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風古韻話古村系列</b></h1><h3>一一中國傳統村落、廣西傳統村落洛溪張家村考略(三)</h3> <p class="ql-block"> 位于湘江西岸的洛溪張家村,既是一個享有“讀書明理,詩雅傳世”美譽的傳統村落,也是歷代商賈和兵家必爭之要地。</p><p class="ql-block"> 由于倚山臨河,地勢平曠,雄踞川原,亦宜于屯兵扼守。歷史上這里曾發生過許多大小戰事……</p> <p class="ql-block">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洛溪張家村是1934年中央主力紅軍長征以軍團建制最先突破湘江,<b>踏上湘江西岸的第一個古村落</b>。有學者將這里的大坪一一洛口渡口稱為中央紅軍主力長征“<b>突破湘江第一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洛溪張家前擁白沙河后靠湘江</b></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湘江戰役,彪炳史冊;英雄忠魂,光耀千秋</b></h1>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先后突破了國民黨軍的三道封鎖線之后,11月中下旬已經西行至湘桂邊境,即將到達湘江。蔣介石部署了第四道封鎖線,調動中央軍、湘軍、桂軍、粵軍40萬大軍形成合圍之勢,計劃全殲紅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湘江戰役形勢示意圖</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紅軍搶渡湘江渡口時的情景</b></h5> <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廣西的興安、全州及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湘江上游的全州與興安之間的屏山、大坪、鳳凰嘴及界首渡口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悠悠湘江默默訴說著紅軍渡江的往事</b></p> <h5><b> 湘江古渡大坪一一洛口渡口,是湘江戰役四大渡口之一</b></h5> <p class="ql-block"> 大坪一洛口渡口北距湘江下游的全州縣城30公里,江東岸為鳳凰鎮大坪村,江西岸為紹水鎮洛口(溪)張家村,為湘江古渡。渡口上游500米處有一堰壩,枯水季節可涉渡。</p><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27日,中央紅軍一軍團軍團部攜第二師第六團及第一師第二團率先從此渡江。11月29日,配合紅五軍團斷后的紅一師受命歸還建制,率第一、三團經急行軍趕至大坪宿營。11月30日凌晨,紅軍渡江后前往腳山鋪參加阻擊戰,與紅二師共同阻擊湘軍。</p><p class="ql-block"> 12月1日清晨,在湘江東岸設防阻擊敵軍南下的紅十五師受命緊急渡江,率第四十四團由大坪過浮橋渡江,紅十五師其余兩個團未能及時渡江,在天黑后才由西岸的部隊接應渡過湘江。</p> <p class="ql-block"> 據長征史料記載,大坪一洛口渡口,是紅軍長征以軍團建制橫渡湘江的四大渡口之一。</p><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27日,林彪、聶榮臻率紅一軍團主力率先從全州鳳凰大坪渡口渡過湘江,并迅速占領了從界首至屏山30公里所有湘江渡口,以掩護軍委及紅軍大部搶渡湘江。渡江后,紅軍經過洛口碼頭,翻越禁山進入紹水洛溪張家村,在該村公堂宿營后于次日涉村前白沙河過橫江口,經下宅、白子背、赤蘭鋪及霖源等村,沿桂黃公路直奔腳山鋪阻擊湘軍。</p><p class="ql-block">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進行苦戰,終于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但是,中央紅軍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p><p class="ql-block"> 在湘江戰役前,紅軍的總人數為6.4萬人,渡過湘江后人數銳減至3萬余人。以3萬人的傷亡才得以突出重圍,3萬將士血染湘江。故當地老百姓有一個說法:“<b>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張嗣長老人在接受全州紅辦負責人采訪</b></h5> <h1><b><font color="#010101"> 紅軍渡江,民眾援手;大道至簡,德義流芳</font></b></h1> <p> 現年87歲的張嗣長老人回憶,當年紅軍到達湘江大坪渡口時,曾向西岸的洛溪張家(碼頭)開商鋪的商人借了樓板與門板,架設浮橋。其時,村民還熱情接待紅軍烤火,喝茶。村民張先河且主動給紅軍當向導,一直把隊伍帶到腳山鋪。回家時紅軍還送給他兩塊銀元作為酬謝。</p><p> 當時有位十七八歲紅軍名叫賴寧子的,走到村里走不動了,就流落在這里給一個叫張和斌的人家打工,放牛。這位紅軍沒有結婚,1950年回了江西老家。</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村民拆下自家門板、樓板給紅軍搭建浮橋</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紅軍通過浮橋搶渡湘江大坪渡口場景</b></h5> <p> 2016年9月5日,青島日報記者來到湘江戰役大坪渡口及洛溪張家進行采訪。附近村子很多老人都熟悉當年紅軍從這里渡江的故事。</p><p> 洛溪張家村時年91歲的老人張志順,提起80多年前紅軍渡江時的情境仍非常激動。當時他看到許多紅軍排著隊從村前經過,有的還進村為村民打掃衛生,并送來糧食分給村民。很多村民拿著雞蛋慰問,但沒有一個紅軍拿。</p><p> 張志順老人目睹了當年紅軍渡江的情景,對紅軍的紀律十分敬佩。數年后,他也報名參了軍,成為一名解放軍海軍戰士。退伍回家后,經常到附近學校為孩子們講述當年紅軍渡江的故事,成為長征精神的傳播者。“附近幾名親眼看到過或接觸到紅軍的老人,都是紅軍精神的傳播者。”張志順老人雖然已91歲高齡,但講起紅軍渡江的故事來,仍精神抖擻。</p><p> 曾任張家村民兵隊長、土改時全縣第一屆貧協代表大會代表、時年90歲的張嗣進老人回憶:“紅軍是民國二十三年舊歷十月過來的。正是挖紅薯的時候,我當年九歲,大清早起來放牛。看到好多穿黃衣裳,腦殼上面捆著青葉子的人,從河對岸的大坪碼頭劃船涉水過來。</p> <h3> 上岸后,一個軍官模樣的人就問我:‘紅軍你認不認得?我們就是紅軍呀!’沒多久,來了三架飛機丟炸彈,嚇得我趴倒在地上不敢動。紅軍到了我村里,架了電話線走我屋邊過。父親煮了兩大鼎鍋紅薯給他們吃,過后他們給了三塊銅板。</h3><h3> 紅軍多在夜晚打火把過河,當官的一再叮囑大家小心,莫燒著了老百姓的房子。那時我們住的大多是茅草房,易著火。大隊人馬過河過了好幾天,最少有三四個夜晚。進村后部隊就集結在村中公堂前的樟樹林里休整,蠻多的人挨打散了。李發生是號兵,受了傷趕不上部隊,留了下來,改名伍慶忠。后來在這里娶了媳婦成了家,他兒子和孫子現都還留在村里呢”。</h3> <h5><b style="color: rgb(1, 1, 1);"> 村民張嗣進老人(時年90歲)在接受桂林日報記者采訪</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紅色基因,代代傳承</b></p> <p> 1996年、2006年,著名電影導演翟俊杰攜電影《長征》、《我的長征》劇組,兩度踏上大坪、洛口這片被紅軍血染過的紅土地,來到湘江戰役舊址進行實景拍攝,再現當年紅軍搶渡湘江的悲壯場景。</p> <p> 影片《<b>長征</b>》,講述1934年江西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為保存實力,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經過艱苦的戰斗,紅軍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三道防線,兵臨湘江。敵人利用天險加重兵力,設下第四道防線,紅軍處境險惡……最后,1936年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三大主力部隊在甘肅東部會師,完成了歷時兩年的偉大的二萬五千里長征。</p> <p> 影片《<b>我的長征</b>》以一個普通紅軍小戰士王瑞的命運為主線,前后貫穿了長征過程中的各個重大事件。通過他在湘江戰役、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飛奪盧定橋等事件中的不平凡經歷,從而折射出了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這個東方神話的不朽傳奇。</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電影《長征》宣傳海報</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電影《我的長征》宣傳海報</font></b></h5> <h5><b style="color: rgb(1, 1, 1);"> 電影《長征》劇組演員渡江上岸后的情景(片場實拍)</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電影《我的長征》(劇照)</font></b></h5> <p> 2006年5月,國務院將村東南約500米的湘江戰役舊址——大坪渡口,頒布為<b>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p> 2017年秋,全州縣人民政府又決定在湘江戰役舊址——大坪(洛口)渡口建立<b>紅色旅游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培訓基地</b>,經過重新修整,現已對社會公眾開放,每天吸引眾多縣內外不同階層人士前來駐足參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文化洗禮。</p> <h5><b><font color="#010101"> 湘江戰役之大坪渡口(上游西岸),不僅成了紅色影視拍攝基地,而且還成為愛國主義及革命傳統教育基地</font></b></h5> <p> 腳山鋪阻擊戰是湘江戰役中著名的三大阻擊戰之一,亦是最悲壯最慘烈的一役。腳山鋪距軍委縱隊渡過湘江的興安界首渡口25公里,距中央紅軍過江的全州鳳凰嘴渡口17公里,距大坪一洛口渡口僅8公里。</p><p> 如果腳山鋪失守,紅軍將無險可守;而一旦讓湘軍封鎖湘江,中央紅軍便有可能遭受滅頂之災。紅一軍團的指戰員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筑起了軍委縱隊和后續部隊搶渡湘江的生命通道。</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盡管湘江戰役的硝煙已經遠去,但紅軍忠魂山高水長,紅軍精神與日月同輝。如今,當人們踏上這方見證了慘烈革命歷史的紅色土地,正是當年紅軍將士們拋灑熱血的英雄之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站在湘江古渡岸邊,凝望悠悠遠去的浩瀚江水,耳畔仿佛仍能聽見那硝煙彌漫下的陣陣廝殺聲……</p> <h5><b> 位于腳山鋪的紅軍長征全州湘江戰役紀念館,自2019年9月建成開放以來,每天前往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黨員干部及普通民眾絡繹不絕</b></h5> <h1><b style="color:rgb(1, 1, 1);"> 豺狼當道,村人罹難;抗倭殺寇,慷慨從容</b></h1> <p class="ql-block"> 清咸豐二年(1852年)四月,太平軍離開桂林后,水、陸兩路大軍北上全州進取湖南,駐軍洛溪張家村。太平軍進村所到之處,打著“殺富濟貧”的幌子,大肆燒毀村中一些富戶的房子(糧倉),方塘邊院落的大戶人家和房子尤其慘遭涂炭。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僅糧倉就燒了十余間。近年,有村民建房挖地基,還挖出一尺多厚的炭化谷粒。</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太平軍進村燒毀富戶糧倉</b></h5> <h5><b style="color:rgb(1, 1, 1);"> 村民建房掘墻基時,曾挖出太平軍當年燒毀糧倉后,留下的厚厚谷粒炭層</b></h5> <p class="ql-block"> 1944年秋,日軍由衡陽南下桂林,也曾在洛溪張家駐軍。全村百姓外逃至桐油山里避難。日軍在村里燒殺擄掠,打死村民張景輝、張干、張景曉、張錦堂、張秀山父子等二三十人,還抓走十余人當挑伕。其中村民張先榮及張嗣亮被抓伕到了南京,直到鬼子投降,由國民政府發放路費才得以回家。</p><p class="ql-block"> 走日本鬼子前張家村有八九百人,經過日軍殺擄和瘟疫蔓延,光復后直到土改分田地時,全村僅剩300余口。村中的古建筑也大半被焚毀,公堂的柱子被鬼子鋸開四個大口子用來拴馬,板壁被拆下燒掉,至今仍沒有修復。</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日軍在木柱上留下的拴馬鋸口</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刀向侵略者的頭上砍去</b></h5> <p class="ql-block"> 村人痛恨鬼子的殘暴惡行,有個綽號叫老哈仔的,半夜摸進日軍營房殺死好幾個鬼子;諢名草上飛的張景曉,從資源跑回湘江邊來,殺了個鬼子又連夜趕回去。</p><p class="ql-block"> 一天,國軍偵察到了日軍敵情,立即電告駐扎在桂林的美國飛虎隊。飛虎隊即派出五架戰機前來洛口張家村對日軍進行轟炸、掃射。村內外投下炸彈三四十枚,炸毀房屋數十座。龍房公一座富麗堂皇的恢宏建筑一一客廳堂屋頃刻間被夷為平地。</p><p class="ql-block"> 在此次轟炸中,鬼子被炸死十幾個,嚇得連夜逃竄到五公里外的柳甲村躲避。聽老一輩人說,炸出的彈坑竟有一丈多深。村中至今仍有四五座房子的山墻上遍布彈孔。</p> <h5><b><font color="#010101"> 美國飛虎隊出動戰機轟炸駐扎在村內的日軍(網絡圖片)</font></b></h5> <h5><b> 日軍駐扎期間,洛溪張家村共被炸毀清代古建筑數十座</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古建筑被炸毀后留下的斷垣殘壁</b></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山墻上,機關槍掃射留下的累累彈痕</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彈洞前村壁,滿目皆瘡痍</font></b></h5> <h5><b><font color="#010101"> 彈痕累累的墻壁,見證了當年抗戰的烽火歲月</font></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悠悠湘桂古道遠,</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渺渺湘漓要津險。</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江茫茫流日夜,</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地蒼蒼會群英!</b></p> <p class="ql-block"> 洛溪張家,這個歷經三百多年歲月滄桑的古老村落,不僅歷史環境、物質遺存豐富,而且紅色文化、人文情懷厚重。</p><p class="ql-block"> 如今,隨著國家、地方政府對傳統村落及紅色文化的日益重視和著力保護,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她必將重新煥發生機,展現出傳統與現代深度融合的無窮魅力,成為洛溪張家族人乃至海內外張氏子孫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園和濃濃鄉愁。</p> <p class="ql-block"><b> 張師寬 文/圖(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航拍照片為張海提供)</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德县|
搜索|
钟山县|
上饶县|
宣城市|
尚义县|
长岭县|
理塘县|
万全县|
如皋市|
油尖旺区|
铁岭市|
乐东|
孙吴县|
雷州市|
金平|
黑山县|
监利县|
大竹县|
玉屏|
区。|
汽车|
南投市|
准格尔旗|
安阳县|
巫山县|
金堂县|
翼城县|
临潭县|
阿坝县|
江西省|
新营市|
阜宁县|
长武县|
通河县|
且末县|
东城区|
惠水县|
扬州市|
许昌县|
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