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有個很出名的故事,說有位媽媽,帶著未成年的女兒逛街,逛街回來,女兒畫了幅《陪麻麻逛街》。</h3></br><h3>媽媽拿過女兒的畫,瞪眼一看,頓時懵了。</h3></br><h3>女兒的畫上,沒有車水馬龍,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誘人的包包。</h3></br><h3>只有一根又一根的,奇怪的柱子。</h3></br><h3>女兒畫的是什么?</h3></br><h3>媽媽端詳半晌,才突然醒過神來,女兒畫的,是一條條人腿。</h3></br><h3> <h3>原來,女兒年幼,個頭特矮,被母親牽著手,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商廈車流。</h3></br><h3>她看到的只是無數條成年人的大腿,擺來動去的遮住視線。</h3></br><h3>認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h3></br><h3>我小時候,曾在很窮的鄉下生活。</h3></br><h3>每年,村子里都要分紅薯,把紅薯歸攏成一堆堆,看似差不多,但又好像有區別。</h3></br><h3>所以為公平起見,全村人抓鬮,抓到哪堆算哪堆。</h3></br><h3>有個村民抓到了6號,另一個村民,也抓到了6號……咋弄出兩個6號呢?</h3></br><h3>其實這兩個村民,一個是6號,另一個是9號。</h3></br><h3>問題是,6號堆明顯大于9號,所以兩個村民都說自己是6號,寸步不讓。</h3></br><h3>爭執,吵鬧,動手撕打,鬧到村支書面前。</h3></br><h3>村支書過去看看,發現9號紅薯堆明顯小于6號堆。</h3></br><h3>果斷從自家的紅薯堆里,拿出兩只放進9號堆,終于平息了紛爭。</h3></br><h3>然后村支書冷笑說:這倆笨貨,也就是一只紅薯的出息了。</h3></br><h3>后期果然,大學畢業后我重返鄉村,看那兩戶爭執紅薯的人家。</h3></br><h3>一戶門楣破敗,一貧如洗,另一戶家徒四壁,空無所有。</h3></br><h3>人類的認知,好似一個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態勢排布。</h3></br><h3>越往下,所見越少,機會越少,越是感受到社會不公,憤怒無比。</h3></br><h3>越往上,所見越多,機會越多,越是感覺世界美麗,風光無限。</h3></br><h3> <h3>下愚莫揣上智,泥陷于認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層認知的風景,根本聽不懂認知更豁達的人在說些什么。</h3></br><h3>我們可以把認知漏斗做個解析,大概分為8個層級:</h3></br><h3>1.最底端,只知好惡</h3></br><h3>這是嬰兒時態的人類,餓了就吃,不分場合,撐了就拉,不分地點。</h3></br><h3>這也是極端情緒化的一族,認知不足的困擾,讓他們總是陷入到窘態,卻找不到解決的辦法。</h3></br><h3>比如說某電視劇中,有個一位職工,他是個受害者,股權被奸商合伙弄走了。</h3></br><h3>因此而陷入狂怒,拿刀架在別人的脖子上,結果,入了獄。</h3></br><h3>現實中有許多這樣的人,一生也走不出自己的情緒,所謂維權,多不過是孤注一擲的情緒渲泄。</h3></br><h3>2.認識到規矩的局限性</h3></br><h3>最守規矩的孩子,也是學校里最省心、懂事、聽話的孩子,但這類孩子進入社會,多半會遭遇挫折失敗。</h3></br><h3>因為這類孩子只是因為恐懼而不敢亂說亂動,等到你知道許多所謂的規矩。</h3></br><h3>不過是成年社會出于省心而承襲的慣性,才能從恐懼中走出來。</h3></br><h3>從這里,有條隱秘的貧富分界線,過于情緒化的人,默守陳規的人,滿心恐懼的人,都會感受到極大的生存壓力。</h3></br><h3>必須繼續上行,才能突破。</h3></br><h3> <h3>3.明是非,知大體</h3></br><h3>學習規矩,乖巧聽話,這是對幼兒的要求。</h3></br><h3>到了少年時代,孩子們的行動能力提升,就要明是非。</h3></br><h3>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話不能說,就是遵奉社會的主流價值觀。</h3></br><h3>哪怕這個價值觀完全不對路子,但卻是維系社會運轉的唯一體系。</h3></br><h3>所以這是個血性方剛,努力向世界證明自我的過程,但如果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就無法突破自我。</h3></br><h3>4.認識到是非的局限性</h3></br><h3>這個階段的人,知道了人類社會是發展變化的。</h3></br><h3>有些看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得落伍淘汰。</h3></br><h3>這時候的人開始思考,開始行動,開始接受一個不確定的世界。</h3></br><h3>從此不再固執,不再執拗,知道了每個人眼里的世界不同,知道每個人的認知與價值體系完全不同。</h3></br><h3>從此變得溫和起來,不發脾氣不鬧情緒,生存處境開始改變。</h3></br><h3>5.認識到現實資源的有限性</h3></br><h3>什么叫現實資源的有限性?</h3></br><h3>就好比我小時,在鄉村里分紅薯,紅薯的數量有限,你多拿走一個,我這邊就少了一個。</h3></br><h3>無論這些紅薯怎么分配,都是絕對的不公平,按人口分,家里壯勞力多的人不干。</h3></br><h3>按勞動貢獻來分,貧弱之家就有可能被餓到。</h3></br><h3>人類社會的一切憤怒、沖突、怨氣與對抗,都來源于資源的匱乏。</h3></br><h3>現代社會最匱乏的是注意力資源,權力與能力爭奪稀缺的社會注意力,帶給更多人極大的困擾。</h3></br><h3>在這里,有條不可見的生存線,處于這個層級的人士,是具有著一定生存能力的人。</h3></br><h3>在窮寒國度他們能夠存活,在發達國家他們構成中產。</h3></br><h3>在咱們這個地方,他們是背負著沉重壓力的社會中堅,吃飯不愁,錢也不缺。</h3></br><h3>就是心里總是七上八下,因為他們處于中間狀態,心如飄萍,無根可依,那就繼續往前走好啦。</h3></br><h3> <h3>6.認識到人的發展性</h3></br><h3>什么叫人的發展性?</h3></br><h3>就是你的選擇和努力,可以改變你的環境與命運。</h3></br><h3>比如說范雨素,她的家境貧寒,12歲獨闖海南,終未能改變命運之分毫。</h3></br><h3>但她從未放棄夢想,一邊帶女兒北京務工,一邊學習寫作,終至在44歲時迅速火爆。</h3></br><h3>還有更多的人,仍然在默默無聞的努力,他們不會成為范雨素。</h3></br><h3>但,當她們走過漫長的人生路,回頭再看,就會發現人生處境,已經大為改觀。</h3></br><h3>所以這是一條經濟自由線,明察趨勢,敢于行動的人,總會遇到他們特有的機會。</h3></br><h3>有些地方的書院有很多這樣奇怪的人士。</h3></br><h3>他們改善自我認知,通過自己的選擇和努力,走出命運的低谷,獲得展望未來的更好機會。</h3></br><h3> <h3>7.認識到萬古不變的人性與社會規律</h3></br><h3>認識人性,說透了就是認識自己,就是認識到自己心中的糾結與殘缺,就是認識到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苦傷。</h3></br><h3>認識到人在社會上的表現,充滿了無盡的矛盾與困惑,認識到人之幼年的缺憾,會構成他終生走不出的陷阱。</h3></br><h3>這時候你對人再也不會有恨意,不會有怨言,因為你知道眾生皆苦,終不過是庸人自擾。</h3></br><h3>8.認識到人生的至高意義與價值</h3></br><h3>沖出人性的迷障,就得以機緣問鼎于智慧頂峰。</h3></br><h3>此時心境澄明,無苦無憂,洞穿了這個世界的本原,獲知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h3></br><h3>這是人類認知的又一個新起點,快樂無邊的心靈自由,與以慈悲為感召的精神境界。</h3></br><h3>我們的認知就是這樣,從漏斗的底端一步步向上攀行,每行進一步,都會有豁然開朗的通達感。</h3></br><h3>每上升一層,都會獲得無盡的心靈快感。</h3></br><h3>擁有財富的人,多有追求智慧的沖動,因為他們有行動的力量。</h3></br><h3>只有書本知識的人,卻多半和財富無緣,因為他們缺乏行動能力。</h3></br><h3>我們的人生,往往只看到一條船,而沒有看到那條河,更疏略了兩岸美麗的風景。</h3></br><h3>讀書的目的,是讓你獲得明晰的認知,與果決的行動能力。</h3></br><h3>不要太功利,這個世界,人類競爭比拼的不是什么學分成績,不是名校名師,不是專業科目。</h3></br><h3>而是你對自我與社會的終極認知。</h3></br><h3>說格局、說心胸、說視野,最終說的不過是認知。</h3></br><h3>你如何看待自己?</h3></br><h3>如何看待世界?</h3></br><h3>如何看待世相人心?</h3></br><h3>你看明白了,想清楚了,心就靜了,做事就沉穩了。</h3></br><h3>言談舉止,也變得優雅得體了,認知不足的人,必困于自己的心,舉目所見。</h3></br><h3>只有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拼命求索,卻無改于自己的命運之分毫。</h3></br><h3>你的認知在哪個層級,你的人生就處在什么狀態。</h3></br><h3>如果你不快樂,不開心,總是感受到壓力或是痛苦。</h3></br><h3>又或是對自己的際遇自艾自憐,那就好好梳理自己的內心吧。</h3></br><h3>人生苦短,壽命有限,舉凡心懷痛苦行至終點之人,莫不是錯過了此生。</h3></br><h3>從認知的漏斗里爬出來,不做觀天于井的青蛙。</h3></br><h3>而是迎著命運,接受自我,于智慧的巔峰,看大千紛紜,觀落英繽紛。</h3></br><h3>美麗的世界,源自于美麗的人生,源自于豁達通明的認知,源自于不懈向上的嫻靜心境。</h3></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庆市|
绩溪县|
富锦市|
万源市|
射洪县|
抚顺县|
炎陵县|
池州市|
临桂县|
新竹县|
荃湾区|
望江县|
双桥区|
疏附县|
商都县|
诸暨市|
郁南县|
弥勒县|
治多县|
静乐县|
浙江省|
盐城市|
盱眙县|
台北县|
永川市|
讷河市|
临泉县|
时尚|
浑源县|
忻州市|
历史|
东莞市|
通山县|
西平县|
五莲县|
太仓市|
武强县|
孟村|
云南省|
百色市|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