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馬泰拉(Matera)</h3><h3><br></h3><h3>馬泰拉顛覆了我以前對意大利的印象。</h3><h3><br></h3><h3>我們驅車大約3個多小時從阿馬爾菲抵達目的地。馬泰拉用一場急雨迎接我們的到來。</h3><h3><br></h3><h3>看到馬泰拉第一眼,同行朋友就說,安排的時間短了。</h3><h3><br></h3><h3>這座石頭城就像一座巨大的碑,與天地渾然天成,給人亙古久遠之感,令人震撼不已。馬泰拉的歷史長達數千年,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二十世紀。</h3><h3><br></h3><h3>馬泰拉(Matera),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Basilicata)地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鎮之一,歷史甚至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馬泰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為洞窟民居,當地稱為Sassi,主要利用石灰巖的天然洞穴裂縫加以改造,成為住宅。至今滿山的房子和院落仍保留著原始的建筑風格。</h3><h3><br></h3><h3>馬泰拉是藝術家非常喜歡的地方。馬泰拉城從很偏僻的時候,就有各類藝術家陸續遷徙到這里。后來,眾多大片如《耶穌受難記》等趨之若鶩來這里拍攝,馬泰拉更加被世人了解。</h3><h3><br></h3><h3>1993年,馬泰拉成為意大利南部第一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2019年馬泰拉當選“歐洲文化之都”,成為意大利第四個獲此殊榮的城市。</h3> <h3>看到對面山腰間那些依稀殘留的石洞了吧?這讓我們還能看到古老歷史的痕跡。馬泰拉的石窟可以追溯到大約8000年前的舊石器時期。</h3> <h3>看到遠處大教堂下面的一層層殘舊的石窟了嗎?也許它們和教堂有石洞或階梯相連,更或許它們還有不少古老故事。</h3> <h3>當你走入一家人的院落時,腳下踩著另一家人的房頂;當你探頭看著一座古老洞穴民居時,一旁可能是文藝復興時期或是十九世紀才被開鑿出來的居室。這些時間和空間的層疊與糾纏、連續和斷裂,令人時空穿越,匪夷所思。</h3><h3><br></h3><h3>馬泰拉的曲徑柱廊、圓瓦褐壁、石磚地階,滿眼皆是,俯首皆拾;幾乎一步一景,十步一驚,只可惜我們要小跑著看和拍,一天下來晚上才覺得累得不行。馬泰拉的民居群百花齊放,又眾志成城;美妙多姿,又氣勢磅礴。很多房子是從山中挖出來、再依山勢而建成,可謂與天地融為一體。</h3><h3><br></h3><h3>這些房院依勢而建,率性但不將就,也絕不復制別家的院子和房子的風格。這也才造就了如今步步皆景的氣質。自由主義和個性追求在平民百姓中同樣深深扎根。</h3> <h3>雖然馬泰拉沒有意大利很多古老建筑的典雅華麗,但它卻是如此的蒼涼深邃,美妙多姿。它雖不皇家貴族氣,但卻氣勢磅礴,一點不輸皇室貴族城堡。令人聯想起中國的徽州古建筑群或江浙一帶的古鎮。不過,馬泰拉更加古老蒼桑,她可是歷經了數千年。</h3><h3><br></h3><h3><br></h3><h3><br></h3><h3>暮光之城</h3> <h3>夜色之城</h3> <h3>陽光之城</h3> <h3>宗教信仰很早就深入在馬泰拉人的生活之中,占有崇高地位。馬泰拉的教堂眾多。羅馬風格,巴洛克,到拜占庭的,又或者是幾種風格交融的。馬泰拉的教堂,都在群山中最顯赫的位置,也都是同時代最輝煌精美的建筑。它們都是當地商人和百姓捐獻耗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建成。</h3><h3><br></h3><h3><br></h3><h3>一個教堂就是一個教區,幾乎人人都有(或想有)一個心靈歸屬。一個小鎮或城市有若干教區,由人們自由選擇。數千年來宗教是西方社會生活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如今它依然是西方道德文明和秩序的主要支撐。</h3><h3><br></h3><h3>天主教在西方文明中扮演過極為重要的角色,尤其在中世紀,它和日耳曼人建立的諸封建小國在相互爭斗中推動了西方法律、行政、教育、科學、文化等文明的發展。在意大利每個小鎮都能看到它曾經的巨大影響和現實存在。雖然,如今它從一個龐大的統治整個歐洲的教會組織微縮在羅馬古城的一角,但99%的意大利人依然是天主教徒。</h3> <h3>老人與狗</h3><h3><br></h3> <h3>這么小的房頂還挺考究。古羅馬或意大利建筑藝術和繪畫雕塑藝術的底蘊,可謂深厚。</h3> <h3>有些房院非常殘敗,無人打理。似乎房屋沒有主人或無心無力打理。這其實是本世紀上半葉的真實狀況。由于越來越不適于人的居住,大約六十年代當地政府將原住民遷到周邊的定居新城。1995年政府又開始了回遷計劃(哈哈,意大利人的個性也可見一斑)。當人們發現這是一塊寶藏時,又紛紛回來。當然,翻新一座殘敗的房院需要不少資金。這是依然有少許房院被丟棄的原因吧。</h3> <h3>作為外行我覺得,馬泰拉在城市建筑設計方面,也是一個歷史性的典范。</h3> <h3>有人問馬泰拉要怎么游覽?一位建筑師說,一邊走、一邊撫摸著古老滄桑的石壁,感受是不一樣的。當然,還要豎起耳朵聽風聲和漂出的音樂聲。</h3><h3><br></h3><h3>馬泰拉越來越被很多藝術家青睞。不知道哪個石窟中是可容納150個座位的音樂廳,或意大利不少學生來學習的音樂學院;不知道哪個石窟藏有珍貴的巖畫壁畫,或有多少音樂酒吧或藝術沙龍。</h3><h3><br></h3><h3><br></h3><h3><br></h3><h3>古老蒼涼的建筑和景象讓人聯想到了東方古老的基督誕生地,好萊塢導演梅爾吉布森在2004年,就在這里拍攝了著名的《基督受難記》;2006年凱瑟琳·哈德威克又在這里拍攝了《基督誕生記》。在馬泰拉取景的著名電影多達十幾部。</h3> <h3>馬泰拉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實至名歸。</h3> <h3><br></h3><h3><br></h3><h3>(2)阿爾貝羅貝洛(Alberobello)</h3><h3><br></h3><h3>阿爾貝羅貝洛這個離馬泰拉只有兩個多車程的小城,和馬泰拉一起顛覆了我對意大利的原有印象。</h3><h3><br></h3><h3>它雖然沒有馬泰拉的久遠厚重和壯闊,但獨特的童話氣質和故事聯想,卻也別具一格,令人難忘。如果你富有想象力,你更會浮想聯翩。</h3><h3><br></h3><h3>在輝煌的古羅馬歷史長河里和意大利這片土地上,還真有些很獨特的文化。與馬泰拉相比,阿爾貝羅貝洛的“蘑菇房”似乎更加非主流。非主流并不耽誤她美名遠揚,這個只有一萬多人口的普利亞大區巴里省的一個小城,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h3><h3><br></h3><h3>這種蘑菇形狀的圓頂石頭屋,其實史前時期在世界上不少地區就存在。而意大利普利亞南部地區一直把它保留下來。如今整個小鎮現在仍保存了1000多座。</h3> <h3>這種圓錐形白墻、深色石片的圓頂石灰石建筑群就是當地獨有的民居“楚利Trullo”,它們的出現并非是當時的人們為了尋求浪漫和美妙的童真,但現在看來也算有些喜劇色彩。</h3><h3><br></h3><h3>據說這種獨特的房子得以保留,是因為18世紀難民向塔蘭托當地國王請愿合法定居。難民人多勢眾,國王勉為其難,允許這種易拆除的圓頂石屋合法存在,從而形成了阿爾貝羅貝洛地區獨特的圓頂石屋村落。當來此收稅的官員到來前,窮人們就會迅速拆掉房子的一部分,顯示房子沒有蓋好而得以免征房屋稅。</h3> <h3>看見這些蘑菇房,小姑娘一定聯想起童話故事或動漫中的場景。不只是孩子,大人們在蘑菇房中穿行,會有置身于童話世界或綠野仙蹤的感覺。</h3> <h3>這是一條長長的開滿商鋪的商街。琳瑯滿目的紀念品、商品和來往如織的游人,使蘑菇屋充滿了生氣。</h3> <h3>生意不太好,曬曬太陽吧。</h3> <h3>這酒吧里面該有多小?</h3> <h3>教堂的建筑風格與蘑菇房非常搭配,規模也比較袖珍。</h3> <h3>再見,阿爾貝羅貝洛。</h3><h3><br></h3><h3><br></h3><h3>(3)蒙特堡</h3><h3><br></h3><h3>蒙特堡很孤寂。</h3><h3><br></h3><h3>孤寂到我費好大力氣才在百度地圖上找到它,還走了不少冤枉路才抵達離巴里機場并不遠的蒙特堡。匆忙的瀏覽,差點讓我們趕不上飛往西西里島的飛機。</h3><h3><br></h3><h3>在無邊無垠的普利亞大區的平原中,突然看見遠方山丘上一個巨大的八角形城堡,還是很震撼的。這座由神圣羅馬帝國腓特烈二世建于1229年到1249年間建造的類似行宮的城堡,以其獨特復雜的構造和歷史藝術價值在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h3><h3>史學家把這個八角形城堡稱為“數字游戲的歡聚”。據說此建筑運用了大量復雜的數學幾何學和天文學知識。</h3><h3><br></h3><h3>蒙特堡和喜歡數學天文學的特立獨行、才華橫溢的腓特烈二世還真有些契合。</h3> <h3><br></h3><h3>腓特烈二世這個日耳曼血統的皇帝,與西西里島有著很深的淵源。</h3><h3><br></h3><h3><br></h3><h3><br></h3><h3>下一站,我們將飛往歐洲最美的句號---西西里島。</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州市|
定西市|
会同县|
临清市|
鲜城|
会昌县|
广元市|
南雄市|
闸北区|
金堂县|
集安市|
咸丰县|
泊头市|
甘谷县|
监利县|
阿荣旗|
百色市|
林口县|
贞丰县|
襄城县|
皮山县|
汨罗市|
怀仁县|
鹰潭市|
喜德县|
扎兰屯市|
河源市|
巴林左旗|
东源县|
奉节县|
新绛县|
调兵山市|
宜阳县|
长武县|
五家渠市|
嫩江县|
上饶县|
竹山县|
济宁市|
会同县|
宜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