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之三

文竹

<p><b>2019年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經陜西省文物局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共同商議,以周、秦、漢、唐歷朝精品文物為基礎舉辦“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獻禮。</b></p><p><b>特展的主題確定為“與天久長”,典出漢代吉語,以此祝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運昌隆、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漢唐盛世的精神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薪火永續、與天久長,寓意豐富,深刻而美好。</b></p><p><b>特展展期為99天,寓意“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和“九九大運,與天終始”。</b></p><p><b><br></b></p> <p></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第五單元 &nbsp; 天子居中</b><br></h1>漢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之一,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四夷賓服,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文學、史學、藝術和科技等諸多領域也取得了很大發展。<p></p><p>本單元展品,除了部分與祭祀、禮制相關的文物之外,大多是高等級墓葬中所出的藝術遺存,它們不僅展示了盛世漢代豐富的生活畫卷,還映照著當時人們的信仰、禮儀制度和生死觀念等。</p> <b>5-1 &nbsp; 祭祀玉器一組</b><br>秦~西漢前中期<br>公元前221~前2世紀中期<br>最長12cm &nbsp;最寬3.2cm &nbsp; 軟玉<br>鳳翔出土 &nbsp;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br> <b>要不是經在社科院歷史所工作的姐姐指點,我根本沒看出這一組祭祀玉器居然都是一個個玉人,有眉有眼,有口有鼻,甚至還能看見帶有花紋的腰帶!這可真應了那句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俗語哦。</b> <p><b>5-2 &nbsp; 鎏金銀銅竹節熏爐</b><br>西漢 <br>公元前138年<br>高58cm &nbsp;口徑9cm &nbsp; 底徑13.3cm &nbsp; 青銅<br>茂陵東側1號無名冢1號叢葬坑出土 &nbsp;&nbsp;</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p><p><b>我國自古就有熏香的風俗,這件竹節熏爐的爐蓋形似多層山巒,云霧縹緲,再加以金銀勾勒,宛如一副俊美的山景。青煙裊裊飄出,旋繞爐體,造成了一種山景模糊,群山靈動的作用,似乎是傳說中的海上“博山”。</b></p><p><b>西漢時,封建帝王為了求得長生不老之術,大都信仰方士神仙之說,博山爐就是在這種習尚影響下發生的,并在漢代廣為盛行。</b><br></p> <p><b>這件熏爐青銅質地,通體鎏金鎏銀,屬于國家一級文物。整件熏爐被分為三個裝修區域,共有九條龍點綴其間。</b></p><p><b>從一起出土的“陽信家”刻銘的銅器剖析,加之前史文獻的記載,得知這件熏爐原在未央宮,建元五年(前136年),漢武帝將其賞賜給姐姐陽信長公主。<br>“九”在我國古代標志最高數字,是皇權的一種表現。爐蓋外側銘文可知,此爐是西漢皇家未央宮的日子用器。</b></p> <p><b>5-3 &nbsp; 陽信家鼎</b><br>西漢中期<br>公元前139年~前87年<br>高19.5cm &nbsp; 口徑18.5cm &nbsp; 青銅<br>興平市豆馬村漢武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在位)茂陵東側1號無名冢1號叢葬坑出土 &nbsp;</p><p>茂陵博物館藏</p> <p><b>5-4 &nbsp; 陽信家溫酒爐</b><br>西漢中期<br>公元前139年~前87年<br>高10.3cm &nbsp;口徑18.5cm &nbsp; 青銅<br>興平市豆馬村漢武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在位)茂陵東側1號無名冢1號叢葬坑出土&nbsp;</p><p>茂陵博物館藏</p> <p><b>5-5 &nbsp; 銜物鼠</b><br>西漢中期<br>公元前139年~前87年<br>青銅<br>興平市豆馬村漢武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在位)茂陵東側1號無名冢1號叢葬坑出土 &nbsp;</p><p>茂陵博物館藏</p> <p><b>5-6 &nbsp; 銅斗</b><br>西漢早期<br>公元前141年<br>口徑11.3cm &nbsp;底徑10.6cm &nbsp; 高8.7cm &nbsp; 青銅<br>咸陽市渭城區漢景帝陽陵陪葬墓園出土 &nbsp;&nbsp;</p><p>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p> <b>5-7 &nbsp;銅升</b><br>西漢中期<br>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br>長17.5cm &nbsp; 寬7.2cm &nbsp; 高4.2cm &nbsp; 青銅<br>西安博物館藏<br> <b>5-8 &nbsp; 籥 (yuè)</b><br>新莽始建國元年<br>公元8年<br>長11.5cm &nbsp; 直徑3.6cm &nbsp; 青銅<br>1970年咸陽市布里村出土 咸陽博物院藏<br><b>龠:同“龠”,是漢代的量器。<br>1斛(20000毫升)= 10斗,1斗 = 10升,1升 = 10合,1合 = 2龠,1龠 = 5撮,1撮 = 4圭。故1龠為10毫升。<br>那個平底的舀器應如湯勺大小。</b> <p><b>5-9 &nbsp; 滴漏</b></p><p>西漢<br>公元前62年<br>高52.4cm &nbsp; 徑20.9cm &nbsp; 青銅<br>西安南郊鳳棲原張安世(張湯之子)墓出土 &nbsp;&nbsp;</p><p>陜西考古研究院藏</p> <p><b>5-10 &nbsp; 館陶家連鼎</b><br>西漢早期<br>其中一鼎通高22cm &nbsp; 口徑21.5cm &nbsp; 腹徑27.5cm &nbsp; 青銅<br>1981年陜西咸陽征集 &nbsp; 咸陽市博物館藏<br><b>四鼎相聯,各作斂口,鼓腹,圜底,矮蹄足的式樣。蓋隆,均置三個環鈕。鼎腹外側各置一環形耳,另一側有扣鈕,當可與蓋相連。腹飾弦紋一道。其中一鼎腹部橫刻銘文二十字“銅連鼎四合,容各三斗,并重九十三斤,館陶家,霸田”。</b></p><p><b>館陶即漢文帝之女館陶長公主。<br></b></p><p><b>我先后四次去博物館,都未見到此展品。第三次去時偶遇博物館負責人,才知道網上展品目錄與實際確有不符,最終以實際展出為準。</b></p> <b>5-11 &nbsp; 上林鍾(zhōng)</b><br>漢<br>公元前1世紀中期~公元8年<br>高45.5cm &nbsp; 口徑18.3cm &nbsp; 青銅<br>1961年西安高窯村出土 &nbsp; 西安博物院藏<br><b>鍾:是一種容器,也指一種酒杯,引申為“專注”、“集中”之義。<br>是鐘字的繁體字寫法,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b> <b>5-12 &nbsp; 錯金銅鈁(fāng)</b><br>西漢<br>公元前202~公元8年<br>高61.5cm &nbsp; 最大徑33.5cm &nbsp; 青銅<br>1964年西安蓮湖區出土 &nbsp; 西安博物院藏<br><b>鈁:古代盛酒器皿,青銅制成,方口大腹</b><br> <p><b>5-13 &nbsp; 魚首銅扁壺</b><br>漢<br>公元前202~公元 220年<br>高25cm &nbsp; 口徑5cm &nbsp;厚15cm &nbsp;<b> 骨(疑似中英文材質寫錯,已向有關負責人反映了)</b><br>2000年榆林走馬梁漢墓出土 &nbsp;&nbsp;</p><p>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藏<b><br></b></p><p><b>1999年以來,當地文物部門根據群眾發現有人在走馬梁一帶盜掘古墓的舉報,經派員認真調查,發現了這處總占地面積達數百平方米的龐大古漢墓群。<br>經請示上級有關部門批準,榆林市文管會組織考古工作隊對該漢墓群中已發現盜洞的部分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目前共已發掘清理漢墓18座,出土各類文物200多件,其中最多的一座墓葬出土文物70余件。<br>出土文物中有青銅器、骨器、鐵器、陶器、漆器等,造型別致,制作精良,紋飾獨特,工藝講究。其中的皮囊形魚首青銅扁壺,造型為古絲路中的典型器皿;出土的小口深腹大陶罐,具有鮮明的游牧民族特征;還有一件線刻填彩動物紋骨飾,專家稱為國內外首次發現,其用途有待進一步研究確認。</b></p> <p><b>5-14 &nbsp; 銅樽</b><br>西漢晚期~東漢<br>公元前1世紀~公元220年<br>高28cm &nbsp; 直徑22.5cm &nbsp; 青銅<br>2002年西安末央區郭家灘出土 &nbsp;</p><p>西安博物院藏</p> <h3>銅尊局部</h3> <b>5-15 &nbsp; 羊形燈</b><br>漢<br>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br>高33cm &nbsp; 口徑10.5cm &nbsp; 青銅<br>禮泉縣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b>5-16 &nbsp; 銅燈</b><br>西漢<br>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br>27.4×11.1×21.8cm &nbsp; 青銅<br>1982年陜西省鳳翔縣出土 &nbsp; 西安博物院藏<br> <p><b>5-17 &nbsp; 雙面人銅飾</b><br>西漢早期 <br>約公元前141年<br>長4.78cm &nbsp; 寬1.9cm &nbsp; 高2.2cm &nbsp; 青銅<br>咸陽市渭城區漢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陽陵陪葬墓園出土&nbsp;</p><p>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p><p><b>景帝陽陵是迄今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西漢帝陵陵園。</b></p> <p><b>5-18 &nbsp; 鎏金虎頭飾件一組</b><br>約公元前141年<br>每件長1.3cm &nbsp; 寬1.8cm &nbsp; 高1.5cm &nbsp; 青銅<br>咸陽市渭城區漢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陽陵陪葬墓園出土&nbsp;</p><p>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p> <p><b>5-19 &nbsp; 車馬飾一組</b><br>西漢中期<br>公元前139年~公元前87年<br>長3.3~8.5cm &nbsp; 青銅<br>興平市豆馬村漢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茂陵東側1號無名冢1號叢葬坑出土&nbsp;</p><p>陜西考古研究院藏</p> <b>5-20 &nbsp; 鎏金銅虎鎮</b><br>西漢中期 <br>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br>6.5×7.4cm &nbsp; 高3.6cm &nbsp; 青銅<br>西安博物院藏<br> <p><b>5-21 &nbsp; 鎏金虎熊相斗銅鎮</b><br>西漢中期 <br>約公元前139年~公元前87年<br>長2.8cm &nbsp; 高1.5cm &nbsp; 青銅<br>1981年興平市豆馬村漢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茂陵東側1號無名冢1號叢葬坑出土&nbsp;</p><p>茂陵博物館藏</p> <p><b>5-22 &nbsp;人形銅鎮</b><br>漢 <br>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br>高8.4~9.1cm &nbsp;青銅<br>西安小白楊漢墓出土 &nbsp; 西安博物院藏<br><b>《廣雅·釋詁》:“鎮,重也。”鎮就是用重物安定物件。顧名思義,銅鎮就是用來系壓帷帳或席角的一種器物。<br>魏晉以前,古人席地而坐,即坐在鋪在地面的草席之上。王室貴胄之家,備有低矮的床榻,上面也要鋪席。有的床上置帷帳,帷帳四角常用鎮來壓住。鎮在春秋時就有實物遺存,在戰國時期已流行,至西漢時達到鼎盛,鎮的制作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b></p><p><b>鎮多采用較重的材料,有銅、鐵、玉、石等,其中又以青銅鎮最為常見。隋唐以后又出現象牙、陶瓷、竹、木等質地的鎮,但其功用卻漸漸發生變化,成為文房中鎮紙之用。<br>漢鎮一般用金屬鑄造,體積不大。一套完整的銅鎮共四枚,為了避免牽絆衣物,鎮體的基本造型往往接近于半球形,主要有人形鎮、動物形鎮和博山形鎮。鎮的造型以虎、豹、鳳鳥、辟邪、羊、鹿、熊、龜、蛇、牛、駱駝、博獸常見。工藝上,則有鎏金、錯金銀、嵌貝等等。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工匠將實用性和裝飾性達到了完美統一,也從側面反映出漢代人家居陳設品位的高雅。</b></p><p><b>相對于其他造型的席鎮,人形席鎮非常少見。<br>這組人形銅鎮共四件,均為合范鑄成,形體較小,姿態不一,表情各異,造型生動,戲劇性的說唱表演場面是漢代鑄造雕塑作品中難得的珍品。說唱俑又稱百戲俑,古代把說唱表演與樂舞、雜耍稱之為“百戲”,在漢代非常繁榮,并設有專門機構,進行管理。<br>這組人形銅鎮,具有卓越藝術技巧,是現實與浪漫的藝術結合,把當時的說唱人物生動形象真實的表現出來,是邊說唱邊表演的一剎那情景。從傳神的表演神情與姿態看說唱故事進入高潮,得意忘形,又說又唱又表演,把周圍的氣氛都演染的歡快。</b></p> <b>5-23 &nbsp; 金灶</b><br>西漢<br>公元前202~公元8年<br>長2.9cm &nbsp; 寬1.6cm &nbsp; 金<br>西安末央區盧家口出土 &nbsp; 西安博物院藏<br> <b>5-24 &nbsp; 金五銖</b><br>西漢<br>公元前202~公元8年<br>直徑2.6cm &nbsp;金<br>咸陽市畢原征集 &nbsp; &nbs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b>5-25“必忠必信”銘銅鏡</b><br>西漢<br>公元前202~公元8年<br>直徑18.2cm &nbsp; 青銅<br>王綱懷先生捐贈 &nbsp;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br> <b>5-26 &nbsp; 鳥蟲篆銘彩繪鏡</b><br>西漢早期<br>公元前2世紀<br>直徑28.3cm &nbsp; 青銅<br>王綱懷先生捐贈 &nbsp;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br> <b>5-27 &nbsp; 四葉八鳳紋錯金鐵鏡</b><br>東漢晚期<br>公元1世紀晚期~2世紀初期<br>修復后直徑32.3cm &nbsp; 鐵 金<br>王綱懷先生捐贈 &nbsp;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br> <b>5-28 &nbsp; 玉組佩</b><br>西漢初期<br>公元前2世紀前半<br>玉環直徑8.8cm &nbsp; 軟玉<br>西安東郊竇氏墓 &nbsp; 西安博物院藏<br> <b>2001年西安東郊西漢早期竇氏墓(A組)出土。玉呈青黃色,扁平體環狀,內側透雕二熊、二猴并與四條變形龍紋及云紋相連接。兩面紋樣相同。一猴作半蹲踞狀,另一只為側身蹲坐狀;一只熊呈正面蹲踞狀,另一只熊作翻井斗狀。玉環造型別致,多種動物姿態各異,活靈活現。尤其是將神話動物龍、瑞獸熊、以及猴子融為一體,別開生面。</b> <p><b>5-29 &nbsp; 心形玉佩</b><br>西漢中期 <br>公元前2世紀中期~公元前12世紀前期<br>高7.1cm &nbsp; 寬4.4 cm &nbsp; 軟玉<br>1991年西安北郊范南村陳清士墓出土 &nbsp;&nbsp;</p><p>西安博物院藏</p> <p><b>5-30 &nbsp; 玉杯</b></p><p>西漢中期 <br>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br>高13.4cm &nbsp;口徑6.7cm &nbsp;底徑4.6cm &nbsp;軟玉<br>西安博物院藏</p> <p><b>5-31 &nbsp;玉俑頭</b><br>西漢晚期<br>約公元前33年<br>高8.5cm &nbsp; 寬4cm &nbsp; 軟玉<br>咸陽市渭城區漢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渭陵建筑遺址出土&nbsp;</p><p>咸陽博物院藏</p> <p><b>5-32 &nbsp;玉羽人騎翼馬</b><br>西漢晚期<br>約公元前33年<br>軟玉<br>咸陽市渭城區漢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渭陵建筑遺址出土 &nbsp;&nbsp;</p><p>咸陽博物院藏</p> <b>我和二姐在看玉羽人騎翼馬</b> <p><b>5-33 &nbsp; 玉辟邪</b><br>西漢晚期<br>約公元前33年<br>長7cm &nbsp; 高5.4cm &nbsp;軟玉<br>咸陽市渭城區漢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渭陵建筑遺址出土 &nbsp;&nbsp;</p><p>咸陽博物院藏</p> <p><b>5-34 &nbsp; 玉辟邪</b><br>西漢晚期<br>約公元前33年<br>長6.2cm &nbsp; 高2.6cm &nbsp;軟玉<br>咸陽市渭城區漢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渭陵建筑遺址出土&nbsp;</p><p>咸陽博物院藏</p> <p><b>5-35 &nbsp; 玉熊</b><br>西漢晚期<br>約公元前33年<br>長8cm &nbsp; 高4.8cm &nbsp; 寬3.3cm &nbsp; 軟玉<br>咸陽市渭城區漢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渭陵建筑遺址出土&nbsp;</p><p>咸陽博物院藏</p> <b>5-36 &nbsp; 玉鷹</b><br>西漢晚期<br>約公元前33年<br>長7cm &nbsp; 軟玉<br>咸陽市渭城區漢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在位)渭陵建筑遺址出土 <br>咸陽博物院藏 <b>5-37 &nbsp;玉豬</b><br>西漢晚期<br>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br>長13.5cm &nbsp; 高5cm &nbsp; 軟玉<br>西安南郊山門口漢墓出土 &nbsp; 西安博物院藏<br> <b>5-38 &nbsp; 玉帶鉤</b><br>西漢中后期<br>公元前104年~公元8年<br>長19.4cm &nbsp; 軟玉<br>西安市建章宮遺址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p><b>5-39 &nbsp; 玉辟邪</b><br>漢<br>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br>殘高18.5cm &nbsp; 長18cm &nbsp; 寬6.7cm &nbsp; 重2kg &nbsp; 軟玉<br>寶雞市北郊金河磚瓦廠漢墓出土 &nbsp;&nbsp;</p><p>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p> <p><b>5-40 &nbsp; 龍首骨鏟</b><br>東漢<br>公元25年~公元220年<br>長22.5cm &nbsp; 骨<br>1998年神木大保當漢墓出土 &nbsp;&nbsp;</p><p>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藏</p> <p><b>5-41 &nbsp; 舞蹈俑</b><br>西漢初期<br>公元前188年<br>高51cm &nbsp; 陶<br>咸陽市渭城區漢惠帝(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安陵陪葬坑出土&nbsp;</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p> <p><b>5-42 &nbsp; 彩繪騎兵俑</b><br>西漢初期<br>公元前2世紀初<br>高69cm &nbsp; 陶<br>1965年咸陽楊家灣漢墓出土 &nbsp;</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p> <b>與秦始皇神情冷峻的兵馬俑相比,漢陽陵出土的陶俑都是“微笑帝”,堪稱“幸福指數”最高的陶俑。他們以蒙娜麗莎般神秘的永恒笑臉,向后人展示出“文景之治”帶來濃郁而溫和的生活氣息。</b> <p><b>5-43 &nbsp; 彩色男俑</b><br>西漢早期 <br>約公元前141年<br>高63cm &nbsp; 陶<br>咸陽市渭城區漢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陪葬墓M130出土&nbsp;</p><p>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p> <p><b>5-44 &nbsp; 彩繪跽(jì)坐侍女俑</b></p><p>西漢早期<br>約公元前141年<br>高35.3cm &nbsp; 陶<br>咸陽市渭城區漢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陽陵陪葬墓園出土&nbsp;</p><p>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p><p><b>跽:長跪,挺直上身兩膝著地</b><br></p> <b>5-45 &nbsp; 彩繪士兵俑</b><br>西漢早期 <br>約公元前141年<br>高20.5cm &nbsp; 陶<br>咸陽市渭城區漢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陽陵南區20號陪葬坑出土<br>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 <p><b>5-46 &nbsp; 陶狗</b><br>西漢早期 <br>約公元前141年<br>長33.7cm &nbsp; 高20.3cm &nbsp; 陶<br>咸陽市渭城區漢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陽陵陪葬墓園出土&nbsp;</p><p>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p> <p><b>5-47 &nbsp; 陶牛</b><br>西漢早期 <br>約公元前141年<br>長69cm &nbsp; 高39.1cm &nbsp; 陶<br>咸陽市渭城區漢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陽陵陪葬墓園出土&nbsp;</p><p>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p> <p><b>5-48 &nbsp; 陶豬</b><br>西漢早期 <br>約公元前141年<br>長41cm &nbsp; 高23.5cm &nbsp; 陶<br>咸陽市渭城區漢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陽陵陪葬墓園出土&nbsp;</p><p>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p> <p><b>5-49 &nbsp; 陶羊</b><br>西漢早期 <br>約公元前141年<br>長39.3cm &nbsp; 高29.3cm &nbsp; 陶<br>咸陽市渭城區漢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陽陵陪葬墓園出土&nbsp;</p><p>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p> <p><b>5-50 &nbsp; 陶雀龜架座</b><br>西漢早期 <br>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br>底長30cm &nbsp; 底寬21cm &nbsp; 高51cm &nbsp;陶<br>西安高陵涇河工業園出土 &nbsp;&nbsp;</p><p>陜西考古研究院藏</p> <b>5-51 &nbsp; 陶翼馬</b><br>西漢早期 <br>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br>高29cm &nbsp; 寬19cm &nbsp; 陶<br>1991年西安灞橋出土 &nbsp; 西安博物院藏<br> <b>瓦當,俗稱瓦頭,它是我國古代建筑中用于筒瓦頂檐上的一種建筑構件,指的是在筒瓦頂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即具有圓弧的陶片,用于覆蓋屋頂;所謂“當”,據解釋:“當,底也,瓦覆檐際者,正當眾瓦之底,又節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當名”。</b><br><b>漢代,瓦當的使用達到了高峰期,素面瓦當減少,直至消失,多為圖案瓦當,半瓦當和大半圓瓦當也逐漸減少。這個時期,瓦當的使用量相當龐大,制作技術也是突飛猛進,并且品種類別豐富多彩,制作精巧,圖案紋飾多種多樣。特別是到了西漢的中后期,工匠們將文字使用到瓦當之上,不僅美觀而且寓意深刻,在當時,它成了使用數量最多的瓦當。它的出現和大規模制造,也把漢代瓦當帶上一 個鼎盛時期,成為我國古代瓦當中獨樹一幟的品種。</b><br><b>文字瓦當究竟始于何時?學術界眾說紛紜。無論始周說、始秦說還是始漢說,目前看來都欠妥當。近幾十年來,考古學家對周代、秦代的建筑遺址經過無數次的考察,都沒有發現任何文字瓦當的痕跡,至今在已出土的文字瓦當中,年代上限還沒有早于西漢的。因此,很多學者認為文字瓦當出現于西漢初期,興盛于西漢中晚期,尤其是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品種繁多的文字瓦當恰好說明了這點。到了東漢以后,文字瓦當的使用驟衰,只有少量發現。</b><br> <p><b>5-52 “與天久長”瓦當</b><br>西漢早期<br>約公元前141年<br>直徑18.3cm &nbsp; 高24.8cm &nbsp; 陶<br>咸陽市渭城區漢景帝(公元前151~公元前141年在位)陽陵陪葬墓園出土&nbsp;</p><p>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p> <p><b>展覽主題確定為“與天久長”,典出漢代吉語,以此祝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運昌隆、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漢唐盛世的精神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薪火永續、與天久長,寓意豐富,深刻而美好。<br>特展展期為99天,寓意“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和“九九大運,與天終始”。&nbsp;</b></p><p><b>下面各瓦當照片中的字,你能認出多少呢?<br></b></p> <b>5-53 “延壽萬歲常與天久長”瓦當</b><br>西漢<br>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br>直徑12cm &nbsp;陶<br>西安博物院藏<br> <p><b>5-54 “千秋萬歲與天毋極”瓦當</b><br>西漢<br>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br>直徑18cm &nbsp; 陶<br>西安博物院藏<br></p><p><b>我猜測瓦當上的字應該是“千秋萬歲與地毋極”。你覺得呢?</b></p> <b>請大家仔細看一下瓦當上畫圈的部分。左圖為網上查到的“千秋萬歲與天毋極”(逆時針看字的順序),右側則是特展中展出的瓦當(上下兩兩從右至左的順序)。天地二字一目了然。</b> <b>5-55 “千秋萬歲”瓦當</b><br>西漢<br>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br>直徑18cm &nbsp; 陶<br>西安博物院藏<br> <b>5-56 “千秋萬世長樂未央”瓦當</b><br>西漢<br>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br>直徑17cm &nbsp; 陶<br>西安博物院藏<br> <b>5-57 “長生無極”瓦當</b><br>西漢<br>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br>直徑16.5cm &nbsp; 陶<br>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 <b>5-58 “萬有喜”瓦當</b><br>西漢<br>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br>直徑18.2cm &nbsp; 陶<br>安康博物館藏<br> <b>5-59 “道德順序”瓦當</b><br>西漢<br>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br>直徑15cm &nbsp;陶<br>茂陵博物館藏<br> <b>5-60 “大宜子孫”瓦當</b><br>西漢<br>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br>直徑17cm &nbsp; 陶<br>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 <b>陜西漢中石門是指是我國最早的人工隧道,稱石門隧道,也是世界第一條人工開鑿的人車通行的山體隧道,距今天已近2000年的歷史。北魏《石門銘》云:"穹隆高閣,有車轔轔。……千載絕軌,百輛更新",如實描繪了石門通車的盛況。<br>石門漢魏十三品石刻即分布在隧道內與褒河一側山體外。1960年文物普查統計,在石門故址的石刻有104種,僅石門內壁就有34種,在眾多石刻中,以13種漢至南宋時代的石刻出類拔萃、蜚聲古今,世稱石門漢魏十三品。</b><br> <b>70年代初,國家修建石門水庫,為保護文物,將這批石刻分鑿切割下來,粘合原狀后,現陳列于陜西省漢中市的古漢臺博物館大廳內。</b> <p><b>5-61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拓片</b></p><p><b>據網上資料知,《晏袤釋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南宋光宗(趙惇)紹熙五年(1194)刻,南鄭縣令臨淄晏袤書,27行,每行28字左右,字徑5~6厘米,楷書。刻石通高270厘米,寬220厘米,四周有凸出10厘米寬的邊子,字排列均勻而整齊,可惜石質酥劣,抗蝕力差,刻石已大片剝落,殘存的刻字有些已辨不清。<br>《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刻于石門南百步左右的崖間,經年被青苔、泥沙所封閉,千余年未顯露,宋代歐陽修、趙明誠、洪適的三種金石書籍,俱未得見而著錄。至南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夏秋之際,為霖雨沖刷,字跡始顯。當時南鄭縣令晏袤,始發現這方漢代摩崖的經過情況,以及原刻文字的內容加以注釋,另刻了這方摩崖于原刻之下,故稱《鄐君碑釋文》摩崖。</b><br></p><p><b>未見此拓片,有可能尚未展出或因故未到京參展。</b></p> <b>5-62 《石門頌》摩崖刻石拓片</b><br>東漢<br>公元148年<br>315×215cm<br>原石1970年由褒河移入<br>漢中市博物館藏<br><b>原石鐫刻于陜西褒城縣東南端石門隧道西壁,刻寫面高261cm,寬205cm。此刻石由漢中太守王升撰文,主要贊頌了順帝初年的司隸校尉楊孟文數次上疏請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功績。本刻石奇縱豪邁的書法與峻雄的山川、幽危的閣道、蒼莽的山脈渾然一體,相得益彰。此摩崖刻字書寫較隨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為后世書家所珍愛。<br>1971年因修建大型水庫,將石刻整體切割移置漢中市博物館。</b><br> <b>5-63 《曹全碑》拓片</b><br>東漢中平二年<br>公元185年<br>高272cm &nbsp;寬95cm &nbsp;紙<br>西安碑林博物館藏<br><b>《曹全碑》拓片是中國漢碑隸書中的代表作拓本, 碑文主要記述了曹全的出身和生平事跡。</b><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六單元 &nbsp;多元融匯</b></h1>三國兩晉南北朝期間雖然政權更替頻仍,令人目不暇接,卻是多民族和多文化空前融合的一段時期。絲綢之路和海路的開通、佛教文化的傳入,使這一時期的文化和藝術更加開放、多元、豐富和有創造力,藝術理論和繪畫、書法和雕塑等多門類藝術空前發達,名家輩出,中國藝術史也由此從無名的藝術家進入到有名的藝術家的時代,并最終成就了造詣精深的唐代藝術。<br> <b>6-1 &nbsp;玉辟邪</b><br>北魏<br>公元386~534年<br>高4.5cm &nbsp; 長8cm &nbsp; 軟玉<br>延安出土 &nbsp;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 <b>6-2 &nbsp; 玻璃盤</b><br>北周<br>公元557~581年<br>口徑10.8cm &nbsp; 高3cm &nbsp; 玻璃<br>1988年咸陽出土 &nbsp; 陜西考古研究院藏<br> <p><b>6-3 &nbsp; 綠琉璃瓶</b><br>隋 開皇九年<br>公元589年<br>高8.4cm &nbsp; 腹徑7cm &nbsp; 玻璃<br>西安市清禪寺塔基遺址出土 &nbsp;&nbsp;</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b>此件玻璃瓶采用北魏時期傳入我國的吹制法制成,透明度、光亮度均很好,一改南北朝時期中國吹制玻璃器粗糙的狀況,表明隋代玻璃吹制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b></p> <p><b>6-4 &nbsp; 琉璃瑪瑙雙陸子</b><br>隋 開皇九年<br>公元597年<br>瑪瑙:最高2.2 cm &nbsp; 最大底徑2.5cm<br>琉璃:最高2.5 cm &nbsp; 最大底徑2.9cm<br>西安市清禪寺塔基遺址出土 &nbsp;&nbsp;</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p> <p><b>6-5 &nbsp; 鎏金石棺銅提手</b><br>隋<br>公元581年~618年<br>直徑15.5cm &nbsp; 青銅<br>2005年潼關縣稅村隋墓出土 &nbsp;</p><p>陜西考古研究院藏</p> <p><b>6-6 &nbsp; 蹀躞(dié xiè )銅帶具</b><br>北周<br>公元557年~581年<br>復原后長110cm &nbsp; 青銅<br>1994年咸陽市陳馬村北周武帝(561~578年在位)孝陵出土</p><p>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br><b>蹀躞:1.小步走路。2.往來徘徊</b></p> <b>6-7 &nbsp; 東羅馬狄奧多西斯二世半身像金幣</b><br>北朝<br>公元386年~581年<br>直徑2cm &nbsp;金<br>1980年西安市金屬回收公司揀選 <br>西安博物院藏<br><b>多懸啊!<br>(此物過小,擺放位置不盡人意,再加上本人手拙未拍清楚,請見諒)</b> <p><b>6-8 &nbsp; 彩繪人面鎮墓獸</b><br>西魏 <br>公元535年~556年<br>高37cm &nbsp; 陶<br>1977年漢中市崔家營出土 &nbsp;&nbsp;</p><p>陜西歷史博物館藏<br></p> <b>鎮墓獸是古人為了祈求墓葬平安,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防止墓葬被盜掘而制造出的一種怪獸。<br>這件鎮墓獸有著人的面孔,獅子的身軀,造型上的獨特表征,與相隔甚遠的埃及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面像有著某些相似之處。</b> <b>6-9 &nbsp; 陶女俑</b><br>北朝<br>公元386年~581年<br>高33.5cm &nbsp; 陶<br>1989年西安三橋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br> <b>6-10 &nbsp; 吹排簫女俑</b><br>北朝<br>公元386年~581年<br>高22.5cm &nbsp; 陶<br>1989年公安局移交 &nbsp; 西安博物院藏<br> <b>6-11 &nbsp; 佛字銘佛像殘鏡</b><br>三國吳<br>公元222年~280年<br>直徑18.8cm &nbsp; 青銅<br>王綱懷先生捐贈 &nbsp;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br> <p><b>6-12 &nbsp; 鎏金佛像</b><br>十六國時期<br>公元304年~439年<br>高13.4cm &nbsp; 青銅<br>1979年長安黃良石佛寺出土 &nbsp;&nbsp;</p><p>西安博物院藏<br></p><p><b>陜西省境內出土的十六國時期的金銅佛像十分稀少,這件佛像通體鎏金,衣褶線條簡單明澈,帶有“犍陀羅”遺風。更可貴的是,佛像背后還刻有當時犍陀羅地區流行的佉盧文銘文,這在內地十分罕見。</b><br></p> <p><b>6-13 &nbsp; 鎏金佛像</b><br>北魏<br>公元386年~534年<br>高9.5cm &nbsp; 青銅<br>1972年西安蓮湖區市建三公司出土 &nbsp;&nbsp;</p><p>西安博物院藏</p> <b>6-14 &nbsp; 鎏金釋迦如來立像</b><br>北周 天和五年<br>公元570年<br>總高17.7cm &nbsp; 青銅<br>西安博物院藏<br> <b>6-15 &nbsp; 杜供仁造釋迦佛像碑</b><br>北魏 景明四年<br>公元503年<br>高110cm &nbsp; 寬50cm &nbsp; 砂巖<br>西安博物院藏<br> <p><b>6-16 &nbsp; 一佛二弟子造像龕</b><br>西魏<br>公元535年~556年<br>高58cm &nbsp; 寬21.5cm &nbsp; 砂巖<br>1978年西安第26中學出土 &nbsp;&nbsp;</p><p>西安博物院藏</p> <b>6-17 &nbsp; 如來坐像及二脅侍立像龕</b><br>北周<br>公元557年~581年<br>高37.7cm &nbsp; 寬29.2cm &nbsp; 石<br>西安博物院藏<br> <p><b>6-18 &nbsp; 觀音菩薩立像</b><br>北周<br>公元557年~581年<br>總高94cm &nbsp; 像高58cm &nbsp; 石<br>1992年西安市北郊漢城鄉出土 &nbsp;&nbsp;</p><p>西安博物院藏</p> <p><b>6-19 &nbsp; 石刻菩薩造像</b><br>北周~隋代<br>公元557年~618年<br>高93cm &nbsp; 石<br>1986年西安醴泉寺遺址出土 &nbsp;&nbsp;</p><p>西安博物院藏</p> <p><b>6-20 &nbsp; 菩薩立像</b><br>隋<br>公元581年~618年<br>總高103cm &nbsp; 寬29cm &nbsp; 砂巖<br>1963年潼關縣老虎村出土 &nbsp;&nbsp;</p><p>西安碑林博物館藏</p> <p><b>6-21 &nbsp; 儀仗圖壁畫</b><br>隋 <br>公元581年~618年 <br>204×220cm &nbsp; 白灰<br>2005年潼關縣稅村隋墓出土 &nbsp;&nbsp;</p><p>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br><b>這幅來自稅村隋墓的壁畫發現于2004年,這次亮相也是它首次與公眾見面。稅村隋墓是迄今為止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隋代墓葬。通過這幅圖,基本可以斷定稅村的主人就是廢太子楊勇了。</b></p> <b>6-22 &nbsp; 僧智永書《真草千字文碑》拓片</b><br>隋 <br>公元581年~618年 <br>268×97cm &nbsp; 紙<br>西安歷史博物館藏<br> <h3><font color="#010101">拓片局部</font></h3> <p><b>6-23 &nbsp; &nbsp;蘇孝慈墓志拓片</b><br>隋 仁壽三年<br>公元603年<br>83×83cm&nbsp;</p><p>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夏陜西省蒲城縣西南鄉崇德里出土</p><p>原石現存陜西蒲城縣博物館</p> <h3><font color="#010101">拓片局部</font></h3> <b>接下來,請您跟隨我一睹一個史詩般的輝煌時代,亦被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是中國古代最鼎盛的朝代——唐代。</b><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浠水县| 抚州市| 镶黄旗| 景洪市| 隆昌县| 寻乌县| 通道| 社旗县| 当雄县| 景洪市| 临沂市| 加查县| 香格里拉县| 拜泉县| 察雅县| 平乐县| 黄石市| 岳阳市| 涪陵区| 溆浦县| 鹤山市| 两当县| 台安县| 柳林县| 临西县| 博客| 噶尔县| 潍坊市| 天长市| 枣强县| 宁陕县| 綦江县| 锡林浩特市| 茂名市| 清河县| 潼关县| 武鸣县| 新竹县| 始兴县| 焉耆| 蓝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