|
丹东市|
溧阳市|
鸡泽县|
仁布县|
马尔康县|
突泉县|
新津县|
曲阳县|
苏州市|
绥江县|
平阳县|
定南县|
加查县|
武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