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們先明確一下,什么叫近體詩?<br></br>中國古代詩歌的體裁分為兩大類,那就是古體詩和近體詩。</h3></br><h3>??? 所謂近體詩是相對于古體詩而言的,在篇幅長短、平仄安排、對仗、用韻方面有嚴格的規定,所以近體詩又稱格律詩。近體詩包括:<br></br>??? 1,五言絕句(五字一句,每首四句的稱“五絕”)<br></br>??? 2,七言絕句(七字一句,每首四句的稱“七絕”)<br></br>??? 3,五言律詩(五字一句,每首八句的稱“五律”)<br></br>??? 4,七言律詩(七字一句,每首八句的稱“七律”)<br></br>??? 5,五言排律(五字一句,少則十句,多則幾十句、上百句的稱“五言排律”)<br></br>??? 6,七言排律(七字一句,少則十句,多則幾十句、上百句的稱“七言排律”)<br></br></h3></br><h3><strong>格律詩是古代詩歌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完善,到唐代才確定下來的一種詩的體裁,是古代詩歌高度發展的產物。</strong></h3></br><h3><strong>了解了近體詩的類別后,我們來熟悉它的格律要求。近體詩的“格律”,除了上面的“定句定字”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格律的“三大要素”,即:押韻、平仄、對仗,人稱“詩中三昧”。意思是說,寫詩沒有掌握這“三大要</strong>素”后寫的詩如果立意庸俗,情感平淡,缺乏想象力或意境不高的也不能算是像樣的格律詩。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一下近體詩的三大要素。<br></br>(一)近體詩的第一大要素——押韻<br></br>????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么是韻?什么是韻呢?同聲相應謂之韻,什么意思?意思是說,漢字是由聲母和韻母兩個音拼讀出來的。一個韻母與不同聲母結合可以拼出許多字音,如韻母a可以拼為bā(巴)tā(他)hā(哈)huā(花)……這些都是同韻字。韻母相同的字韻也相同。<br></br>????知道了什么是韻,我們再說什么叫押韻。押韻,就是把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按格律的要求安排在“特定的位置”上,這就叫押韻。那么什么叫“特定的位置”呢?押韻在近體詩里的位置,除首句(末字)有的押、有的不押外,其他偶數句的最末一字都要押同一個韻部的韻。即:律詩二、四、六、八句末字要押韻;絕句二、四句末字要押韻;排律也是偶數句末字押韻。<br></br>????這里還要熟悉一個概念,那就是“韻腳”。什么叫“韻腳”呢?因為在近體詩里“特定的位置”也就是偶數句的末字是必須押韻的,這個押韻的字就叫韻腳。下面及一個例子:</h3></br><h3><strong>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br></br>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br></br>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br></br>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strong></h3></br><h3>這是毛澤東的《七律——長征》 。定句定字是七言八句56字,首句入韻。“閑,丸,寒,顏”四個字韻母相同,屬于同一個韻,這四個字是押韻的。四個字所在的位置都是“特定的位置”,即都是偶數句的末位。這四個押韻的字都叫韻腳 。<br></br><strong>下面說說近體詩的押韻要求。<br></br>??? 近體詩的押韻要求:要押平聲韻,不押仄聲韻;要一韻到底,不管幾句,不許換韻,更不許出韻。同時還要避免韻腳重字。?<br></br>????什么叫換韻?就是在押韻的過程中沒做到“一韻到底”,而是中途轉成別的韻了,這在近體詩里是不允許的。<br></br>????什么叫出韻?就是在押韻過程中押錯韻了,你認為它們是一個韻,但實際上不是。<br></br>????什么叫韻腳重字?很簡單,就是在押韻的字里有重復的字,這在近體詩里也是不允許的。<br></br>????簡單說說押韻的作用。</strong></h3></br><h3><strong>押韻的作用是使韻腳在一首詩中,經過一定距離間隔之后不斷反復出現,前后互相呼應,使全詩在音響上聯成一個和諧的整體,讀起來有一種聲韻美。</strong></h3></br><h3><strong>下面說說押韻的標準。</strong></h3></br><h3><strong>由于語言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因此各個時期押韻的標準不盡相同。宋以前曾經使用過《切韻》、《廣韻》,南宋以后大都用《平水韻》直到今天,《佩文詩韻》就是《平水韻》的簡編。不過《平水韻》仍是古韻,與現代漢語聲韻仍有差別。民國年間,出現過《中華新韻》,現在流行的《詩韻新編》就是根據《中華新韻》編寫出來的。現代人寫詩一般都實行“雙軌制”,用《平水韻》或《詩韻新編》均可,但不能混用。2004年,中華詩詞編輯部在《中華詩詞》五、六月刊上公布了《中華新韻(十四韻)常用字簡表》正在試行,相信不久以后《中華新韻(十四韻)》將會成為通行的新詩韻。</strong></h3></br><h3><strong>本人贊成現代人寫格律詩在用韻上實行“雙軌制”。</strong></h3></br><h3><strong>?1,使用古韻 ,即使用《平水韻》或《佩文詩韻》。<br></br>?2,使用《中華新韻(十四韻)》。</strong></h3></br><h3><strong>?如果你很懶,只喜歡寫詩又不肯下功夫,一看那些什么韻腦袋就疼,但還不想放棄你的這種愛好,那就告訴你一個簡便方法,你不用管什么韻,大家都學過漢語拼音,《新華字典》誰都會查,只要字的韻母相同,韻就是相同的。這樣你也可以寫格律詩,但在公開時候要標明一下“新韻”,這樣就不至于讓內行人笑話了。實際上使用韻新韻創作也是發展的方向。</strong></h3></br><h3><strong><h3>下面說說平仄(二)近體詩的第二大要素——平仄:平仄是近體詩“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近體詩區別于其他詩體的主要特征。毛澤東說:“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什么是平仄呢?所謂平仄,就是將漢字發音的四聲分為兩類,陰平、陽平歸一類,為平聲;上聲、去聲歸一類,為仄聲。<br></br>詩與歌是分不開的,唱歌有節拍,聲調有高有低,有強有弱,有緩有急,返復回環,形成節奏、旋律。詩也一樣,也有節奏、旋律,有了節奏和旋律,讀起來就會感到很美。節拍、旋律、節奏的形成,除了句子整齊、節拍一致及隔句押韻外,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字聲來調整,也就是利用字的平仄來調整。<br></br>(二)近體詩的第二大要素——平仄:</h3></br><h3><strong>平仄是近體詩“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近體詩區別于其他詩體的主要特征。毛澤東說:“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什么是平仄呢?所謂平仄,就是將漢字發音的四聲分為兩類,陰平、陽平歸一類,為平聲;上聲、去聲歸一類,為仄聲。</strong></h3></br><h3><strong>?詩與歌是分不開的,唱歌有節拍,聲調有高有低,有強有弱,有緩有急,返復回環,形成節奏、旋律。詩也一樣,也有節奏、旋律,有了節奏和旋律,讀起來就會感到很美。節拍、旋律、節奏的形成,除了句子整齊、節拍一致及隔句押韻外,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字聲來調整,也就是利用字的平仄來調整。</strong></h3></br><h3><strong>為了更好地來理解平仄在詩句中的作用,我們先熟悉一下律句與近體詩詩的基本格式:</strong></h3></br><h3><strong>1,近體詩的句子叫做律句,一般二字為一拍。因為是奇字句,末尾一個字為一拍,所以五言分三拍,七言分四拍 。<br></br>??? 如“白日依山盡”,就是“白日——依山——盡”,是221的節拍。<br></br>如“沉舟側畔千帆過”,就是“沉舟——側畔——千帆——過”,是2221的節拍。</strong></h3></br><h3><strong>關于節拍,還有其他的形式。</strong></h3></br><h3><strong>為什么要分成拍呢 ?看看他們的平仄組成就明白了。</strong></h3></br><h3><strong>白日依山盡,(仄)仄平平仄;<br></br>沉舟側畔千分過,平平仄仄平平仄;</strong></h3></br><h3><strong>在句子中平仄兩兩相間,在讀起來就會有一種高低起伏,抑揚頓挫之感。</strong></h3></br><strong><h3><strong>要使詩句在聲調上有升有降,節奏上有起有伏,吟誦起來抑揚和諧,就必須在節拍與節拍之間十分講究平仄的“兩兩相間”,</strong></h3></br><h3><strong>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strong></h3></br><h3><strong>仄仄平平仄<br></br>平平仄仄平<br></br>平平平仄仄<br></br>仄仄仄平平</strong></h3></br><h3><strong>寫近體詩,這個基本格式是最關鍵的,其他的格式,如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都有四種格式,共計16種格式,這16種格式都是從上邊的“基本格式”推導出來的。我們在學習中,一定要把“基本格式”背熟。從基本格式推導出其他的格式來,這是學習格律詩的一個竅門,否則無規律的機械的記憶是很難的,到后來還是稀里糊涂</strong><strong>從基本格式推導出的16種格式,詩句中的平仄都是兩兩相間的,12句,34句,56句,78句......都是平仄相對的。這樣,一首詩就形成了音律上的完美。</strong><br></br><strong>下面講一下“粘對規則”。<br></br>??? 從上面所舉的基本格式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strong></h3></br><h3><strong>第一句:仄仄平平仄<br></br>第二句:平平仄仄平</strong></h3></br><h3><strong>這就是“對”。</strong></h3></br><h3><strong>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strong></h3></br><h3><strong>第三句:平平平仄仄<br></br>第四句:仄仄仄平平<br></br>??? 這也是“對”。</strong></h3></br><h3><strong>而第二句和第三句從頭兩個字來看,平仄卻是相同的,<br></br>??? 第二句:平平仄仄平<br></br>??? 第三句:平平平仄仄<br></br>????這就是“粘”。</strong></h3></br><h3><strong>寫近體詩在格律上要求做到“對”和“粘”,如果不合乎這個要求就是“失對”或“失粘”,就是毛病。</strong></h3></br><h3><strong>?按照詩律學的術語,從一首詩的開始算起,每兩句叫做一“聯”。每聯中的上一句叫做“出句”,下一句叫做“對句”。也就是說,每一聯的出句和對句必須“對”,上一聯的對句和下一聯的出句必須“粘”。對和粘主要看一句詩的頭兩個字,由于第一個字是可平可仄的,因此實際上看的是第二個字。</strong><strong>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strong></h3></br><h3><strong>白日依山盡,<br></br>黃河入海流。<br></br>欲窮千里目,<br></br>更上一層樓。</strong></h3></br><h3><strong>仄)仄平平仄,?<br></br>平平仄仄平。 <br></br>(平)平平仄仄,<br></br>(仄)仄仄平平。</strong></h3></br><h3><strong>在這里第一句的“日”字是仄聲字,第二句的“河”字是平聲字,符合“對”的要求;第三句的“窮”是平聲字,符合“粘”的要求;第四句的“上”是仄聲字,符合“對”的要求。<br></br>????掌握了對和粘的規則,就可以從基本格式推出其他的16種格式來。</strong></h3></br><h3><strong>下面簡單說說基本格式以外的規則:<br></br>??? 從基本格式推出的16種格式是標準化的理想的格式,但事實上,實踐中很少每個字都符合這16種格式中的一種,幾乎每一首詩中都有不符合的地方。因為除了標準格式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規則在起作用,這些規則都是歷史形成的,我們必須要清楚。</strong></h3></br><h3><strong>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br></br>??? 意思是說每句的第1字,第3字,第5字平仄可以不論,用平用仄都可以;每句的第2字,第4字,第6字的平仄必須分明,必須要按照平仄的格式規定來用字。如果是五言詩,就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這個口訣簡明易記,很有用處。但必須要注意,這只是大概的說法,并不完全準確,掌握的時候要加上一些修正才是。<br></br>??? 不能犯“孤平”的毛病?。什么叫“孤平”?就是在詩句中除了韻腳可以是一個孤立的平聲字外,句子中還有孤立的平聲字,這是不允許的。<br></br>????不能犯三平尾的毛病。什么叫三平尾?就是詩句的最后的三個字不能是三個平聲,如果是了,就犯了大毛病。<br></br>??? 以五言詩而論,“平平仄仄平”,這一句式就應該注意,這里的第1個字必須要論,如不論,用了仄聲字,就變成了“仄平仄仄平”了,這就是犯了孤平的毛病。“仄仄仄平平”這一句第3字也要論,如不論,寫成了平,就變成了“仄仄平平平”,這就成了“三平尾”,是不允許的。<br></br>??? 由此可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不能犯孤平和三平尾的毛病 。</strong></h3></br><h3><strong>在詩句中,三仄尾也是不允許的。三仄尾,就是句子的末三個字都是仄聲字。</strong></h3></br><h3><strong>在一首詩中,符合格律標準的句子叫做“律句”,不符合格律標準的句子叫拗句,也就是錯句,特別是出現象“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句子,就非救不可。如何補救,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再講。</strong></h3></br><h3><strong>掌握了平仄 ,該對的對,該粘的粘,別犯孤平,別出現三平尾和三仄尾,這樣你寫出的詩就是符合格律要求的。<br></br></strong></h3></br></strong></strong></h3></br><strong></strong><h3><strong><strong><strong>下面我們講講近體詩的對仗。</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strong><strong>(三)近體詩的第三大要素——對仗。</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strong><strong>對仗就是對偶,屬于近體詩詩的視覺美(形式美)也屬于聽覺美(音樂美),是表現詩人才氣的一個重要部位。<br></br>????近體詩的對仗在語法修辭上包括二個方面的含義:<br></br>????一是修辭方面的,即詞性相同或相近的才能對仗。如上下聯應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數詞對數詞,連詞對連詞,方位詞對方位詞,疊字對疊字等。<br></br>????名詞還可分為幾小類:如天文類、地理類、器物類、時令類、飲食類、衣飾類、人事類等等。<br></br>????二是語法方面的,即上下聯語法結構相同的才能對仗。主語對主語,謂語對謂語,賓語對賓語,定語對定語,狀語對狀語,補語對補語。同時還要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述賓結構對述賓結構,述表結構對述表結構,并列詞組對并列詞組,偏正詞組對偏正詞組等等。</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strong><h3><strong>上述要求,再加上下聯平仄相對、節奏相當、字數相等、內容相關等要求,構成對仗,缺一不可。</strong></h3></br><h3><strong>近體詩什么地方必須對仗?<br></br>??? 前面我們說過,近體詩每兩句叫做一聯。如是絕句,12句為首聯,34句為尾聯;如是律詩,12句為首聯,34句為頜聯,56句為頸聯,78句為尾聯。<br></br>??? 絕句不要求對仗 ,對也行,不對也可。律詩的第2聯,第3聯即頷頸兩聯必須對仗;排律除首尾兩聯外,其余各聯也要全部要對仗。</strong></h3></br><h3><strong>對仗的講究:</strong></h3></br><h3><strong>1,工對。<br></br>所謂工對是指同類或同一小類相對,便是工對。<br></br>如:<br></br>草枯鷹眼疾<br></br>雪盡馬蹄輕(王維)</strong></h3></br><h3><strong>明月松間照<br></br>清泉石上流(王維)</strong></h3></br><h3><strong>2,寬對。<br></br>所謂寬對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以及名詞對動詞,副詞對動詞等,甚至包括半對半不對。<br></br>如:<br></br>遙憐小兒女<br></br>未解憶長安(杜甫)</strong></h3></br><h3><strong>悵望千秋一灑淚<br></br>蕭條異代不同時(杜甫)</strong></h3></br><h3><strong>3,借對。<br></br>所謂借對就是借意相對。<br></br>如:<br></br>酒債尋常行處有<br></br>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strong></h3></br><h3><strong>歧王宅里尋常見<br></br>崔九堂前幾度聞(杜甫)</strong></h3></br><h3><strong>4,流水對。<br></br>對仗一般使用兩句相對獨立的話,如果將一句分成兩句相對,每句意義都不完整,這就叫流水對。</strong></h3></br><h3><strong>如:<br></br>東風不與周郎便<br></br>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strong></h3></br><h3><strong>下面講講對仗的忌諱:</strong></h3></br><h3><strong>1,重字。對仗的字一般不能相同。<br></br>如:<br></br>梧桐葉下秋聲急<br></br>籬菊花開秋雁飛</strong></h3></br><h3><strong>這就不行。</strong></h3></br><h3><strong>但在修辭上的連環手法是不屬于此類的,如:</strong></h3></br><h3><strong>自去自來梁上燕<br></br>相親相近水中鷗(杜甫)</strong></h3></br><h3><strong>舉頭望明月<br></br>低頭思故鄉(李白)</strong></h3></br><h3><strong>2,合掌。是指對仗的兩句意義完全相同的現象,實際上是同義詞相對,這應極力避免,如:</strong></h3></br><h3><strong>赤縣東風勁<br></br>神州春意濃</strong></h3></br><h3><strong>韜略孔明分禹鼎<br></br>神機諸葛列封疆</strong></h3></br><h3><strong>赤縣、神州相對,孔明、諸葛相對,這都不行。</strong></h3></br><h3><strong>3,不協(或叫虎頭蛇尾)。對仗的兩句在意義上要相配、協調,不能東拉西扯,風馬牛不相及,虎頭蛇尾,上句氣盛,下句氣弱,否則就會破壞詩意的統一。如:</strong></h3></br><h3><strong>風吹馬尾千條線<br></br>雨打羊毛一片氈</strong></h3></br><h3><strong>萬仞驚峰承日月<br></br>一株柔柳伴花枝</strong></h3></br><h3><strong>4,粗俗。詩句取意應高雅,不應讓粗語入詩。如:</strong></h3></br><h3><strong>遠望此山黑乎乎,上頭尖來下頭粗。<br></br>若把此山反過來,下頭尖來上頭粗。</strong></h3></br><h3><strong>這樣都不好。</strong></h3></br><h3><strong>5,對開。是指兩句的意義沒有絲毫的聯系,純粹是胡思亂想,</strong><strong>如:</strong></h3></br><h3><strong>公門桃李爭榮日<br></br>法國荷蘭比利時</strong></h3></br><h3><strong>三春白蘭地<br></br>五月黃梅天</strong></h3></br><h3><strong>這都是胡扯 。</strong></h3></br><h3><strong>掌握了平仄 ,該對的對,該粘的粘,別犯孤平,別出現三平尾和三仄尾,對仗合乎要求,這樣你寫出的詩就是符合格律要求的。</strong></h3></br><h3><strong>敬請關注醉月詩苑ylpxzysy,投稿郵箱1451057278@qq.com</strong></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UH_pbztRCEqcBUtc3sgeQ"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安县|
平顶山市|
紫阳县|
孟州市|
顺昌县|
盐亭县|
福贡县|
三明市|
博客|
和平区|
无锡市|
铁岭县|
大同市|
县级市|
墨脱县|
筠连县|
阳原县|
建平县|
威信县|
巴中市|
蛟河市|
慈利县|
庐江县|
且末县|
清流县|
玛多县|
鄱阳县|
长乐市|
正宁县|
赣州市|
博罗县|
松原市|
台东市|
抚顺市|
洛川县|
张家港市|
衡水市|
阿图什市|
桃园县|
巴彦县|
龙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