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般情況下,能在一個地方住40年不難,能在一個工作單位待夠40年有點不可思議。而我就是在一個單位待了40年沒挪窩的一個呆人。</h3><h3> 我是一名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幸運兒。當時玉溪地區的師資力量十分欠缺,玉溪地區革委會向省里申請開辦玉溪師范專科班,我正好趕上了這趟車。</h3><h3> 我們入學的時間是1978年5月,當年玉溪師專班共招收了96個學生,分為數學和物理兩個專業,我就讀于數學一班,學制兩年。</h3><h3> 入學時的校址是紅塔山老師范學校,校園面積僅85畝、校舍面積7141平方米,辦學環境差、基礎設施少。記憶里,全校能看到的建筑就是一個大禮堂、一幢三層教學樓、一幢兩層土木結構宿舍樓、兩幢兩層土木結構實驗辦公樓、三排小平房和一個食堂。</h3><h3> 由于學校定位是大學構架,40多年來,在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關懷與支持下,歷經1978年玉溪師范專科班開班、1983年改建為玉溪師范專科學校、1992年更名為玉溪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0年掛牌成立玉溪師范學院等不同時期的建設與發展,如今學校的規模早已今非昔比。目前,學校校園占地面積達1041畝,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14263萬元,全日制在校學生1萬3千多人,教職工779人。</h3><h3> 40年彈指一揮間,作為一名學校的同齡人,從學生身份過渡到老師身份,我見證了學校發展變化的全過程,深知昨天的付出是多么不易。盡管我在學校的工作痕跡隨著退休已然消褪,幸運的是,因為自己的好事,在那逝去的歲月里還收集了一些頗有回味價值的老照片。有感于所有畢業生離校時一個共同認知:學校每一天都有故事、每一年都有變化,在這里,我愿意用一組照片來佐證這個事實,也希望能幫助更多的老校友從照片中喚醒自己對母校的眷戀。</h3> <h3>1980年建校初期學校全景照</h3> <h3>一組辦學初期學校老建筑</h3> <h3>學校最早的教學樓,師專班就在一樓正面右手一個教室開班。這也是學校現在唯一留存的老樓,取名“三元樓”。</h3> <h3>當年的學校辦公室,現已拆除建成摩托車、自行車停車棚。</h3> <h3>早期的校辦工廠,一段時間改為美術系畫室,現已拆除。</h3> <h3>早期的綜合樓,共兩幢。我上學時全班32個男生的大集體宿舍在旁邊一幢樓,我工作后的第一個集體宿舍就在該樓一樓。</h3> <h3>這幢平房最早是建的公廁,公廁搬遷后舍不得拆改成學校醫務室,集最不衛生和最衛生于一體,現已拆除。</h3> <h3>早期學校食堂生活區,右下角平頂房是學校沐浴室。當年的師生洗澡要到周邊工廠去洗,能有個自己的沐浴室也算當時一個好單位的標志,現已整片拆除。</h3> <h3>早期學校的第二食堂,樓上是學校保管室。中間一條小道是師專與煙廠子弟學校的分界線,也是上紅塔山的通道,現已整片拆除。</h3> <h3>1998年師專建校20年時校園全景照</h3> <h3>經過多年建設與發展,美麗校園已今非昔比。一組今日玉溪師院校園遠眺照片:</h3> <h3>學校東門照片</h3> <h3>學校西門照片</h3> <h3>學校北門照片</h3> <h3>紅塔山上的大學</h3> <h3>俯瞰紅塔山</h3> <h3>圖書館前讀書地杏壇</h3> <h3>地海的早晨</h3> <h3>學生食堂品味苑</h3> <h3>學校巨變是祖國繁榮昌盛的一個縮影,也是每個玉師人承前啟后不懈奮斗的必然結果。以下用一組對比照片展示學校不同時期校園擴建與變化的效果。</h3> <h3>同地不同景,發展變化日新月異。</h3> <h3>學校大門的變遷</h3> <h3>一道門對于單位和家都很重要,相比其它建筑,大門改造很嚴肅,也與自身發展息息相關。這是一組學校不同時期大門的照片,因為紅塔山景觀改造工程,目前學校的西門已完全拆除。</h3> <h3>學校運動場的變遷</h3> <h3>建校初期的運動場。包括一個200米跑道的小田徑場(小足球場)和兩塊籃球場。</h3> <h3>1991年,學校第三次擴建,投資170多萬元,終于建成400米炭渣跑道的標準田徑場。</h3> <h3>1998年云南省十運會在玉溪舉辦,學校足球場列為比賽場地之一,學校精心養護了漂亮的人工草坪。比賽之后,昂貴的維護成本成為學校球場管理的一大難題。</h3> <h3>2013年,在玉溪各中學普遍完成塑膠田徑場建設改造之后,玉溪唯一的大學終于告別了炭渣場的歷史。</h3> <h3>學校會場的變遷</h3> <h3>早期的學校大禮堂</h3> <h3>今日演播廳會場</h3> <h3>今日人文講壇會場</h3> <h3>學生宿舍的變遷</h3> <h3>建校初期建蓋的第一幢學生宿舍,曾經是很多校友居住過的“家”。</h3> <h3><h3>當年的籃球場改建學生公寓</h3></h3> <h3>學校首次以BOT方式建蓋的28層龍馬學生公寓</h3> <h3>2016年,學校北門新期學生公寓建設奠基,一年后,四幢學生公寓相繼建成,實現了95%在校學生入住學生公寓的目標。</h3> <h3>西門景觀改造。2007年,學校為了迎接國家教育部本科院校水平評估,對校園西門片區實施了規模較大的景觀改造工程,有力提升了學校校園整體形象。</h3> <h3>德藝湖改造。整體拆除了老食堂、老鍋爐房片區的危房,修整了入校道路,美化了水體景觀。隨著第二次西門景觀改造工程的實施,今日這組照片已成為絕版。</h3> <h3>目前正在施工的西門第二次景觀改造,目的是為玉溪市民打通一條沿鳳凰路直達紅塔的景觀大道。</h3> <h3>丁字樓改造</h3> <h3>這是師專建校初期第一幢過渡性臨時建筑,當時主要用于解決學校教師住房不足。盡管之后教師宿舍樓有了很大改觀,不過新教師到校必然要到丁字樓過渡,因此這幢簡陋的小樓一度成為師院青年教師成長的搖籃。</h3> <h3>辦公樓景觀改造</h3> <h3>建校早期,學校辦公樓前精心養護的草坪曾經是玉溪市民慕名參觀的地方。致遠大道兩側的董棕是當年紅河學院饋贈的樹種,今日的壯觀挺拔也是學校立德樹人,育人成才的象征。</h3> <h3>硯池改造</h3> <h3>紅塔山少水,老師校曾經有一個泉眼,是學校師生的飲用水源。后來枯水,飲用改自來水,但當初的水塘還在。因為山上生活用水外排經過這個水塘,因此成為學校難得的水景之一,后取名為“硯池”。作為一個歷史景觀,相信池邊的老柳樹也是學校發展變遷的見證。</h3> <h3>主教學區建設</h3> <h3>建校后建蓋的第一幢教學樓</h3> <h3>因為學校多次擴建,難免在校園規劃上留下太多遺憾。2013年,學校聘請上海同濟大學專家對學校發展做了完整規劃,由此拉開了學校新區建設的序幕。這是一組不同時期學校主教學樓分布圖。<br></h3> <h3>圖書館訓練館建設</h3> <h3>建成初期的圖書館</h3> <h3>過渡期的迎暉廣場</h3> <h3>山頂景觀改造</h3> <h3>玉溪師院位于紅塔山上,校園海拔高差90多米。其中山頂處多年荒蕪,后來山兩邊住了學生,不少師生學習生活都會經過山頂 。經過多次改造,目前山頂景觀自成一體,已成為恬靜優雅的課外活動之地。</h3> <h3>山頂景觀鳥瞰</h3> <h3>結束語:記錄學校40年的變遷內容太多,學校辦有官方的展覽。本文只記錄了學校校園變遷的一個概況。限于個人技術水平與資料不足等原因,圖文線條顯得過粗,部分老照片質量不太理想,一些時間點或許有誤,種種不妥之處敬請諒解,歡迎廣大校友批評指正。</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真|
青州市|
宁强县|
崇礼县|
鄱阳县|
定结县|
彭山县|
高安市|
昆明市|
苍南县|
崇阳县|
牡丹江市|
赤壁市|
凤阳县|
铜梁县|
米林县|
连南|
张家港市|
深圳市|
芒康县|
象州县|
裕民县|
霍州市|
和林格尔县|
福海县|
剑川县|
湘乡市|
郸城县|
禹城市|
芦溪县|
昌邑市|
玉田县|
固阳县|
台安县|
怀来县|
广平县|
广河县|
宁陕县|
米易县|
新田县|
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