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照片的拍攝與解讀(四)

danielxue薛維平

<h3>我們為不同的目的而拍照,無論是為了成名牟利或消遣娛樂,或交友裝逼,或其他種種原因,最終總要以一幅幅照片本身來說話,即通過攝影的語匯來傳遞出某種信息或情緒,所以如何拍出,拍好一幅有趣的或有意思的照片成為了攝影師畢生的追求。</h3><h3>就我本人而言,攝影的初衷是為了show off(哪個誰不在二十幾歲時想秀一把?)。幾十年過去,要靠年輕時那兩把刷子已是自欺欺人,而且也沒意義。重拾攝影以來,初心已改,目前純粹是自娛自樂and to amuse my wife by the way. </h3><h3>自己拍的片子,好壞自知,時不時地挑一些出來分析總結一下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交代,有些內容或許對那些躍躍欲試準備跨進拍照門檻的準攝友也許會有些啟發,僅此而已。</h3><h3>這已是第四輯,老規矩,還是選40張片子。打算就選今年拍的,從今天開始寫,即使天天努力,也得一個月左右吧。(呈現的照片不按時間先后為序)。</h3> <h3>以下這張攝于今年(2019年)10月。場景是南京西路某櫥窗(我不是廣告代理商)。當時我站在馬路對面,看到這幅燈箱廣告就覺得有亮點:上面的英文PANDORA及代言人帶有強烈期待的神情。當時就像如何把這兩點和即將要拍的片子結合起來。由于是隔著繁忙的南京西路,不斷的車來車往擋住了視線,所以費了點時間才拍了幾張,其中有兩張覺得還有點意思,尤其是今天選的這張。學過一點英文的想必都認識PANDORA這個字,中文是潘多拉,打開這個魔盒意味著什么?潘多拉魔盒的象征意義大家都知道,當時就等著一位老者在廣告燈箱前走過。皇天不負有心人,果然來了一位拄著拐杖的老者,于是等他差不多走到最亮處時按下了快門(忘了連拍)。按常規,照片里的人不會面朝外被安排在畫面的邊緣附近,而我這么處理是結合想要的主題:魔盒對老年人而言已失去意義。 </h3><h3>這里還要提一點,就是攝影的畫面,尤其是街拍,很難面面俱到。比如這張片子里的英文子離開下面的畫面太遠,但我又無法把它挪近一點(除非是畫家或電腦攝影師)。所以拜托看客對攝影師不要求全責備,因為對攝影師來說真,一幅完美的街拍照片是可遇不可求的,更何況我是偶爾拿起相機往外走的人。</h3><h3>拍此照用的是5DIII + 24/70,只要對著亮處測光就會拍出剪影效果。</h3> <h3>時間+時機=作品</h3><h3>龍美之西岸如今已成攝影網紅地,我去過三次,都是在下午。根據對地形的觀察,下午的陽光會結合建筑形成更好的光影構圖。</h3><h3>看見一個小孩在玩滑板車,便耐心等他滑到這個位置再按快門。后期稍微加強一點對比。</h3><h3>這就是守株待兔的拍攝法。</h3> <h3>老船廠內兩扇彩色玻璃的門吸引了我的目光,這是因為看到了熟悉的“格子”,想到了幾何抽象派的先驅 — 蒙特利安(Mondrian), 也可以稱非具象繪畫的開創者。</h3><h3>攝影不同于繪畫,如果一個畫家去復制別人畫過的東西,那他/她必被鄙視。攝影師則往往會去發現一些過往的美好并記錄下來,同時心生愉悅。</h3><h3>這張片子也不是一拍即成的,因為原來兩扇門都是大開著的,那樣拍的話是不會有你所熟悉的畫面的,于是我忐忐忑忑地去把門都關上,然后悄無聲息地拍了兩張,因為門是一個獨立空間(一家營業場所)和公共空間的連接處,拍完后,我再去開門,卻發現打不開門了,雖不恐懼,但頗覺尷尬。幸好一位熟悉這一場地的先生告訴我墻上一個開關。 看來一開始的忐忑還是有道理的。 </h3><h3>把兩扇門都關上才能形成格子畫的效果,但你首先得知道蒙特利安其人其事。</h3><h3>所以我們說你拍攝的是你的經歷,讀過的書,走過的路 ....... 你的歲月留下的種種...</h3> 玻璃這東西就是好玩,它既能讓光無阻礙地通過 又能發射光。<div><h3>這張片子攝于1933老場坊。我站在走廊往一間空房間拍攝,一方面要拍建筑外墻的鏤空圓形裝飾投射在屋內的影子,同時要拍玻璃反射我身后的浦西第一高樓—白玉蘭廣場。這幾層空間可能讓觀者頗費猜度,這也是攝影的樂趣之一。</h3><h3><br></h3></div> <h3>這張構思同上。效果頗像海市蜃樓,其實就是浦江邊上用手機的一張小品。記得當時是坐在黃浦江邊的虹口濱江這一段一面休息一面等人。面向浦江,但中間隔著一道玻璃圍墻,因為圍墻外還有一段供特殊船只靠岸的碼頭。透過玻璃可以看到浦東的高樓和藍天白云,但同時能觀察到玻璃反射身后的椰子樹的影子和一個冒險游樂場—魔都矩陣—的部分建筑輪廓。觀察一會我就站來用手機和相機分別拍了兩張。拍攝時必須和玻璃保持適當的距離,太近或太遠都達不到效果。</h3> <h3>這張在上海船廠的一個舊的船塢里拍攝的。拍攝的對象只是一點點工業遺存,用遺留下的廢鋼鐵做成一個個框,每個框里有一個微小的(可能還不到9英寸)的電視播放器,象征著那個過去的時代,也許只能喚起我們這一輩人的些許記憶。照片里的電視里播放李秀明眼的電影,一部只對我們有意義的電影,這是一個時間通道的門,讓我們穿越回那個年代....</h3><h3>講這段話的目的是想說說攝影的內容和意義。我們為什么拍照/攝影?拍什么內容?為什么拍某一特定的內容?誰是觀眾?誰會是觀眾?這一系列問題都值得我們思考,一旦找到答案,你就可以朝著某個方向去進行你的創作.....</h3> <h3>這一張是手機軟件snapseed的二次曝光,其實就是兩張照片合成的。其中一張雨景是手機在公交車上拍的,雨滴是車窗上的,當時想拍車外的光環,人像在另一個場景拍的,目的是營造一種神秘感。 純玩。</h3> <h3>海德公園的演說者之角并沒看到有人在演講, 空空的草地上只是偶爾有人走過,百十來羽鴿子及鷗鳥上下翻飛。 一個年輕人走進視野,為突出孤獨感,采用低機位盲拍,并把遠處的兩個孩子放進畫面平衡畫面并讓其和鳥互動。這種剪影片一般用手動, 測光、 對焦分開操作,即 對焦(手動)在主體,然后按照最亮處(天空)曝光。 </h3> <h3>攝影的構圖和構思密切相關。多數情況下,構圖取決于構思。譬如下圖,教堂建筑通常體量極其高達,仿佛以此來襯托人的渺小。看到這一堵高大的墻面,就想安排一兩個人在其前面走過,用對比的方式來反映構思。于是選好角度,站著等了一會,果然一對老年人進了畫面。對著墻體測光,把人物處理成剪影,以突出抽象性(表示可以是任何人)。要保證剪影的““純黑”,最好把人安排在陽光不能直射到的位置。</h3> <h3>這張片子攝于新場古鎮。這棟房子早年的主人曾是地下黨,也是當地的鄉紳。房子很有特色,外表看上去和當地的傳統建筑并無二致,但第二道門側有羅馬柱,過了天井,是一個鋪了馬賽克瓷磚的地面,也算是中西合璧吧(這可能是家族里有人是留洋的緣故)。 如今平時就一位老人住著,據說子孫后輩大多在海外。大門通常是虛掩著的,游客可以隨意進去參觀(僅限底樓),奇怪的是房子的銘牌是在房子二進處的墻上,所以不知情者一般不會入內。我是第二次來此,目的是拍一張老人的正面照(老先生不愿意多說話,更不讓人正兒八經的拍照)第一次拍到的是背影,這次從正面抓拍到一張,希望他不會太在意。其實我并不是要拍他的特寫,而是把環境拍進去,這一張還算滿意,如我所愿地把這種孤獨感拍出來了。這符合我的攝影觀,把表現和表達糅合在一張片子里。</h3><h3>這房子還是電影《葉問》的一個場景的拍攝地。</h3><h3><br></h3> <h3>楊浦濱江現在已然成旅游休閑地,沿浦江兩岸保留著許多原先依江而建的原工廠遺址。下圖是原楊樹浦發電廠。照片用蘆葦做前景一是想表示地點:近水,二是增加畫面的層次,三是表現一種荒涼的氛圍,左下的人很小,和大煙囪形成對比,另外給人感覺那人也是在憑吊逝去的一切......</h3> 這張是最近拍的。一次和貓的偶遇。那天在同濟校園散步看到一只貓在嗮太陽,貓不算漂亮,但很溫順(濟貓都溫順?)。我喵了一聲,他就過來坐我邊上,于是想留下她的倩影。<div><h3>采用逆光,是因為她避開她身上不漂亮的花紋,而且可以拍到長長的貓影,貓咪一動不動(懶貓?),就在準備按快門時,走來一位女生,走路的動態正好和靜坐著的貓咪形成對比。</h3><h3><br></h3></div> <h3>引導線/光影互動</h3><h3>有經驗的攝影者經常會在作品中自覺而熟練地利用引導線來提高照片的觀賞性。這張片子有兩條引導線指向主體,雖然主體的大部分是看不清的(因為沒有受到光),但并不妨礙觀者順著墻上和地面上的由光構成的引導線,把視線落在了左側的主體上;此時,由于觀者的眼光已經到了左側的極限,所以又會很自然地返回來,落在主體投在地上的影子上,從而產生所謂的光影互動現象。</h3> 由氛圍/情緒而展開<div><h3>從兩個維度詮釋這張片子。首先,這些畫面元素(作為主體的殘破的羅馬柱建筑,大樹,渺小的人)組合起來會產生一種氛圍——歷史感和滄桑感;其次,你會在另一個,較高的維度審視人類的行為和作為,乃至人類生存的空間和意義——在歷史長河中,個人又算什么?.......</h3><h3><br></h3></div> <h3>逆光/輪廓/主體/主題</h3><h3>這張是攝協集體活動時在新場古鎮拍的,我已去過幾次,對地形和拍攝點有點了解。帶隊的姜老師跟熟悉這里的最佳拍攝光影的時間。所以下午四點左右大家如期來到這條街,正好在逆光的環境下展開拍攝活動。</h3><h3>既然是拍攝逆光,有兩點要在照片上露一下的,1. 影子,2.輪廓光。這里我選的這張用的是狗狗的影子,而輪廓光則是落在右側老人身上。我拍了幾張主體處于不同位置的片子,最終選擇這張是因為要為主題服務:老人與狗。狗狗放在當中能在地上留下更清晰的影子,馱著背的老人只有背部受到光,形成輪廓光,因為我要表現他是當地的居民(留守者?),也許只有狗狗和他相伴(事后了解確實是這樣,但觀者并不確切知道,至少通過這畫面他們會有這方面的聯想....)</h3><h3>另外,提醒一下初學者,要拍到較長的影子,機位不能太低。</h3> <h3>曾在朋友圈發過此片,當時取名為:《塵世向左,天堂向上》,有一徐姓同學做出來正確的解讀。</h3><h3>由于拍攝時是在行駛中的旅游車上,所以談不上實現設計構圖,然而,當時看到教堂和路牌幾信號燈確實在腦海里有了這樣一幅構成,,由于相機一直是處于準備好的狀態(觀光旅游就是這樣,沒時間讓你走著去街拍),所以即刻咔嚓,遺憾的是下面的綠色交通燈沒有拍全。</h3><h3>我要說的是,乘旅游車拍照,最好用高速快門,大景深,焦段范圍大的變焦鏡頭。</h3> <h3>標志景點/構圖</h3><h3>既然是旅游,自然要去很多網紅打卡地。如圖是貝爾法斯特的一家造船廠,當時泰坦尼克號就是在此建造下水的。圖中的龍門吊依然是原先那個,由于畫面中看不到大西洋,我就把一個水池的一角放入畫面,左上角的建筑像一個巨大的船頭,以此來切入主題也是一種選擇。我想說的是,在網紅點拍照時,構圖要考慮到陪體的象征意義,以免落入俗套。</h3> <h3>線條/輪廓 過去/現在</h3><h3>此刻不記得在英國的哪個城市拍的此片了,但這不重要,這種景色在那里隨處可見。這里不在于表現什么細節,而是要表達某種感想或什么。說不清,總之有一種思緒在里面。但還是覺得很有畫面感的:夕陽下的圓頂教堂(有別于哥特式的尖頂)天邊的余暉,發散狀的電線,古老的教堂,四通八達,不知盡頭的電線在畫面里是極具象征性的,從久遠,到未知,永恒,變化...... </h3><h3>攝影人善于思索,提出問題,他們不解決問題</h3> <h3>風光攝影大片不是旅游途中能拍到的。</h3><h3>一部虛構的哈利波特吸粉無數,第六集的取景地之一在愛爾蘭的莫赫懸崖,于是此地成愛爾蘭旅游的打卡地。</h3><h3>我要說的是,這張圖并不理想,因為光線還沒到位,也許換一個季節,換一個時間點,換一個角度,攝影師能拍出更好的風光片。譬如再晚一點,也許能讓山體受到更柔和的暖色光,角度再低一點,就能拍到更加錯落有致的山頂....</h3> <h3>對非專業選手來說,拍照不能忽略其趣味性。</h3><h3>這張片子元素很少,構圖簡單,拍之前看到屏幕上的字of, 此時兩個人經過,正好在字的一前一后,前面是個女士,后面是男的,of 在英語里表示前后所屬關系,于是有了“男人的女人”這個好玩的意思。拍成剪影起到抽象作用,泛指所有男女。 </h3> 慢快門/ND濾鏡<div><h3>買了一塊ND1000,想拍一拍“絲綢般”的水面, 一般而言,光拍水面有點太觀念化(尚未涉獵),所以找了個棧橋,帶一點樹,以此烘托一下,有靜謐的感覺。曝光時間在15—20秒即可。</h3><div><h3>雕蟲小技而已,偶爾為之吧。但選景也頗講究。常見的有近景的礁石,水里的木樁,棧橋之類吧。</h3></div></div> <h3>看上去畫面空空蕩蕩,其實是設計好的。“初心”是:鳥,巴士,分別象征自由,旅人....。畫面設計/構圖要求大量的留白,象征自由的空間,而只包括了巴士的一部分頂是抽象表現的一種手法——局部具有象征性。左側去平衡右下的巴士按常規會在左上安排一只飛鳥,但最終把一根燈柱放在畫面,因為考慮到以下兩點:1. 要等一只理想比例的鳥在左上角飛過在時間上會有問題(當時只有幾分鐘時間);2. 燈柱和巴士的線條錯落產生一種節奏感,且“壓得住”一大塊巴士的色彩(盡管已經留的不多了)。片子另一個要處理的是鳥:幾只為好?位置如何?飛或停?綜合考慮還是決定讓主體鳥停在燈罩上,當中不安排飛鳥,車頂上的鳥是呼應/對比:留或去。至于另外兩只是多余的,可以P掉。保留色彩是讓天空多一點過度,避免大面積的死白,并更富詩意。</h3><h3>總的來說,呈現的畫面符合構思的意圖,并且令人欣慰的是照片具有一定的獨創性。</h3> 此片的主體很顯然是藍衣男子,而不是背景中的巨石陣。初看也許不覺得什么特別,仔細觀察會發現男子的左腿是義肢!<div><h3>那么主題就來了:愿望和意志在人類的活動中占據著主要地位。我用廣角拍攝增加透視效果,以此更突出人,后面的巨石陣則顯得很小。這就是攝影要常用到的對比手法(攝影的語匯)。</h3><h3><br></h3></div> <h3>現代建筑的外立面常常精彩紛呈,這種幾何形狀不僅是建筑更具現代感,而且使整棟建筑充滿了張力。拍攝時把路邊的交通燈放在右下角讓畫面顯得更真實,并增加了層次。其實只要一個燈就可以了,而我不擅長用photoshop變魔術。</h3><h3>自己感覺整個畫面既有超現實感,又不會讓人誤讀,觀者可以在現實和超現實之間發揮想象力....</h3> <h3>攝前思考:冷暖色調對比+剪影</h3><h3>有了這樣的預想,拍攝起來很容易。拍的就是你看到的。對初學者兩點提醒:1. 色調對比 2. 低機位拍剪影。冷暖色對比是常用的一種對比方式;拍剪影常以天空等明亮而干凈的背景來烘托出主體的形態。</h3> <h3>在攝影活動中,影子,尤其是人物的影子,往往會帶來相當的趣味性。如下圖,純粹是偶然發現,我的認知告訴我,這有點像泰坦尼克號船頭的一幕,那句經典的臺詞you jump. I jump. 我把它改為 你跳下去,我留個影。希望大家能讀懂字里行間的意思。</h3> <h3>有時候隨手拍一張照片并非都得弄個主題,很多大師的照片也僅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或幽默感。</h3><h3>此圖好玩之處就是你看不到實體的自行車,而地面上白色的圖和黑色的影子都傳達了一個信息:此處時自行車停放點,請大家別隨便亂停車。</h3> <h3>下面這幅也和影有關。</h3><h3>左側來的一束窄光照在地上,同時又照到人的腿上,留下兩個影:右面是影子,下方是倒影(光亮的地面造成的)。攝影玩的就是光和影,提醒初學者經常注意身邊的光影,會出其不意地拍到一些有意思的片子。</h3> <h3>“戰爭與和平” 這個主題對一些讀者也許是一望而知的,但絕對不會讓大多數讀者朝這個主題去想。這就要提到“攝影師要拍什么,用何種方式去拍”。我的觀點是,攝影是一套語匯,一個系統,一種手段,借此我們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正像修辭學里要用到象征一樣,攝影也經常通過一些拍攝對象,利用它們的象征意義,從而表達出攝影者的想法。</h3><h3>此圖的古老城墻和墻頭站立著的和平鴿所包含的象征意義應該不太難解讀。</h3> <h3>雨夜,我喜歡乘著公交車,拿著手機,隔著掛滿水珠或布滿水汽的玻璃,不停地拍,這種拍攝法有一種不可預知性。回到家會刪除絕大多數片子,留下兩三張有一定觀賞性的。</h3><h3>這張被留下是因為一種帶著某種情緒的朦朧畫面,究竟拍的什么?我也不清楚,就是一點情緒,讓人想起王家衛....</h3> 12月初 早上七點半左右 四平路 太陽照在一家廢棄的工廠的外墻上 留下了路欄桿的影子,慢車道上騎車人和人行道上走著的人都在墻上留下各自的影子,此時一面墻仿佛是一個舞臺,匆匆的過客都在此留下你們短暫的演出。<div><h3>這是手機隨拍,機位可以再低一點,因為最近腿腳不便,不能“下腰”。 </h3><h3><br></h3></div> <h3>四平路大連路口,短短十幾米有四家小餐飲店關門歇業,今天總算有人在裝修其中一家玩,問裝修工(途中面向鏡頭者)開什么店,答 理發店。附近理發店不多,也許能維持一陣。不少路邊店陸陸續續關門歇業,一方面因為受經濟蕭條影響而生意不好,一方面國家不再鼓勵農民工進城,故設置總總門檻。赤峰路上也關掉了大多數的小店,其實整個城市在發生同樣的事。</h3> <h3>粉色的墻上畫著一個插著吸管的飲料瓶,右側一個??,這其實真沒啥好拍的,因為這是在校園里,我想多少能反映一點年輕人的心態吧。簡單的畫面,也許會勾起一些人的聯想。</h3><h3>拍攝于食苑食堂邊上的小路對面的乒乓球館的外墻。 手機隨拍。</h3> <h3>從母親家回來通常乘23路,公交車上,外面淅淅瀝瀝下著小雨,因為沒帶傘,慶幸能及時乘上車,還有位置坐,車子經過江寧路,窗外的霓虹透過玻璃窗發出柔美的色光,坐在對面的女孩的頭正好形成剪影,于是用手機偷偷記錄下這一幀這位女孩并沒有感受到的美。</h3><h3>身體原因,最近一直沒出去掃街,只能用破手機順道撩拍幾張,記錄生活和情緒。</h3> <h3>去光華醫院回來路上,新華路上一家貓糧店,很有創意的在門口搭了個貓窩,正好貓咪很經典地伸著懶腰,破手機拍下貓生一刻。</h3><h3>本來不想把上面的店門拍進去的,但一想,拍了人家的貓,總得表示一下吧,于是就順手做了個廣告。</h3> <h3>為什么要拍照,拍什么一直困擾著端著相機的人,甚至捏著手機的人。大多數人會回答:記錄身邊美好的點滴和有趣的瞬間。</h3><h3>這張片子攝于同濟城建筑與規學院的某棟樓內。幾年前拍過一次(和張波老師一起),這次陪幾位攝友來同濟想拍拍同濟的光影,沒想到光影已經成光陰,許多樓已經不允許人入內拍照了,目前這座小有名氣的“青樓”,及緊挨著的紅樓還能隨意出入,你拿著相機也沒人來干涉,或許搞建筑設計的畢竟比較開放,沒有那么多的本位主義作怪。</h3><h3>反正這次經歷,給攝友留下的印象是:同濟大學很不友好,于是又順大便說起國外的大學沒有圍墻什么的,我無言以對,只能請大家吃了一碗越來越黑的網紅面,匆匆離開,到下一個比較有好的場所繼續尋找我們的光影。也許這一經歷很快會成為光陰,但在我們幾個老頭子心里留下了一片抹不去的陰影.......</h3> <h3>自從張波老師管起攝協這一攤子事,她變著法兒多搞些活動,好事。今年11月她帶隊,姜錫祥老師任指導,去了趟新場古鎮尋找光影的故事。</h3><h3>下圖是一位82歲的大媽,下午四點左右將近80度角的側逆光把她的臉照的很有故事。這回是說好為她拍一張肖像照的,所以大媽嘴上說“破來”(當地話:難看),但還是笑盈盈的讓我拍她。這張片子在朋友圈曬出后,有個學畫的大學生問是否能讓她根據照片畫一幅。我當然不反對(估計大媽也不會介意肖像權)。前幾天,那位學生畫好了發給我看,她是用蠟筆畫的,非常棒。我也很開心。下次再去新場我會印一張照片帶給這位大媽(或者該稱呼她阿婆?)。</h3> <h3>1933老場坊已然成攝影愛好者的網紅地。我去過幾次,記得那時里面還有一家網紅飯店(現在可能不允許經營飯店所以原來飯店的位置大多數時間關著,偶爾搞活動才使用)。專程去拍照其實是第二次,就是和幾位訕訕離開同濟的攝友一起去的。。</h3><h3>這個機位正好有幾個從浙江大學過來搞攝影創作的學生在拍照,機位、角度都不錯,但光線不好(完全見不到陽光的直射),所以難免顯得單調,這時正好有一穿黑衣的女孩出現在取景范圍內,和白衣男孩恰好形成對比,我就趕緊按下快門,雖然稍微晚了一點,還是拍到了那女孩。至少給畫面增添一份張力吧。</h3> <h3>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我要講什么:無非就是點線面! 是的這是相當經典的,可以說是教科書般的點線面結合的場景。拍攝于嘉定新城的保利劇院,這地方是安藤忠雄的手筆。第一次去,應該蠻有拍頭的,就是遠了點,以后還會去。</h3><h3>這種外墻立面即使沒有陽光直射,拍攝也不會太受影響。</h3> <h3>《放風箏》 取個名吧。</h3><h3>半透明的碩大的風箏,坐在風箏后整理繩子的爺叔一,一邊,抬頭望著天空的爺叔二。這是公園里很典型的一幕。雖然看不到空中的風箏(通常在一百米以上),但看著畫面你能感受到在天空翩翩起舞的風箏,如果沒有爺叔二,沒有他抬頭看天的姿勢,你的想象也許沒有那么快地飛上藍天。所以一張照片里,有時陪體也很重要。</h3> <h3>拍局部可以拍出抽象的效果。</h3><h3>下圖是一位戴帽子的女士佇立在一幅油畫前,試圖搞明白這畫的什么??。這畫本身就是抽象的,為了突出抽象這一概念,我沒把畫框(邊)拍進去,而且只拍了觀賞者的帽子,這就是一種攝影語言,用局部,用黑白去表現抽象。而且畫面有一定的形式美,又能一定程度激發人們的思考:What is art?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柳林县| 巴青县| 平陆县| 昂仁县| 图木舒克市| 响水县| 修水县| 盈江县| 武清区| 通海县| 宁津县| 海丰县| 当雄县| 博罗县| 隆回县| 资源县| 玉门市| 太保市| 高平市| 灯塔市| 伊春市| 五大连池市| 临潭县| 区。| 昌吉市| 额敏县| 竹北市| 乐亭县| 科技| 喀喇| 绵阳市| 龙州县| 双牌县| 仙游县| 尖扎县| 河池市| 博爱县| 邵武市| 财经| 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