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天壇</h3><h3> 坐落于北京城區東南部,為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場所,是世界現存的最大的祭祀建筑群。</h3><h3> </h3> <h3>天壇中最重要的兩大建筑群是圜丘壇群、祈谷壇群(包括皇穹宇)。</h3> <p>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 年)。建壇初期,天地合祭,名天地壇。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 年)實行四郊分祀,在北京北郊建方澤壇(即地壇)祭地,將天地壇專門作為祭天、 祈谷場所,經過歷代,尤其是清乾隆年間修葺,形成今日規模。(圖中左、右下邊空白處歷史上也是天壇外壇部分)</p><p> 天壇占地273 公頃,是紫禁城的4 倍,因為皇帝自稱"天子",天的兒子當然住地不敢比老子大。天壇平面北圓南方,象征古代"天圓地方"之說。整個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兩道壇墻圍成內外兩壇,主體建筑均位于內壇之中。</p> <p class="ql-block">一.天壇主要十二景點</p><p class="ql-block"> 1. 皇乾殿,始建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 年)面闊五間,廡殿頂,坐落于青白石須彌座之上,是祈谷大典后,尊藏皇天上帝神版以及皇帝先祖的地方。匾額上的"皇乾殿"三個字為明朝嘉靖皇帝的御書。</p> <p class="ql-block">這段視頻包括祈年殿后廣場及從此觀皇乾門、皇乾殿全景</p> <p>2. 祈谷壇,祈年殿是祈谷壇的主體建筑,為明、清帝王舉行祈谷大典的地方。大殿通高32 米,坐落在三層漢白玉圓臺上為三重檐攢尖頂式建筑。三重檐覆以藍色琉璃瓦,逐層上收呈傘狀,鎏金寶頂,玉立蒼穹。</p><p> 祈年殿是每年農歷正月上辛日舉行祈谷大典的場行。 清朝大典時,殿內正面的雕龍寶座上供奉著滿漢合壁的"皇天上帝"神版,東西兩側共設有8 個配位,供奉的是清朝從努爾哈赤到道光的八位皇帝,以體現古人"敬天法祖"的意 識。 每個神位前都設有供桌,陳放各種貢品。</p> <p class="ql-block">本視頻包括游客從祈年門經過祈年殿廣場走上祈年殿臺階觀祈年殿全過程</p> <p>3. 丹陛橋,又叫海墁大道,是連接天壇兩大主體建筑群(圜丘壇群、祈谷壇群)的軸線,長360 米,寬30 米,從南向北,逐漸升高 ,有一種步步高升、進入天堂的感覺。</p> <p>4.皇穹宇 ,正殿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 年),為圓形單檐攅尖頂式建筑,鎏金寶頂,上覆蓋藍色琉璃瓦,坐落在2.85 米高的圓形青白石須彌座上,通高19.5 米,直徑15.6 米是祭天大典后存放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p><p> </p> <p class="ql-block">此視頻是從園丘壇北面前行,向北經欞星門、皇穹宇玻璃門,進入皇穹宇院后細觀皇穹宇及它的院墻(回音壁)。</p> <p>6. 回音壁,皇穹宇的周圍是一道灰色墻體,高3.72 米,直徑61.5 米,藍瓦檐的圓形圍墻,磨磚對縫砌成,墻面堅硬光滑,是聲波良好的反射體。 一般來說人們說悄悄話,6 米之外就聽不到了,可在皇穹宇院內,兩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后的墻角,面壁說話,可以清楚的聽到彼此的聲音,被稱為"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5. 圜丘壇,位于內壇南部,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 年)是舉行祭天大典的場所,圓丘臺是其主體建筑。圜丘臺是一座三層石壇,圜丘臺又叫祭天臺,壇高5.17 米。</p><p class="ql-block"> 圜丘臺四面出階,每層九級。 上、中、下三層臺面直徑分別為中國古代丈量單位九丈、十五丈、二十一丈,三者之和為四十五丈,取"九五帝王之尊"的含義。</p> <p class="ql-block">此視頻是從天壇公園南門進入,順著丹陛橋(中間白色道)走進園丘壇外南廣場。廣場從西向東有三個重要景點 一是望燈臺臺(高桿)、二是燔柴爐(綠色琉璃墻建筑)、三是黑色鐵燎爐(八座)。</p><p class="ql-block"> 接著通過欞星門進入園丘壇院內,先觀壇的全貌,而后拾級而上,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壇的中心(天心石)。人們不僅看還要爭取踏上一只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7. 齋宮,正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 年),漢白玉殿基,廡殿頂,為磚卷結構,整個殿堂無梁枋大木故又稱"無梁殿"。大殿分五間,是皇帝在齋戒期間召見大臣,處理政務的地方。</p> <p>8.北宰牲亭, 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 年),為重檐歇山頂式五開間大殿,上覆綠色琉璃瓦。殿內宰殺祭祀所用牛、羊、鹿、兔、豬等牲畜。</p> <p>9. 神廚,院內西殿為右神廚,東殿為左神廚,是為祈谷大典備辦粢盛庶品、玉帛、牲體等三十多種供品的專用廚房。面積近400 平米,廚役90 多人。建筑形式為木結構懸山式。(圖為右神廚)</p> <p class="ql-block">10. 神樂署,是天壇建筑之一,位于天壇外壇西部,坐西迎東,為明、清兩代演習祭禮禮樂的場所。被譽為明、清兩朝最高禮樂學府。</p><p class="ql-block"> 正殿為歇山頂單檐古建筑,六楹五開間,東西向設穿堂門,建筑面積約600 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1. 九龍柏,位于皇穹宇外西北側,因樹干扭結纏繞宛如九條龍盤旋而上,因此得名。這棵柏樹成長于建壇之前至今已近千年仍然枝葉繁茂。</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墻外西北角,有一棵樹名為九龍柏,它是北京十大樹王之一。 </p> <p>12. 雙環萬壽亭,是清朝乾隆皇帝為其母親慶祝五十大壽特意而建筑,原址在中南海內,1977 年移入天壇。</p><p> 雙環亭由兩個圓亭套合,重檐寶頂,基石為桃型石臺,有獻壽的含義。</p> <p>二.最佳游覽路線:沿圖中紅線分五部分游覽</p><p> (一)西門一一西天門一一方勝亭一一雙環亭一一扇面亭一一百花亭一一</p><p> (二)齋宮(內門、無梁主殿、銅人亭、時辰亭、鐘樓、齋宮御溝)一一神樂署一一犧牲所大殿柱基礎一一</p><p> (三)圜丘壇(內外墻、望燈臺、燔柴爐、燎爐、天心石、壇面 )一一壇北欞星門一一琉璃門一一皇穹宇(大殿三音石、回音壁、東西配殿)一一九龍柏一一成貞門一一丹陛橋(具服臺、鬼門關)一一</p><p> (四)祈谷壇(祈年門、祈谷壇、祈年殿、殿柱、東西配殿)一一皇乾殿(古稀門)一一</p><p> ( 五)長廊一一神廚(甘泉井、神廚、西神廚一一宰牲殿(井、灶臺、鍋、漂牲池)一一七星石一一愛情角一一東天門 一一東門</p> <p>(一)西北部分</p><p> 1.方勝亭,在雙環亭西側,由兩個方亭套合成一體,游廊連接,蜿蜒回轉,梁枋上繪有人物、花鳥,山水等精美彩畫。</p> <p class="ql-block">2.雙環亭,雙環萬壽亭由中南海移到此</p> <p>3.扇面亭,與雙環亭相對,因其形狀如扇面而得名。亭子紅柱灰瓦,繪以蘇式彩畫,小巧而精致。</p> <p>4 .百花亭,原建于北京東城李鴻章家廟內,是"慈禧皇太后御碑亭",1978 年遷至天壇百花園,該亭重檐六角黃琉璃瓦蘭剪邊,梁、枋彩繪均為花草,定名"百花亭"。</p> <p class="ql-block">(二).西部</p><p class="ql-block"> 1.神樂署</p><p class="ql-block"> 神樂署大門</p> <h3>神樂署正殿</h3> <h3>神樂署院內近20 米高的古銀杏</h3> <h3>祭祀大典樂器</h3> <h3>樂器</h3> <h3>樂器</h3> <h3>祭祀用鼓</h3> <p> 2.犧牲所大殿柱基礎,</p><p> 天壇外壇原設有犧牲所,負責飼養京都各祭壇祭祀所用牲畜,供奉犧牲神,現只有大殿柱基礎移放此處(齋宮外南部)</p> <p class="ql-block">3.齋宮</p> <h3><br></h3><h3> 齋宮正門</h3> <h3>齋客正殿(無梁殿)</h3> <h3>正殿門匾額書"敬天"</h3> <h3>寑官</h3> <p>寑宮,是皇帝祭祀前的居所。形制古樸,額書"敬止"二字,寑宮共五間,明間設寶座床,用于起居禮儀和接見大臣之用。北間為冬季齋戒時臥房,龍床設暖帳,室內設有地炕和炭火盆等取暖設備。南間用于夏季祭祀時齋戒臥房。兩個次間為起居室和書房。</p> <h3>齋宮正殿中的龍椅(皇帝在齋官中接見大臣處理國事用)</h3> <h3>皇帝所用鹵薄提爐(仿制)</h3> <h3>皇帝所用塵刷</h3> <h3>銅人亭,正殿前北側,銅人亭持齋戒牌以警示皇帝誠心齋戒。</h3> <h3>亭內銅人據說是唐代明臣魏征的形象。</h3> <p>時辰亭,又稱奏事亭,大典前由太常寺兼欽天監管理員奏報時辰,供皇帝祭祀出行用,祭天時辰是日出前七刻鳴太和鐘,皇帝起駕向圜丘壇出發。</p> <p>鐘樓,內懸"太和鐘",鐘體巨大渾厚,鐘聲圓潤洪亮。大典前皇帝起駕出齋宮,開始嗚鐘,到達祭壇時鐘聲止。</p> <p>乾隆鐘,原在外壇西側建有鐘樓懸掛乾隆鐘,因鐘樓被毀,移此處。故現在鐘樓二樓懸太和鐘底層懸乾隆鐘。</p> <p>齋宮御溝</p><p> 齋宮是一座封閉的城池,四周圍有內外兩道城墻和兩道御溝(護城河)。 其中,內溝為U字形東、南、北三面架設石橋。當年內外御溝內都有水,形成了戒備森嚴的防御體系。</p> <p>(三)南部</p><p> 1.圜丘壇,</p><p> 祭壇最上層臺面陳放著皇天上帝及祖宗神牌位,壇的臺階最下的底面西南設有三座望燈臺,東南設有燔柴爐及燎爐。祭祀時皇帝先在皇天上帝主神位前跪拜、上香,后在列祖列宗牌位前叩拜、上香,然后回拜位向諸神行三跪九拜禮。</p> <p>2. 昭亨門</p><p> 天壇南門,實際就是天壇四天門之一。皇帝祭天時鐘樓鐘聲起從齋宮出發,到達昭亨門,由此門進入圜丘壇鐘樓鐘聲止。壇前祭祀大典時的六十多種鼓樂聲起,按嚴格的儀式開始祭天。</p> <p>圓丘壇有兩道壝墻,外墻為方形,每邊168 米長,內墻為園形直徑約102 米。體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學說。</p> <p>圜丘壇每層四周均圍有漢白玉浮雕云龍欄桿及欄板。 每層欄桿數均為9 的倍數的上、中、下各層分別為72根、108根 、180 根總數為360 根代表一年360 天。</p> <p class="ql-block">天心石,又叫圓心石,位于圜丘壇上層壇面中心。人站在上面說話有很強的共鳴回音。</p> <h3>非常精致講究的壇面石板及圍欄望柱、欄板,它們嚴格的按照九的倍數而設計。</h3> <h3>香爐</h3> <p>祭天時圜丘壇正南臺階下兩側陳設著編磐、編鐘、镈鐘等十六種,六十多件樂器徊成的中和昭樂排列整齊 、壯觀。</p> <p>3.望燈臺</p><p> 位于圜丘臺西南的院墻內,原來有三座,燈桿高九丈九尺(約30 余米),祭祀時懸掛高2 米多,周長4 米多的巨大燈籠,內燃蠟燭,稱天燈,既可照明,又起裝飾作用。</p> <p>4.燔柴爐</p><p> 是用綠色琉璃磚砌成的一座爐窯,為大典時燒烤獻給皇天上帝的供品一一小牛犢而設。 通高2.85 米,東、 西、南三面各砌九級臺階,用以向爐內投放供品。祭祀時皇帝上到圜丘壇拜位,奏樂、焚燒小牛犢,迎帝神。</p> <p class="ql-block">5.燎爐</p><p class="ql-block"> 是焚化供品的鐵爐。共八座,分別焚化清朝前八位皇帝神位的供品。</p><p class="ql-block"> 送帝神,皇帝三跪九拜送皇天上帝回,后到望燎位恭立,觀看各位祖先的供品在燎爐焚燒后,起駕回故宮。</p> <p>6.欞星門 </p><p> 是古代祭壇壝墻的專用門式。形似牌坊。圜丘壇內外壝墻共設24 座欞星門,漢白玉雕成,上飾云板故有"云門自立"之稱。大典時中間高大的中門只能皇天上帝專用,右側(東)較窄的供皇帝出入,陪祭的大臣只能從左側(西)最窄的門通過。</p> <p>祭天時,皇穹宇建筑群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組成如圖所示。</p> <p>皇穹宇琉璃門,皇穹宇正門由三座獨立相連的拱券式宮門組成,俗稱"琉璃門"。門的墻部分均為澄漿磚磨磚對縫精心砌成,頂上覆蓋著蘭色琉璃瓦,檐下梁枋斗拱不用木材,全用硫璃燒制,造型考究,巧奪天工。</p> <p>三音石</p><p> 皇穹宇前甬道是一米多寬的石板構建而成,它的奇妙之處在于,站在第一塊石板向殿內說話可聽到一聲回音,站在第二塊上可聽到兩次回音,站在第三塊石板可聽到三次回音。被稱為"三音石"。人站在這塊石板上擊掌或對著殿內說話即可以聽到三聲回音。建筑者巧妙的利用了聲學現象,聲波被周邊不同層次的建筑反射回來,形成了不同時間、次數的回聲,這一現象被稱之為"人間私語,天若驚雷"。</p> <p>丹陛,皇穹宇正殿前石階正中,鑲嵌一塊巨大浮雕,上刻"雙龍戲珠"圖案。 雙龍一左一右,一升一降,雕工精美,栩栩如生。</p> <p>東配殿,殿內供奉大明神(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板。</p> <p>西配殿,殿內設石彌座個,供奉夜明之神(月亮),云雨風雷諸神神牌供奉處。</p> <p>皇穹宇、三音石、東配殿、西配殿被圓形回音壁所包圍。</p> <h3>九龍柏是北京十大樹王之一</h3> <p>成貞門</p><p> 圜丘壇內壇墻共設有四座門,按東、南、西、北順序分別為泰元門、昭亨門、廣利門、成貞門,各門名字中的 元、亨、利、貞四字取自《易經》。其中成貞門位于丹陛椅北端,是圜丘壇的北門。</p> <h3>從圜丘壇北門出,向北經過丹陛橋才能到達成貞門</h3> <p>鬼門關,丹陛橋下邊有一條券洞式通道,被稱為"鬼門關",祭祀前,牛羊等"犧牲"從這里走過,在"宰牲亭"被屠殺,然后制成祭祀所用的供品。因經過此門的牲畜再無生還可能,故稱"鬼門關"。</p> <p>具服臺,位于丹陛橋東側靠近成貞門的位置。皇帝在大典前先行在此處,凈手,并換上蘭色祭服,恭候大典開始,典禮結束仍回到這里更衣后起駕回宮。故又名叫"更衣臺"。</p> <p>天壇中一個重要的建筑群即祈谷壇,它的組成如圖示</p> <h3>祈年門,為祈年殿院落的正門,為廡殿頂建筑。殿宇五盈,中間互間為門,崇基石欄,是中國古代最高等級門制。中門供皇天上帝專用,皇帝進出左(東)門,百官進出右(西 )門。該建筑為明原物。</h3> <h3>祈年門西側有金菊展</h3> <p class="ql-block">天壇菊展視頻</p> <h3>祈年殿是祈谷壇內的主體 建筑</h3> <h3>建國后毛澤東主席在天壇斫谷壇前留影</h3> <h3>第一層臺階中有石雕端云山海</h3> <h3>第二層臺階中石雕為雙鳳山海</h3> <h3>第三層臺階中石雕為雙龍山海</h3> <p>祈年殿內,28 根大柱分三環排列,內環四根龍井柱,又稱通天柱,高19.2 米,直徑1.2 米,代表著一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中環12 根金柱象征著一年十二個月;外環檐柱12 根象征著一日12 個時辰; 中環24 根柱子代表24 個節氣;全部二十八根大柱代表28 星宿</p> <p>西配殿,祈年殿東南,西南各有一座配殿,形制相同,面闊九間(約44 米),蘭色琉璃瓦覆蓋,歇山頂式。原來分別放置日、月、星、辰和風、雷、云、雨各神位。現在東配殿辟為供奉古樂陳列館,西配殿供奉日、月、星、辰等伸位。</p> <h3>皇乾門前廣場</h3> <h3>皇乾殿</h3> <p>古稀門,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乾隆皇帝時年七十歲,皇乾殿西側辟一小角門,供皇帝祭祀出入減少一些步行路程。并定下規矩,只有七十歲以上皇帝才能從此門通行,后清朝皇帝均無高壽,事實上只有乾隆走過此門。</p> <p class="ql-block">長廓,長293 米,共72 間,又稱"72 連房"。連檐通脊,是連接宰牲亭、神廚、神庫到祈谷壇的通道。祭祀前夕,廓內懸燈,典禮所用玉帛、牲醴、粢、盛庶品等一應供品,沿長廊送到祭壇。</p> <p class="ql-block">這個視頻是祈年殿東的長廊,它既是游客入口也是出口,人山人海。</p> <p>神廚,院內東西大殿為神廚。這是左(東)神廚及甘泉井亭。</p> <p>神庫,院內正殿為神庫,大典前一日把供品盛于籩、豆、簋,按各神位所需分別陳列于神庫內供桌上供皇帝親臨驗看。 是夜由專人用"籩豆亭"送往神壇一一祈年殿。</p> <p>宰牲亭,位于長廊的東盡頭,也叫"打牲亭",重檐歇山頂式建筑,面闊五間,西積358.93 平方米。是宰殺和漂洗祭祀用的牲畜的地方。</p> <h3>宰牲亭重檐歇山頂</h3> 宰牲亭院內井亭<br><h3><br></h3> <h3>宰牲亭內爐灶,灶臺南北走向,長11 米,寬2.5 米,設有六口銅鍋,灶臺是宰牲亭的主要設備。</h3> <h3>宰牲亭內的大銅鍋,六口銅主要用于燒清洗犧牲用的開水,毎口鍋直徑1米,深1 米,能盛800 多斤水。</h3> <p>七星石,明嘉靖年間于大享殿東南放置巨型石七塊,上刻山形紋,寓意泰山七峰。滿族入主中原后,為表明滿族亦華夏一員,乾隆皇帝詔令在東北方向增置一石,有華夏一家,江山一統之意。</p> <p>七星石南端是天壇公園內有名的"愛情角",每天在這里集中了不少個人、紅娘和婚介公司為尋找理想配偶而忙碌。有許多家長來這里是為自己的大齡兒女找對象。</p> <h3>愛情角視頻</h3> <h3>皇乾殿殿精美的殿檐門檐琉璃瓦</h3> <h3>寢宮臺基上的石雕龍頭</h3> <h3>漢白玉望柱盤龍雕</h3> <h3>寢宮殿頂精美琉璃瓦</h3> <h3>六百八十多年的古柏</h3> <p>古柏路</p><p> 在天壇內有四條路是游客必去欣賞之地。那就是古柏路、銀杏路、槐樹路、丁香路。</p><p> 古柏路位于丹陛橋西側,由26 株300 年~600 多年古柏一字排列組成。</p><p> 天壇有4000 多棵古柏有的樹齡在800 多年,九龍柏樹齡近千年。</p> <p class="ql-block">銀杏路</p><p class="ql-block">天壇皇乾殿后到北天門內大道兩側有23 株銀杏樹,上結滿銀杏果,不論夏天或者秋天均十分好看。</p> <p class="ql-block">從天壇公園北門出之前,路邊可見非常漂亮的三角梅和大麗花。</p> <p>國槐路</p><p> 天壇西天門至古柏路之間有兩排高大的國槐在半空交接,下面是一片蔭涼。</p> <p class="ql-block">北京人在天壇公園里練快板書視頻</p> <h3>丁香路</h3><h3> 在月季園與古柏林之間有一片京城最大的丁香林,占地面積6300 多平米,240 多種丁香樹。丁香路就在丁香林中。</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水县|
武宁县|
调兵山市|
格尔木市|
奉节县|
渭源县|
定西市|
霸州市|
宁安市|
嘉荫县|
凌云县|
北川|
扬州市|
察哈|
喀什市|
泊头市|
微山县|
英吉沙县|
清水河县|
彰武县|
屯留县|
宕昌县|
曲水县|
巨鹿县|
靖远县|
米脂县|
红河县|
武胜县|
宾阳县|
江阴市|
大厂|
玛多县|
双鸭山市|
田阳县|
北票市|
锡林郭勒盟|
黑龙江省|
台中市|
普宁市|
厦门市|
宕昌县|