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臺縣縣委、縣政府大院內(現縣綜辦樓廣場),有一棵非同尋常的古槐。 據《甘肅通志》記載,此槐系清順治十五年所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該樹直徑1.26米,高10米左右,三人才能合抱,樹身已干枯,樹皮干裂,丫枝橫生,盤根錯節。但是,每季春生夏長時仍然枝繁葉茂,遇風時會有枯枝折斷掉落地下,卻依然挺拔青翠、舒枝張臂,自然而美麗,充滿生機和活力。 多少年來,它不僅遮陰納涼、阻風擋雨裝扮著高臺縣城,成為大院一景,而且還滲透了三個多世紀的歷史滄桑,用綠色的生命為高臺著色,記錄著這里的滄桑變遷、興衰與輝煌,成為這座紅色沃土上的一座豐碑,也是高臺縣城這片土地300多年來歷史的現存唯一見證者。現在被高臺縣政府列入縣級古樹名木保護目錄。 1937年元月,紅五軍攻占了高臺,由于敵我力量懸殊,慘遭失敗。2800多名紅五軍戰士幾乎全部陣亡,紅五軍一名張護士長不幸被俘,痛斥國民黨馬步芳罪行,被馬敵活活釘死在這棵槐樹上,并暴尸了三天,犧牲時年僅15歲。<br> 為了紀念在80多年前征戰河西而悲壯犧牲的紅軍戰士和這位張護士長,高臺人民又親切將古槐稱為“紅軍槐”。 <h3 style="text-align: left;"> 2005年10月10日,為了挖掘和整理紅西路軍這一珍貴的歷史資源,受縣委余鋒書記委托,由縣政協黃多林主席帶隊,陵園組成史料征集小組,到青海省征集紅西路軍史料,其間對紅五軍老戰士、原青海省省政協副主席黃太興進行了專題采訪。他給我們詳細講解了高臺血戰的經過,并將自己的手稿《血戰高臺》捐贈給了我們。</h3> 黃太興,1919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永豐縣一個貧農家庭,1933年3月參加中國國工農紅軍,參加了長征。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3月在江西省紅五軍團衛生部醫訓班學習;1934年9月任紅五軍13師37團三營衛生員并隨所在部隊渡河西征。紅西路軍西征失利后在張掖境內被俘之后押往青海西寧勞役,1937年10月由西寧押往山西抗日前線途中,火車在西安站停留時,經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營救回到黨的懷抱。 說到護士這份職業,人們馬上會慣性的想到女性,所以在許多文字作品中把被馬匪釘死在高臺這棵槐樹上的張護士稱之為女護士長。就張護士長的性別問題,我們也專門向黃太興做了重點了解。據黃太興回憶,被釘死在高臺大槐樹上的紅五軍衛生隊護士長是江西省人,和他是老表,是一名男同志,具體姓名和籍貫因年代久遠,加之當時特殊的戰爭環境,現已無法回憶了。至此,張護士長的性別問題水落石出,他,是一名男護士長。 這棵槐樹在1937年遭到了雷擊,在那個白色恐怖的年代險些枯死。新中國建立后,人民培加愛護他,林業園工為他施肥驅蟲,又恢復了生機,現在樹長得枝繁葉茂,生機盎然,一到春秋季節,樹膠便像眼淚一樣往下流,仿佛一位歷史的證人,向人們訴說這樁歷史的血案。 這棵大槐樹歷經了風雨摧殘和歲月的侵蝕,雖然滿身斑駁,但是皸裂的樹皮底下漫延著綠色的生機,它那遒勁而斑駁的軀干令人感嘆,它那茂密而蒼涼的樹冠令人景仰,讓我們堅定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的生機和活力,像紅西路軍百年不滅的精神火焰一樣,永不熄滅地燃燒在高臺大地上。<br><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西市|
甘孜县|
天津市|
临汾市|
嵊州市|
鄂尔多斯市|
达州市|
青铜峡市|
龙陵县|
永修县|
延庆县|
黄山市|
岳西县|
宿松县|
伊通|
定远县|
安阳县|
龙里县|
秦皇岛市|
连平县|
阿勒泰市|
宜兰县|
菏泽市|
永善县|
新津县|
武威市|
分宜县|
巢湖市|
连州市|
天水市|
称多县|
锦州市|
石泉县|
闻喜县|
瑞丽市|
图片|
绥化市|
扶沟县|
米易县|
什邡市|
灵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