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母親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宜夏

<h3 style="text-align: left;">前言</h3><h3>在二姐蘇卉多年的辛苦努力下,這本書在2019年終于完成了。因為母親楊杏珍生前沒有撰寫自己的回憶錄,兒女們未免有些遺憾,本來可以合并出版。其實父母的經歷和回憶難以分割,閱讀此書就可以發現他們早就融為一體。在全體家人和親戚的幫助下,許夏特意編輯整理出母親各個時期的照片并簡單說明,作為本書的補充。以此紀念親愛的母親多彩和光輝的一生。</h3> <p>母親的路</p><p>自幼失娘親,祖父母養成。</p><p>明港上學堂,往返常見星。</p><p>十六入高中,獨往開封行。</p><p>家人勉分舍,難違求學心。</p><p>抗日烽火燃,師生熱血騰。</p><p>教師啟蒙語,點亮少女心。</p><p>投筆從戎去,毅然太行奔。</p><p>祖父涕淚令,女孩不學文。</p><p>太行山峰險,八路干校興。</p><p>探明救國路,奮斗身力行。</p><p>所愛終身侶,敵后出入頻。</p><p>痛失倆愛子,永做太行魂。</p><p>抗日八年勝,急急南下行。</p><p>大別山麓處,喜迎建國令。</p><p>宜城書記任,日忙至晚更。</p><p>遺憾五兒女,難見父母人。</p><p>文革風雷動,震撼瓷都城。</p><p>挨斗噴氣式,掛牌長街行。</p><p>下放四春秋,興田務農勤。</p><p>靜夜思無怨,堅信黨和民。</p><p>老帥復出時,五十再出征。</p><p>江醫理還亂,高知貼心人。</p><p>南昌書記任,離休讓年輕。</p><p>兩袖清風德,深得后人敬。</p><p>六三喜學畫,七十種花勤。</p><p>最愛是讀書,八十未過癮。</p><p>欣慰兒女佳,各自業有成。</p><p>回首一生路,無悔赤子心!</p><p><br></p><p>2003年9月許夏寫于南昌</p><p><br></p><p>備注和說明:</p><p>1.明港屬河南信陽地區,是母親家鄉楊家沖附近的鎮。</p><p>2.宜城是安徽省安慶市的別名。</p><p>3.興田曾經是江西景德鎮下屬的人民公社,現在是興田鄉。</p><p>4.江醫是當年江西醫學院的簡稱,母親1972年在此恢復工作。</p><p>5.這首小詩是為了鍛煉和提高母親82歲時的記憶力而作,深得母親喜愛并時常朗讀。回想起來令人唏噓和欣慰。</p><p>2019.10</p><p><br></p> <h3>父親許少林和母親楊杏珍1943年在山西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結婚,他們作為戰友相識相知相愛直到他們生命的終點。這是1963年母親去北京中央高級黨校學習之前,他們在安慶市人民照相館的合影。</h3> <h3>母親1938年2月(不滿17歲)在開封國立高中學習期間,為了抗日救國投筆從戎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她1948年從山西南下安徽大別山以前,在長治和最要好戰友宋耀先(右)的合影。母親滿懷深情地在照片背后寫道:別了,太行山!別了,長治!別了,我的大兒子凱凱(三歲時病故,編者注),安息吧,孩子!</h3><h3>當時大女兒健健四歲,一直寄養在山西平順縣根據地的養母家中,直到1952年生活穩定以后才接回安慶家中。</h3> <h3>這是三十年后1980年代,大女兒健健和山西平順縣的養母重逢在南昌。</h3> <h3>1949年3月開始,母親先后在安徽省太湖縣和湖東縣縣委工作,這段時間二女兒蘇卉和三女兒許楊先后出生了。1952年到1965年6月,母親在安徽省安慶市委先后擔任工會主席、宣傳部長、組織部長、副書記等領導職務。</h3> <h3>1950年代母親和安慶市委的領導們在一起。</h3> <p>1953年母親32歲,這年7月四女兒許夏出生了。母親常說,小四小時候很乖,聽著手表滴滴答答的聲音就不吵不鬧。</p> <p>一九五零年代母親和她的姑姑楊石男(右一,我們稱她姑奶奶)以及堂妹楊克慧(左一,我們稱她小姨)在安慶的合影。姑奶奶在家幫助操持家務并帶大了許夏,和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小姨十幾歲時到安慶讀書,大學畢業后在安慶七中教學,結婚后調到武漢工作,是一名優秀的中學老師。</p> <p>1956年的二子(左一)、三子(右一)和四子(中)。母親常說,雖然我生了這么多孩子,卻是生一個喜歡一個。母親對孩子們慈愛也要求嚴格,大事是不允許馬虎的。在孩子們成長的關鍵時點,她都能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是我們兒女一生的福氣。在母親的晚年,她也得到兒女們的精心照顧和回報。</p> <p>1955年父親擔任安慶地委書記,同年9月兒子偉瑋出生是家里的大喜事,父親格外開心。父親回憶錄里說道,當時還有不孝為三無后為大的舊思想,雖然有了四個女兒但還是盼望有個男孩??。這是1956年母親和四女兒許夏、兒子許偉瑋的合影。</p> <h3>1961年,在河南省交通廳工作的大舅楊克堅(后排右一)帶著兒子楊珂(前排左二)和女兒婭拉(前排右一)來安慶家里做客,姑奶奶(前排中)、小姨(后排左一)和我們姊妹都十分高興。母親作為楊家的大姐接待自然周到熱情。前排左一是許夏,右二是偉瑋,楊珂后面是許楊,偉瑋后面是蘇卉。這張照片人物十分對稱,效果很好。真佩服當年攝影師高超的技術。</h3> <h3>一九六三年,父親老戰友來訪,全家坐在家門口的水泥臺階上拍下了這張紀念照。后排右一是父親,右二是母親;前排依次為孩子健健,許楊,許夏,偉瑋,蘇卉。</h3> <h3>從左至右:五子、三子、二子、四子,當時他們都是安慶市雙蓮寺小學的學生。當時照片上各人的表情多少代表了他們今后的個性。</h3> <h3>一九六零年代母親在安慶。</h3> <h3>一九六零年代,作為安慶市委副書記的母親到安慶大渡口公社和社員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情景,當時可不是玩假。</h3> <h3>母親在安慶大渡口公社與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h3> <h3>1964年7月母親(左二)在北京的中央高級黨校學習期間,和老戰友劉培蘭(左四,時任北京海淀區區長)以及林燃(右二)、孫一平(右四)夫婦及全家團聚的合影。照片背后是林燃(曾經擔任安慶市市長)的親筆題詞:杏珍同志:北海留念。</h3> <p>1965年8月,母親調任景德鎮市委副書記,分管文化教育。1966年轟轟烈烈的文化革命開始了,父母分別作為上饒地委書記和景德鎮市委副書記,都受到很大的沖擊。家里也常有紅衛兵小將來造反。母親這張六十年代文革前的照片就是被上饒地區造反派撕破扔在地上的,還是二女蘇卉撿回保管下來。照片上修補的裂痕也算是那段歷史的見證。</p> <p>1965年8月,母親調任景德鎮市委副書記。1968年10月因為文革被下放到景德鎮興田公社勞動近四年。她一直相信群眾相信黨保持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直到1972年8月恢復工作。這是1971年下放期間母親和二女兒蘇卉(右一)小女兒許夏(左一)在景德鎮的合影,紀念那段動蕩和艱苦的歲月。</p> <h3>1972年8月起,母親調江西醫學院任黨委副書記。她的辦公室和家里的大門總是對教職員工敞開并耐心傾聽他們的訴求,為撥亂反正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h3> <h3>1974年2月,許夏從西北電訊工程學院放寒假回家過年,和母親在南昌合影。</h3> <h3>1974年夏天在江西醫學院宿舍家中。圖中的男孩是大女兒健健的兒子趙險峰,坐著的是三女兒許楊,其他從左至右依次為健健、蘇卉和母親。當時健健夫婦在江西大學外語系任教,蘇卉和許楊正在大學讀書,一家人其樂融融。</h3> <h3>1977年春天,母親到漳州看望參軍兩年的兒子偉瑋,同時拜訪自己的老戰友溫冷和鄭國棟夫婦。這是和溫冷阿姨的合影。</h3> <h3>1978年母親因病到上海華東醫院住院治療,得到老戰友宋耀先(左一,時任上海城建局副局長)和李錦春(右二,時任上海市委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夫婦的大力關照。此間在上海陪同照顧的父親和姐妹就住在宋阿姨的家里多日。這是母親出院后和他們的合影,右一是他們的小女兒李小明。</h3> <p>18年后年從上海寄來的宋耀先阿姨和李錦春叔叔的合影。可惜當時宋阿姨已經因病喪失記憶。母親在照片后寫道:宋耀先我最好的最忠誠的朋友,可惜她早已不認識我了!1996年寄來。</p> <h3>1979年5月,母親和二女兒蘇卉(左一)、小女兒許夏(右一)在江西撫州合影。當時父親調任撫州地委書記;母親任南昌市委副書記并兼任市紀委書記。</h3> <h3>1981年冬天,母親申請離休,父親申請退到二線即將到江西省政府擔任顧問。他們積極響應黨的干部年輕化知識化的政策,絲毫不留戀手中的權力,臉上流露出從來沒有過的輕松和笑容,兒女們也為他們感到高興。</h3> <h3>1982年12月父母的孫子許硯忞出生了,母親馬上為他取了小名叫陶陶。</h3> <h3>父母抱孫樂陶陶!</h3> <h3>37年后的大陶陶和小陶陶。</h3> <h3>1984年5月,父親和母親參觀江西九江小孤山頂的長生林。</h3> <h3>同上</h3> <h3>1984年5月,父母在安徽太湖縣蘭家山貓頭嶺緬懷過去艱苦的歲月,懷念犧牲的戰友和先烈。</h3> <h3>1984年10月母親同原安慶副市長丁碧巖夫婦合影于福州羅顯塔。</h3> <h3>每年暑假期間,孩子們就常聚到父母家中玩耍,中午吃完飯就在廳堂地上鋪著草席睡覺,屋頂的吊扇送著微微的涼風甚是舒服。這是1985年母親和外孫孔劼(左一,許夏的兒子),孫子許硯忞(中間),外孫女趙莉莉(健健的女兒)在家中綠茵茵的院子里。</h3> <h3>1988年6月父母和二女兒蘇卉游覽十里畫廊。這時蘇卉已經生下女兒李子,在農業廳擔任副處長已經五年。</h3> <h3>1991年9月盛葉琪同志來南昌留念</h3> <h3>老戰友張培緒(左一)和他的老伴王偉然(右一)同志1992年6月于南昌家中歡聚留念。</h3> <h3>這是母親晚年最為健康和快樂的時光。母親在照片背后親筆備注:少林72歲,杏珍69歲,1990年秋于江西省政府大院93棟宿舍門前,當時串紅怒放(許夏攝影)</h3> <h3>1992年春節正月初二,女兒們照例帶著孩子回娘家給父母拜年的合影。每年這天,姐妹們齊聚在廚房,大姐負責掌勺,大家一邊干活一邊說笑,一桌豐盛的大菜就完成了。這年許楊還在德國波恩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照片前排的小姑娘是蘇卉的女兒李子,小名西西。戴眼鏡的男孩是孔劼,另一個男孩是許硯忞。左一是蘇卉,左二是健健,右一是許夏。</h3> <h3>1993年外孫趙險峰(左二)陪同姥姥到天津與河南。趙險峰回憶道:</h3> <h3>1993年8月,母親和從臺灣回來探親的弟弟楊克樹、弟媳馮秀麗在鄭州聚會,準備回信陽老家看看。四舅楊克樹1949年隨學校搬遷到臺灣,一直在大學任教授。母親親筆備注:我坐輪椅,四舅和四舅媽推車。</h3> <h3>小姨、大舅在鄭州用輪椅推著母親。</h3> <h3>1993年8月,母親和大弟楊克堅(堂弟左二,河南省交通廳處長),四弟楊克樹(左一,臺灣某大學教授),小妹楊克慧(右一,武漢中學高級教師)一起在河南開封參觀。這是時隔55年他們四姊妹的第一次團聚。可惜當時二弟楊克操(老家務農)和三弟楊克作(堂弟,臺灣某大學教授)已經去世,五弟楊克新(堂弟)在新疆沒有聯系上。</h3> <h3>從左至右,三舅楊克作,大舅楊克堅,四舅楊克樹小時候的合影。</h3> <h3>1993年8月,父母邀請大舅夫婦(右一二),四舅夫婦(左一二),小姨夫婦(右三四)一起到廬山觀光游覽。</h3> <h3>1995年四舅夫婦從臺灣回家探親,這是與大舅克堅全家在鄭州的合影。健健夫婦陪同。</h3> <h3>四舅夫婦在廬山白鹿洞參觀,偉瑋和健健陪同。</h3> <h3>1998年暑假,四舅夫婦回家探親和二舅媽在南昌大學宿舍健健的家里做客。</h3> <h3>同上</h3> <h3>1998年暑假四舅夫婦從臺灣回來探親,和母親以及二舅媽一家在南昌家中的合影。前排從左至右的孩子依次是二舅的孫女楊瑞,外孫楊寶,孫女楊曉雯;二排依次是二舅媽和四舅夫婦;后排依次是二舅的外孫易紹富,兒子楊振根。</h3><h3>因為在母親的姊妹里面,只有二舅在家務農且戴著地主的帽子,所以家境最為貧窮。母親對二舅一家十分關愛并傾力幫助。兒子楊振根從初一就被接到南昌讀書,希望他回去能考上師范學校。沒有考上以后又讓他回來學技術。外孫易紹富也被接到南昌來讀大專。二舅的女兒振榮和振蘭都在南昌生活工作過。現在二舅的后代家庭都比較美滿,對母親也算是安慰。</h3> <h3>1980年代,母親在南昌接待原安慶市長齊世欽一行老同事。</h3> <h3>1990年代,父母回到以前戰斗工作過的山西看望老戰友和鄉親,回顧一代人的戰斗青春。</h3> <h3>1996年9月,父母到深圳蛇口許夏的家里小住。當時許夏從南昌市電子局調到深圳蛇口工業區工作已經四年。</h3> <h3>為了方便,許夏安排父母在這蛇口明華公寓的一樓居住,旁邊就是自家的樓房。父親每天上午自己到附近的四海公園去遛彎,很喜歡這里的清靜,說好明年再來。可惜再也沒有機會。</h3> <h3>許夏陪同父母參觀蛇口海上世界。</h3> <h3>1997年正月初七父親生日聚會。從左至右依次前排是劉季生(三女婿),許楊,父親,偉瑋;后排是蘇卉,母親,姜文(兒媳婦),健健。</h3> <h3>1997年正月初七父親生日聚會,五姊妹與父母的合影。</h3> <h3>1997年正月初七是父親79歲的生日,全家在一起慶賀。從左至右前排依次是許夏,父親和健健;二排依次為楊振蘭(侄女),母親,李子(蘇卉的女兒),蘇卉,趙莉莉;第三排依次是孔劼,許楊,姜文,偉瑋。沒想到這是我們最后一次為父親慶生。</h3> <h3>1997年6月,父親在北京治病出院以后突患腦溢血逝世,全家人都感到十分突然和悲痛,母親更是極其悲傷。回南昌以后,母親在上面父親的照片背后寫下了這些感人的懷念文字,如今讀來仍然令我們潸然淚下。</h3> <h3>1997年10月,老朋友前來慰問和看望母親。前排左一是三女兒許楊,右二是侄女楊振榮,后排是兒媳婦姜文。</h3> <h3>1998年春節,南昌市紀委周啟球書記(左)和徐經綿(中)副局長到家慰問,母親曾經兼任南昌市紀委書記。</h3> <h3>這是父親去世后的第一個春節和生日,許夏請全家到江西賓館聚會。母親在照片背后親筆寫道:77歲老母與兒子合影于江西賓館9樓。1998.2.3(農歷正月初七日)。母親對父親的懷念之情難以言表。</h3> <h3>1998年正月初七在江西賓館,三姐許楊和姐夫劉季生與母親的合影。這時許楊從德國波恩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國,在南昌大學中德聯合研究院擔任副院長和博導。</h3> <h3>1998年春節期間,母親和小女兒許夏在南昌家中。</h3> <h3>1998年5月母親喜迎孫女許行格的出生。小丫頭虎頭虎腦、白白胖胖就像一個可愛的大娃娃。</h3> <h3>1999年5月許夏和愛人孔德志(左一)接母親到深圳蛇口的家中散心居住了近三個月,這是在深圳蛇口新時代廣場的合影。父親不在了,母親的臉上難得再見到笑容。</h3> <h3>1999年5月,母親帶著美蓮一起來到深圳許夏家中,這是她們在蛇口新時代廣場的合影。美蓮很愛學習,她照顧母親生活兩年以后,由許楊資助上了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后成了一名不錯的幼兒教師。</h3> <h3>1999年6月,景德鎮市原人大主任方哲夫和汪琦夫婦在深圳許夏的家中看望母親。汪阿姨是景德鎮市委組織部的科長,和家人多年結下深厚的友誼。左一是他們的女兒方娟。</h3> <h3>1999年8月,母親在二女兒蘇卉的家中,可愛的孫女許行格(左二)剛一歲多。</h3> <h3>1999年10月南昌市人防辦主任胡序環主任和市委辦公廳小黃來家看望母親。</h3> <h3>2001年春節,母親和女兒許夏在南昌家中合影。</h3> <h3>2001年春節,母親和三女兒許楊(右一)夫婦以及小女兒許夏(左一)在南昌家中合影。</h3> <h3>2001年夏天,許夏回到景德鎮興田鄉,代母親看望當年下放勞動時最要好的婦女隊長三鳳阿姨(右一)。左一是她的兒媳臘珍,背后是當年十分興旺的興田公社大禮堂。</h3> <h3>2002年大女兒健健和女婿趙國杰帶著女兒趙莉莉和外孫女婧婧在南昌看望母親。這時健健夫婦都已經是南昌大學外語學院的棟梁。趙國杰從院長的位置剛退下,就被派到江西省共青學院擔任院長。</h3> <h3>2004年3月母親83歲,因多處腦梗她的記憶力逐漸喪失。這是好友張艾莉(右一)前來探望。</h3> <h3>2004年春天,母親和兒媳姜文以及孫女許行格在南昌家中,那時母親還能依靠助行器在院子里慢慢散步。許夏攝影</h3> <h3>2004年春節期間,南昌市委辦公廳熊科長(女)一行來家慰問,特意開車帶母親到秋水廣場的音樂噴泉處觀光。陪同的有女兒許夏(右一)和青桃(左一)。這次基本是母親最后一次出門游玩。</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城县| 石景山区| 宿松县| 阜新市| 和平县| 榆中县| 大新县| 凤庆县| 吴堡县| 贺兰县| 克山县| 盘山县| 黄大仙区| 深水埗区| 紫云| 青龙| 定西市| 镇雄县| 资阳市| 周口市| 土默特左旗| 武鸣县| 孟津县| 句容市| 开原市| 南木林县| 金阳县| 汉寿县| 临泉县| 淳安县| 原平市| 沙田区| 云阳县| 炉霍县| 永吉县| 天峻县| 泗洪县| 宁南县| 邯郸县| 古蔺县| 土默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