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離上帝最近的地方-走入以色列③

WAP

離開圣母之墓,我們重新進入獅子門,獅門是耶路撒冷東側的城門,是蘇萊曼大帝時期修建的。獅門是苦路的起點。我們跟著圣經故事開始了我們的“苦路”之旅。<br>進入獅門后就是耶路撒冷穆斯林聚居區,住的主要是阿拉伯人。 進獅門不遠就穿過了這個門洞,眼睛望出去就是這耶穌走過的神圣“苦路”的起點。 穿梭在耶路撒冷老城,有這么一條沒有門牌號碼的彎彎曲曲的小路,從一世紀至今,始終被基督徒所紀念,它就是“苦路”(源自拉丁文“VIA DOLOROSA”)又稱十字架苦路,也叫做苦傷道或悲痛之路。這里曾是耶路撒冷最繁華的街道,二千多年前羅馬時期,猶太人的死囚們就是沿著這條路背著兩塊木板拼成的刑具十字架“游街示眾”,最終走向各各他(骷髏山)刑場。 據圣經記載,這里留下了耶穌接受審訊、身負十字架走向苦難、最終被釘死、埋葬并復活的全部過程。當年耶穌在被判死刑后,在巡撫比拉多的命令下背著沉重的十字架走過了這條路,一路上他停留了十四次,這十四處地方就是“苦路十四站”。<br>這段記載耶穌走向各各他(骷髏山)受難被殺的史實,使人感受耶穌為人類受難時的痛苦。對于基督徒來說,沿著這條血跡斑斑的路追尋耶穌的足跡就等同于穆斯林圍繞麥加的克爾白巡游,也等同于猶太人面向哭墻祈禱。<br> 為了紀念這段史實,基督教各派就競相在這些站點附近建立教堂,后來為了方便游客打卡,在1-9站各點安放了青銅圓盤。<br><br> 現在開始我們的故事,話說猶大為了三十枚銀幣而出賣了耶穌。耶穌在客西馬尼園里禱告后,就被圣殿的差役拘捕。耶穌先后被大祭司該亞法及他的岳父亞那審訊,然后又由猶太公會的猶太長老們審問,他們商量后決定要治死耶穌。這時猶大良心發現后悔不已,把三十枚銀幣丟還給了大祭司和長老們而上吊自殺了。祭司長老們商量后用這個賣主的錢買了一塊田來埋葬外鄉人,那塊田就被稱為了“血田”。<br> 大祭司出于耶穌對民眾號召力的嫉妒,雖然對耶穌恨之入骨,但不敢親自下令殺害耶穌,于是將其囚禁,第二天把耶穌押至總督府要求羅馬總督彼拉多對其死刑審判。<br> 在穆斯林區,下午的這個時候街上人很少,走在路上倒是覺得清凈。 左手邊黃色欄桿的斜坡下面這個開著的鐵門是昨晚游覽西墻隧道的另一個出口。而在斜坡的上面,就是苦路的第一站,曾經的安東尼亞堡羅馬總督府。現在是一所名字叫奧馬利亞中學伊斯蘭學校,學校的操場就是當年宣判耶穌死刑的羅馬廣場。這里每周五下午才對游客開放半天。它的對面就是苦路的第二站的入口。 <p>【第一站:耶穌定罪】 故事說在羅馬總督府,耶穌被羅馬總督彼拉多審訊,不過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罪狀,總督想放走耶穌。但視他為仇敵的大祭司在總督府里把他指控成一個叛國罪犯,說耶穌號稱自己是猶太人的王,又說他宣稱可以拆了圣殿并在三天內重新蓋好,他們用盡了各種理由迫使總督彼拉多進行死刑判決。恰巧當天是猶太人的逾越節,可以大赦一個罪犯,于是總督讓民眾在耶穌和強盜巴拉巴之間選擇一個人進行大赦,結果猶太民眾要求釋放強盜,釘死耶穌。彼拉多為討好猶太人,同意了他們的要求,宣判耶穌有罪,判處死刑釘上十字架。<br></p><p><br></p> <h3><font color="#010101"> 耶穌既被定罪,便和其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罪人一樣,被用頂端纏著骨頭或金屬的皮鞭抽打。這種刑罰非常殘忍,以至于受刑人經常被活活抽死。同時讓耶穌戴著兵士們為他故意做的荊棘冠冕,被打得滿身鮮血淋漓,并穿上了“猶太王”的紫袍。</font></h3><div> 照片中就是這個地點,如今建立一座名為“鞭撻教堂”,也叫“荊冕堂”的教堂作為紀念,英文原意「鞭打堂」,紀念耶穌作為萬王之王為他的人民而遭受鞭傷。</div><div><br></div> <h3>“荊冕堂”,耶穌在這里被判死罪與鞭笞,并被戴上荊棘冠冕。</h3><div> 圣方濟女修院中的「定罪教堂與鞭撻教堂」仍屬于原來城堡范圍之內。教堂的頂部裝飾就是一圈荊棘圓環,正面玻璃彩畫是“鞭打耶穌”,畫上民眾指著耶穌高喊“瞧這個人,把他釘十字架,把他釘十字架”。</div><div><br></div> <p> 街上苦路第二站的青銅圓盤就安裝在墻上,墻內就是圣方濟女修院中的「定罪堂與荊冕堂」(Chapels of the cond- emnation & Flagellation)。</p><p><br></p> <h3>【第二站:耶穌背起十字架】判刑教堂與鞭撻教堂在一個院子內,判刑教堂也叫定罪堂,士兵們為耶穌釘了一付十字架。祭壇上方有讓耶穌背上十字架的畫。</h3><h3> 耶穌從這里開始,穿著“猶太王”的紫袍,身上還掛著“猶太人之王”的牌子,背上了自己的十字架。他在羅馬兵士的驅趕和威嚇之下,拖著鮮血淋漓的身體,要一步步地走向刑場。</h3><div><br></div> <div> 苦路旁深邃冷清而又古老的街道,就像在對你講述當年的故事。</div><div><br></div> <div> 空無一人的巷子滿目滄桑,看起來陰森恐怖,也讓人感覺到走向刑場時的痛苦和恐懼。</div><div><br></div> <div>耶穌就是沿著這條路背著十字架艱難地向前移動。</div><div> 前面就是一個丁字路口,在那里往右向北通往耶路撒冷大馬士革門,往左向南就是苦路的第三站。</div><div><br></div> <p> 到了這路口的旁邊就是苦路第三站,這個路口非常熱鬧人流量大,有以色列士兵荷槍實彈重兵把守。<br></p><p><br></p> <p>苦路在這里路口向南走,道旁是一座波蘭小教堂稱為發光教堂(Polish Chapel)的入口。</p><p>【第三站:耶穌第一次跌倒】這個地方是苦路的第三站,是耶穌第一次跌倒的地方。根據初代教會傳統史料記載,在通往“各各他”的路上,由于十字架太過沉重,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耶穌無法承受,倒在地上。在經歷了被猶大出賣、彼得三次不認主以及深愛的子民奚落之后,耶穌感受到了被打敗、軟弱、不能繼續下去的痛苦。但羅馬士兵仍將他拉起來,逼迫他繼續行走。此站在苦路中名氣最響,教徒通常都會在此停留駐足,教堂入口門楣上有耶穌第一次跌倒的浮雕。</p><p><br></p> <div> 亞美尼亞天主教會在15世紀建立了這座小教堂來紀念這次事件,進門就看見祭壇上的雕塑。</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與第三站教堂門挨著門又是一間小亞美利亞教堂,是第四站。</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第四站:耶穌遇見母親瑪利亞 】去往刑場途中痛苦前行的耶穌在這里遇到了自己的母親瑪利亞。瑪利亞在路上見到滿身傷痕的耶穌,目睹兒子遭受的苦難,極度悲傷的圣母瑪利亞撫摸著耶穌的臉,悲痛欲絕。圣經以“瑪利亞的心被刀刺透”形容作一位母親面對兒子承受苦刑的痛苦!圣經上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而讓耶穌受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這是早期教會所記載的事跡,小教堂門的門楣上也有浮雕“耶穌遇見母親”,是波蘭雕塑家Zieliensky 的作品。</font></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第三站和第四站緊挨著,亞美尼亞天主教在此修建了“圣母痙攣教堂”。教堂內兩側的墻上掛有苦路十四站的十四幅畫。</font></h3><div> 也有的說法是瑪利亞在耶穌受審時就在現場,并一路追隨兒子,這一站點只是為了推崇圣母地位而后建的。</div><div><br></div> 教堂門庭的一側樓梯下,是一個小餐館,兩個泥塑小人在迎接你,但手里的面包片成了募捐用的盤子。<br><div><br></div> <div>這兒古老的街道已經很是熱鬧,路邊可以買到各種紀念品。有些人懷疑這些東西是從義烏批發過來的,有這可能么?</div><div><br></div> 我們沿著街道繼續向前,前方又有一個丁字路口,那里就是第五站了。<br><br> <h3>路口右拐向西,就到了苦路的第五站, 如今這里是圣方濟會的一個小禮拜堂。</h3><div>【第五站:西門幫助耶穌背十字架】故事說: 耶穌受刑后體質衰弱,背不動沉重的十字架,在耶穌倚靠墻壁的時候,他們遇見一個古利奈人,名叫西門(Simon),西門被兵士從人群中拽了出來,強迫他代替耶穌扛起十字架同行。就因為替耶穌背十字架,這使得他有機會成為第一個,同時也是唯一的背著十字架跟隨耶穌的人。西門因背負十字架而認識了主,經歷和生命得到全然的改變。他成為了耶穌教的忠實弟子和助人愛心的象征。</div><div>電影“上帝之子”也有反映這個事件。</div><h3><br></h3> <div>在這一站,耶穌說了這樣一段話“凡不能背負自己的十字架而追隨我的,就不配作我的門徒。凡保全自己生命的,終將喪失生命。但為我之故而喪失生命的,必能獲得生命。”</div><div>在墻角耶穌倚靠墻壁的地方,有一塊褐色石頭上據說留下的是耶穌的手印。一定要摸一摸哦。</div><div><br></div> <div>苦路到這里就轉向朝西,往前開始上坡,不遠處穿過門洞就是苦路的第六站。</div><div><br></div> <p>【第六站:為耶穌擦去臉上的血】不斷的被羅馬士兵用藤條抽打的耶穌,臉上全是汗水和血漬。這時一個他曾治愈過的女孩(維羅妮卡)覺得他太可憐,勇敢地穿過人群,跑過去用自己的頭巾給耶穌擦臉。這時耶穌才睜開了他那對因被毆打而腫脹的難以睜開的雙眼,當維羅妮卡再看那塊頭巾時,耶穌的臉龐清晰地印在了上面,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照相術,開啟了人臉識別的先河。</p><p> 耶穌沒有留下任何畫像資料,來自維羅妮卡這塊頭巾印下的耶穌形象,被認為是現在各種耶穌形象的主要來源。在天主教的宗教藝術中,有非常多跟維羅尼加的手帕相關的畫作。</p><p> 這件被稱為“維羅妮卡的頭巾(Veil of Veronica)”早已成為基督教的圣物,目前保存在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維羅妮卡像上方的閣樓里。<br><br></p> <p>維羅妮卡后來悲傷而亡,葬在這里被后人譽為“圣婦”,并以其名建教堂。這一站的地點是在1883年確認,希臘的羅馬天主教買下了這個地方,修建了圣臉和圣維羅妮卡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Face and Saint Veronica ),拉丁文有“真實圖像”的意思及為“真相”。教堂中的祭臺上燃放著美麗的燭光。傳說這里曾是維羅妮卡的家,維羅妮卡給耶穌擦臉的地方就在他們的房子里。但這個教堂不對外開放,教堂門口有一個小工作室,里面有修女給圣像上色并出售。</p><p> 這件事也只是早期教會的傳說,並沒有記載在圣經之中。</p><p><br></p> <div>離開維羅妮卡的家我們繼續向前,苦路這一段路是耶路撒冷最古老的街道之一。</div><div><br></div> <div>由于刑場各各他(骷髏山)在山上,這一路都是上坡。路邊商店有很多是賣與苦路有關的宗教紀念品。往前看有個長長的門洞,快到苦路的第七站了。</div><div><br></div> <div>門洞內幽黑深長,是乎還能看見兩千年前的點點閃光。這是早期耶路撒冷城的一個西城門,出城門后就離各各他刑場不遠了。因為是通向刑場的門,要在此張貼判刑告示,所以它叫“審判門”(Judgment Gate),也叫“正義之門”。</div><div><br></div> <p>【第七站:耶穌第二次跌倒】苦路的第七站就是耶穌前往城墻外受刑地穿過的審判門(正義之門),也是張貼他死刑告示的地方。</p><p> 話說雖然有西門的幫助,但沉重的十字架使得耶穌被城門門檻絆住,在這里第二次跌倒,他的膝蓋被摔破,頭埋進了塵土里。</p><p> 現在的第七站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內,完全看不出當年城外的荒涼。城門外正對那青銅圓盤下便是耶穌摔倒的地方。</p><p><br></p> <h3><font color="#010101"><p>目前在這一站點上修建了這座科普特小教堂(科普特人祖籍在埃及,他們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是一個古羅馬建筑形態的的圣方濟各小禮拜堂,禮拜堂內部祭壇墻上有耶穌跌倒的雕塑像紀念該事件。<br><br></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往前走不了多遠一點,就到了第八站。<br></p><p>【第八站:耶穌安慰耶路撒冷的婦女們】很多百姓及虔誠的信徒跟隨著耶穌,其中有許多接受過耶穌的醫治和不少的婦女,婦女們為他號啕痛哭。在這里耶穌也因為不堪刑罰而停了一下。耶穌對大群哭泣的婦女說:“不要為我哭泣,為你們的孩子,為耶路撒冷的未來哭泣吧。”耶穌勸婦女們若因他所受的苦難和痛楚悲傷,她們更應當先為自己的兒女哭泣。耶穌在極大患難中不自憐,他所要的仍是提醒在迷夢中的人走正道!這是一段極具神秘色彩的話,有圣經學者認為這是耶穌對耶路撒冷不久將被徹底摧毀生靈涂炭的預言。事實上,在耶穌死后40年的公元70年,羅馬大軍摧毀了耶路撒冷圣殿。以后猶太人不斷反抗,導致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徹底碾平耶路撒冷,屠殺了無數的猶太人,導致以色列亡國。</p><p><br></p></font></h3> <p>圓盤標志旁邊是一個希臘的東正教教堂。在外墻上有一個十字架記號,傳說這里是耶穌對耶路撒冷婦人說話的地方。苦路的第八站是一塊雕刻著拉丁十字和羅馬字母IC和XC的石頭,它們分別代表“耶穌”和“基督”,在其下面的單詞“NIKA”是希臘語勝利的意思,因此這句話代表了“耶穌基督取得了勝利”。</p><p> 第八站前往第九站需要繞行一段路,這是因為耶路撒冷老城幾經戰火后建的城墻。當初這里是可以直通第九站的。<br></p><p><br></p> <h3><font color="#010101"><p>【第九站:耶穌第三次跌倒】耶穌不堪重負,第三次重重摔向地面。</p><p> 當時這里就是被稱為各各他山的亂葬崗。耶穌最后一次重重的摔倒在地上,這次連羅馬士兵都知道他不可能再站起來了,于是粗魯的抓著他,強行將耶穌架往山上。<br></p><p> 苦路第九站建有埃塞俄比亞東正教修道院(Ethiopian Orthodox Monastery) 和科普特正教的圣安東尼修道院(Coptic Orthodox Monastery of Saint Anthony)。這兩個教堂與圣墓教堂緊相連,可以清楚地看到圣墓教堂的圓形頂和上面的十字架,但這里現在走不過去,得回頭繞過去。</p><p><br></p></font></h3> <h3>第9站在一個岔路里,不知道的會錯過。這里提供租用十字架的服務,以便朝圣者真切感受耶穌生命最后時刻的心路歷程。</h3><div><br></div> <div>繼續往前,這里已經進入基督徒區了。到了一個廣場,廣場盡頭最右邊有一個小小的門洞,進去就是圣墓教堂。</div><div><br></div> <p>我們來到了苦路的終點,基督教的圣地圣墓教堂。圣墓教堂又叫復活教堂(Church of the Resurrection),這里既是耶穌受難之地,也是傳說中耶穌安葬和復活升天的地方。苦路第十站到第十四站都在這里面。</p><br> <h3><font color="#010101"><p>這就是圣墓教堂了,兩個門拱只開了一個門:在耶穌的時代,以色列被羅馬帝國統治,當時的羅馬皇帝哈德良禁止基督教,在耶穌受難地修了一個羅馬式的愛神阿芙羅狄蒂神廟。直到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基督教。頒布著名的米蘭敕令之后,指派自己的母親海倫查找耶穌的墓地。大約在325年下令在耶穌受難地拆除原來維納斯神廟,在其基礎上改建教堂紀念耶穌。圣墓教堂由兩座教堂組成,一座是各各他耶穌受難的地方,一座是耶穌的墓即復活的地方。兩座教堂之間有通道相連分別紀念十字架和墓穴。后來教堂多次被摧毀和重建、擴建,現在的教堂是1810年重修的。圣墓教堂被視為是基督教當今最神圣的圣地之一,內有吊燈、大型燭臺、石樓梯、金箔裝飾和很多暗室。<br><br></p></font></h3> <p>【第十站:耶穌的外衣被剝下】故事說汗流浹背滿身是血的耶穌經過各種艱難,抵達了刑場各各他(骷髏山)受刑。羅馬士兵在這個地方準備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p><p> 在動手之前,耶穌被剝去衣服,士兵們將為了羞辱耶穌而特意“賜”給他穿的的外衣撕開,分為四份,每人一份。又爭奪他的內衣,這件內衣是一塊整布,士兵就說“我們不要撕開,只要拈鬮,看誰得著。”這句話如圣經上說“他們分了我的外衣,為我的里衣拈鬮。”當時一般不會出現這種瓜分死囚衣物的現象,但出于羞辱耶穌的目的,他身上的衣物材質較好,才遭此爭搶。</p><p> 耶穌被脫下衣服的地方現在是一個叫法蘭克的小教堂,照片中圣墓教堂入口外右側有階梯上去的就是,小教堂頂部灰色圓頂下就是耶穌被剝去衣服的地方,可以從這往里望,不能從這里進去的。</p><br> <h3><font color="#010101"><p>【第十一站: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進入圣墓大教堂門內,沿著右側的樓梯上樓,有兩個小廳,第一個就是苦路第十一站所在的地方名叫骷髏地。</p><p> 在這里耶穌被釘上了十字架。開始施行酷刑時,同時還釘了另外兩個死刑犯,一左一右把耶穌的十字架夾在中間,據圣經記載,在即將被釘上十字架之前耶穌說道“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耶穌請主寬恕懺悔的囚犯。隨后耶穌赤裸上身平躺在十字架上,雙臂被拉開,兵士們用巨大鋒利的鐵釘錘進耶穌的手腕和腳上。</p><p>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地當年是一座小山。現在是受難地小教堂的這個祭壇。祭壇上方的馬賽克壁畫“耶穌受難”也在講述著這個故事。</p><p>?</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第十二站: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第十二站就在十一站旁邊,就是耶穌死去的地方。</p><p> 故事還在繼續:耶穌被釘后,十字架緩緩提升,豎立在土地上。當十字架從地上被舉起來時,鮮血從耶穌那被撕裂拉長的傷痕中噴涌而出,順著十字架流到地上,因著劇痛和身體失血,耶穌的身體抽搐發燒,十字架在微微顫動。士兵將他舉起,十字架砰的一聲插入地上的洞中,耶穌的身體懸掛在鐵釘上,每次呼吸都需要將身體從鐵釘向上提才可以。在耶穌的十字架旁站著他的母親和他最重要的一個門徒抹大拉的瑪利亞。耶穌見他的母親和愛徒一起站著,就對母親說“母親,那就是你的孩子”,又對愛徒說“那就是你的母親”(于是那門徒就把瑪利亞奉養在自己家中)。</p><p><br></p></font></h3> <div>這時正是中午,遍地都變黑暗了,直到下午三時許,太陽也變黑了,耶穌在十字架上已經被釘了六個時辰。耶穌大聲呼喊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什么離棄了我?”看熱鬧的人卻對他說看上帝來不來救他。耶穌又大聲呼喊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托付在你的手中。”說完就斷氣了。這時殿里的幔子從當中裂為兩半。傳說剎那間大地震動磐石崩裂,連墳墓也開了,甚至那些死去的圣徒也復活了從墳墓里出來,看守的士兵都驚恐不已,說:“他真的是上帝的兒子!”有史料記載橄欖山此時也發生崩裂。 <br></div><div><br></div> 這里是一個祭壇,這個東正教的祭壇傳說建立在各各他的石頭上。是耶穌與兩個強盜的十字架被立之地。上方矗立著那著名的耶穌遇難十字架雕塑,祭壇下方有個耶穌像,像前有一塊受難石,是一塊有個圓孔大理石,說是當初豎十字架的孔。現在是一個壓痕銀盤,表示著十字架的確切位置。信徒可以觸摸這塊受難石。虔誠的教徒排著隊到跟前跪著爬著來摸這個孔,這里就是耶穌受難死亡的地方。祭壇后面和兩側地面的玻璃柜里,還保留著耶穌死亡地各各他的地面原貌。<br>苦路第十二站在這個祭壇由希臘東正教會負責管理。<p> <br></p>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的墻面除了有馬賽克壁畫《耶穌受難》,還有這一幅《獻祭以撒》,兩幅馬賽克壁畫象征著圣經的舊約與新約的某種聯系,以撒與耶穌的形象如此相似,寓意上帝以愛子之死為人類贖罪。</font></h3><div> 君士坦丁認為基督教能夠挽救羅馬帝國,他的母親海倫娜在公元325年前往耶路撒冷尋找與耶穌生平有關的圣物。據說她帶回了耶穌殉教的十字架和釘子,并將這些釘子釘入君士坦丁大帝的盔甲與武器,讓他得以刀槍不入。海倫娜在苦路第十二站的地方挖出了三個十字架:一個釘耶穌的和兩個釘死小偷的。為了辨認哪個是耶穌的,傳說海倫娜找了一些垂死的病人,讓他們逐一觸摸這三個十字架,結果觸到耶穌十字架的人病就好了,也就確定了十字架的準確位置,據稱十字架上刻著“拿撒勒的耶穌,猶太人之王”。真十字架就成為了基督教的圣物。于是開始在這里修建教堂。</div><br> 耶穌在釘死在十字架的這天十三號星期五,因為猶太人的規矩不應在安息日之前的星期六處決犯人,要求羅馬總督彼拉多將他的身體搬離十字架,這時一個名叫朗基努斯Longinus的羅馬士兵,他為了證實耶穌是否真的死了,用了一枝長槍刺入耶穌的肋骨中作為測試,這時鮮血從傷口噴出染紅了整枝槍,確定了耶穌已經死亡。<div> 至于那把槍和人也是有故事的:這個用槍刺入耶穌身體的朗基奴斯,據說他幾乎全盲,在他扎刺耶穌時,耶穌的血滴入了他的眼睛,使其雙眼不再瞎盲立馬復明。朗基努斯瞬間被感化,此后放棄了原先的身份,成為了一名修士,并擁有了行使神跡的能力。后來他被追認為圣徒,稱為“圣朗基努斯”。這根槍也因此便成為宗教的圣物“朗基努斯之槍”,后世有人稱它為“命運之槍”。</div><div>經過無數戰爭歲月,郎基努斯圣槍已經斷成了三截,因為沾染有耶穌的圣血,所以永遠不朽不壞,傳說只要誰拿到它,就能夠橫掃歐洲統治世界。現在羅馬教廷宣布這支圣槍保存在圣彼得大教堂。在圣彼得大教堂的一個祭殿里,有四個一模一樣的盒子,圣槍就在其中一個的里面。</div><div> 又有傳說三截斷片被歷朝歷代重新打造,就有了多把朗基努斯之槍,一把在維也納霍夫堡博物館、一把在羅馬奧古斯丁教堂、一把在大格拉斯頓柏立修道院。認為只要手持有該槍,在戰場上所向無敵,一百二十尺范圍以內的人皆臣服,持有這槍者更可主宰世界的命運,但一旦失去圣槍,持有者將立刻斃命。在古代羅馬帝國中,這槍成為權力的象征,多位戰績彪炳的君主,手中持有這把槍打了無數勝仗。歷史上圣槍曾經被郎基奴斯、君士坦丁大帝、查理曼大帝以及多位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所持有過。</div><div>希特勒曾經對這把圣槍著迷,執著的相信持有“圣槍”的領袖可以具有統治世界的終極力量。入侵維也納后,納粹偷走了朗基努斯槍,希特勒借此宣揚他的勝利。1938年他把圣槍送到愷撒大教堂成了它的主人。1945年4月30日,美軍占領了愷撒大教堂,奪走了圣槍,兩個多小時之后,它的主人就一命嗚呼。</div><br> <div>從樓上向下望去就是圣墓教堂的整個門廳,這里就是苦路的第十三站了。</div><div>【第十三站:耶穌身體在從十架取下】有一個亞利馬太的名叫約瑟的人去見總督彼拉多求取耶穌的尸體,彼拉多對此表示同意。獲得許可的約瑟將經過測試確定已經死亡的耶穌軀體從刑場摘下。</div><div> 這個約瑟並不是耶穌公開的門徒,在過去耶穌的重要場合中他也不在場,然而,當耶穌被釘其他門徒都逃跑之際,他挺身而出,取下耶穌的遺體準備安葬。</div><br> <h3>大廳的中央是一塊石板,這就是按猶太傳統為死去的人清理尸體的“洗尸臺”。</h3><h3><font color="#010101">這塊石板是把耶穌從十字架上放下來,入墓前放置的地方。耶穌氣絕后從十字架上被約瑟放下,尸體就被放到這個有點凹凸不平的石頭板上涂抹膏油,全身涂油并用細麻布裹好后,準備安葬。石板上泛著紅色,有人說這是耶穌的血染成的。這塊石板也被稱做涂膏油石。不過石板是1810年才放在這里的。它是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東儀天主教和科普特教等宗教的共同圣物。</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涂膏油石的后面是一組華麗的馬賽克壁畫,這是為新千年慶典以及教皇保羅二世拜訪教堂而準備的,它講述了耶穌受難第十三站所發生的故事:右邊是約瑟正將耶穌從十字架上移下來,上面有正在哭泣的天使,十字架下面是一個顱骨和一對交叉放置的骨頭(據說釘死耶穌的位置埋藏著亞當的頭骨,當耶穌的鮮血滴在顱骨上,人類的原罪就得到了救贖);中間是耶穌的尸體放在涂抹著藥和油的混合物的石板上,耶穌的母親坐在靠近耶穌頭部的位置,她悲傷地抱著耶穌的頭,耶路撒冷的婦女們正圍著耶穌的尸體哀切。約瑟和他的助手則在耶穌的腳旁;左邊是約瑟和他的助手將用裹尸布包好的耶穌搬進墓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墻壁上的巨幅馬賽克畫表現了這一場景。</font></h3><div><br></div> <div>石板上方的燈分別由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東儀天主教和科普特教會等教派敬獻。</div><br> <div>很多來自世界各地虔誠的基督徒跪在這里祈禱,有的長時間跪下親吻這塊浸透著耶穌的血的石頭。</div><div><br></div> <div>看來這石板也有可能同是伊斯蘭教的圣物,穆斯林打扮祈禱者虔誠地親吻著</div><div><br></div> 涂膏禮之石據說很神的,很多信徒圍繞在石頭周圍,用自己帶來的信物擦拭石頭,然后帶回家供奉起來。還有更多旅游者則是把自己身上所有找得出來的東西都放在石板上“開光”,然后可以帶回家供奉求得好運。 <div>咱們也把手機放在浸透著耶穌鮮血的石板上,看看有沒有機會和耶穌建個群,發個朋友圈。</div><div><br></div> <p>從門廳向左走,進入一個高大的教堂圓拱頂大廳,大廳中央便只有這樣一個小教堂一樣的建筑,這就是苦路第十四站著名的圣墓,里面就是埋葬耶穌的墓穴。</p><br> <div>第十四站也是“苦路”的最后一站,就是耶穌之墓,這也是圣墓大教堂名稱的由來。耶穌之墓位于一座圓形的大廳內,陽光從穹頂透進來,照在下面神龕一樣的建筑上,這座建筑頂部有石頭柱廊,最上方是黑色的洋蔥頭頂,它被稱為“小房子”(Edicule),曾在一場大火中受損,在1808年至1810年得到重建,圣墓就被圍在其中。圣墓內有43盞燈日夜燃燒。</div><div>苦路第十四站是整個苦路的終點,也是最終埋葬耶穌的地方。現在這個地方位于圣墓大教堂的正中心。</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誰都想進去探究圣墓的神秘,但是您必須跟著這長長的隊伍圍著耶穌墓排上一圈,而且行進非常緩慢。門口有神職人員維持秩序,一次只能進去三四個人,進入墓地瞻仰的時間很短。進入中央的小房間,房間的門很低矮,需要放下身段俯身進入,室內燈光昏暗,大家跪在神龕之前,撫摸一下當年耶穌入葬時的停尸處上的石板就出來,只有這一組人出來了,下一組人才能進去。</font></h3><div><br></div> 【第十四站:耶穌被埋葬及復活】繼續我們的故事:當時亞利馬太的約瑟和圣母及其他基督徒取下耶穌的遺體裹好后,安葬在約瑟為自己準備的新鑿好的石墓里。圣墓內很狹小,不足2米寬。他們將耶穌的身體就安放在墳墓內的一個石灰巖板上,這塊石板也被叫做“石床”。這處墓穴與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相隔只有幾百米遠。他們將石墓用一塊可以滾動的巨石封好后,交由一隊兵士看守,就離開了。<br>    <h3><font color="#010101">在第三日的早上天快亮的時候,忽然大地震動,有天使從天上下來,相貌如同閃電,衣服潔白如雪。看守的人嚇得渾身亂顫。瑪利亞等婦女帶著香料來到墓地看耶穌,發現石門已經滾開,裹尸布完好地留在原處,但耶穌的尸體卻不見了,僅是一座空墓。天使告訴瑪利亞等婦女,耶穌已經復活了,去加利利了,讓門徒們去加利利找已經復活的耶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耶穌被葬進三天后,人們在馬可樓也看到耶穌顯靈。</font></h3><br> <h3>第十四站分為天使教堂和圣墓教堂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供奉著封閉耶穌墓室石頭的一部分,第二部分繪有耶穌復活的壁畫,虔誠的信徒們會在此點燃蠟燭又迅速吹滅,將此作為圣物帶回家中。<br><br></h3> <div>之前看到過一個報道,照片顯示2017年圣墓之內的石板曾經被打開。<br></div><div>圣墓教堂由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美尼亞教會帶領下進行大規模修復,包括剝掉墳墓的外層,清洗和修復它們。</div><div>墳墓的大理石覆面被打開了,而這個有雕刻的大理石板首次曝光,上面有基督教的十字架刻印,日期可追溯到十字軍時代。并且發現下面有大量的填充物。幾個世紀以來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了墳墓的原始表面。<br></div><br> <div>受邀的雅典國家技術大學(該團隊此前負責過雅典衛城和伊斯坦布爾圣索菲亞大教堂等修復項目)對小房子展開研究。這項400多萬美元的項目得到了包括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的多方資助。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對該項目進行監督。</div><div><br></div> <div>苦路走到了終點,勞累了雙腿,咱們也坐下歇歇,品味品味教堂里的藝術珍品,蕩其心靈。</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圣墓教堂經過多次劫難。614年波斯人入侵后放火燒毀教堂,后經東羅馬帝國皇帝赫拉克利烏斯(Heraclius)修復。11世紀初,統治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的哈里發,哈基姆; 哈基姆·穆薩·阿拉下令將教堂拆除,震驚了整個歐洲。以后拜占庭 皇帝與后任的哈里發達成協議修復了教堂。12世紀,歐洲十字軍以保護基督教的圣城為名,攻入耶路撒冷城。十字軍將圣墓教堂改建成羅馬式長方形教堂,將兩座教堂完全融為一體,成為現在的圣墓教堂。</font></h3><div><br></div> <div>祭壇上的圣像充滿時代感,用現代藝術的展現更有精品的韻味。</div><div><br></div> <h3>由于歷史原因,圣墓教堂財產爭執延續不斷。圣墓教堂目前由六個教派共同管理。其中三大主要教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教派)掌握了大多數控制權,科普特派基督教、埃塞俄比亞東正教和敘利亞基督教也占有一席之地。在所有教派達成一致的《現狀詔書》中,教堂的部分地方屬于各教派的共管區,其中包括墓地。<br>從教堂正門望去,前面的院子是屬于希臘東正教的,而通往前院的樓梯屬于亞美尼亞教派。教堂里面還有數個小教堂和禮拜堂,分別由幾大教派和分支來管理和使用。大教堂的一部分為東正教耶路撒冷主教的主教座堂,另一部分為天主教方濟各會所據有;科普特教會、敘利亞教會和亞美尼亞教會也各據堂中的一部分。<br><br></h3> <div>古老的圣墓教堂的大門,是歷史的見證者。然而自12世紀起圣墓教堂掌管大門鑰匙的是兩個穆斯林家族,據說是可以平衡各教派之間的爭執。</div><br> <div>如今耶路撒冷的古城早已經被沒有以前那么神秘,每年這里接待數以百萬計的游覽者,而這十四個難以磨滅的痕跡卻一直是基督教徒的心之所向。</div><div>不管是否有人否認耶穌這個人物的存在,然而聞名中外的耶路撒冷“苦路十四站”將兩千多年前這里每一站的細節活生生的擺在那里,也許歷史始終不能只是故事,只有擁有了證據的歷史才會被大多數人認可。目前學術界并不認可這項考古學上的“偉大成就”,認為發現真十字架是杜撰的歷史。當時的著名基督教歷史學家優西比烏(Eusebius)的史記中,沒有提到海倫娜發現的十字架。但他指出,有清楚和可見的證據顯示的確發現了耶穌的墓穴。關于耶穌墓穴的發現,在其它史記中也有記載。</div><div><br></div> <div>耶穌殉難后的圣物很多,傳說中的一些物品還有留存, 比如前面說到刺入耶穌身體的矛尖,多處教堂聲稱存有真十字架殘片,還有都靈的神秘裹尸布。不過,圣墓大教堂畢竟是真正的充滿靈氣之地,教堂里很多信徒也是充滿激動之情,在涂膏石前跪拜,拿著信物摩擦;在骷髏地排隊俯身親吻;在圣墓飽含虔敬之心朝拜。甚至還患上專門為這種激動之心定義的病癥——“耶路撒冷綜合癥(Jerusalem Syndrome)”</div><div> 耶路撒冷綜合癥又名圣城綜合癥,是一種由于訪問耶路撒冷城而觸發的精神現象,包括一些宗教主題的激烈的思想困擾、錯覺或其他類似精神病的體驗。產生這種現象的患者先前并無精神病的任何征兆,只是在到達 耶路撒冷后才開始發病。而幾周后, 或者離開 耶路撒冷后就徹底痊愈。有醫生就說在他曾接待的患者中,自稱耶穌的有好幾個,也有自稱圣母瑪利亞的。</div><div>耶路撒冷就像一塊磁鐵一樣,吸引著心理疾病患者或狂熱宗教徒。將此作為一般旅游景點的人也會出現耶路撒冷綜合癥。</div><br> <div>對于基督徒來講,坐落在基督徒區中心的圣墓教堂是耶路撒冷老城中最神圣的地方,因為它見證了耶穌生命中最后的幾個小時。基督徒認為這里就是耶穌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并升天的地方。所以在過去的將近1700年的時間里,各個國家的基督教朝拜者不斷的來到這里來悼念和祈禱,</div><div><br></div> <div>耶穌受難苦路14站走完了,出了教堂。兩千多年過去了,耶穌的影響和信徒已遍及全世界,他仍然在拯救著人們的靈魂,信徒們把自己的精神痛苦交由他來扛著承擔,而希望自己能過上簡單快樂的生活。</div><div>我們從圣墓教堂西門出口離開,出門向西是雅法門方向。</div><div><br></div> <div>走在古老的街道上,留下的是上帝的世界,在這里可以看到來自不同民族和宗教的人,尤其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在這里一起生活。我們在新聞上聽到的沖突,在平時日常當中不常這樣,這里大家都很安靜的生活。走在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你都可以看見人們悠閑地走在大馬路上,絲毫沒有緊張和急迫的感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氛圍也非常融洽和包容。</div><div><br></div> <div>耶路撒冷老城每個周五都有走苦路的儀式,由方濟各會組織,還會穿上當時的一些服裝,從第一站出發開始苦路的朝拜活動。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跟隨,會省去很多尋找的時間。</div><div>道路兩旁百業興旺,可以采購到很多當地特色的各種商品。</div><div><br></div> <div>做串珠用的各種鮮艷顏色的漂亮石頭</div><div><br></div> <div>比石頭更加鮮艷的各種糖果食品,顏色美的讓你不敢下口。</div><div><br></div> <div>迎著西下的太陽,前面看見的就是“雅法門”了。</div><div><br></div> <div>雅法門朝向是特拉維夫-雅法城的雅法港,它的右側矗立著大衛塔,所以也叫大衛門。</div><div><br></div> <div>從前雅法門外有一條大道直通地中海邊的雅法城,因此得名。</div><div><br></div> <div>找到大巴車站,結束一天旅途回家。</div><div><br></div> <h3>這里天天大太陽,陽光下最熱估計會不止40度,穿短袖體血衫外露的身體沒有抹防曬霜的都被曬黑。全天行程約20公里,步行估計有三分之一,來來回回大概六七公里吧,走得還是很多的,苦路嘛!</h3><div><br></div> <div>特別推薦耶路撒冷的羊奶,很好的喔。</div><h3>好好休息休息,明天準備到巴勒斯坦伯利恒,那里有著名的圣誕教堂。</h3> <h3>已經發表的游記專集, 請鑒賞。(可復制粘貼下面的網址,從瀏覽器閱讀。)</h3><h3>http://www.xsjgww.com/c/10270336/1?user_id=10270336&uuid=d0144ec0f000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安市| 泉州市| 无为县| 潜山县| 股票| 凌源市| 湖南省| 安阳市| 民勤县| 平原县| 田林县| 高阳县| 响水县| 罗山县| 万源市| 彭泽县| 益阳市| 广汉市| 凤庆县| 合作市| 五家渠市| 青冈县| 桐庐县| 通榆县| 勃利县| 柘荣县| 龙海市| 清水河县| 丹凤县| 琼结县| 冕宁县| 岚皋县| 龙陵县| 泸州市| 平远县| 中方县| 镇赉县| 砚山县| 临朐县| 丰县| 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