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日子雖已遠逝,有些記憶卻難以抹去,特別是兒時在詔安縣明憲小學讀書的日子。如今偶有幾個同街道的小學同學相聚,難免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起小學那些難忘的日子,驀然回首,我們已離開小學快30多個年頭了。聊得興起,約起再走走,趁學校還沒拆遷前,再看看曾經留下我們足跡的母校。</h3> <h3>談起我的母校四街的明憲小學,它是我讀三年級(1984年)才初具規模的。為什么這樣說呢?聽大人說,早期的學堂都散寄在村里的祠堂的,各個年級又在不同的祠堂,都沒有歸宿一起的。記得那時的入學年齡是7周歲,父母會帶著孩子去入學,除非家里窮困的,或者是需要大孩管小娃的,不得已的才推遲入學的。所以雖然同一個班級,學生年紀差好幾歲的都有的。</h3> <h3>讀一年級時,我們都帶著凳子到四街的文德埕的祠堂護厝上學,放學才把凳子帶回家,桌子是一張簡易的1.2米長的木板搭成的,可以坐四個小學生。教室的窗戶是屋頂有幾塊小玻璃嵌著,出太陽時會射進陽光來,要是下大雨了,那就漏水了。老師會讓漏到水的學生擠到鄰桌去。我們可喜歡下雨了,有的小孩帶著小盆子來盛水,有的干脆故意淋濕頭發……</h3> <h3>二年級時。我們的教室又要搬到另外的一個明憲大祠堂了,那里條件好多了,房子高大寬敞,祠堂中間有個大院子,留下我們多少歡樂的笑聲啊!還有祠堂門口的零食攤也成了孩子們的最愛。那年頭,包裝的零食幾乎沒有,但食品沒有那么多的添加劑。</h3> <h3>記憶最常買到的,最便宜的蘿卜塊,攤主不知是怎么浸泡,酸甜可口的,還有蒸熟的花螺,肉鮮味美,麥芽糖片的攤主更惹小孩喜歡,師傅把融化的熱騰騰麥芽糖水往平整的鐵板一滴一滴地倒下,不一會兒,再用鏟子把冷卻的糖片刮起,還有好多現在已經沒再見到的手工制作的零食了。那時的父母能夠供我們讀書就不錯了,偶有零花錢,那可不敢一次性花光的,今天買這個一分錢,明天買那個一分錢,假使沒錢了,也不敢圍觀了,那會兒該有多饞啊!<br></h3> <h3>到了三年級時,教室又要搬到附近的肅齋祠堂了,這個小祠堂只能容納一個班級,現在已成為老人的活動中心會所。這個祠堂可不是光線問題了,而是地面凹凸不平,桌子也會“哐當”叫,寫作業時常常要寫一會,停一會。要是誰當了值日生,那就壞了,掃把掃不出那些坑坑里的垃圾,要用手去抓出來。而老師上課就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既沒有電燈,也沒有太多的教學工具,數學課用的圓規,長方形等,都是老師自己做的。回憶當時的日子,有苦也有樂。</h3> <h3>到了四年級時,四街的明憲小學已建了第一層樓了,教學樓呈“L”型的,操場依舊簡陋,綠化較少,但是最好的是有圍墻了。學校后的小山丘成了我們放學后的樂園了,捉蝴蝶,挖苔蘚,養七星瓢蟲……若是夏天更好,常常跟著鄰居的去大廟門前的水溝邊踩水車,看著吊桶一次次的向田野傾斜而入時,那種欣喜是莫名的。</h3> <h3>進入畢業班時,記得作業多了,還要帶著蠟燭去學校上夜校,學業也緊張了。老師不斷的把作業題抄寫在黑板上,不斷地分析。課間從辦公廳窗口望去,老師們還要自己用刻筆把作業寫在蠟紙上,然后再拿去油印,這就是最粗糙的考卷,考卷上的墨容易沾起來,每次考試完,學生們常常弄得一臉灰,或者胳膊一片黑,同學就互相取樂叫京劇的丑角了。現在回想起來,老師愛崗敬業的精神一直影響著我們。</h3> <h3>就這樣,我在明憲小學過完了小學生活,現在學校已遷移,但兒時的點滴愈來愈深刻,那些艱苦樸素的日子卻成了我們這70后最珍貴的回憶。</h3> <h3>現在的新學校是縣城里的幾所小學整合在一起的,已搬遷到縣城的南環城路的新校區去了,看著嶄新的學校,看著飄揚在學校上空的五星紅旗,看著朝氣蓬勃的小學生正幸福成長,仿佛看到了正在翱翔天空的小雄鷹。 作者 湯鳳嬌 2019.10.2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们市|
上高县|
恭城|
当雄县|
秀山|
龙游县|
慈溪市|
栖霞市|
新竹市|
怀安县|
香格里拉县|
九江市|
嘉定区|
汶川县|
始兴县|
长乐市|
平江县|
博客|
湘西|
汉沽区|
黄大仙区|
靖江市|
电白县|
丰原市|
文安县|
山丹县|
江口县|
长寿区|
江津市|
成都市|
高邑县|
临高县|
拉孜县|
望谟县|
阿巴嘎旗|
黄梅县|
怀宁县|
垦利县|
奇台县|
阳谷县|
吴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