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手機拍照 楊其鳳</h3><h3>圖文編緝 楊其鳳</h3><h3><br></h3><h3> <br></h3> <h3> 一直都認為武當山與其它一些名山一樣,無非是一座山,幾處道教宮觀而巳。</h3><h3><br></h3><h3> 然而在決定去武當山,做攻略時才發現,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武當山古建筑群非常宏大,因此激動不已。</h3><h3><br></h3><h3> 原計劃在國慶長假后幾天去武當山,臨近出發,天氣預報壹周之內皆為雨天,于是只好改去天氣稍好些的湘西。</h3><h3><br></h3><h3> 從湘西回寧后,心中總想著武當山。十一月上旬終于成行。</h3><h3><br></h3><h3>(南巖宮 - 龍頭香)<br></h3> <h3> 走進武當,不僅欣賞到了其壯美的自然風光,更被其宏偉的古建筑群所震撼。特別是神奇的建筑及遺址,神秘的雷火煉金殿的故事,撲朔迷離的道教傳說中的一個個不解之迷以及玄之又玄的故事,令人難忘。</h3><h3><br></h3><h3>(太和宮)</h3> <h3> 武當山做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載體,列為道教名山之冠,五岳之上,當之無愧。</h3><h3><br></h3><h3> 武當山宏偉壯麗. 巧奪天工的古建筑群,堪稱中國古建藝術的博物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舉世矚目。</h3><h3><br></h3><h3>(瓊臺中觀)</h3> <h3> 綿亙起伏的武當山,群峰競秀,叢崖壁立,景色幽奇。</h3><h3><br></h3><h3>(南巖宮 - 龍頭香)</h3> <h3> 武當山屬秦嶺山脈,北通秦嶺,南連荊楚,西通巴蜀,方圓400公里。</h3><h3><br></h3><h3>(紫霄宮)</h3> <h3> 武當山氣勢磅礴," 在五岳之上" , 故稱 " 大岳武當" 。</h3><h3><br></h3><h3>(天柱峰 - 九連磴)遠眺群山</h3> <h3> 七十二峰,三十六崖,二十四澗,八洞,三潭,九泉,十五池,八石,九井,九臺等勝跡,以及掩映于峰林間的丹墻翠瓦,組成一幅美麗的畫卷。</h3><h3><br></h3><h3>(紫霄宮)</h3> <p> 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有 " 一柱擎天 " 之譽。</p><p><br></p><p>(天柱峰-紫金城)遠眺煙云迷朦的群山,猶如仙境</p> <h3> 武當山自古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為歷代道人. 方士隱居修煉之地。周之尹喜,漢之陰長生,晉之謝允,唐之呂洞賓,孫思邈,五代陳摶,宋之寂然子,元之張守清,眀之張三豐都曾在武當修道。</h3><h3><br></h3><h3>(瓊臺中觀)</h3> <h3> 武當山道教宮觀始建于唐,歷宋,至明永樂時達到鼎盛,共建成三十三處大型建筑群,成為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觀,巧奪天工的中國古代營造法式(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輪美奐,皇家建筑格局氣勢雄偉,壯觀,如同中國古建筑的博物館。</h3><h3><br></h3><h3>(天柱峰)</h3> <h3> 明代,武當山幾乎成為明皇室的家廟。從均州城(今丹江口市)凈樂宮至天柱峰綿延140里,有九宮,九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宮觀廟堂達兩萬余間,建筑面積160萬平方米,氣勢之恢宏,中外罕見,至此,武當山在中國道教的地位達到巔峰。此時的武當山在教徒. 信眾心目中的位置如同菩提伽耶之于佛教,耶路撒冷之于基督教。<br></h3><h3><br></h3><h3> 有詩云 : " 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h3><h3><br></h3><h3>(黃龍洞)</h3> <h3> 清代以后,雖香火不斷,卻已失去昔日風采。</h3><h3><br></h3><h3>(天柱峰)</h3> <h3> 令人遺憾的是,清中葉以后,大部分建筑或因天災或因人禍被毀,建筑面積從鼎盛時期的160萬平方,到民國時僅剩3萬平方左右,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一直在修復,目前增至5萬多平方米。</h3><h3><br></h3><h3> 武當現存古建只是眀朝時期的冰山一角。僅存 : 玄岳門,遇真宮,元和觀,玉虛宮(遺址,玉虛宮在明代建筑面積為16萬平方,北京故宮為15萬平方),復真觀,紫霄宮,南巖宮,太和宮,金殿,五龍宮,磨針井,天津橋回龍觀(遺址)等殘跡及少數庵堂,巖廟,橋梁。</h3><h3><br></h3><h3> 眀朝時武當山主要宮殿的建筑面積 :</h3><h3> 太和宮 10萬平方</h3><h3> 南巖宮 11萬 平方</h3><h3> 玉虛宮 16萬平方</h3><h3> 凈樂宮 12萬平方</h3><h3> 遇真宮 2.7萬平方</h3><h3> 紫霄宮 5.9萬平方</h3><h3> 五龍宮 9萬平方</h3><h3><br></h3><h3> 盡管如此,流連于這些遺跡之上,遙想600年前的宏偉與壯麗,仍然十分震撼 ! 被譽為懸崖上故宮的武當古建筑群仍居全國名山之冠 !</h3><h3><br></h3><h3>(天柱峰 - 太和宮)</h3> <h3> 在道教典籍里,武當山原名太和山,道教神話里傳為上古玄武得道飛升之地,是真武大帝修仙的圣地。玄武即真武,宋真宗時因避圣祖趙玄朗諱,改玄武為真武。</h3><h3><br></h3><h3>(瓊臺中觀)</h3> <h3> 玄武,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之神,源于中國古代星辰崇拜和動物崇拜。道教附會,謂黃帝時,玄武投胎于凈樂國善勝皇后,以降人間。年15,得玉清圣袓紫元真君傳授無極上道,越海東游。后入武當山修煉,經42年功成飛升,受玉帝冊封為玄武。</h3><h3> </h3><h3> 宋真宗敕封 " 真武之靈,藏者隱方之位 "</h3><h3> 元成宗封 " 武當福地 "</h3><h3> 明永樂時加封為 " 大岳太和山 "</h3><h3> 明嘉靖時又封為 " 治世玄岳 " ,把武當山當做治世的仙山。</h3><h3><br></h3><h3>(黃龍洞)</h3> <h3> 武當山道教古建筑群的總體布局是以北方真武顯圣下凡修煉的故事為依據分山下 . 山上兩個部分。</h3><h3><br></h3><h3> 山下部分含均州城至武當東北麓的玄岳門一段,其布局是根據真武顯圣,投胎于凈樂國善勝皇后,降世后," 潛心學道,志契太虛 "的傳說。均州城內之凈樂宮,系比附凈樂國。凈樂宮建于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有殿堂及道舍520余間,建筑面積達12萬平方米,清康. 亁年間兩遭火災,僅存殘跡。自均州城有青石 " 官道 " 直扺玄岳門,長50里。距城南35里有成化十七年(1481)修建的迎恩宮,殿宇280間,原為欽差大臣來武當山朝奉的住所,清代漸趨荒毀,僅存遺址。凈樂 . 迎恩兩宮現巳淹沒于丹江口水庫中。</h3><h3><br></h3><h3>(山中神道)</h3> <h3> 山上布局是根據凈樂太子年輕時尋訪幽谷受玉清圣祖紫元君點化,赴太和山修煉,得道飛升,由玉帝冊封,坐鎮天下的傳說進行安排。自玄岳門(建于1552年)起為朝山的神道至金頂約70里,分東 . 西二神道,回環于崇山峻嶺之中,至南巖宮會合。</h3><h3><br></h3><h3>(黃龍洞)</h3> <h3> 東神道布置有 : 遇真宮,玉虛宮(是神仙修煉之所),無色之界。元和觀(道教監獄),回龍觀,回心庵,磨針井,老君堂,復真橋,復真觀(太子坡),皆為太子修煉之所。龍泉觀,天津橋(劍河橋),黑虎廟,威烈觀,紫霄宮,太子巖等,是太子迫于母后迢返,越水過關,八仙境修煉之所。烏鴉廟,南巖宮,梳妝臺,飛升巖等,是太子功成飛升之所。</h3><h3><br></h3><h3>(瓊臺)</h3> <h3> 西神道以玉虛宮為起點,有太上廟,明真庵,仁威觀,將軍廟,尹仙巖,五龍宮,華陽巖,父母橋,下.中.上院,太上觀(皆為遺址),南巖宮。</h3><h3><br></h3><h3>(瓊臺. 中觀)</h3> <h3> 武當山道教宮觀庵堂皆依山勢地形而確立方向,每個建筑單元都建造在峰,巖,坡,澗. 巒的合適位置,規模大小 . 間距 . 疏密無不適度,又相互聯系,且各具特色。</h3><h3><br></h3><h3> 武當古建充分體現了道教的思想精髄------ 道法自然,在保持了武當山原始風貌的基礎上,所有建筑與周圍的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h3><h3><br></h3><h3>(逍遙谷 . 天津橋)</h3> <h3> 治世玄岳石牌坊,即玄岳門(是武當山進山的仙門,進此門便進入仙界),四柱三間五樓,系全仿木結構,面闊與高度比例近正方形,深含比例之妙。全坊采用浮雕. 縷雕 . 圓雕等手法。正中系眀嘉靖御筆"治世玄岳" 額,其意以大岳太和山為五岳之上。</h3> <h3> 龍泉觀,始建于元代,為武當山道士張守清所創,初建有天津橋等,明永樂十年(1412年)重建,有廟房建筑15間,以及照壁等建筑,民國時被洪水沖毀部分建筑,后又遭火焚,2002年重修大殿. 天津橋等。</h3><h3><br></h3><h3>(龍泉觀 - 逍遙谷)</h3> <h3>(逍遙谷 - 天津橋)</h3> <h3> 紫霄宮,距玄岳門50里,寓紫氣東來之意,"升紫霄之丹地,排玉殿之金扉"。唐貞觀年間至元末都曾在此建祠. 觀. 廟宇,元末均毀于兵火。</h3><h3><br></h3><h3> 現存宮殿復建于永樂十一年,規模宏大,大小860間,面積為5.9萬平方米,賜額 " 太元紫霄官 " 。殿堂齋舍多有毀圮,但原格局較完整。</h3><h3><br></h3><h3>(紫霄宮)</h3> <h3> 紫霄宮坐西北朝東南,按風水理論布局 : 背倚展旗峰,前有" 案山"------賜劍臺,遠對" 朝山 "------三公. 五老. 照壁及蠟燭諸峰連云,左. 右 " 護砂 " 有青龍. 白虎環抱,左. 右" 肩 " 有大. 小寶珠峰,宮前的玉帶河從東天門側的 " 水口山 "而去。</h3> <h3> 紫霄宮依山而建,對稱布局,從山門玉帶橋至父母殿月臺,高差40米左右,殿宇依次疊筑。宮前左右置東. 西天門。過玉帶橋登龍虎殿,殿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明間開門,其余用木板壁圍護,內塑青龍. 白虎神像。</h3> <h3> 龍虎殿左右的八字琉璃瓊花影壁,非常華美。</h3><h3><br></h3><h3>(紫霄宮 - 龍虎殿)</h3> <h3> 主殿紫霄殿,建于三層崇臺之上,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丹墻翠瓦,頂飾卷龍吻,脊中央施四寶珠寶頂,寶頂上有四根絲伸向四方,各有一個娃娃牽著,使寶頂遇風不動。上戧脊端飾蟠龍,下戧脊端飾彩鳳。下檐施五踩雙昂貼金斗栱,上檐施七踩單翹重昂斗栱,是極高等級形制。</h3><h3><br></h3><h3>(紫霄宮)</h3> <h3>(紫霄殿精美絕綸的重檐及斗栱)</h3> <h3> 殿內有神龕五座,雕飾極盡華美,中供玉皇大帝及真武,諸神銅鑄鎦金像,或垂手端坐,或勇武莊嚴,神志各異,流碧飛金,令人目眩。殿宇額枋. 斗栱. 天花藻井,遍施人物. 動物. 幾何形,器物彩畫,琳琳瑯瑯。</h3> <h3> 紫霄殿后的父母殿,崇臺基為元代,殿面闊五間,穿斗式構架,二層三檐,上為歇山,中為懸山,下為硬山,造型別致,秀麗典雅。殿內奉真武祖師父母塑像,左祀慈航道人,右祀三霄. 送子娘娘,俗稱 "百子堂 "。殿為清代遺構。道教宮觀大殿之后建父母殿,是武當山總體布局的一大特色。</h3> <h3> 紫霄宮周圍茂林修竹,莊嚴靜謐。</h3> <h3> 紫霄宮父母殿曾為紅三軍司令部和紅三軍后方醫院。</h3> <h3> 武當山享譽世界,我們在瓊臺中觀. 金頂金殿都見到了許多修道. 習武. 練拳和寫生的老外。</h3><h3><br></h3><h3>(紫霄宮)</h3> <h3>(紫霄宮)</h3> <h3>(紫霄宮)</h3> <h3> 南巖宮,位于天柱峰東南的東. 西神道交會處。東神道距玄岳門52里,距紫霄宮5里 ; 西神道距玄岳門73里。南巖下臨絕澗,怪石橫生,林木蒼翠,為三十六巖(崖)中風景最佳處。唐. 宋時就有道士在此修煉。</h3> <h3> 南巖宮,元代始建,元武宗海山敕名" 天乙真慶萬壽宮",元末毀于火,今僅存石殿。</h3> <h3> 今南巖宮系眀永樂十一年(1413年)在元代舊址上重建,為楹640間,面積11萬平方米。賜額" 大圣南巖宮 "。清末毀于火,今僅存元代石殿,眀代南天門 . 碑亭 . 兩儀殿 . 配殿 。</h3> <h3> 南巖宮總體布局采用對稱和自由布局相結合的手法。</h3> <h3> 從大殿后右側向下進入龍頭香,這一組建筑均嵌于峭壁上,緊湊而豐富,有碑刻. 六角亭,長方形歇山頂亭,兩儀殿. 元代天乙真慶萬壽宮石殿等。由崖壁懸挑雕龍石梁,長2.9米,寬0.33米,前端龍首上置一鼎形香爐,為著名的 " 龍頭香 ", 昔日有不少香客為燒龍頭香而掉下山崖,現巳封鎖。</h3><h3><br></h3><h3>(南巖宮嵌于崖壁上的明代兩儀殿,龍頭香,元代的石殿)</h3> <h3>(南巖宮 - 兩儀殿)</h3> <h3> 武當山被譽為我國道教文物寶庫。元. 明. 清代的金. 銀. 銅. 鐵. 錫. 木. 石. 泥塑. 玉. 瓷等質地的神像. 禮器. 法器及經書等道教文物,數以萬計,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h3><h3><br></h3><h3> 南巖天乙真慶宮內五百靈官,鐵鑄鎦金,均高尺許,神態各異,為國內稀有。</h3><h3><br></h3><h3>(南巖宮 - 天乙真慶宮石殿 - 石殿內鐵鑄鎦金像)</h3> <h3> 元代石殿,仿木結構,石質斗栱精巧穩固。</h3><h3><br></h3><h3>(南巖宮 - 石殿 - 龍頭香)</h3> <h3>(南巖宮 - 南天門)</h3> <h3>(南巖宮 - 主殿)</h3> <h3>(南巖宮 - 由碑亭眺望主殿)</h3> <h3>(南巖官碑亭)</h3> <h3>(遠眺崖壁上的南巖宮)</h3> <h3>(碑亭與宮內門均為明初建筑)</h3> <h3> 樃梅仙祠,始建于元,后毀于兵火。明永樂十年敕建,清嘉慶年間重修。1992年又復修。" 樃梅 " 這一較稀有的生存于武當山民間的普通水果,在武當道教中被仙化后,成就了一段關于樃梅的撲朔迷離的故事。</h3><h3><br></h3><h3> 古籍描述樃梅非杏. 非李. 非桃. 非梅,卻又似杏. 似李. 似桃. 似梅,色敷紅白,金相玉質,味甘酸,性平,無毒。</h3><h3><br></h3><h3> 明《本草綱目》中記載: " 樃梅,只出均州太和山"。</h3><h3><br></h3><h3><br></h3><h3>(樃梅仙祠)</h3> <h3> 明永樂三年(1405),明成袓奪位不久,恰蓬 " 久花無實 " 的武當樃梅開花結果,武當道人向永樂帝進獻了樃梅果,朱棣萬分高興,認為他取得皇位是真武大帝的護佑,樃梅結果預示國泰民安。此后,永樂帝大修武當,將樃梅果列為皇室貢品。</h3><h3><br></h3><h3> 明代徐霞客曾在瓊臺中觀,南巖宮向道人悄悄索得樃梅8顆,帶回家給老母祝壽。</h3> <h3> 神話傳說,真武大帝在武當修道,一度意志不堅,欲下山,后受紫元君點化,返回途中折下一段梅枝插在樃樹上,說: " 吾若道成,開花結果。" </h3><h3><br></h3><h3> 神話傳說為武當樃梅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流傳于民間的神話也暗示了樃梅的來歷,非梅非李應是嫁接而成。</h3><h3><br></h3><h3> 清朝以后,樃梅在武當神秘地消失了。</h3><h3><br></h3><h3> 幾年前我們去安徽齊云山,見有一處樃梅庵,看介紹得知古樃梅是元末明初道人張三豐帶至齊云山的,我當時以為只是梅花的一個品種,并不知其背后的故事。</h3><h3><br></h3><h3> 樃梅在武當山消失后,武當人多方尋找,并與齊云山的古樃梅通過科學地分析比對,終于在武當山周邊地區找到了樃梅樹,揭開了古樃梅神秘的面紗。</h3><h3><br></h3><h3>(樃梅仙祠)</h3><h3> </h3> <h3> 朝天宮,始建于元代,明永樂年在元代遺址上重建. 擴建。殿內供奉玉皇大帝。</h3><h3><br></h3><h3>(朝天宮)</h3> <h3>(朝天宮)</h3> <h3>(朝天宮)</h3> <h3>(朝天宮)</h3> <h3> 焚帛爐,是用來焚燒香表的熔爐。道教祭祀神靈是通過信物傳達,香表就是通神的信物,焚帛爐是道教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h3><h3><br></h3><h3> 目前我國僅存有明代璃琉焚帛爐8座,武當就有5座,精美珍貴。</h3><h3> </h3><h3>(圖左為南巖宮琉璃焚帛爐,圖右為太子坡磚質八角頂焚帛爐,圖下為玉虛宮琉璃焚帛爐)</h3> <h3>(瓊臺中觀)</h3> <h3> 武當武術,名揚天下。談起少林拳,會想到達摩祖師,提起武當內家拳,會想到傳奇人物張三豐。清黃宗羲曰: " 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于宋之張三豐。三豐為武當丹士......"。可見,"少林"與"武當",功有外. 內之別。</h3><h3><br></h3><h3> 相傳武當內家拳為張三豐始創,一天張三豐坐在院內休息,忽見桂樹上閃出白. 花兩道光環,美麗異常,細看,是白蛇和喜鵲在嬉戲。他仔細觀察蛇鵲嬉斗的動作,創造了錦段和長拳兩套動作,然后發展為動靜結合的太極十三式。后經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紫霄宮第八代傳人張守信研究,結合太極十三式和華佗氣功五禽戲,發展成為" 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二式 ", 成為武當道士世代相傳的一種獨特拳術。</h3><h3><br></h3><h3> 武當拳,手腿并用,以指穴擒拿為主。它既能鍛煉身體 ,又可用于按摩治療,還能攻防制敵,非困不發,發則必勝。武當拳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純用內功,故稱 " 武當內家拳 " 。</h3><h3><br></h3><h3>(瓊臺中觀,習武的中外學生)</h3> <h3>(瓊臺中觀)</h3> <h3>(瓊臺中觀)</h3> <h3>(由瓊臺中觀乘索道至太和宮)</h3> <h3> 太和宮,位于天柱峰紫禁城南天門外,距玄岳門68里,距南巖宮16里。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始建,敕 " 大岳太和宮 " 。眀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建,為楹510間,面積10萬平方米。明末毀于火。現僅存正殿,朝拜殿,鐘鼓樓,元代銅殿及清建皇經堂 . 齋堂。宮坐北朝南,背倚天柱峰,面臨懸崖。正殿面闊進深皆為一間,單檐歇山頂磚石結構。</h3><h3><br></h3><h3> 圖左上的歇山頂小殿,內藏元代銅殿,是我國最早的銅殿。</h3><h3><br></h3><h3>(天柱峰 - 太和宮入囗)</h3> <h3> 從太和宮正殿東側拾級而上抵紫禁城南天門。</h3><h3><br></h3><h3> 紫金城,沿天柱峰腰峭壁而建,為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遺物。城垣系用大條石(每石重約500公斤)砌筑,因勢蜿蜒,周長344.43米,高5.2---11.7米,底厚2.4米,頂厚1.26米。設有東. 西. 南. 北城門,門位處之城垣加厚升高,以為城樓臺基,上有石城樓,東. 西. 北天門皆臨絕壁,不能出入,惟南天門有"神"(中). "鬼"(左). "人"(右)三門并列,只"人" 門可通。城樓皆面闊3.6米,深2.4米,高4.8米,單檐歇山頂,下有石須彌座,四周繞以鉤欄,皆為石料制做,十分壯觀,精美。</h3> <h3> 金殿位于天柱峰頂端,坐西面東,兩側簽房. 印房.前有鐘亭. 馨亭. 后有父母殿,山腰建紫禁城一周,猶如金闕瓊臺。</h3><h3><br></h3><h3>(金殿)</h3> <h3> 佇立紫金城矚目回望,四周群山蒼翠,南巖. 五龍......諸宮如建筑模型,依稀. 精致,武當風光,盡收眼底。</h3><h3> </h3><h3><br></h3><h3>(紫禁金 . 金殿)</h3> <h3> 金頂之上寫生的老外。</h3> <h3>(紫禁城)</h3> <h3>(紫禁城,太和宮)</h3> <h3>(紫禁城南天門. 金殿真武大帝銅像及金殿后的父母殿。)</h3> <h3>(太和宮)</h3> <h3>(太和宮正殿)</h3> <h3>(紫禁城. 太和宮)</h3> <h3>(天柱峰 - 紫禁城)</h3> <h3> 太子坡(又稱復真觀),明永樂10年敕建,清初三度被毀,三度重修,是目前全山最大最完整的道觀。</h3><h3><br></h3><h3>(太子坡 - 九曲黃河墻)</h3> <h3> 復真觀,坐落于太子坡。傳說太子入山之初,在此住留,故名。距玄岳門23里,建于永樂十二年(1414年),此觀坐東朝西,觀門面北,背倚獅頭山,面臨幽壑,地勢狹窄,布局靈活,充分利用地形,順坡勢沒置軸線,組織不同的空間,曲院層臺布局奇巧,頗具江南園林氣息。</h3><h3><br></h3><h3>(復真觀)</h3> <h3> 小園香徑,清幽靜雅。</h3><h3><br></h3><h3>(復真觀)</h3> <h3> 太子坡內的五云樓,獨柱之上有十二根梁交接,"一柱十二梁 " 表現了我國古代匠師的智慧和大膽。五云樓在進宮門之左,不拘軸線,依山勢而立,</h3><h3><br></h3><h3>(五云樓及結構模型)</h3> <h3>(太子坡)</h3> <h3> 太子坡八角攢尖頂焚帛爐,磚仿木結構,承于須彌座上,周繞石欄。柱. 枋. 斗栱. 椽飛. 門窗比例適度,做工精良,造型優美,是武當山中最為別致的一座,此造型為武當唯一。</h3> <h3> 太子坡大殿,系清乾隆時依明永樂舊基重建,面闊. 進深皆為三間抬梁式構架," 徹上露明造 ", 單檐硬山頂,前檐施五踩斗栱,柱間裝六抹頭隔扇門,明間簾架雕飾華麗,明間設月臺,前為 " 御路" 。左右踏跺。</h3><h3><br></h3><h3>(太子坡大殿. 真武帝像. 右下為龍虎殿內的青龍和白虎像)</h3> <h3> 太子坡皇經堂(右上圖),武當道教建筑有皇經堂七座,現僅存太子坡和太和宮兩座。</h3> <h3> 遇真宮,位于武當山北麓,距玄岳門2里。明洪武年間,張三豐在此結庵,名 " 會仙館 " ,民間傳為 " 真仙 " 。明太祖 . 成祖先后下詔派使尋訪,張三豐避而不見。永樂十五年(1417年)敕建此宮,賜額 "遇真" , 意與真仙相遇。該宮坐北朝南,背依鳳凰山,面朝九龍山,左有望仙臺,右有黑虎洞,周圍山環水繞,頗似天然城郭,故舊有 "黃土城 " 之稱。原有殿堂. 廊廡. 樓閣. 道舍296間,面積2.7萬平方米。</h3><h3><br></h3><h3> 現僅存中軸線上之宮門. 前殿. 后殿. 配房廊廡,皆明代遺構。</h3><h3><br></h3><h3> 南水北調工程時,為避遇真宮淹入水下,耗巨資將殿. 門等升高二十余米,此舉在世界建筑史上亦為罕見,我們去時尚在整修中。</h3><h3><br></h3><h3>(遇真宮)<br></h3> <h3> 玉虛宮,本名元天玉虛官。玉虛,道教稱玉皇大帝居住的仙宮。北周庾信《步虛詞》: "寂絕乘丹氣,玄冥上玉虛。" 玉帝封真武為 " 玉虛師相 ",玉虛可看成是潔凈超凡的境界。玉虛宮是永樂時修建武當山宮觀時的大本營。明. 清兩代常有軍隊駐此,俗稱老營宮。位于武當山北麓,距玄岳門8里,建于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宮外東. 西. 北皆建有天門,宮坐南朝北,中軸線由外樂. 紫禁. 里樂三城組成,兩翼有東. 西宮,凡楹2200余間,面積16萬平方米,為九宮規模之首。清乾隆十年毀于火,民國時又被山洪沖埋。近年挖掘整理,局部修繕,僅存的紫禁. 里樂城垣和中軸線上之建筑遺跡得以重見天日,重返人間的玉虛天宮成為百姓的休閑之地。</h3> <h3>(玉虛宮)</h3> <h3>(玉虛宮)</h3> <h3>(玉虛宮)</h3> <h3> 元和觀,始建于宋. 元時時期,明永樂年間重新敕建殿宇44間,明嘉靖年間擴建,清初重修,是專門為武當道教違規教徒所設立修正錯誤的場所(道教監獄),也是進入玄岳門的第一座道觀。</h3><h3><br></h3><h3>(元和觀),右下圖為道教監獄(水牢)遺址(女牢,男牢)</h3> <h3> 此次去武當山,有一點" 巧 ",也有一點" 玄 ", 都與這元和觀有關。第一天我們尋找武當山入口,導航將我們帶到這里,向前開了幾百米,感覺路不對而調頭,重新導航至景區入口。第二天下山后,去玄岳門,導航又將我們帶至這里,見紅墻,估計為道觀,便下車進門,守觀的老人告知此觀名" 元和觀 ",真是巧了,因為此觀不在景區范圍內,本來打算看完景區外的玄岳門就離開武當山,導航兩次將我們帶到這里,看到了唯一有道教監獄的道觀,以及武當山僅存的幾座銅像中的七座 ! 感謝善良的守觀老人 打開鎖著的殿門,讓我們看到這600年前的稀世珍寶,并且是從南京鑄成運至武當的。</h3><h3><br></h3><h3> 守觀老人告訴了我們玄岳門的具體位置以及附近還有一個遇真宮(武當九宮之一)。</h3><h3><br></h3> <h3> 磨針井,西神道五龍宮左側原有老姆祠,上有磨針石,建于眀代,后被焚。清咸豐二年(1852年)于東神道旁回龍觀與太子坡間重建。</h3><h3><br></h3><h3> 相傳太子初入山,意志不堅,欲還俗,至此見一老姆在井邊礪上磨一鐵杵,甚感驚異,問曰 : " 磨杵何用?" 姆答曰 " 磨針, " 并說功到自然成。" 太子頓悟,復入山修煉,方成正果。磨針井之名由此而得。</h3><h3><br></h3><h3>(磨針井)</h3> <h3> 太常觀,始建于元,明永樂十六年,太常寺卿利用修南巖宮余料重建,為太常寺臣居住之所。內設道教始祖老子圣像。</h3><h3><br></h3><h3>(太常觀)</h3> <h3>謝謝您的欣賞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巩留县|
甘洛县|
吉首市|
桃源县|
广元市|
团风县|
甘洛县|
东乡族自治县|
社会|
大厂|
浦东新区|
彰化县|
宿州市|
苍溪县|
南江县|
育儿|
扬州市|
简阳市|
宜宾县|
河东区|
松江区|
张家港市|
广元市|
米易县|
阳曲县|
涟水县|
长岛县|
鹿邑县|
武定县|
温宿县|
积石山|
昔阳县|
锡林郭勒盟|
黄梅县|
肥西县|
乌海市|
阿巴嘎旗|
苏州市|
呼玛县|
绥芬河市|
正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