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19年11月11日是我們騰沖、瑞麗、芒市六日之旅的第四天,今明兩天,我們游騰沖。</h1><h1> 騰沖,滇西邊陲與緬甸比鄰的小城,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的要沖,著名的翡翠集散地和僑鄉,全國唯一一個火山和地熱并存的地區,還是一個美麗田園風光和千年文化歷史完美交融的地方……<br> 群山環抱的小城,整個城市幾乎看不到高樓,街道整潔、干凈、幽靜......一個被人們稱為"22℃的恒溫天然大氧吧"的生態城市......</h1> <h1> 明朝的大旅行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徐霞客足跡遍布如今云南13個景點,騰沖是他在云南的最后游地,是他一生最艱難之游,之后病危,由麗江木府土司派人將其送回江陰。他為云南的人文地理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之愿,便是,去走他所歷之地。</h1> <h1> 火山地質公園的大門是用火山石壘的,很有特色。</h1><h3></h3> <h1> 騰沖火山是我國四大火山群之一。騰沖99座火山錐中,最負盛名的是地處縣城23公里馬站鄉的大、小空山,是騰沖火山地質公園的主要景區。大、小空山相距不過數百米,形同一對孿生姐妹,相伴而生,均屬截頂園錐狀火山,噴發后山頂留下寬落的火山口,呈鍋狀。大空山以兀挺,直刺蒼穹而得名,海拔2072米,火山錐高100米,火山口直徑為140米,深40米;小空山以低矮俊秀,郁郁蔥蔥而得名,海拔1937米,相對高度40米,火山口直徑為150米,深47米。</h1> <h1> 沿大空山筆直的陡梯坎向上攀登,雖然好像沒有當地人說的一千多階,但氣喘吁吁地爬上去,也累得不行了。</h1> <h1> 來到山頂,眼前出現一個巨型的圓形深坑,呈鍋底狀,像是被天外不明物體砸出來的一個洞。坑的表面已經長滿雜草和小樹,已看不出火山噴發的痕跡。</h1> <h1> 小空山高僅五十來米,但火山口卻大得出奇,直徑一百五十米有余。渾圓的錐體空空洞洞,看似無物,卻盛滿了大自然的無窮奧秘。</h1> <h1> 午飯是在司機師傅帶我們去的西董大院餐廳吃的,沒想到我們一不小心就來到了騰沖的一處小有名氣的景點,真得感謝司機師傅,讓我們免費參觀了這個古村落建筑群。</h1> <h1>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號稱“極邊第一城”的騰沖商賈云集、號鋪林立,涌現出了縱橫商場的“東董、西董、南劉、北鄧、彎樓子”五大名商幫,而其中家資最富有的“西董”指的就是距城約四公里董官村的董氏家族,也就是現在西董大院附近。</h1> <h1> 董官是一處難得的風水寶地,村子背靠林木蔥郁的馬鞍山,村落與周邊自然山林水系、壩子田園形成了“遠山蒼翠、近村煙火,環村流水、田疇千頃”的田園美景,也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古村落,所以這里又有個名字叫做“小桃園”。</h1> <h1> 董家的始祖名叫董救,相傳是西漢董仲舒的后裔,大明洪武十五年董救隨沐英平定騰沖后,因戰功被封為武信將軍駐守騰沖,后來董姓的一支族人來董官聚族而居,到現在已經綿延了三十一代了。</h1> <h1> 現在董官村的老房子還有四棟,分別為董友蓮(三老爺)宅、董友菊(五老爺)宅、董友薰(六老爺)宅及其他族人院落。</h1><h1> 他們的堂侄董傳仕,字信臣,早年創立“信記”商號,從事進出口貿易,1937年,他從香港引進鐵機織布工藝,成立信記織布廠,他也是騰沖引進鐵機織布工藝第一人。抗戰結束后與李根源及地方紳士倡導捐資修建了國殤墓園,還捐資助學任小西普育中心小學校長,任縣參議會議員及任商會常務理事等等,在當地的名望很大。</h1> <h1> 現在的“西董花園”餐廳就是以前董傳仕的老宅子,這里環境優雅寧靜,在這些靜謐的院子里享受一頓美食,除了綻放舌尖上的味蕾,你會覺得連時間都停止了......</h1> <h1> 不管你是在院子里漫步,還是走到院外的小巷子里,你總會有在新舊交替的時光中穿越了的感覺,老宅子的墻都是用這種土磚修建的,而這些窗戶又似乎有點歐式的風格,這些老宅子蘊含的都是滿滿的歷史和回憶。</h1> <h1> 這里是西董花園里一個很獨特的地方,下面的爐膛爐灶讓這里看起來像一個壁爐,是的這里就是一個爐子,但它不是壁爐,而是當年董家人的“熔銀爐”。</h1> <h1> 這種在西董大院的幾棟老宅子里隨處可見的窗格是全中式的,每個窗格的布局和雕花又各不相同,站在窗前,你感受到的是歲月留下的那一份滄桑和古樸......</h1> <h3>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騰沖是中國三大地熱區之一,地熱溫度之高、蒸氣之盛、水熱活動之強烈為國內罕見。這里有沸泉、氣泉、噴泉、溫泉群88處,每一泉群又有若干熱水熱氣出露,其中位于全縣地熱區高溫中心的熱海,其景觀、水溫、涌出量全縣之冠,因而有“一泓熱海”之美譽。熱海公園景區面積9平方公里,海拔1520米,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span></h3><h1> 騰沖溫泉里要算最大的“池子”的話,唯有“熱海”才擔待得起。騰沖的熱海是一個熱氣蒸騰的山谷。它比起廣為人知的“熱海”伊豆溫泉那是毫不遜色的。</h1> <h1> 進入熱海景區,即可聽見不遠處瀑布傳來的轟鳴聲。我們腳下7000米深處即是滾滾巖漿。站到這里熱氣撲面,空氣中彌漫著小水珠和硫磺味。</h1><h1> 幸虧是陰天,又下著小雨,水面上蒸騰的熱氣還能忍受。</h1> <h1> 圖為熱海的蛤蟆嘴,一股股溫泉從蛤蟆嘴里噴出。</h1> <h1> 圖為熱海的獅子頭,熱海溫泉含硫量很高,長期在溫泉的侵蝕下,就形成了這一獨特的地貌——獅子頭。</h1> <h1> 熱海公園被青山環抱,這里山花爛漫,河水咆哮,流水喧騰,屬于熱帶雨林植被。</h1> <h1> 在熱海公園澡塘河段,沿河而下,數不清的氣孔向外噴射著熱氣,熱泉、沸泉比比皆是,整個峽谷熱氣騰騰。其地熱顯示特征為噴氣孔、冒氣地面、熱沸泉、噴泉、毒氣孔、熱水泉華、熱水噴爆六種景觀。這些溫泉、汽泉,按化學成分來分,又可分為碳酸泉、硫磺泉、硫酸泉等。在碳酸和硫磺泉區,草木茂盛,一片青綠;而硫酸泉區,一片長約80米,寬約40米的地面內,熱氣騰騰,到處是嘶嘶的響聲,地表砂石裸露,寸草不生,人們不敢涉足,成為天然“禁區”。</h1><h3></h3> <h1> 云霧繚繞的澡塘河瀑布,河邊有塊酷似蛤蟆的巨石對著河面吞云吐霧,發出鼓喉的聲響,因此得名“蛤蟆嘴”。相傳一只蛤蟆精意欲盜去在此洗澡仙女的珍珠,被仙女按在此地動彈不得,珍珠卡在喉嚨形成如此奇觀。科學上將其命名為脈動式間歇噴泉。</h1> <h1> 一路拾階而上,可以看到珍珠泉、蛤蟆泉、懷胎井、眼鏡泉等等。臨泉或見沸水噴涌,或熱泉汩汩流出,只見蒸汽沖天,浮云游霧,視如仙境。泉水清澈透明,水質偏堿,滑而不膩,并且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元素。</h1> <h1> 懷胎井的真實“神話”:懷胎井,位于熱海澡塘河右岸上。懷胎井又名龍鳳井,為處于同一水平面的兩個泉眼。出水溫度88℃,流量0.02L/S。在12方石欄上刻有12生肖圖案。其水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及水氡,有調節神經系統興奮、抑制心理平衡作用,還有促進新陳代謝、舒張血管、調節內分泌等作用,有“神奇妙方”之譽稱。</h1><h1> 傳說騰沖有一民謠:平平常常一坑水,熱氣溫溫多提神。婚后婦女喝了它,早作媽媽家添人。</h1> <h1> 登上山坡,只見熱氣裊裊,淡淡的硫磺味撲鼻而來。坡頭灌木林中有一眼硫磺塘沸泉,呈圓形,直徑約6米,深1.5米,周圍用8塊半圓形石板圍成,終年熱波噴洶,氣浪騰騰,水溫高達96.6度,俗稱“大滾鍋”。沸水晝夜翻滾不停, 鍋內水聲轟隆,將盛著大米和肉菜的飯盒置于大滾鍋內流出的水槽中,不到半小時便熟透。近處有住民賣雞蛋,用稻草扎成條狀,每串五個蛋,游人買了后置于熱水槽中,五分鐘即熟,味道鮮美。</h1> <h1> 國殤墓園是騰沖人民為紀念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沖陣亡將士而建立的陵園,也是全國建立最早、規模宏大的抗日烈士陵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h1><h3></h3><h1> 自從看了電視劇《遠征,遠征》、《中國遠征軍》、《滇西1944》等電視劇后,我對抗日戰爭的整個歷史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今天來到這里,對遠征軍這段歷史,內心百感交集,五味雜陳,它深深地觸動了我的靈魂。</h1><h1> 當年的騰沖光復戰,歷時127天,所歷大小戰役40余次,殲敵6000多人,重創日軍。遠征軍亦傷亡軍官1234員,士兵17075名,可見騰沖戰役之艱苦與慘烈。</h1><h3></h3><h1> 青山埋忠骨,墓園里,一共有3346塊騰沖陣亡國軍將士墓碑和19塊盟軍士兵墓碑,但大約還有將近2/3的烈士,他們沒有留下姓名,他們只是一個模糊的群體,在歷史深處閃動著熱血的幽光。</h1> <h1> 國殤墓園位于騰沖市西南郊風景秀美的來鳳山北麓、疊水河畔。來鳳山是一座90多萬年前火山噴發形成的盾形火山,與騰沖境內眾多火山中最古老的來鳳山國家森林公園蜿蜒交融。“來鳳晴嵐”是騰沖十二景之一。然而,來這里使人撼動的不是麗山,也不是秀水,而是一座座荒草覆蓋的丘塚與漏痕斑駁的墓碑。</h1> <h1> 電視劇《滇西1944》反映了這段歷史:1944年4月,中國遠征軍決定渡過怒江,反攻日軍,收復滇西失地,奪回滇緬公路。接連打響了中國西南抗戰史上有名的騰沖、松山和龍陵三大戰役。三場戰役都是攻堅之戰,敵守我攻,慘烈無比。日軍憑借工事、天險及精良的武器裝備頑抗死守,每一仗戰后,城內皆是一片“焦土”。尸橫遍地,尸臭味散發十里郊外。今天來到這里對他們的憑吊,不僅是對偉大軍人的致敬,更是對歷史的沉思!</h1> <h1> 這是2013年8月落成的滇西抗戰紀念館,館內珍藏滇西抗戰文物8萬多件, 建筑面積9492平方米。</h1> <h1> 紀念舘東側高高的臺基上矗立著一座警鐘亭,亭內懸掛著一口大鐘,頂端塑有一對飛翔的和平鴿。亭額上藍色的“警鐘”二字,十分醒目,給人以戰爭與和平的警示與思索。</h1> <h1> 紀念館西側建有一面133米長的中國遠征軍名錄墻,墻上鐫刻著103141名參加滇西抗戰的中國遠征軍和盟軍將士名單,以及協同參戰部隊、地方抗戰游擊隊與參戰傷亡民眾人員姓名。名錄墻下,擺滿了白色與黃色的鮮花,表達了人們對先驅們的崇敬與懷念。</h1> <h1> 這是建立國殤墓園的倡導者李根源先生塑像,也是來參觀墓園者最該了解的人物之一。</h1><h1> 墓園大門上額的“國殤墓園”、 忠烈祠殿基上的“碧血千秋”、 小團山頂上紀念碑塔基上的“民族英雄”還有倭塚碑上的“倭塚”等題字,都是出自李根源先生之手。先生既有文人儒雅的品格又兼有軍人方正的氣質。字如其人,李根源既是一位著作等身、品格高尚的讀書人,又是辛亥革命名將、民國元老和愛國民主人士;軍政兼修,與中國近代史上孫中山、黎元洪等政壇風云人物關系密切,還是朱德的恩師。</h1> <h1> 忠烈祠后面有個小團山烈士墓群,這里葬著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下轄的第53軍、第54軍烈士的遺骨。山頂立有一座10多米高的紀念碑,碑身上刻著“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光復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幾個大字,是由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題寫;碑基上刻著“民族英雄”四個大字,是李根源先生題寫。紀念碑莊嚴、雄偉,高高挺立,如一把利劍,直插云霄。</h1> <h1> 下圖是小團山直通紀念塔的石階路。小路西邊埋葬的是第53軍的烈士,路東邊埋葬的是第54軍的烈士。共有3646塊小石碑,每一塊石碑下埋葬著一名陣亡官兵的骨灰罐,碑上刻著他們的名字。這些石碑分72排整齊排列,從山頂輻射到山腳,布滿了小團山坡。這些漫山遍布的小石碑,高不盈尺,在古樹蓊蔭蔽覆下,靜靜而立,有的已被雨漬蒼苔所覆蓋。</h1><h1> 我們在這里向英烈們敬獻了鮮花并三鞠躬,同時獻上的,還有深深的敬仰和緬懷……</h1><h3></h3> <h1> 飛虎隊、駝峰航線、還有一群美國人和我們并肩浴血,594架飛機失事,1500余名飛行人員長眠高山幽谷之中……</h1><h1> 鮮血書寫的歷史,即便被歲月沖淡到模糊,終究還是不會被遺忘!</h1> <h1> 這是國殤墓園中軍銜最高的一位烈士——陸軍中將寸性奇將軍之墓。他是中國抗戰陣亡高級將領之一。</h1> <h1> “抗日縣長”張問德“怒斥日寇”</h1> <h1> 圖1餓死不吃軍糧</h1><h1> 圖2年齡最小的遠征軍戰士雕像(據說這位當年13歲的陳姓小戰士至今在世)</h1> <h1> “倭塚”,是在國殤墓園門內右側一墳墓,塚內埋的是日軍148聯隊藏重康美少將等兩名(亦說四名)軍官。葬時將倭寇的尸體做反綁跪姿狀、面朝小團山的中國陣亡將士墓而埋,以示永久謝罪。建倭塚有三層解釋:一是示意侵略者的慘敗;二是賠罪;三是體現人道主義,使之入土為安。</h1> <h1> 不懂歷史的民族沒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沒有魂。英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一個社會的價值標桿。一個社會不能只有醒目的紅線、觸目的底線,而沒有仰望的天線。<br> 因為無數革命烈士的奉獻和犧牲,換來我們今天和平的社會、穩定的生活。我們應該感恩,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縱使有萬般不如意,但至少我們還活著,活著就有希望,不是嗎?</h1><h3></h3> <h1> 和順古鎮位于騰沖城西南4公里處,古名“溫墩”,由于小河繞村而過,故改名“河順”,后取 “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今名,現稱和順鎮,全鎮人口6000多,而僑居海外的和順人則達12000多人,是云南著名的僑鄉。</h1><h3></h3><h1> 這里歷史文化內蘊十分豐厚,有“華僑之鄉”、“書香名里”之稱,這里不僅擁有“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的“文化之津”和順圖書館,還誕生了“天南一枝筆”李曰垓、杰出哲學家艾思奇、著名教育家寸樹聲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濟世之才。 “人杰”之譽,當之無愧。</h1> <h1> 和順,其實是一座建于明朝歷史悠久的漢族古鎮,明代的屯邊制度,使得當地有許多從中原遷來的移民,許多來自安微、南京地區,他們把當時江蘇的各種文化習俗帶了進來,在和當地人通婚之后,又將這些文化保留了。<br>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在云南生根發芽的江南人的后代,為了更好地適應云南當地的生活習慣,改良了老祖宗留下的那些習俗,這才讓這座和順古鎮,在兩種不同文化的沖撞中得以用最完美的姿態存在著。</h1><h3></h3> <h1> 朱*基題寫的"和順和諧"在鎮口醒目處。</h1> <h1> 鎮子前面,是一片廣袤的田野。一泓繞村碧水,倒映白云藍天。</h1> <h1> 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建,鱗次櫛比,舉手投足之間便可觸摸到斑駁的歲月和豐厚的文化氣息。</h1> <h1> 在古鎮里一些并不亮眼的角落,背后卻深藏著鮮為人知的百年傳奇。富商“永茂和”李氏家族的“彎樓子”明清建筑民居最值得一看。徽派的建筑外表內,包裹的卻是西洋味的“心”。屋內散落著許多西洋的復古玩意兒,最顯眼的莫過于英國鐵藝,據說是李家人舊時從海外購置的。這座距今已經有兩百年歷史的老房子里,依舊住著李姓的族人。如果說李氏老宅最適合看中西方不同的建筑藝術,想要體會當地傳統文化,雙虹橋畔的雕梁畫棟的和順圖書館,則是必去之地。<br> 現在的和順依舊保留了明清時代的徽派建筑,加上當地老人一口帶有安徽口音的云南話,無不提醒你,這是一座獨立于云南傳統文化之外的漢家古鎮。近代由于那些追逐著香格里拉夢的西方人的涌入,這里漸漸也多了純正的西方文化。</h1><h3></h3> <h1> 玲瓏典雅的和順圖書館,建筑風格中西并用,前置花園,美觀素雅,始建于1929年,前身是清末和順同盟會員寸馥清組織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閱書報社"。它是中國鄉鎮創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圖書館,現有圖書六萬多冊,其中不少是國內珍本、孤本。內有胡適、熊慶來、廖承志、李石曾等諸多文化大家的題字,著名哲學家艾思奇就出生在這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順圖書館角樓</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艾思奇故居</h1> <h1> 全鎮有八大宗祠,風格各異。這是當地大姓寸氏的祠堂。</h1> <h1> 這是騰沖走夷方的男人掙錢歸來后,為獨守空房、辛勤持家的女人們修建的可以遮陽避雨的洗衣亭。因為這里一年四季天氣變化無常,經常下雨。亭內為田字石條而水從其下流過,村民可蹲在其上洗衣洗菜,洗衣亭雖然樸實無華卻充滿了溫馨。</h1> <h1> 村中的大路小巷全部都是由青石板鋪成,非常古樸,600多年的風雨在每塊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垛灰墻上,都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潺潺溪流,流不完古鎮的儒雅傳奇。故事里的歷史在今天繼續傳承:手工造紙、雕版印刷、揚琴說唱、西腔皮影、珠寶裴翠、夕陽炊煙、耕讀傳家、財富聚散、賭石傳奇……真是人生跌宕、命運沉浮。好一幅看不盡的清明上河圖啊。</h1> <h1> 不同于許多古鎮的喧囂,和順清靜、祥和、干凈、自然,保持著古樸的風格。帶著歲月的痕跡,干干凈凈地等著你。</h1><h1> 和順的最大特點就是原真地保存了完整的歷史建筑風貌,能讓人感覺出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h1> <h1> 紅花黃樹,使街巷在安靜中透出活潑。</h1> <h1> 走進和順,只見古樸典雅的祠堂、牌坊、月臺、亭閣、石欄比比皆是。這里的風光如詩如畫,青山如黛,鮮花遍地,綠影婆娑。</h1> <h1> 走進村子,處處看到小橋流水、花草樹木、池塘人家,如果沒有我們打擾,想必這里就是世外桃源吧。</h1> <h1> 和順古鎮里600多家四合院民宿,百年老宅里歷史滄桑與現代文藝的融合,這是我要的味道!</h1> <h1> 如果可以:等老了以后,找個小院,養條狗,養花種草,喝茶釀酒,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遠離城市的浮躁與喧囂。</h1> <h1>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心靈的救贖,可以讓你的人生更豐富。走在路上,看山聽水,可以洗滌心田,讓一切都靜下來,肆意山水,暢快人生。</h1><h1> 人活一世,總要嘗遍世味,才能覓得內心的幽蘭;總要千回百轉,才能悟得煙柳繁華皆浮云;總要踏破鐵鞋,才能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超然,才能有滄海桑田回眸一笑的寧靜淡泊。</h1> <h1> 短短的兩天,走馬觀花般看了騰沖的部分景點,但感覺極好......火山、熱海、遠征軍、和順等等……讓我們真正感悟了這塊神奇土地的厚重與博大......</h1> <h1> 騰沖,一座曾經的英雄之城,一座因火山與戰火而聞名的城市,雖然即將在我們的旅行中淡出,但希望永遠不會淡出中華民族的記憶!</h1> <h1> 非常感謝大家的閱讀、點贊、評論、收藏與轉發!請欣賞:</h1><h1><a href="http://www.xsjgww.com/2ixn741v?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七彩云南,大美……</a></h1><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始县|
鹤峰县|
丰都县|
大连市|
桐城市|
丰城市|
广西|
新河县|
宁波市|
舞钢市|
建平县|
通辽市|
民乐县|
宜章县|
乌拉特前旗|
丽水市|
杭锦后旗|
噶尔县|
临海市|
军事|
万安县|
涞源县|
得荣县|
贵南县|
云梦县|
泾川县|
隆化县|
新泰市|
凯里市|
武邑县|
广灵县|
高平市|
福鼎市|
丰都县|
永胜县|
申扎县|
固原市|
临猗县|
安平县|
山西省|
丰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