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 張滿意</h3> <h3>據相關史料記載張栻工書法,尤精小楷,曾臨《曹娥碑》,其書法有王羲之、米南宮遺風,章法自然、跌宕有致、精勁蕭散,清健秀氣。張栻以道學鳴世,故歷代論其書法,無非以德論藝,有“據德游藝,言立志通,故其遺墨,筆意俱工”云云。傳世墨跡除以上介紹的桂林碑刻之外,還有《晚秋帖》、《嚴陵帖》、《先正大家帖》、《佳雪帖》、《新祺帖》、《桑梓帖》、《與子澄知縣書》、《重修宜州學記》、《重建諸葛祠記》、《合江亭詩碑》、《劉子羽神道碑(書額)》、《王十朋墓志銘》、《黃齊墓志銘》等。另外朱熹、魏了翁、真德秀、岳珂當年亦收藏不少宣公書帖,《晦庵集》卷八十三有《跋張敬夫與馮公帖》;《鶴山集》卷六十一有《跋南軒帖》、卷六十四有《跋張宣公帖》;《真文忠公文集》卷三十五有《南軒東萊帖跋》。岳珂所收“張宣公書簡帖”凡六帖,均行書,可謂大觀,然其似乎無一傳世,是為憾事。現將張栻傳世書法大略介紹如下: </h3><h3><br></h3><h3>1、《秋晚帖》。紙本墨跡,行書。劄子一通,結銜“右承務郎、直秘閣、江淮都督府主管書寫機宜文字”,受書人為“制置尚書契丈”。曾藏清內府,作為《宋人法書六種》作品之一,著錄于《石渠寶復續編·重華宮》。現藏故宮博物院,《徐邦達集四·古書畫過眼要錄》有影印,并考訂為隆興元年(1163)九月二十三日致虞允文者。 </h3><h3><br></h3><h3>2、《嚴陵帖》。又名《游從帖》,紙本墨跡,行書??v33.3厘米,橫60厘米。劄子一通,結銜“右承務郎、試尚書左司員外郎兼侍講”,書呈“右司臺坐”?!端稳朔〞鴥浴纷髌分?,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十九冊、《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書法》等有影印?!秶懒晏肥菑垨蛟谇腊四?1172)正月致韓元吉(無咎)的書信。文中說:“栻自來嚴陵,與令婿伯恭游從”,“伯恭”即呂祖謙,呂氏的丈人正是韓元吉?!端问贰份d,張栻于乾道七年官尚書吏部員外郎,后兼侍讀、左司員外郎,與此帖官銜正合。張栻在朝不滿一年,次年出知袁州,故此帖應為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正月所書,張拭時年四十歲。 </h3> <h3>釋文: 栻自來嚴陵,與令婿伯恭游從。每聞起居狀,及論議□詳,用以自尉。茲承□御祥琴,皇家急賢,除日亟下,甚尉士望。拭孤拙者,遂有聯事之便,日承警誨。庶其寡悔,欣幸預深。即日春首尚寒,伏惟趣裝有相,臺侯動止萬福。拭備數亡補,日夜悚懼,自此皆傾耳車音之日也。顓介走前,敬此承侯。敢祈沖涉珍護,以對休嘉。百懷并須面致。右謹具呈右司臺坐。正月日。右承務郎、試尚書左司員外郎、兼侍講張栻札子。 </h3><h3><br></h3><h3> 3、《佳雪帖》,遂安詹氏舊藏,現藏故宮博物院,與《新祺帖》、《桑梓帖》及朱子《喜雨帖》并稱《宋賢四帖》。 卷首有朱子后人朱家溍題簽:“ 遂安詹氏藏朱文公《春雨帖》、張宣公《佳雪帖》、《新祺帖》、《桑梓帖》,辛巳二月十五日朱家溍敬書?!焙笥兄旒覝冒衔模骸跋任墓熳邮謺洞河晏氛孥E與張宣公手書《新祺》、《佳雪》、《桑梓》三帖真跡,共裱一卷,為遂安詹氏所藏,自南宋以降,至今經數百年,洵可貴也,余得展卷伏讀,深感慶幸。辛巳二月十五日朱家溍敬書?!备咭怀咭淮缇欧?,闊一尺二寸五分。引首為明中書舍人陳登篆書“先賢遺墨”。卷末有二十一家跋語。詳情參考李成晴《故宮博物院藏<宋賢四帖>考》(《文物》2006年第8期)。收傳印記:子孫億世家傳之寶,朱文長方印。 </h3><h3><br></h3><h3>4、《新祺帖》,現藏故宮博物院,與《佳雪帖》、《桑梓帖》及朱子《喜雨帖》并稱《宋賢四帖》。高一尺一寸九分,闊二尺二分。收傳印記:子孫億世家傳之寶,朱文長方印。</h3><h3><br></h3><h3><br></h3> <h3>釋文: 栻惶恐再拜,上問尊眷。伏惟中外均受新祺,令子一一勝慶!小孫每蒙垂問,足見慈幼之所推及也。幸頗耐性,差慰目前。辱寄兩圖,恍若陪語笑于其間。桂林山川,真是勝絕不可忘。而此兩圖,足盡其要。目力心匠,何翅較三十里也。荊南極目浩渺,更無一山,安得壯士掣提數峰置我前?然兩日大雪,登城縱觀,益覺壯偉,亦復不惡耳!《易傳》、《論語》、《損益》刻并領,慰感。是三者,若非兄主張,當復墮渺茫耶!糖冰并荷見餉。簡君丁香竟得之不?此尤絕市無有也。蜀箋二百,附子五十,梨十對,謾納上,幸檢校!文潛論學,竟肯下意否?栻上覆。 </h3><h3><br></h3><h3>5、《桑梓帖》現藏故宮博物院,與《新祺帖》、《佳雪帖》及朱子《喜雨帖》并稱《宋賢四帖》。高一尺一寸八分,闊一尺八寸八分。收傳印記:子孫億世家傳之寶,朱文長方印。</h3> <h3>釋文: 栻比累奉狀,竊計以次呈徹,顓介委教,如奉清峙,欣浣可知。見邸報,審有持憲湖湘之命,雖嘆賢者尚勞于外,然湘中實松揪桑梓之邦,將與父老同托庇庥,以一幸也。敬想已復駈車出嶺,又可畢治伉儷之藏,當慰懷抱也。栻到郡將兩月,雖黽勉夙夜,未知攸濟,尚幸警告時及之。目前軍民之情似相安,盜賊亦屏息,但防微慮遠,關念外非一端耳。所懷非尺紙可盡,所冀他年得歸林泉,公果以繡衣來臨,復獲有從容之便耳。右謹具呈。承事郎充秘閣修撰權發遣江陵府栻札子。 </h3><h3><br></h3><h3>6、《先正大家帖》,上海朵云軒2015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h3> <h3>《先正大家帖》釋文:栻雖未獲,詹見而先正大家人□之盛,蓋亦從朋游講之熟矣。自□分符齊安,相望匪遠,時聞起居與夫為政之方,而尤深愿識之念,豈謂謙先遽□誨墨所以,慰籍相與甚誠厚,不勝感服,栻晚陋,雖□有學,跂慕古哲,庶幾勉為,而未之有得也,讀來示更重悚戢,右謹具呈,持禫服。張栻劄子。 《佳雪帖》釋文: 拭敬以深冬佳雪應時,伏惟提刑臺簿尊兄趣裝多余,神所相右,臺侯起居萬福。拭正爾相望之遠,敢幾若時,尊生進德任道,以對休嘉。右謹具呈提刑臺簿尊兄臺坐。十二月一日,承事郎充秘閣修撰權發遣江陵府栻札子。 </h3><h3><br></h3><h3>7、佚名帖。帖名不詳,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文集》卷六一《跋南軒帖》 厥考以宗社生靈為己任,厥子以圣門事業為己任,然則士之以記覽詞章哆然自足者,共待己亦太涼矣夫! </h3><h3><br></h3><h3>8、佚名帖。帖名不詳,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文集》卷六四《跋張宣公帖》 其一:張子論著惟《論語說》乃晚歲更定,而朱子四書于《中庸》尤所盡心。今師遇所藏宣公筆跡,二者咸在,是誠可寶矣!當乾道、淳熙間,朱、張、呂三子以學問為群儒倡,雖其才分天成,功力純至,然亦不可非師友切蹉之益。朱子序張子文集,以其間有講焉未定之論為恨,序呂子《讀詩記》,亦曰“其間所謂朱氏者,皆某少時講焉而未定之說”。以此知先儒進學,朝益而暮習,月異而歲殊,蓋有所謂勉焉。維日孳孳,斃而后已者。彼世之粗涉梗槩哆然自足者,殊亦不知愧懼耳。 其二:公以淳熙五年守荊,七年二月七日易簀。今其十四日書云“詰朝陽至”,蓋六年長至正在月半,則此帖距公之亡才八十四日耳。其二十日帖云“氣體未復,不免灼艾”,想公之疾自是日侵。嗚呼!所謂任重而道遠,于此亦可略見。拊卷嘆息,書其末以歸諸范文叔文甫之婿師氏。 </h3><h3><br></h3><h3>9、佚名帖。帖名不詳,見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三十五《南軒東萊帖跋》 南軒先生帖,當在以郎官兼侍立時。方發運司之置也,一時賢大夫爭議甚眾,先生亦因對及之,至是遂罷去。自昔憸人圖進用,必以功利中時君之欲,故諫者莫能入。惟孝宗天挺圣哲,聞善若決江河,能用斥去聚斂之臣,如棄涕唾,帖中所謂上聰明能受盡言,謂此也?!?</h3><h3><br></h3><h3>10、《與馮公帖》。具體不詳,見朱熹《晦庵集》卷八十四《跋張敬夫與馮公帖》 此張敬夫與縉云馮當可書也。味其詞意,知其一時家庭之間,定省從容,未嘗食息不在中原之復,令人感慨不已。馮公獨不識,然嘗見故端殿汪公甚推重之。近得其文集讀之,議論偉然,而所論人主正心親賢,為所謂建者。明禹箕之傳,破諸儒之陋,乃適與鄙意合,尤恨不得一見其面目而聽其話言也。慶元丁巳七月二十五日新安朱熹書于建安坤峽之野店。 </h3><h3><br></h3><h3>11、《與子澄知縣書》。行書,見《鳳墅帖》卷十五“南宋儒行帖”摹刻。這是一封長達五百余言的書信,無紀年,受書人“子澄”,或即臨江(江西清江)靜春先生劉清之(1134-1190),或為紹興末所書。該札《南軒集》未受,然其論及學術問題多多,可謂是一通研究南宋理學的重要文獻。 </h3><h3><br></h3><h3>12、張栻書額《宋故右朝議大夫充微猷閣待制贈少傅劉公神道碑》:刻于淳熙五年七月,現存武夷山武夷宮內,高3.7米、寬1.5米。朱熹撰并正書、張栻書額??煞Q書文雙絕,是不可多得的書法珍品。 </h3><h3><br></h3><h3>13、張栻書《韓愈合江亭詩碑》:是為韓愈所作的五言詩,詩文共40句,款云右唐昌黎韓公詩,210字,楷書。分11行,每行23字。原在衡陽市石鼓山,蒸湘水合流處江亭壁間,原碑毀于上世紀抗戰年代。韓愈此詩乃唐順宗永貞元年(805),由廣東陽山縣移江陵法曹,由郴州至衡陽時作,時間在當年八月,故詩云:“窮秋感平分”。張栻書此碑,不記年月,大約在南宋孝宗乾道(1165-1173)年間。見《宋代石刻文獻全編》卷一百十四宋三十三。<br></h3><h3><br></h3><h3>14、張栻書石《龍圖閣學士王公墓志銘》:乾道七年十二月,王十朋葬于樂清縣左原白巖(今浙江省樂清市四都鄉梅岙中塘山南嶙)。汪應辰撰、張栻書、朱熹題蓋,四人皆當時名流,故名“四賢碑”,原碑毀于文革,今碑為1982年根據原碑文字重立。 </h3><h3><br></h3><h3>15、張栻題額《黃齊墓志銘》。淳熙元年,范成大撰并書,張栻題額。黃齊,字義卿,臨桂人,紹興間進士。調富川令,迎父就養,值曹成冦亂,挺身擒獲七十余輩,境內安堵。改判栁州,賜對,齊言“桂林賓興數狹,折納輸重”。詔從之增鄉貢二人,減軍輸布錢九萬有奇。里人張仲宇為文紀其事,鐫于龍隠巖石壁。攝新州逾年,種刺竹圍城一千二百余丈。后知廣州,禁采珠,民以不擾,卒。范成大志其墓,張栻為之題額云。見《廣西通志》卷七十六。 </h3><h3><br></h3><h3>16、張栻撰并正書《重建諸葛祠記》。乾道五年二月刻,立于湖南衡陽石鼓山武候祠(李忠節祠旁)。見《宋代石刻文獻全編》卷一百十四宋三十三。 </h3><h3><br></h3><h3>17、《重修宜州學記》。行書。淳熙五年刻,在四川宜州慶遠。見《宋代石刻文獻全編》卷一百十四宋三十三。 </h3><h3><br></h3><h3>18、張栻書“禮義廉恥”四字。行書,立于衡州。《欽定續通志》卷一百六十八之金石略二。 </h3><h3><br></h3><h3>19、張栻酌泉題楹“萊公泉”。在鼎州甘泉寺。宋冦萊公南遷日,題于東楹,曰“平仲酌泉”。經此回望北闕,黯然而去。未幾,丁謂之過此,題于西楹,曰“謂之酌泉”,禮佛而去。范諷留詩于寺曰:“平仲酌泉回北望,謂之禮佛向南行。煙嵐翠鎖門前路,轉使高僧厭寵榮?!贝緹林校宪帍垨虬翊巳弧叭R公泉”。見《湖廣通志》卷十二?!渡教盟量肌肪矶d甘泉寺在衡州,當誤。 </h3><h3><br></h3><h3>20、張栻書“萬華巖”。萬華巖在郴州坦山,有宋郡守趙不退勸農古碑,張栻書“萬華巖”三大字。見《湖廣通志》卷十二。</h3> <h3>以上摘自張滿意《綿竹張氏故跡考述》</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阡县|
黔西县|
龙州县|
漠河县|
全南县|
苗栗县|
阿鲁科尔沁旗|
墨玉县|
通江县|
新昌县|
辽宁省|
内江市|
车致|
赣榆县|
汶川县|
乃东县|
抚顺市|
大田县|
南京市|
都匀市|
邯郸市|
隆化县|
精河县|
邳州市|
东乌|
佛山市|
共和县|
钦州市|
桓仁|
克拉玛依市|
余江县|
南丹县|
大埔县|
冷水江市|
九台市|
兴义市|
赫章县|
会同县|
乡城县|
宜兰市|
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